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唐朝名医孙思邈(58l一682)从老家五台山出发去首都长安,为他要写的《千金方》查古籍访名人。
途中的一天傍晚,他偶然听到“救命啊!救命啊!”的呼救声。上前一看,是一个赶路的人在呼救。但眼前又未发现任何险情,他怎么会突然呼救呢?这使他迷惑不解。经询问,方知这人是走亲戚回家,途中天黑时突然眼睛看不见东西而呼救的。孙思邈知道这是“雀盲眼”即“夜盲症”,因为他以前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人,但始终未能找出病因和治疗方法。
他应病人的要求将病人送回家。因天已黑尽,无法再赶路,只好住在他家。在交谈中,他得知当地赵家庄患这种病的有十多人,而且都是穷人。孙思邈立即想到:“为什么穷人易得这种病呢?”心直口快的主妇也在谈沦这种病:“富贵人家,精米白面、大鱼大肉,不会得这种病;穷人只有用粗粮米糠填肚皮,当然容易得这种病。”
到了长安,他又偶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一人得雀眼病,但却有很多人得脚气病,而且这些病人都是油光满面、穿戴也很讲究的达官贵人。脚气病的症状是,疲劳酸软,小腿沉重,肌肉疼痛甚至萎缩,手足痉挛,头痛失眠,下肢水肿等。
孙思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穷人易得夜盲症,而富人易患脚气病呢?他终于从前述主妇的话中得到启示:有可能是吃不起精米白面、大鱼大肉的穷人缺乏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而患夜盲症;不吃粗粮米糠的富人缺乏这些食物中的另一些成分而患脚气病。
于是,他开始进行治疗试验,让患脚气病的人吃粗粮米糠,而将大鱼大肉,特别是动物肝脏(如用羊、猪肝脏熬汤)给穷人吃,治夜盲症。这一试验果然取得了成功。这些治疗方法,记于他的《千金方》这一医学名著之中。
后来人们得知,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而粗粮米糠中富含BJ,所以吃粗粮米糠的穷人不易得脚气病,粗粮米糠能冶脚气病的原因,就在于它能补充长期吃大鱼大肉、精米白面的人所缺乏的维生素B1。
后来人们还得知,由于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视网膜上视紫质的减少。粗粮米糠中含维生素A不多,而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能防治夜盲症。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一种有机物,化学式C40H56)在人体内也能变成维生素A。1954年,美国乔·瓦尔德提出了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从而从生理上说明了夜盲症的起因。
1911年,波兰血统的美国化学家芬克从米糠的提取液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维生素B1;接着,191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科勒姆和戴维斯又从黄油中提取出了维生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