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超级帝国
27730100000024

第24章 落日帝国的权利争斗(2)

编撰法典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改革元代制度而产生预期结果的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在多元文化社会确定统一的法典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可能是因为蒙古统治精英认为统一法典会限制他们的权力所以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元朝廷从未制定一个通行全国的标准法典。缺乏法典引起了汉人官员的极大焦虑,他们进行了多次努力编撰法典和律例,以作为判案的依据。最早的补救措施是1291年颁布的《至元新格》。此后铁穆耳朝和海山朝编修法典的努力几乎毫无成效。

到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统治时期,他饱读汉文化经书的功底使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继位后马上采取措施对这样的形势加以补救。在1311年即位的当月,他命令中书省臣汇集从忽必烈朝初年以来的律令条规。这一汇编工作于1316年完成。直到1323年,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颁行。这个新法典收录了建国以来的法律条文2400余条,分为断例、条格、诏制、别类四大类。《大元通制》和《元典章》是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编辑的,是元代法制史的两个里程碑,也是元朝日趋成熟的反映。

虽然爱育黎拔力八达按照中原传统方式对元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种改革无法走得太远,因为他不能削弱蒙古诸王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经济特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尽管忽必烈推行了中央集权的政策,蒙古诸王仍然拥有对他们领地有相当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权力是政治冒险,因为这将是对蒙古和元帝国一条最基本原则的正面挑战。爱育黎拔力八达尝试削弱诸王权力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这一原因。

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帝生涯总体说是比较积极的,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非常想把帝国内部的种种矛盾加以解决,并以实际行动实施了一些措施。虽然措施的效果并没有他预想的满意,但毕竟他是努力做过。就其本身的学识和修养而言,爱育黎拔力八达应该说是一个充满才气,中规中矩的人。惟一不足之处就是嗜酒的习惯。这也成了他的催命剂,让只有36岁的他就早早的退出历史舞台了,可惜得很。

四、博学皇帝图帖睦尔

这是一个混乱夺位的疯狂时期,然而最终获胜的却是以博学见长的图帖睦尔。公元1328年7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病死于上都。留守大都的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和西安王阿剌式纳失里发动政变,控制大都,遣使迎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入京。

9月,图帖睦尔在大都即皇帝位,改元天历,宣称待兄长(和世)到来便让位。上都方面,辽王脱脱(斡赤斤后)、梁王王禅(甘麻剌孙,泰定帝侄,封地在云南)、右丞相塔失铁木儿、左丞相倒剌沙、御史大夫纽泽等听说图帖睦尔已经称帝,9月间也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皇位,是为天顺帝。上都与大都形成两个皇帝并立的对峙局面。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先后起兵响应上都。两都之战发展为大规模内战。

上都军与大都军在居庸关、古北口一带展开激战。上都军虽然在大都城下屡次受挫,仍声势浩大。正当上都军全力南进时,在东北的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等于10月13日乘虚进围上都,留守倒剌沙等出降。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支持者失去首领,相继溃散瓦解。梁王王禅及倒剌沙、纽泽等均被处死。

两都之战刚结束,明宗、文宗兄弟间的争权斗争又起。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和世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为明宗,蒙古号忽都笃汗,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5月,图帖睦尔自大都出发北上,迎明宗,镇南王帖木儿不花等随行。明宗南下,8月初,至上都附近的旺兀察都之地,图帖睦尔来见。几日后,明宗暴死。图帖睦尔在上都以皇太子复即皇帝位,是为文宗。

走马灯似的王位轮换到此以图帖睦尔的再次称帝暂告一个段落,应该说图帖睦尔的继位对元朝来说还不是一个太坏的结果。在元代各个皇帝之中,文宗图帖睦尔有着较深的文化修养,所以,在位期间比较注重文治,他首先建立了专门掌管文化事务的机构。

天历二年(1329年)2月,文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专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帝王之治。以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尔弥施、集贤大学士赵世延等人担任奎章阁大学士。大学士之下设有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博士等官。这些职位大多由学问深、声望高的朝官兼任。同时在奎章阁学士院之下设艺文监,秩从三品,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就相当于现在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一类。艺文监设有大监、少监、监丞、博士等官。监下属机构有两个,一是负责保管书籍的艺林库,另一个是负责刻印书籍的广成局。

元文宗不仅要求勘校好的儒家典籍,同时还要求要有自己的“作品”。所以在设立了这些文化机构的当年,元文宗就下令编纂《经世大典》。《经世大典》全名是《皇朝经世大典》,是记载元朝典章制度的会要体政书。9月,文宗命翰林国史院、奎章阁学士院的官员着手搜集、整理本朝的典故,按照《唐会要》、《宋会要》的体例,编纂《经世大典》。

一直到公元1331年5月,完整的《皇朝经世大典》编纂完毕。该书共分为《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等10类。每类之下再分若干细目。全书正文880卷,目录12卷,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合计894卷。《皇朝经世大典》是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由于文宗自己小的时候就受了很好的教育,特别是儒家教育,所以他对文化的传播也是十分重视。文宗不仅自己听学士们讲解治国之道,而且下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并任命翰林应奉揭奚斯担任授经郎,负责讲授。文宗经常去奎章阁,向揭奚斯等人请教。揭奚斯写了《太平政要》献给文宗,文宗爱不释手,表现出了一个文人对知识的崇拜。

惟一遗憾的是这种文化的传播只是局限于宫廷的内部,没有推而广之。

为了严格官学的考试制度,文宗在至顺元年(1330年)下令中书省、御史台、集贤院、奎章阁的官员共同主持对国子监学生的考试,合格者按考试成绩分等授官,不合格的留校读书,不得授予官职。

此外,为表示对儒学的重视,文宗还沿用前朝褒扬圣贤的办法。应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思晦的请求,加封孔子之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鲁国大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孔子之妻并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后来,又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并对颜回、曾参、子思等人也加封了相应某国圣公称号。文宗用加封儒学先圣先贤的办法来提高儒学的地位。

至顺三年(1332年)8月,文宗去世。文宗在位期间虽短,但他所提倡的文化治国策略影响可谓久远。

五、壮志未酬的末代统治者

又是一场混乱的夺位大战,在混乱之后,等待帝国的将是最后的夕阳。帝国的末代皇帝落到了元顺帝的身上,虽然成为顺帝,可他的命运却没有他的帝号那样顺利。元顺帝名妥欢帖睦尔,庙号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加号顺帝。顺帝生父明宗皇帝,被弟弟文宗鸠杀。明宗4岁的幼子受到文宗喜爱,留在宫中哺育,而身为长子、10岁的顺帝则被流放到高丽(今朝鲜)和广西。

不久,文宗病亡,顺帝的幼弟被立为新皇,但继位仅一月余就莫名夭死。接着,顺帝被杀父仇人的皇后和权臣立为太子,于公元1333年继位,时年14岁。元顺帝继位伊始,先后受到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前朝势力,即文宗皇后和权臣的势力。顺帝利用任命另一重臣伯颜为右丞相,除去宿敌。

但是,来自另一方面的威胁也因此显现,伯颜势力迅速扩张,专朝乱政,为除异己而擅传圣旨。顺帝无法容忍,大胆启用被后世称为“贤相”的大臣脱脱,于1340年联手铲除权臣伯颜。年仅20岁的元顺帝,在历经宫廷朝堂血腥争斗7年之后,终于逐步掌握了宫中、朝中的大权,开始成为元帝国的真正统治者。年轻的元顺帝意图作一番大事,欲大有为于天下,改元“至正”。

元代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让政权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所有的这些,作为当权者的妥欢帖睦尔是不会蠢到一无所知的。这样,在重臣脱脱的尽力辅弼下,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纠正之前权臣的暴政,缓和已极度紧张的社会矛盾。首先即恢复了科举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