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概论
27694000000043

第43章 中国国际传播(4)

(二)加强媒体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当前国际舆论战的第一资源。国际传播媒体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较量。BBC、CNN等国际一流媒体的成功靠技术,更是靠多年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正是这些高素质人才铸就、坚持与发展了它们作为国际一流媒体的风格与传统,确立了它们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领导地位。

中国媒体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上下工夫。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媒体已初步培育了一批适合国际传播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国家重点媒体提出了要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人才规划,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切实让人才为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三)提升人才能力,加强国际传播队伍建设

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国际传播人才流动频繁,队伍素质不稳定

据介绍,《中国日报》从1981年创刊到2002年调离编辑部的人员达360人,20年间流失的人员相当于两个编辑部。新华社对外部从1990年至2002年共招收英语专业毕业生128人,而在这期间离开对外部的英文采编人员达30多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76年时曾有外文干部860人,到2002年外文干部只有576人。

媒体国际传播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待遇低。国际传播媒体从业者的收入在同行中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国际传播媒体流失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感到从事对外传播工作不能人尽其才,是做无名英雄,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媒体国际传播人才流动频繁,大量有经验的年轻骨干流失,高水平专家退休,调入的是新手,导致骨干中坚力量短缺,国际传播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2.国际传播人才结构不合理,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果显著。但随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推进,人才问题尤其是国际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及高端型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就国际传播的编播业务部门而言,它具有“多语种”、“多媒体”的特点。目前,从新闻高校招聘来的大学生,由于所学课程与新闻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从外国语大学招聘来的毕业生,之前大多未经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等方面的培训,难以适应多媒体采编译播要求。总之,目前还难以找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既精通外语又熟悉新闻业务的国际传播人才。

人才结构出现“断层”现象。目前,中国国际传播人才总体上存量不足,国际人才梯次不尽合理,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外语人才青黄不接。

总之,要增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国际传播人才,特别是一支政治性强、有见解、熟悉业务、精通外语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要求

国际传播战线作为一个特殊的战场和艺术领地,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特殊的要求。国际传播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取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家、政府是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主体。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对外传播的法定“代言人”。政府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会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信息主权的角度出发,控制、监督国际传播过程,对国际传播履行把关职能。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上,政府希望国际传播能有效地传递政府观点、立场与声音,引导国际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要使国际传播事业更好地承担传达国家和政府声音的责任和义务,国际传播从业人员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

1.政治素质

周恩来同志曾经对外交官提出过16字的原则标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些要求也适用于国际传播从业人员。国际传播从业者,处于剧烈的国际政治斗争与舆论宣传斗争的前沿,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素质。国际传播从业者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政策性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第一,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国际新闻报道是有政治性的。我们国际传播从业者无论在多么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面前,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避免出现政治问题。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喉舌,国际传播从业者无论是判断新闻的有无价值,还是撰写或编辑一个新闻报道,首先都要从政治上着眼,从全局的高度考量新闻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影响,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学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分析和观察当今世界格局;正确掌握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际斗争的热点、焦点问题,掌握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政策性。国际传播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国际新闻报道应当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政策观念。我们在从事新闻采、编、播时必须从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利益出发,使报道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国家的外交政策、宣传政策和相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政治形势与外交动向准确地传递给世界。否则,由于在国际报道中不注意政策方面的考虑,难免造成失误,会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起外交上的交涉。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保持正常界限的关键要求在于:一方面要树立大局观念,凡事需要放在国家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正确判断何者可以报道,可以报道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各类政策以及同政策相关的事件,必须在经过审慎的研究后再做决定。此外,对于不成熟、有争议、可能引起误解或疑虑,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的新闻事件,要认真学好党中央有关当前形势和外宣方针的最新指示,关注各级主管部门的宣传提示,牢牢把握正确的原则和大方向。总之,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原则,不能含糊,更不能偏离正确的政策导向。

第三,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国际传播工作非常辛苦,有时还往往是无名无利的。如果没有奉献于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难以坚持的。国际传播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国际传播工作不仅仅当成一项谋生的职业,更是把它作为一项自己热爱的终身事业。因此,国际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勤奋踏实、刻苦钻研的作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奉献精神;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奉守爱岗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勇于拼搏,不畏困难,千方百计去完成好任务。作为驻外记者,要不断主动地寻找新闻源,不管环境有多么艰难,都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直至抢到新闻、挖掘到新闻、发出新闻为止。

2.语言文化能力

国际传播工作者需要较高的中外文水平,要求能娴熟应用中文和对象国语言。外语能达到听、说、读、写“四会”,尤其是听说能力。这对于驻外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对于编辑阅读新闻原材料,对于做好语言翻译,都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播文化的主要符号。“一种语言体系必定伴随着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的形成而形成,并成为这一文化体系的重要体现物”。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宗教信仰不同,它们在语言文化的特性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传播,首先要了解对象国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对象国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及文化禁忌。否则,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个文化圈时,不但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还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甚至可能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国际传播工作者在学习外语、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3.业务能力

国际新闻产品的生产业务,包括组织、采访、编辑、翻译、编排、录音和审定等环节。从事这些业务工作的岗位人员,包括驻外记者、国际新闻编辑、国际新闻翻译、国际新闻播音员与主持人、国际评论员及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等。国际传播人才的业务能力,是指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采、编、译、评、播等工作的记者、编辑、翻译及播音主持人等胜任岗位职责及获得卓越传播效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身心素质的结合。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必须有很高的业务水平,掌握全面的业务技能。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按照能力的构成要素,将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类;按照企业所需的核心专长与技能,将员工能力分为企业通用能力、可迁移能力与专业能力三类。国际传播业务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也被分为三个层次:一为通用能力,二为业务通用能力,三为新媒体专业技术能力。

至于新闻工作者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位西方学者认为应包括五项,即一般能力(对相关历史和时事的了解,以及分析思考的能力)、学科能力(对所报道的领域相应的专门知识)、流程能力(科学的传播交流知识)、新闻工作技术(熟练的新闻工作技术)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道德准则下从事工作)。

而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而言,国内有学者认为,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舆论引导能力、国际报道能力与掌握国际传播语汇能力。实质上,国际传播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基本能力是由国际传播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国际传播具有国际性、国家性、跨文化性、综合性与技术性,国际传播具有国际性,决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国际传播具有国家性,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政策把握能力;国际传播具有跨文化、跨语言性,决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语言文化能力;国际传播具有综合性,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和互动行为,这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学习能力;国际传播需要最先进的传播技术,则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媒介使用能力。

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采、编、译、评、播等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在具备上述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完成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能力。有的专家认为,驻外记者在业务上需要具备表达沟通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新闻敏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有的专家认为国际新闻编辑需要具备“新闻的采编能力、写作能力、做调查研究的能力。”有的专家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新闻翻译工作者,“就要努力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外文理解力、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有的专家认为,播音员、主持人需要不断提升四种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策划编导能力。

(二)新时期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从提升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对外传播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行业,需要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对外传播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要完成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任务,要求新闻工作者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积极而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寻找新闻或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能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国际传播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不同的专业具有够得上‘专业水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有机地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当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中,专项性人才居多,复合性人才还比较缺乏。

从国际人才频繁流动的现实来看,需要具有国际传播理念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