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27816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引言

工业文明时代,全球化时代,政党政治文明是推进社会机制运行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在国家活动中还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政党及政党制度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机器一旦离开了政党及政党的活动就无法正常运转;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了解它的政党及其政党政治。概而言之,政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各种抗争与探索,都是在人类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发展的世界新格局下探寻中国如何走向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途径。然而,不论是未触动封建社会统治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模式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没有一个政党能担此重任。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正确的方针、路线,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1.专题研究意义及学术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20世纪初,以独特的世界眼光,立足国情,努力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就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和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作过各方面的论述,形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建党思想。以此为基础,他和陈独秀等人创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作为党的重要早期领导人之一,开创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组织、宣传以及开展地下斗争、工运、农运、民运、军运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式;投身创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领导和发动了多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引导大批进步青年包括毛泽东等走上了革命道路。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卓越领导人,他的组织能力及方法,建党思想及实践,以及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制度等方面均有独特建树。令人痛心的是,李大钊在1927年就被杀害了。但他的思想理论遗产及革命实践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李大钊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颇有造诣和建树的学者,一位有创见的理论家。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思想丰富,内涵深刻。他的政论,议论精辟,文笔雄健。他的理论探索,与当时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各个客观需要、与现实的政治斗争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他“留给我们的文字中,涉及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社会思潮、重要政治集团、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其社会历史内容之深广与思想文化内涵之丰富与深刻,都是并不多见的”。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幼小的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党在实践中需要全力探索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回顾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及其实践,总结他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伟人的崇高风范,用时代意识重新“解喻”李大钊精神,这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说,李大钊的伟大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胡锦涛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纪念李大钊同志,“必须像他那样保持无产阶级分子的革命气节和高尚情操”。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李大钊的身上,体现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气节和传统美德。李大钊的精神内涵丰富,如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并努力继承下来,成为当前社会前进中的原动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探讨李大钊精神的丰富内涵,继承李大钊的思想,以此构建当代中国精神价值体系,推动我们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前进,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现代政治文明时代,一个政党的兴衰可以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20世纪末发生的“苏东剧变”,给了我们巨大的警醒。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内容、实现途径和实际过程,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因而,必须开展对于执政党的研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以作为中国政党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和参考。而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研究,不单是政党史、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也是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很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条主要讨论了李大钊的政党观。

简要介绍了民国初年政党分化组合,李大钊与民初各党派,包括立宪团体、中国社会党、革命党等的关系,李大钊对民初政党的评判、对政党政治的理论探索及对新型现代化政党的期待。李大钊对中国近代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结合现实政治斗争实际,主要从政治理性上、国家利益上考虑政党建设问题。他的很多观点,颇具真知灼见,包含了现代化政党观念的合理成分,体现了现代政党政治精神。

第二条主要对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简要介绍五四时期的多元社会思潮和社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正是在这种多元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中进行的,多元化的碰撞磨合的过程又直接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选择和目的选择;而社团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先是一个寻找认知过程,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最后是传播、研究并初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而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第三条论述了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介绍了李大钊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政党社会基础、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等方面的建党理念与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包括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的召开等。这其中蕴涵了李大钊为创建现代化的新型政党所作的种种努力,特别是建党理念中很多是他总结了民初政党甚至包括五四社团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因而一开始就创建了组织纪律严明的、与民国政党不同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四条主要论述了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重点介绍李大钊与北京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与天津、唐山及直隶其他各地党团组织的创建及工人运动的开展情况;李大钊与内蒙古、东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李大钊与晋、豫、陕、甘中共党组织的创建等。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包含了李大钊的大量心血,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重要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作为早期的领导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北方十余省、市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创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组织、宣传以及开展地下斗争的革命形式。

第五条主要记述了李大钊作为国共合作的倡导者、捍卫者和实践者。

为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推进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积极促成共产国际与国民党会谈,形成了他的统一战线思想。他积极致力于国共合作的宣传和实践,争取冯玉祥,改造国民军,提出并践行了在国共合作中坚持的一些原则。他对国共合作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不断探索。李大钊的统一战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统战理论及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

第六条主要记述了李大钊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李大钊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李大钊的革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部分。李大钊积极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实事求是地分析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驻共产国际期间,领导旅莫支部工作,宣传中国革命,以国际共产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七条主要论述了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

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坚持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动力的重要成分,无产阶级政党应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他献身革命的精神践行了他的人生观和价的崇高气节。

第八条主要论述了李大钊的人格风范和李大钊精神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李大钊崇高的人格风范主要体现在其对待青年,对待女性和婚姻家庭、对待朋友上。李大钊精神内涵丰富,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乐观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精神,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情操。当前,这些尤其值得我们大力弘扬,使其成为社会前进中的原动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3.李大钊重要思想及其理论观点简介

介绍了李大钊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政党社会基础、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等方面的建党理念与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包括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的召开等。这其中蕴涵了李大钊为创建现代化的新型政党所作的种种努力,特别是建党理念中很多是他总结了民初政党甚至包括五四社团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因而一开始就创建了组织纪律严明的、与民国政党不同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介绍了李大钊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政党社会基础、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等方面的建党理念与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包括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的召开等。这其中蕴涵了李大钊为创建现代化的新型政党所作的种种努力,特别是建党理念中很多是他总结了民初政党甚至包括五四社团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因而一开始就创建了组织纪律严明的、与民国政党不同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介绍了李大钊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政党社会基础、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等方面的建党理念与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包括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的召开等。这其中蕴涵了李大钊为创建现代化的新型政党所作的种种努力,特别是建党理念中很多是他总结了民初政党甚至包括五四社团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因而一开始就创建了组织纪律严明的、与民国政党不同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20年前后,李大钊发表了一些阐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唯物史观的文章,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史观》、《历史与人生观》、《史学要论》等对唯物史观的性质、方法及和哲学、科学的关系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由此确立了李大钊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上的重要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李大钊否定“神权的、精神的、个人的、退落的或循环的历史观”即旧史观,而倡导“人生的、物质的、社会的、进步的历史观”即新史观。李大钊在逐一考评了近代西方主要历史哲学家的观点和重要学术流派的思想后,对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指出,“自有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自时厥后,历史的学问,日益隆盛”。进而又指出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改造并使之发展成为科学的作用,强调“这实是史学界的新曙光”。李大钊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一规律。他说:“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的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历史的连续,实亘过去现在及未来而为一个一贯的法则所支配。”历史研究者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把人事看作一个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去考察他。于全般的历史事实的中间,寻找一个普遍的理法,以明事实与事实间的相互的影响与感应”。这里所说的“理法”、“一贯的法则”,即言指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