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离细门不远的白面红瑶寨。当年参加白面红瑶寨旅游开发的一位现任龙胜旅游公司负责人告诉我:“那时县里面比较重视白面红瑶寨,为让他们多赚钱,还专门帮他们编排红瑶歌舞展示。旅游公司先后也投了十几万进去,那时十几万是很值钱的。”他又说:“当时修路,搞停车场,培训舞蹈队员等,哪一样不是手把手地教?”笔者有机会分别询问了几个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他们的说法都基本相同。后来白面红瑶寨发生的情况与黄洛红瑶寨的几乎如出一辙,更严重的是,由于演出质量严重下滑,前几年还发生过桂林的旅行社集体抵制去白面红瑶寨的情况,“当时搞得县里面相当被动。”一位旅游局的负责人说。他最后说:“你现在可以亲自去白面红瑶寨看看,他们现在的收入比以前红火的时候不知道下降多少,现在是后悔了,可又有什么用,牌子都砸了。”
这至少说明,龙胜从1985年开始因势利导的发展旅游,从前期的自发旅游发展(1985—1992)中可以看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不足。所以后来县里面就强调了以政府主导旅游发展(1993年至今),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走上正轨,一定要按照旅游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来建设。在这个大形势下,细门红瑶寨的旅游开发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初期的选择工作
细门红瑶寨1998年下半年开放接待游客,而前期准备工作1997年就开始了。现在县旅游公司负责人说:“当时这条路上还有几个红瑶寨可供选择,但是从旅游角度出发,我们和桂林的旅行社的同行看后都选择细门。”在和他交谈后可大致概括出:一是细门的交通方便。寨子就在公路边不远,不用爬很高的山,不会使游客过于疲劳,方便各种年龄段游客,这样无形中就加大了游客流量。二是细门的红瑶风俗保存得比较完整。如当地建筑、服饰、传统习俗等;特别是它周围环境,人为的破坏痕迹比较少,观赏性比较强,有一定视觉效果。三是细门群众内部比较团结。寨内外矛盾少,民风淳朴,老实听话,方便有关政策的执行。四是细门地势安全,视野比较开阔,所以在后来的讨论中一下就选择了细门。
(二)各方面的加入
也许有前面白面红瑶寨开发旅游后曾经日进斗金的榜样,所以细门群众的积极性就不难想象了。不过与很多人想象不同,开发旅游实际上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并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起点比较低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从下面一些单位的投入看,有些是城市里人无法想象的。由于此寨是由龙胜县旅游管理部门和县旅游公司直接管理,所以先期就是严格按旅游接待标准进行了规划。
龙胜县旅游公司和龙胜县旅游局几乎是一同成立,一直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前几年才分的家,所以,前几年旅游公司要开展各项活动时是享有很多便利的。1997年,细门组结合全县的文明村屯建设活动,向泗水乡申请了28吨水泥进行寨内地面的硬化,县旅游公司也出了4吨,由寨里群众出工出劳建设。1998年,县旅游公司认为硬化得还不够,又出了3吨水泥。2000年,县旅游公司出了6吨水泥、2000元现金,安装了消防设备。此外,由龙胜县旅游局和县旅游公司共同投资了四万元左右修建了旅游环保标准厕所,出了6吨水泥建设停车场等,“我们是靠水泥来搞旅游”,县旅游局一位同志开玩笑说,不过这确实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这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方面。另一方面,由县文化局、县旅游公司民俗风情表演部等单位对寨里群众进行了歌舞培训等,“当时不知道有多难学”,寨里群众告诉我,“现在看起来跳得那么好,那是因为天天都要跳的原因。”“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差,她们水平太低,很难提高了。不过也是这种‘土’才吸引游客,好了别人还不相信。”县文化局当时教她们的一位女同志说。由于是以上单位进行了先期规划投资,因此此寨的旅游收入分配大致划分如下:县旅游公司、寨集体、各农户。其中,旅游公司主要是负责客源和与旅游相干的事物,如组织客源、处理旅游投诉、培训歌舞等。公司主要是以门票收入为主(成团20元/人,散客30元/人)。村集体收入主要是:集体工艺品的销售收入(集体购买的各种金属工艺品、各种民族特色织物等)。农户收入:油茶费、表演中的小费、客人的小费、销售自制刺绣的收入等。
总的看来,由于前期工作充分细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这个寨市场运作较成功,客人满意度高,几年来基本实现零投诉,桂林以及龙胜的旅行社更愿意发团过来。由于细门红瑶寨的开发成功,2000年,龙胜县旅游管理部门和县旅游公司又同样开发了离细门不远的三门红瑶寨,现在,凡是去龙胜看红瑶的游客基本上就是进这两个寨子。
二、权力部门的主导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列恩、布鲁纳等特别指出了国家权力的介入在旅游表述中的决定性作用。当然,这也不能脱离我国基本政治的结构。根据龙胜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龙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广西重点扶贫攻关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3年,全县GDP9.46亿元,财政收入86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4元,这些主要经济指标自己跟自己比呈高速发展,但远远低于全国、全区和桂林市的平均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加速扶贫攻坚步伐,已是全县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红瑶旅游产品的推出
龙胜县委宣传部2003年7月给桂林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外来新闻单位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实施旅游扶贫,造福各族群众——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工作的报告》中,作为对龙胜旅游产业的回顾和展望,有这样一段话,“必须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及与桂林旅游的辐射作用,逐步把旅游产业办成龙胜的龙头产业。基于这样的认识,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旅游扶贫的重大决策,重新调整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旅游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龙胜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在谈到怎样开展工作时,报告指出:“为了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为龙胜旅游开发创造宽松环境,并在资金投入上对旅游扶贫予以支持。”
龙胜县的旅游开发起步低、时间短、产品粗放,如果只是简单推向市场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因此在推出产品时就突出三大特色,即“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生态和扶贫”。报告指出:尤其宣传上,要以“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为载体,推出龙胜县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在手段和方法上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聘请广告公司进行包装推销;举办大型专题促销活动等。如,每年十月的红衣节就是专门为了红瑶而搞的一项重大旅游宣传活动,并且,县政府还打算把这个活动搞成一个品牌来加以宣传推广。”决策部门对红瑶旅游的旨意,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细门寨在这样的红瑶旅游景点,县里旅游管理部门则根据全县旅游线路规划的安排,重点突出游客眼中的红瑶民族特色,主要是:长发表演(如果要拍照的话,游客一般会自动给一些小费),红瑶各种织物的出售,喝油茶(2.5元/杯)以及出售各种红瑶银饰。这样就与县里其他旅游景点,如银水侗寨侗族大歌、龙脊壮寨的龙脊梯田等,组合成一个两天一夜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旅游线路。
(二)具体措施
龙胜旅游局《2004年龙胜旅游宣传营销计划》中强调,根据龙胜旅游总体规划市场调研报告,龙胜旅游在游客内心的本质形象认知中的主要载体是龙脊梯田、温泉和少数民族风情。因此,营销主题选择以梯田为核心的物质载体,以“五彩民族”为核心人文载体,从经常需求和显示资源的实际出发,涵盖了龙胜核心旅游吸引产品。此外,龙胜县这几年多次邀请中央和省(区)、市电台、电视台到龙胜进行旅游实地采访,使龙胜多年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上稿量名列桂林各县之首。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介绍龙胜旅游发展的就有《峰回谷叠话龙胜》、《龙脊梯田》(电视散文)、《走进红瑶》等专题节目和大量旅游新闻节目。其他还有:请民俗风情旅游点从业人员参加广西旅游“大篷车”,申报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红瑶“长发村”,一年一度龙胜三月三民歌节、红衣节,举办关于龙胜旅游发展的专题研讨会等。
作为细门红瑶寨,除前面提到的与县旅游局和旅游公司共同修建的基础旅游设施外,还和县旅游公司共同成立细门旅游工作管理小组,以处理细门寨里有关旅游方面的事情。笔者在寨里还看到该小组与县旅游管理部门签订的一份“旅游质量保证书”,这份保证书有4页,里面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以寨里的卫生、环保、歌舞质量、旅游设施维护、旅游行为操守等内容为主,里面有些责任甚至细分到了如各家厕所清洁,表演服饰的式样、件数、搭配,甚至于每次演出的人数等等,实在令人惊讶。
由于这些年细门红瑶寨旅游的开发在龙胜县是属于比较成功的,所以一些政府部门在对外宣传表述时也会充分利用这个载体来突出体现本部门本单位的不同利益诉求。如,笔者在细门田野考察中就正好碰上了由龙胜县委承办的“全市(桂林)组织工作分析会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交流会”,细门红瑶寨当时就是一个分会场,口号是“围绕旅游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会上广为散发的资料上的前言是:“该组从1999年开始开展文明村屯创建活动,发展民族旅游,在开展文明村屯创建活动和开发旅游过程中,党小组和党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此外,笔者在当地一些政府部门中也看到,县司法局对红瑶村寨的送法下乡宣传,县委宣传部的红瑶旅游扶贫、红瑶女童重新上学等的宣传照片、图片等,都是在细门红瑶寨里拍摄。
三、红瑶文化的旅游表述
(一)“舞台”的参与者之一——当地导游
在这里,我把表述的组成人员范围包括了导游。因为在事实上,就中国目前的旅游市场来说,绝大部分的游客在整个异地旅游过程当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当地的导游。因此无论当地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如何努力去推介、如何大力去宣传当地的旅游优势,最终都只有通过导游的努力才能产生效果。所以中国旅游业有句老话:“导游是旅游业的窗口。”但是,和以前不同,现在的导游已经不属于前面所说的权力机构,从旅游市场来说,大部分导游的生存将取决于他们带团时表现的好坏,一句话,他们对游客的依赖程度更大,这就迫使他们在旅游表述中寻找更大的发挥空间以谋求自己的利益。
笔者由于工作需要而跟随了龙胜几家旅行社的不同导游的团,听了他们关于红瑶民族文化旅游的有关表述,虽然形式上各有特色,但基本内容都差不多,因为都是县旅游局统一培训出来的。
从龙胜县城到细门红瑶民俗旅游点的公里数并不是很长,但因为是山区公路,所以旅游车一般要走40分钟左右,在这点时间里,当地导游一般是讲大半左右的时间,另一些时间是让那些不适应山区路况的游客休息。当地导游在对游客进行红瑶民族文化的表述时,显然极为具有现阶段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共同特色,即尽量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来迎合满足他们的诸如休闲、娱乐、享受甚至好奇、放纵等的旅游心态,用许多游客的话来说就是:“出来就是要玩的,图个高兴,来这里就是要看看红瑶奇特在哪里。”用当地导游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游客高兴就行了。”如果单纯从旅游的供需特点来看,无可厚非。这样,当地导游在表述红瑶民族文化时,就会相应的集中在几个比较“吸引”游客的卖点上,一是红瑶妇女“神秘”的长发,二是红瑶男女情歌对唱,三是红瑶的“爬竿”习俗。
头发作为人体外在生理特征的一部分,却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相当特殊的内涵,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旅游业内人士正是紧紧抓住头发尤其对现代女性构成的另类社会符号象征,利用这种象征对女性所具有的很大吸引力,使红瑶妇女一头从小到大乌黑亮丽的长发成为吸引女性游客的最大“卖点”。基本上,当地导游对红瑶妇女头发的介绍是真实的,如红瑶妇女一生只剪一次头发,一般是在16岁左右,而且头发还要保存下来作为以后盘头发用;她们用发酵了的洗米水洗头发;从盘头发的式样中可以看出是已婚还是未婚妇女等。但更真实却又遗憾的是,现在红瑶年轻一点的女性已经没有她们母辈的那种耐心和对传统的敬畏,“留长头发很麻烦,出去做点什么工都不方便”,这是她们比较一致的看法,因此留长发的现在已经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是盘头发了。细门寨的妇女当然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她们只是在表演的时候巧妙的用一个头箍顶在头上,反正外面要包布,有个形状就行了,而关于这样的变化,导游们是肯定不会说的,虽然他们都知道。
当地导游对红瑶男女情歌对唱的表述,听上去更像是专门用来娱乐男性游客,当然也为同时接下来的景点参观做一个铺垫,调动起男性游客的胃口。他(她)们基本上都会把男女情歌对唱说成是一种主要是在青年男女中进行的,以调情、放纵为特点,单纯以纵乐为主要目的活动,而其他方面的情况就基本不说,这并不是他们不了解,“其他的说多了客人也不懂,他们也不感兴趣,”一些导游告诉我。虽然情歌对唱不是红瑶所独有的,更不是全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笔者在细门寨期间没有看见有哪个游客对此有更进一步的关心或疑问,因为在他们看来,红瑶男女情歌对唱的本身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所以大部分的男性游客都会对这个节目乐此不疲,甚至不怕洋相百出。
至于当地导游对红瑶“爬竿”习俗的说法则更是充满了歪曲,完全就把当前中国旅游市场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初级休闲娱乐阶段的、必然会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健康特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如当地导游常常会把“爬竿”说成是红瑶所独有的古老习俗,并有意无意地暗示红瑶在“某些”方面就是开放,就是与众不同;更可笑的是,他们还经常把这个说成是现在还在进行的风俗等。笔者常常会看到一车本来已经昏昏欲睡的游客,听到这么一说就来精神了,一路的笑声不断,一车都精神焕发。虽然真实生活中的“爬竿”根本就不像游客们以现代思维所想象出的那么简单、随意、充满浪漫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