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殿前欢卢挚
酒杯浓,
一葫芦春色醉山翁,
一葫芦酒压花梢重。
随我奚童,葫芦干,
兴不穷,谁与共?
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一、和平之路守成之君
在公元1294年2月忽必烈去世后,继承王位的争夺就一直伴随着整个元朝,直到元朝的灭亡。忽必烈去世后立刻爆发了第一次继承人危机,因为忽必烈并未正式册立他的孙子、真金第二子铁穆耳为继承人。在真金1285年去世之后,年迈的忽必烈在确定继承人上显然一时犹豫不决。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在后忽必烈时代,经常在前朝大汗提名的继承人和要求通过“选举”即位的人之间为争夺帝位产生激烈的抗争。
同时,进入元朝之后,关于继承问题的特点又出现了几个新的动向。由于元朝是忽必烈一手缔造的,所以,竞争者的范围只限于忽必烈的后人,特别是几乎清一色的真金后人。其次,宫廷中有权势的大臣在新汗即位问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皇族成员的作用日益降低。在传统蒙古制度下,是由蒙古诸王和王妃来决定“选举”的进程。而现在。大臣在新汗即位问题上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然是忽必烈加强中央集权和政府官僚化的结果。
另外,帝位继承经常引起纷争,两种候选人交替登基也是出现的新特点。一种立足于中原,正常情况下得到在首都的大臣们的支持;另一种立足于草原,常常统率着强大的驻边军队。
回到铁穆耳这一次上来,根据波斯史家拉施特的说法,是铁穆耳之母、真金的正妻阔阔真在积极促成儿子即位。但是,虽然在1293年7月铁穆耳被授予皇太子印,当时他被派往蒙古本土,以出镇宗王统管草原的全部军队,但是他并未得到像他父亲那样的正式的皇太子册立。这可能反映了忽必烈在他的孙子是否合适做未来的大汗上持保留态度。这样,在忽必烈去世时继承问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铁穆耳的帝位竞争的最大对手是他的哥哥甘麻剌。作为真金的长子,甘麻剌与铁穆耳一样有资格成为他们的祖父的继承者。因为甘麻剌统领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他所享有的武力支持和他弟弟的一样坚实。但是,铁穆耳显然比他的哥哥有优势:他得到了母亲阔阔真的帮助。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阔阔真以其贤淑得到忽必烈的喜爱并且很有影响。
同样有意义的是重要的大臣支持铁穆耳即位。忽必烈为他去世后指定了三个辅政大臣:玉昔帖木儿、伯颜、不忽木。这三个大臣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与铁穆耳或他的母亲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忽必烈是否为铁穆耳即位做过特殊的安排尚不清楚,但是这些朝廷重臣显然都在向这一方向努力。
公元1294年4月蒙古诸王贵族召开选举皇帝的大会。会上,铁穆耳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竞争激烈。由于其母阔阔真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最终登上帝位。
大业已成,百业待兴。而铁穆耳把自己的统治风格自始就定在守成的基调上。作为忽必烈帝国的直接继承者,铁穆耳汗和他的臣民一样期望成为他祖父统治模式的守护者。在公元1294年5月10日颁布的即位诏书中,新汗正式宣布他要奉行和保护忽必烈朝的成规。这成为他统治期间的基本准则。
铁穆耳朝的守成性质明显地表现在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人选和重要政策两个方面继续保持忽必烈晚年的格局。除了赐给忽必烈朝的蒙古高官荣誉爵号外,铁穆耳汗在他的政府中保留了忽必烈在1291年吐蕃权臣桑哥失势后为缓解桑哥财政政策影响而任命的大多数中书省宰臣。完泽还担任右丞相并且是独相,直到1298年才任命哈剌哈孙为左丞相。
铁穆耳在位初期的首要人物完泽,主要是因为他谨慎和宽厚而不是因为他的才干而成为朝廷重臣。出自著名的蒙古斡剌纳儿部的哈剌哈孙则不仅以他的才干和正直著称,还以雅重儒术而闻名,在完泽1303年去世后,他成为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铁穆耳朝初期的另一个有影响的人是康里大臣不忽木。不忽木成长于宫廷中并在国子学中受到理学大师许衡的教育,他是元代最有名的非汉人儒士官员。他先任平章政事,后任御史中丞,在铁穆耳朝主要起为儒学辩护和规范朝政的作用。
这些蒙古和色目重臣得到了一群汉人官员和回回理财者的支持。汉人官员包括何荣祖、张九思、梁德珪和何玮,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政治背景。在回回理财者中,麦术丁和阿里曾是忽必烈朝阿合马和桑哥手下的官员。但是最突出的回回人是著名的回回大臣赛典赤赡思丁的曾孙伯颜,拉施特说他是“极尊贵、有权势的大臣”,任撒希伯底万,撒希伯底万在波斯语中通常指财政大臣。显然铁穆耳是在继续奉行忽必烈保持中央行政人员的种族和思想平衡政策。
在思想方面,铁穆耳的政府表现出对儒学和儒士的尊重。铁穆耳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主要在哈剌哈孙的推动下,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哈剌哈孙与儒士关系特别密切,据说常在裁决大政时征求儒士的意见。
这些都是铁穆耳守成之君的特点,然而到了铁穆耳的这一代,他的野心也比他的先祖们小了许多。他是持续不断的征伐与大致和平两个时期之间有意义的过渡期。忽必烈朝后期发动的所有对外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铁穆耳改变祖先的扩张政策,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更多的征服将无任何成果并且耗费巨大。他即位后立刻取消忽必烈在位最后几年规划的对安南的征服,代之以将安南作为纳贡国。
公元1298年,铁穆耳否定了再次入侵日本的建议,并在第二年派遣一名僧侣作为和平使者前往这个岛国。铁穆耳朝的对外征伐,只有1300-1301年的征緬之战和1301-1303年征八百媳妇之战,八百媳妇是在今天泰国北部和緬甸东部的一个小国。
虽然这两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原有目的也不在于征服二国。发动征緬之战是因为緬国人废黜了奉元廷为宗主的国王而要对其惩罚,征八百媳妇则是由于该国侵蚀元朝领土而采取的征讨行动。自铁穆耳开始,和平之路已悄然在这个超级帝国生根。
二、武宗海山的鲁莽“新政”
公元1307年正月,元成宗铁穆耳病逝。惟一太子德寿又惊人的和前一代相似,也是无心消受他的皇帝美梦而匆匆西游了,所以储位再次虚悬。帝位的冲突再次被提上日程。
这时,诸王之中以皇侄怀宁海山最具实力,他坐镇和林,手握重兵,又是支系最近的皇族。成宗皇后伯要真氏(卜鲁罕)在中书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马章、赛典赤伯颜,诸王阿南达、明理铁木尔帮助下,企图阻止海山南下争位,拥伯要真氏垂帘听政,安西王阿南达(忽必烈之子,成宗堂兄弟。当时镇守河西,拥兵15万)辅政,进而推阿南达为帝。
阿忽台召集大臣商议皇后和阿南达摄政之事,遭到太常卿田忠良、御史中丞相何玮等人的反对,未能通过。中书右丞相(元代尚右)哈剌哈孙也反对这一做法。皇后一日连下数旨,哈剌哈孙或阳奉阴违,或置之不理。同时派康里脱脱速返漠北,报告海山。派人去怀州(今河南沁阳)通知海山之母弘吉剌氏及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要他们速返京师。
2月16日,被贬到怀州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迅速赶到大都(今北京市)。阿南达等计划于3月3日政变。爱育黎拔力八达、哈剌哈孙闻讯后,提前一天,于3月2日率卫士入宫,杀阿忽台等人。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监国名义执政,通知海山速来即位。5月,据史书记载“胜利的海山询问到会宗王将帅:按照成吉思汗的扎撒,大位应属于谁?”众人齐声回答:“忽必烈既立其子真金为皇储,仅命阿南达父镇守一方,则大位应归海山。”
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迅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召集宗室诸王会议,决议废黜成宗皇后伯要真氏,令其出居东安州(今河北安次西),后又赐死。处死阿南达、明理铁木尔等人。21日,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
武宗即位时,中书省臣或死或免,为之一空。武宗便任命知院朵儿朵海为太傅,右丞相哈剌哈孙为太保,并录军国重事。任命塔剌海为中书左丞相,床兀儿、阿沙布华、明里布华等为中书平章。以床兀儿兼知枢密院事,塔思布华,康里脱脱为御史大夫。大量更换了成宗晚年的要臣,任用了协助自己镇北的官员。6月,封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后又陆续为其设官署、兵卫,并让他兼领中书省、枢密院事。
财政问题一直是海山在位时想要解决的重点问题。1307年7月,海山调哈剌哈孙为和林行省左丞相,出镇北边。以干塔剌海、塔思布华分任中书右、左丞相。9月23日,下诏恢复尚书省,专管财政。因财政困难,武宗不得不暂停给诸王的赏赐。年底,又因开支过大,民贫岁歉,下诏省并佛事,停止一些土木工程。
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正月,下诏宽大处理关押在御史台的贪官污吏,仅以追赃革职之事。后因江浙六路大饥荒,饥民有46万户之多,下诏拍卖过去没收的朱清等贪官的货物,得锭30万锭赈济饥民。2月,中书省因再次财政困难上奏,说库存不敷所出。请求暂借钞本710余万锭救急。同时请求不是急需的开支尽量缩减或缓办。武宗一方面答应,一方面却继续大修华佛寺和行宫。
海山对严重的财政危机的反应,不是根据他的下属官员的不断建议采取缩减开支和裁减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个鲁莽的尝试:重建尚书省以增加税收。为增加税收而设立尚书省在忽必烈时期有过两次,是在色目理财大臣阿合马和桑哥的领导之下,但是都因为采取高度剥削政策引起普遍怨恨而被撤销。
公元1309年8月,尚书省正式成立,以太傅乞台普济、脱脱虎分任右、左丞相。9月,颁行至大银钞。以至大银钞一两兑换至元钞五贯,或白银一两,或赤金一钱。限各地在诏书到达的百日内兑换完毕。为此,在各路设平淮行用库负责兑换。在各路、府、州、县设常平仓平抑物价,禁止私自买卖金银和运金、银、铜钱、绵丝。布帛出海。20日,尚书省臣奏,请求拨至元钞本百元锭以给国用,开铸铜钱,将中书省宣敕、用人权划归尚书省,恢复忽必烈时代的旧制,均得到武宗同意。
总的来说,尚书省及其实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失败的苗头。尚书省在忽必烈时的尝试就显现出了众多弊端。即使在朝中也早得了众多大臣们的反对。海山的这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对税收减少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纸钞的过量发行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及物价的涨幅。海山的本意无疑是想迅速解决当时严峻的财政问题,但他所选择的这个捷径更加恶化了所面临的问题。
新政仅仅实行了16个月,它的失败标志着元朝政治上由盛向衰的转变。武宗海山的莽撞行事让帝国开始呈现出虚弱的态势,他就像清代的嘉庆一样,背负着整个帝国的转折点。海山于公元1311年1月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当年初春即位,废除了所有改革措施。
三、科举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
公元1311年4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兄长海山的皇位。按照先前的约定,海山在1307年将他的弟弟封为皇太子,并像忽必烈在位时确定真金为继承人后的做法一样,任命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中央各机构名誉上的最高首脑,这些都为帝位的平稳转移创造了条件。
从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兄弟情分与和平继位方式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两朝皇帝在政策和用人上保持连续性。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初年的表现恰恰相反:海山的主要大臣都遭清洗,大多数政策都被废止。这些作为,可以追溯到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文化、思想倾向以及他与兄长间的复杂政治关系。
爱育黎拔力八达自幼熟读汉族典籍,尤倾心于释典,不事游猎,不喜征伐,不崇货利,是一位颇有文化底蕴的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与他的兄长之间固然具有手足温情,要不当时海山继位时,爱育黎拔力八达不会亲力亲为的出力。但他们在政治上也有微妙的关系。正是因为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他的兄长夺得了帝位,所以海山总是怀疑他有自己篡夺帝位的图谋。
在海山当政期间,爱育黎拔力八达似乎对他兄长的政策所起作用甚少,因为它对于这些政策的态度是反对的,只是碍于前面所说的一些原因,他没有出面加以干预,直到他自己继位后对措施的一系列不满才显示出来。爱育黎拔力八达对兄长政策的反对和热切希望元朝政府更加儒化,促使他在即位前后很快进行了血腥清洗并废除了兄长的绝大多数政策。
公元1311年1月30日,海山去世后仅3天,爱育黎拔力八达就撤销了尚书省,将其主要官员脱虎脱、三宝奴、乐实、保八、王罴逮捕并处死。在其后的几个月中,废止至大银钞和铸币,中统钞和至元钞又成为官方通行的仅有货币。官员的人数裁减到1293年的水平,曾经升级的各官署则恢复到忽必烈时期的地位。海山批准的各项公共建筑计划,亦全部停工。
爱育黎拔力八达一直有着深厚的儒学情节,他不断下令选取文学之士入翰林院和集贤院。他的重用儒士,不仅仅是为了装饰门面。在他们的导引和支持下,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初年采取了一些重要的举措,推动了元朝进一步汉化和儒化的改革。爱育黎拔力八达使官僚队伍更加儒化的大胆尝试,是他改革元朝制度的最重要措施。
儒士以前在元朝政府中之所以没有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以前各朝都没有把他们的学问视为补选官员的基本标准。大多数高官是以出身为评选标准而产生(通过承袭和荫的特权,荫即降等承袭其父辈的官职),而多数中下级官员则是由吏入官。结果是大多数官员并没有受过儒学教育,也不具备儒家的政治倾向。
为改善通过承荫得官者的教育水平,1311年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和色目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所做的最有意义的制度变化,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从此,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终元之世,没有多少改变。儒、道、释并举,不断地影响着元代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