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景山坐像”是道家练功图示,还在于景山公园的建筑布局、方位以及建筑景点的名称都符合道家内功修炼的术语要求,而道家修炼功的术语从来都是以隐语出现的。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巳,至于“景山坐像”是否真是道家养生图示,目前尚无定论。
长白山天池惊现水怪
长白山是位于中国东北边陲的一座多次喷发的中心复合式火山。
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冷却后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一个圆锥状的高大火山锥体。锥体中央的喷火口,形如深盆,积水成湖,即闻名遐迩的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湖内最深处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年平均气温-BT,年积雪日达到258天,积雪最深3米,是中国最高、最大、最冷的高山湖泊。天池本来就以澄澈的湖水、沸腾的温泉和轰鸣的瀑布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而自1962年8月有人用望远镜发现天池水面有两水怪互相追逐游动以来,它的名声就更大了……1976年8月的一个中午,在长白山天文峰下碧蓝幽深的天池边,一群旅游者正在野餐。突然,一个姑娘发出一声尖厉的惊叫:“你们看,水怪!……”众人都惊愕地回头看,只见一头毛色黝黑、状若棕熊般的狰狞水怪,正伏卧在天池边的一块嶙峋怪石后,双眼灼灼地向近在咫尺的人群窥探,它听见惊叫,惊骇地霍然蹿起,扑通一声,跳入水中,转瞬间就无影无踪了。这就是许久以来一直被人传说的“天池水怪”。它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从水中跳到岸边来了!众多目击者都异口同声地肯定了这一事实。
1980年8月21日至23日,天池连续三个上午出现难得的晴天(这些日子正是长白山雨季),恰恰在这3天,人们目睹了天池水怪的风采。8月21日晨,中国作家雷加等六人发现在天池中间有一个水怪,远远望去,它的尖端时而露出盆大的黑点,形似头部,时而露出拖长的梭状形体,形如脊部。它在池水里来回绕圈子,后来离开了水面消失了。翌日晨,五六只水怪又突然出现在远处的湖面上,约四十分钟后才相继潜人水中。由于连续两天有人目睹到水怪,更多的好奇游客都想一睹水怪身形。第三天早晨8点半,有几人首先发现了两只水怪浮出水面,它们先是看着目击者,然后掉转方向,一前一后向湖心游去,直至距岸四五百米处才相继下潜,历时十分钟左右。有位天池气象站的同志不死心,耐心地等待着它们再次出现。一个多小时后,他忽然看见在前方四五十米的水面上露出了一个硕大的头,一米多长的脖颈和部分前胸。他清楚地看到:水怪有黑褐色的毛,颈底有一白色环带,宽约5~7厘米,圆形眼睛,大小似乒乓球。见水怪向他游来,他慌了,赶忙举起带来的枪瞄准,这时水怪忽地掉头向湖心游去。啪啪两声枪响,但它丝毫不在乎,游了一段距离后便潜入水中。
据统计,自1962年至1980年,共有二十多人分五次目睹到天池水怪,他们对它的描述归纳起来为:头比牛头还大,嘴突,颈长,体硕。1981年6月17日,有人在湖边拍照时发现一个白色斑点在湛蓝的湖水中显得格外醒目,人们通过望远镜惊奇地看到一条长约两米的水怪,它的脑袋又大又圆像豹头,除了前额及头顶是纯白色外,身体余下可见部分均为蛋黄色。它的身体细长,浮在水面上的身体形状像一条凤尾鱼,它拖着一条尾巴,正浮在水面上,好像在晒太阳。
对天池水怪持否定意见者认为,天池由活火山口积水而成,形成时间并不长。史料记载长白山曾有三次喷发,即1597年、1668年、1702年,最后一次喷发距今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它的形成时间并不算长,加之天池在海拔2000米以上,水温非常低,一直被认为“自古无生物”。假设确有这样一类大型动物在天池中生活,那么它们的食物来源很成问题。除微生物外,湖中没有发现其他生物,湖畔的草甸上也无啃吃的痕迹。因此,无法解释这类大型动物的食物来源。
还有人认为,天池中常有时隐时现的礁石和火山喷出的浮石,如动物一样有时露出水面,有时沉人水中。还有火山喷出的大块浮石,它在水中漂浮,在风吹下也一动一动地在水面浮动,远远看去,也如动物一样在水中游泳。也许这些就是天池水怪之谜的谜底。天池水怪难道是目击者产生的同一种错觉?如果不全是,它又会是什么呢?
变色湖中的“水怪”是何物
在中国的西北部阿尔泰山峰的南侧,有一个被称为界“变色湖”的哈纳斯湖。为什么叫“变色湖”
呢?原来,在一天中湖水的颜色可以随着太阳光线的角度变化而变化。一年中,湖面也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晴天深蓝绿色;阴雨天暗灰绿色;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湖水会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哈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公里枯木长堤,这是哈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M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堆聚而成的;二是据说湖中有巨型“水怪”,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哈纳斯云海佛光。其中,最令世人关注的就是湖中的“水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人称在哈纳斯湖中发现了水怪,这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当地人也都坚持认为这个哈纳斯湖有水怪,他们知晓许多奇异的故事。有说、人说很多年以前,有一个放牛的小男孩在湖边放牛,一头牛犊在喝水。当他把-…:别的牛都赶上去,回来再赶这头牛犊的时候,一看小牛犊没有了,只见水面上漂着旋涡。据说,有人还亲眼见过水怪。1931年,当地有位牧民在放牧的时候忽然听到巨大的水声,接着就见十几条硕大无比的怪物在湖面上上下翻腾,昀而聚在一起,时而依次排开在湖中游动。这些神秘的怪物外形和鱼相似,但却比普通的鱼体形大许多,他们划水的声音一时间震耳欲聋,但是很快就消失了。更早的时候,19世纪有个俄罗斯族渔民在哈纳斯湖中打鱼时曾捕获到一条巨鱼,有几吨重,十几米长。据生活在当地的居民说,现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他们有时也会听到远处湖面上传来巨响。
也许传说并不能说服那些未曾目睹水怪的人,但是1987年新疆环保科研所的一只考察队的发现更有说服力,有数名队员看到了这一奇观。7月24日,新疆环保所考察队员登上了湖边的骆驼峰,从峰顶上的一个八角亭上向湖面上望去,湖面上突然有一团团褐红色的水藻漂浮着。一个拿着望远镜的队员喊道:“快看!大鱼!那是大鱼!”队长连忙接过望远镜仔细观察,此刻那些像水藻的红色东西开始浮出水面,这些水藻团正是大鱼。在望远镜中,鱼头上巨大的眼睛清晰可见,到了中午,这些巨型的怪物竟然聚集了有1六十多头。据当时亲眼目睹这一壮观的队员说,鱼头的宽度大约有1米到1.5米,鱼长10米以上,最大的鱼竟有15米长,重量大约有两吨。如此巨大的鱼是不是鲸鱼或者其他巨型生物?
生物学家否定了这种猜测,因为像鲸鱼这样的生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像哈纳斯湖这样的淡水湖,鲸鱼在这里是生存不下去的。况且,从外部体征来看,颜色体形等方面两者都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到底这是何种生物呢?它为什么会生活在哈纳斯湖?能不能捕获到一只呢?队员们立即动手制作了两个巨大的鱼钩,再放上羊腿和活鸭,希望能够钓到实物。但是没有成功。虽然没有实物作证,但是考察队员们的亲眼所见,说明往日的传说并非无中生有。此外,新疆大学也组织了考察活动,据新疆大学考察队的队员们称,他们在湖里发现了一条有“北京吉普车”那样大的鱼。种种研究考察的结论都证实了哈纳斯湖有水怪这件事,一时间这个小小的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消息一传开,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观光者纷纷来到这个冰山脚下的小湖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睹“水怪”的真面目。同时,所有的人都在追问,这个巨大的“水怪”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这种生活在湖中的奇特生物就是巨型的哲罗鲑,它属于鲑形目鲑鱼科,是一种产于北方的冷水型食肉鱼类,它在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因此当地人又叫它“大红鱼”。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这哲罗鲑一般身体不会超过两米,据历史记载,最大的体长也不过三米多,体重最多为五百多公斤。虽然水怪的体色与繁殖期的哲罗鲑相似,但是哲罗鲑在个头上和水怪还差很多。
如果这种水怪是哲罗鲑的话,那为什么会如此巨大,使它变大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哲罗鲑,那又是什么动物?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十分满意的科学解释。
难解的“鸣沙”之键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起风时沙子被吹得沙沙响的声音。但是会发出各种的声音的沙子则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了,以至我们会怀疑鸣沙是否真的能“鸣”?那它又为何能“鸣”?
所谓鸣沙,其实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鸣沙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亚洲与中东的一些沙滩、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
中国有四处鸣沙地,第一处是已为古志(《太平御览》、《大正藏》)所载的今甘肃敦煌县南的月牙泉畔鸣沙山,又叫雷音门;第二处是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描述过的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第三处是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鸣沙山;第四处是内蒙古达拉特旗(包头市附近)南25公里库布齐沙漠罕台川(黄河支流)两岸的鸣沙湾,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又叫银肯鸣沙(“银肯”一词的蒙语为“永久”之意)。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而且鸣沙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有的如同哨声、笛声、竖琴声、提琴声,有的像雷鸣、飞机和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还有的像狗叫声。人们对不同的鸣沙,赋予不同的名称,有的称鸣沙,有的叫歌沙、音乐沙,也有的叫咕噜沙、神沙等。
然而,沙为什么会“鸣”呢?这个问题使人困惑,也激起了人们对它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对鸣沙原因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沙粒涂上了一层薄薄的钙镁化合物,在大量的沙相互摩擦时,产生了类似提琴用琴弓沿着琴弦奏出乐曲一样的声音。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鸣沙的基本原理在于空气在沙粒之间的运动。当沙粒在滑动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孔隙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空气一会儿钻进这些孔隙,一会儿又被挤出这些孔隙,因此便产生振动而发声。也有一种解释:沙因带了电而引起发声。前苏联学者雷日顺利地制成了人造的发声沙。他取普通的河沙弄干,清洗沙中尘土,再从中清除别的杂质,然后在一般的起电盘的帮助下充电,接着沙开始响起来——再用一只手挤压它时,沙就发出提琴拉奏的响声。
前苏联科学家马里科夫斯基在考察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每个鸣沙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密集而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季,潮湿层较深,它被上面干燥的沙土层全部覆盖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雪崩似的沙粒沿着斜坡倾泻下来时,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就会引发共鸣一像乐器的共鸣箱一样,使沙粒的音量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声响。
前苏联另一位学者在考察了中国宁夏的中卫沙坡头和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鸣沙湾后发现,两地沙子的质地均属细沙类,而且石英质地的沙粒占其中的52%~62%。于是他认为,由于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鸣沙中的这些石英沙粒对压力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会反复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越高;电压越高,振动越厉害,于是“歌声”就越来越响。不过石英沙的分布很广,但是鸣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鸣沙换个地方就变会“哑巴”,所以更多的人还是认为鸣沙的形成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1979年,中国学者马玉明撰文《鸣沙》,提出新见解:鸣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他认为鸣沙的发生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沙丘高大且陡;二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呈月牙形;三是沙丘底下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有大的干河槽。而且提出,由于空气温度、湿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固有频率的变化,鸣沙的响声也经常变化。
有时下雨天去看鸣沙,发现鸣沙不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破坏了鸣沙“共鸣箱”
结构的缘故。像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鸣沙,就是由于周围造林绿化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鸣沙已有十几年不响了。然而,国外一些海滨的鸣沙沙滩是相当平坦的,不存在高而陡的月牙型沙丘,而且它们往往只会在雨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发出响声。这又如胃何解释呢?日本京都府北面丹后半岛的海水浴场上有两处鸣沙:一处叫琴引滨;一处名击鼓滨。这两条沙滩不仅音色截然不同,甚至还有季节性变化。由此日I本学者得出结论:海滨鸣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洁净的海水不断的冲刷。夏天游泳的人太多,把海水弄得太脏,沙子便不愿响了。但这种解释与沙漠的鸣沙的“脾性”似乎完全两样。
中国的几种鸣沙山还有两个奇特的地方,据古代书籍记载:第一个奇特的地方是山麓都是清泉,尽管周围的沙丘一个紧连着一个,可是千百年来泉水一:
直没有被黄沙掩埋。第二个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滑落下来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风又会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沙山变得跟原来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和鸣沙的秘密一样,也没有一个能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海而上为什么会有“海火”
1975年9月2日傍晚,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出现了奇怪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就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夜晚,亮光再次出现,而且亮度较前H加大。以后各日夜晚,亮度逐渐加大。到第七天,海面上竟涌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如同灯光照耀,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这种海水发光现象被称为“海火”。它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之前。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出现过发光现象。神秘的“海火”像一个可怕的幽灵困扰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