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2781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和李大钊英勇就义八十四周年之际,由裴赞芬、宋杉岐两位青年学者合著的《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可谓适逢其时,谨为之贺。

作者嘱我作序,辞不获命,在此略为赘言该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特点等。不敢言序,唯望各位师友和读者诸君有教于吾辈而已。

从出版时机来看,该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和李大钊英勇就义八十四周年而作。2001年6月,在有关领导和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与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暨“李大钊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取得良好效果。2009年是李大钊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在筹备李大钊研究学术研讨会和编辑出版《李大钊年谱长编》(此书系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燕赵文化》丛书第三辑之一)的过程中,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希望与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继续联合举办纪念李大钊的座谈会或研讨会。经过商议初步确定以“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为主题开展会议的筹备工作,当务之急是先着手组织撰写《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

该书编写任务由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裴赞芬和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宋杉岐共同承担。裴赞芬来自李大钊故乡乐亭县,1997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一直主要从事李大钊研究,先后参加《李大钊全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李大钊传》、《李大钊年谱长编》以及《李大钊研究》的编辑和撰写等,是科研骨干之一。尤其是近年来进步比较明显,发表的有关李大钊研究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宋杉岐从1997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共党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教学效果很好,发表过不少论著,对李大钊研究也下过一定的工夫。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裴赞芬邀请她的大学同学宋杉岐加盟。二人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编写,于2011年春节前夕完成了全书的初稿,并开始征求各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随后就进入了修改阶段。

2011年春节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决定把即将在乐亭县举办的“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座谈会”作为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活动之一,和同日在乐亭县青春广场举办的“红色足迹”大型纪行式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的启动仪式,一并启动整个纪念活动。此外,还将在北京举办话剧《李大钊》的首场演出;在“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座谈会”召开前夕出版《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

整个纪念活动把弘扬李大钊精神作为重点内容之一。《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的出版,将会成为河北省李大钊研究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就全国范围的李大钊研究来说,近年来的发展动向是,除继续发扬革命史范式的优长之外,一方面是力求回归传统的考据学,另一方面是开始借鉴一些新的研究范式,比如社会史研究范式和现代化研究范式等。河北从事李大钊研究的学者自然力求站在李大钊研究的前沿,并努力争取具有一定的学术话语权,为深化李大钊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河北是李大钊的故乡,一直非常重视李大钊研究,目前所知第一篇研究李大钊的文章就是著名学者河北人王森然于1934年发表的《李大钊先生评传》。1970年代末,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研究室成立了以韩一德为首的李大钊研究课题组。

该课题组先后独立或与有关单位合作编纂出版了《李大钊年谱》、《李大钊史学论集》、《李大钊研究论文集》、《李大钊史事综录》等,并于1984年10月李大钊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在乐亭县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李大钊研究学术研讨会。日本著名李大钊研究专家、信州大学教授後藤延子出席了这次会议,从此和中国学者结下深厚的友谊。1989年是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继北京市李大钊学会(后改为李大钊学社)之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随后河北省、天津市、河南省以及唐山市、秦皇岛市、乐亭县等地的李大钊研究会相继成立,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地举办了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从此,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与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约定李大钊诞辰“逢五”“逢十”分工合作举办研讨会,共同促进李大钊研究事业和交流活动的开展。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1991年成立了李大钊研究室,负责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和出版会刊《李大钊研究》(曾出版一至七辑,后中断,现拟争取经费恢复出版)等,到2010年先后组织出版了《李大钊全集》(四卷本)、《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李大钊传》、《李大钊年谱长编》等。

综观三十多年来河北省的李大钊研究,所有项目(不包括个人撰写的论文)几乎都是以多人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并且是以李大钊生平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主,尚未见有河北学者在李大钊研究上出版专著,这与河北学者在学术研究价值取向等有直接关系,今后应该加强深入系统的专题性研究。《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作为河北学者在李大钊研究上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性研究的探索,虽然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问题,但是毕竟还是起步了。经过进一步的努力,相信河北李大钊研究学者群体今后能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综观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选题新颖,知难而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等,理应成为李大钊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资料所限等因素,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比较薄弱,令人不免感到遗憾。通过李大钊研究资料索引,我们不难发现,不要说目前还没有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是有关的专题研究论文也不多,其中还有一些文章乏善可陈。可见,《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的选题比较新颖大胆,也可以说是知难而进。近年来,李大钊研究不断深化和一些新材料的陆续发现,为该书的撰写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者在撰稿过程中,努力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观点,尽量多地使用新发现的资料,以使该课题研究尽可能地建立在较为坚实的基础之上。例如,作者运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中发表的李大钊给中共中央、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报告等内容,探讨了过去被忽视的李大钊的一些重要革命活动和军事思想。又如,作者运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提供的一些新资料,通过数据分析论证了李大钊未能参加中共一大的具体原因等。

第二,视角独特,锐意创新。作者力图对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及建党活动等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专门研究,在进行史实考证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进行考察和探讨。首先是把李大钊早期的政党观和建党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相比以往是一个突破。以往的论者几乎都是单纯地就李大钊的建党思想来论李大钊的建党思想,无形中割裂了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有机联系。其次,作者试图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结合中国现代政党发展史探讨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试图从社会史的视角具体来说即社团发展史的视角探讨李大钊和社团的双向互动关系等。再者,作者在撰写书稿时,还照应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研究视角,视野开阔,较为独特,创新意识比较突出。

第三,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八章,分别探讨了李大钊的政党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致力于国共合作和沟通共产国际等。此外,还专门探讨了李大钊的人格风范和李大钊精神,指出其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等,也都比较新颖。全书结构比较合理,内容充实,文字流畅,行文规范,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该书自然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是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论述,有的只是浅尝辄止,未能展开进行论述。这一方面是由于写作时间确实很仓促,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对其中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或者此前缺乏一定的研究。其次是作者虽然努力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再者是书中的某些个性化的提法或者说法,考虑未必缜密。然而,作为一种致力于努力求新的探索和尝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该书撰稿和出版时间紧张等因素,我只是有重点地选择阅读了部分书稿,未来得及通读全部书稿并提出个人的看法,作为与作者合作多年的老同事,深感有愧于心。写这篇序文,也颇觉力不从心,断断续续地勉强才写出来。瞻前顾后,战战兢兢,深恐贻笑大方。然语出肺腑,或可谅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