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49

第49章 第四十八名 蔡元培

网络搜索结果:301450条

最大招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招牌搜索结果:1410条

名言嘉句:寻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

荣誉称号:光复会同盟会之民族伟人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

出生:1868年1月11日

逝世:1940年3月5日

祖籍: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出生地: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逝世地:香港

主要身份:革命家、教育家

主要功过: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在他的管理下所确立的“北大精神”成为中国大学精神的楷模

主要著作:《蔡元培选集》

[人物生平]

蔡元培出生于一个经商之家,其父为一钱庄经理。元培6岁入家塾发蒙,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赴北京应会试,得中第八十名贡士。26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时,擢为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请长假携眷返回绍兴,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创立爱国学社,自任总理。1904年,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同盟会成立,蔡元培被委任为同盟会上海主盟人。1907年,赴德国,1908年,入莱比锡大学。1911年,闻武昌起义讯,年底回到上海。1912年1月,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2月,作为专使赴北京迎袁南下就职,未果。7月,与唐绍仪同时辞职,9月,再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1913年,“宋教仁案”发,奉召回国。同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游学。1916年,与李石曾等人在法国发起成立“法华教育会”,任中方会长。1916年12月,被黎元洪委任为北京大学校长。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营救被捕学生,辞职南下,后复职。1923年,因“罗干文案”,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1926年,入德国汉堡大学,研究民族学。1926年回国,任浙江政治会议委员。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与宋庆龄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赴香港养病,1940年逝世,享年72岁。

[影响力评述]

在清末和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跨时代的人物。大多数这样的人物都仅仅是寿命跨越了这两个时代。真正从思想和事功上也跨越了这两个时代的人,屈指可数,蔡元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个大清的臣民,蔡元培取得了当时最高的学术称号——进士;作为一个反清的斗士,他是革命团体“光复会”的创始人;作为民国革命元老,他是南京临时政府的内阁成员;作为教育家,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是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以进士出身留学欧美的中国人。但是,他所有的这些身份,都不如他另一个身份——北京大学校长的历史地位高。是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为中国的大学树立了一个榜样和一种精神。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大学是其民族心灵的寓所,那么大学的精神就是其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集中体现。北京大学无疑是中国20世纪的精神旗帜,打造这面旗帜的主要匠人,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首先是一个革命家。1904年,蔡元培和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光复会的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革命烈士秋瑾也是光复会的早期成员。后来,蔡元培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任命为上海地区的主盟人。在蔡元培的积极努力下,光复会逐渐纳入了同盟会的领导之下,成为同盟会重要的组织来源之一。蔡元培作为前清的进士和官僚,其实已经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是统治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因此,蔡元培成为革命者的意义就更加巨大。这表明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蔡元培的反清活动,也为许多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光复会在反清斗争中立下了辉煌功勋,徐锡麟和秋瑾等烈士还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虽然皖浙起义并不是蔡元培亲自领导的,但光复会在起义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功能。蔡元培作为革命元勋的地位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被毛泽东称为“光复会同盟会之民族伟人”。

蔡元培的早年经历,注定了他一生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因缘。蔡元培在清朝任职的部门是翰林院,它是清朝最高的文化机构。他虽然没有达到“翰林院学士”的高度,但仍给在自家的门庭上挂上了“翰林”匾额。也许,这匾额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蔡元培一生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愤而辞官回乡。受乡绅徐树兰的邀请,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蔡元培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救国”生涯。1901年,蔡元培出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在他任职期间,一位学生误将墨水瓶放到了一位守旧派教员的座位上,被他诬为“不敬师长”,学校没有弄清事实,就无端开除了这位学生,引发了学生的罢课风潮。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学生风潮之一。风潮发生后,学校开除了参与风潮的全体学生,蔡元培毅然与学生一道辞职。为了安排这些学生,蔡元培决定自己开办一所新的学校。为了筹款,蔡元培四处奔波。正当他为建立新学校奔忙时,自己的幼子却不幸夭亡,他顾不得为儿子料理后事,却“登轮而去”,继续自己的筹款行程。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新的“爱国学社”终于成立。

为了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蔡元培还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他被推荐为首任会长。教育会的宗旨是:“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从这个宗旨中不难看出,“中国教育会”还是一个革命组织。“中国教育会”在传播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任职教育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蔡元培改革教育制度的首要目标就是教育宗旨。他废除了清朝以“忠君”、“尊孔”为核心的教育宗旨,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为内容、“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蔡元培还对清末的“癸卯学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堂改称为学校,负责人改称为校长;小学废止读经,实行男女同校;大学取消经科,并入文科,等等。这就是大部内容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壬子癸丑学制”。

在中国人留学海外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位“老学生”。一位是蔡和森烈士的母亲葛健豪女士,她留学法国时已是54岁高龄。另一位就是蔡元培,他留学德国时的年龄是41岁。以进士出身而留学国外的,蔡元培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进士身份留学欧美的,他可能是唯一的一个。蔡元培留学的地方,是历史悠久的德国莱比锡大学。在莱比锡大学,蔡元培尽情地徜徉在西学的海洋里。在校三年期间,他共听课程四十多门,平均每个学期多达7门。在莱比锡大学,蔡元培接触到了刚刚在欧洲兴起的实验心理学,并把它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教授的课给蔡元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十多年后,蔡元培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后,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就是中国心理学的开端。留学期间,他翻译了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并撰写了专著《中国伦理学史》。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蔡元培第二次出国。这一次,他来到了法国,从此开启了中国人留法勤工俭学的滥筋。蔡元培旅居法国期间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5年,蔡元培与李石曾等人在巴黎正式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蔡元培与法国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任中方会长。这两个组织的成立,对中国青年留学法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四”运动后,留学法国几乎成了中国青年最热切的愿望,赴法留学则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浪潮。到1921年的时候,留法学生达到了1700多人。我们现在回首历史时发现,这股浪潮对于整个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赴法留学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顶天立地的人物。这些人物,仅仅举出几个就足够了: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李富春、陈延年……

蔡元培的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担任北大校长时的作为。蔡元培入主北大,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此之前,我们对于怎样办大学并无成功经验,也没有一所优秀的大学可为其他大学的楷模。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完成了这一任务。民国以后,京师大学堂虽然已经改名为北京大学,但当时的北京大学仍然具有浓厚的官场习气,以至于被人们称为“官僚养成所”。学校像一个衙门,少有学术气息。顾颉刚回忆说,当时的北大,教师无心教书,只想当官;学生大多都是纨绔子弟,根本无心学习,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吃花酒、捧名角上,还频繁出入花街柳巷。当时的人们戏称,出入“八大胡同”的主要是“两院一堂”的人,其中的“一堂”就是指北京大学(即原京师大学堂)。得到北洋政府邀其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消息,许多朋友劝蔡元培不要赴任,认为北大太腐败,搞不好还要败坏自己的名声。蔡元培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毅然赴任,开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事业。

良好的师资是建立一所优秀大学的必要条件,蔡元培上任伊始,第一件事情就是网罗天下英才。他“三顾茅庐”,用真情说服陈独秀来北大担任文科学长。他又礼遇留美哲学博士胡适,把年仅27岁的他聘为教授。蔡元培甚至破例把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梁漱溟聘为教授,选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此后,蔡元培先后邀请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来北大执教,这些人皆一时之才俊,北京大学真正成为中国的智慧中心。人才的具备仅仅是办学的必要前提,一所大学的好坏,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的精神,因此,蔡元培把最大力气花在了对北大精神的塑造上。他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是北京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时的北大,既有激进派的钱玄同和刘半农执掌教鞭,也有顽固派如黄侃等登台授课。甚至像辜鸿铭这样的极端守旧派,都拖着大辫子游荡在北大的校园里。自由、宽容的精神就这样植入了北大的精神里。蔡元培在北大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在大学里开男女同校之先河。1920年,北大招收了历史上第一批女学生,此事在京城轰动一时。

蔡元培还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孙中山提出筹建中央研究院作为全国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1928年,中研院正式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直至逝世。在蔡元培的领导下,中研院成就斐然:紫金山天文台成为中国天文学研究中心,李四光在长江中下游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把中国古代史上推近千年,等等。蔡元培的一生,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蔡元培逝世后香港各界赠送的挽联,可为其一生的写照:

打开思想牢笼,解放千年知识囚徒,主将美育承宗教;

推转时代巨轮,成功一世人民哲匠,却尊自由为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