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的宋军取得联系,双方约好共同夹击蒙古军。但在关键时刻南宋出了叛徒向蒙古兵投降,出卖了这条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到蒙古军埋伏,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反攻,至此,襄阳保卫战对蒙古已是极为有利。随后,在公元1273年蒙古军水陆双重对襄樊进行夹攻,并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攻破襄阳城。守将吕文焕向蒙古军投降并献出了襄阳城。南宋的门户从此被彻底打开。
早在襄阳城破之前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去掉汗称改称皇帝,并且改国号为大元。之后公元1274年忽必烈强令征兵10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他命驻蜀元军进攻各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
忽必烈告诫伯颜勿妄杀,此时,忽必烈已经完全以一个封建帝王的身份进行怀柔天下了。
“得人心,治天下”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到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最终,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
虽然恭宗投降,都城临安被攻破,但南宋余部还一直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坚守扬州;同时,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他的部队像他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宁可战死,也不屈服。在这样豪情满志的精神激励下,文天祥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坚守扬州,虽遭元军重重围困,但仍坚持不降。在突围去与福州陆秀夫会师途中,被元军打败于泰州。李庭芝和文天祥一样有着一颗宁死不屈的赤胆忠心,最终惨遭元军杀害。而文天祥此时在江西实力的壮大也引起了元朝的重视,于是,元军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因寡不敌众,只得退守广东。后在广东潮阳被南宋叛将张弘范出卖,又是一个被叛徒出卖的可耻行为。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文天祥至死不降,一代气节大夫文天祥吟诵着他的《正气歌》以身殉国。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小皇帝端宗去世,陆秀夫又立其同父异母的兄弟为帝,并且率领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公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
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史载有数万之众殉国),另有一些逃往今天的越南,意图东山再起,但终因没有形成有力的反击而无所作为。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并且结束了唐末以来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忽必烈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七、“美髯宏声”耶律楚材
一个非蒙古族人能得到蒙古大汗的重用,并且影响着全帝国制度和立法的建立与制定,这在200多年的超级帝国统治中也只有耶律楚材一人可以担当。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辽朝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东丹,一概采用汉法。他对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汉学功底,契丹贵族内部动乱时他逃到中原度过了其后半生。
他的后代有一段时间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来才辗转回到辽并成为金朝的贵族。汉学的影响一直在这个家族延续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为金朝的达官贵族,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是北方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
耶律楚材出生时,他父亲感到金的大势已去,取《左传》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给他取名耶律楚材。他从小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学,三教九流,无不精通,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更是浸入血脉。
耶律楚材还曾师从曹洞宗宗师行秀,所以受佛法的影响也是很深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中评价说:“耶律楚材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从未见有此种气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为飯依,在行动上又遵循儒家的济世安民之道。
耶律楚材自己曾说:“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虽崇尚汉文化,却没有汉族士大夫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偏见。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华夷之分和华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华夷一统,共享太平。并且是在儒学指导下的华夷一统。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下中都(今北京市),听说耶律楚材很有才能,就下令召见他,让他在自己身边办事,耶律楚材以长胡子出名,史称他“美髯宏声”,成吉思汗叫他“吾图撒合里”。“吾图撒合里”就是蒙古族长胡子的意思。
在成吉思汗的西征中,耶律楚材特别受到他的宠爱,因为耶律楚材会星象占卜预言常常应验,所以成吉思汗对他更加器重。成吉思汗去世以后,窝阔台即位当了大汗。他重用耶律楚材,使耶律楚材在改变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耶律楚材把帝国向着他理想中的儒家方式来引导。
蒙古帝国在入主中原之时虽然有贵贱尊卑之分,但是从来没有像中原地区封建王朝那样有严格的君臣之别。这种状况也是被身受礼教君臣思想教育的耶律楚材打破的。窝阔台被选为大汗之后,在选举大会上,耶律楚材对察合台说:“你虽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从地位上讲,你是臣子,应当对大汗行跪拜礼。你带头下跪了,就没有人敢不拜。”于是,察合台就率领黄金家族和各级长官向大汗窝阔台下拜。从此,蒙古国有了尊汗的下拜礼。
耶律楚材为了保持汉文化并使蒙古上层接受汉文化,利用蒙古贵族的实用主义思想,名为因俗而治之,主要从保护和任用儒才、传播儒家礼教的方面入手。蒙古征服了中原地区后出现了一个问题:该如何治理这个文化先进的地区?耶律楚材上奏说:“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他深知要统治中原非用中原的制度不可,而熟知汉法统治之道的是汉儒士。于是他在得势之时大力保护汉儒士并引荐他们进入仕途。这其实就是元朝汉化的开始,只是后来他们的汉化较清王朝迟滞了许多。
耶律楚材在自身做人方面更是堪称千古的楷模。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将领们纷纷抢夺金玉财宝,他却收集、保存了许多文集和大量的药材。后来军中疫病流行,这些药材救活了好几万人。公元1227年,他奉命到燕京整顿秩序。当时京畿之内,许多权势人家的子弟,一到黄昏便驾着牛车出来结伙抢劫,行凶杀人。耶律楚材不畏强暴,不为利害所动,秉公而断,公开斩了16名这类罪犯,为社会除了大害。
他病死后,有人诬陷他藏有私囊,检查以后,发现除了琴棋书画金石遗文之外,别无所有,足见他的清廉。耶律楚材还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追述随军生活的《西游录》,记载了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的见闻,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他的诗文集《湛然居士集》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耶律楚材的出现可以说是蒙古帝国乃至后来的大元王朝的一件幸事,他把蒙古人的统治引向了正轨。蒙古铁骑虽然在军事上所向披靡,但其胜利后的统治则充分暴露了其落后性。于是在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与“汉化”的冲突,耶律楚材以其智慧与能力引导统治者看到了汉文明的优越,使蒙古国本身没有的礼仪、赋税制度建立起来,使蒙古落后的分封制和部落联盟的管理制逐渐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发展成长。在蒙古国向元朝过渡的创业中功不可没。
但这其中的遗憾也令耶律楚材惋惜不已,他在有生之年提出的许多建议和构想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实施,受到了贵族和商人的阻挠和破坏。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及民族性是分不开的,统治者有心敛财兴武、无心安抚百姓,百姓在兵荒马乱中也无心生产而疲于奔命。
但是耶律楚材的倡导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用。在后来忽必烈的建朝大业中,在蒙古进一步的汉化中,基本上沿袭了他走过的道路,并发扬光大。即使是在元朝灭亡之后,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贵族们在建立新政权的时候仍然不自觉地遵循了汉制中的若干原则。虽然蒙古的汉化很浅,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创业功勋可谓难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壮志亦难酬矣。耶律楚材不愧为“治天下匠”,为大元帝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所谓蒙系的“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在研究蒙古和元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绕不过对由四大汗国所组成的超级帝国的研究。他们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逐次在西征胜利中扩张领土的结果。四大汗国的出现,是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四大汗国都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么这将是一个怎样庞大的国家。之所以说四大汗国所出蒙系,就是因为这四大汗国当时的建立及真正的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分而论述就会比较清晰直观的认识它们的本质了。
钦察汗国
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西征统帅拔都所建,疆域最为辽阔,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今匈牙利、波兰一带,都城萨莱在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于拔都的大帐使用金顶,因此在欧洲史书中钦察汗国也被称作“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商业贸易中心。
在汗国内,拔都的13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形成了白帐汗国。贵由汗去世后,拔都支持蒙哥夺取大汗位,打击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势力,乘机占有河中地区。汗国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因此他们逐渐突厥化。
拔都之弟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年),名义上仍对蒙古大汗称藩,实际上汗国已成为独立国。别儿哥因同伊儿汗国争夺高加索地区,无力东顾,于是河中地区被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占领,别儿哥便支持窝阔台之孙海都对阿鲁忽作战,帮助海都崛起。
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继位(1266-1282年),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1277年,蒙哥之子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送到与海都联盟的钦察汗国拘留了数年。直到1282年脱脱蒙哥继位时,那木罕才被放回。
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出兵协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笃哇、察八儿战败,归顺元朝。1308年,元武宗遣使册封脱脱为宁肃王。月即伯继位钦察汗(1313-1341年),1314年元仁宗遣使册封,予以承认,此后双方经常遣使往来。
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与伊儿汗国、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14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对外不断进行掠夺战争,内部又互相争斗,使汗国走向衰落和瓦解。15世纪20年代初,钦察汗国只剩下有限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公元1480年为莫斯科公国击溃,灭亡。
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察合台系后王笃哇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联合,屡与元朝皇帝军队争战,终世祖一朝未断。至公元1303年始与海都子罕八儿归服。
1306年,笃哇败察八儿,尽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台封地。1310年笃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儿,兼并窝阔台封地。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复分裂为若干小国,汗权旁落。14世纪中叶,秃鲁帖木儿即位后,削夺藩镇权柄,汗权一度有所恢复。1362年合不勒汗即位后,诸藩王日益跋扈,汗空有其名。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部察合台后王的统治维持到16世纪。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继帝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子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占领叶密立,海都占领海押立(今伊犁西)。
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阿里不哥、乃颜、笃哇争夺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败,汗国势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儿为察合台系后王怯伯所败,封地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旭烈兀,他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关系也较其他汗国更为密切。其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元朝曾经与伊儿汗国双方互派官员、工匠,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很频繁。阿八哈汗时(1265-1282年)相继败西利亚(今叙利亚),战埃及王,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合赞汗时(1295-1304年),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加强法制,提倡文治,是汗国最盛时期,农牧商业均得到发展,岁入增加。同时合赞汗为争取当地领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废除“大汗”称号而改称苏丹,加速了当地蒙古人的伊斯兰化进程。
公元1317年,年仅12岁的不赛因即位后,由于权臣出班专政,二丞相不合,内乱迭起,并遭到钦察汗月即别的进攻,国势渐衰。公元1334年不赛因死后,诸王争立,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公元1388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