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28307300000017

第17章 语言表达的能力训练(3)

这是一种误解,勤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现在,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建设资金还不够充足。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识大局,顾整体,为国家富强而奋斗。这就要求,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都应该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增加积累。即使以后我们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勤俭的精神也还是不能丢。

现在有少数同志,忘掉了勤俭建国的好传统。他们巧立名目,滥用公款,使国家增加不必要的开支。还有的同志,只顾个人,不顾国家,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办什么事情都讲排场,摆阔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甚至挥霍无度。这种行为,不但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败坏了党风、民风。

也许有同志说:现在不是鼓励消费吗?鼓励消费并没有错。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并不是要大家不顾条件乱花钱。更不是提倡大家挥霍浪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消费水平的增长要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如果脱离这个基础,盲目地、片面地追求高消费,那就错了。在四化建设、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还是要大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

命题演讲

命题演讲也称为即兴评述,是近几年广播影视艺术专业必考的内容。它是考生根据事先抽到的题目在现场进行口头叙述和适当评论的考试科目。一般来说,这项应试是叙述与评论并存的,但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以及抽取的不同题目,也会有所倚重。这项考核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是在抽取题目以后的准备时间和即兴评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抓住命题演讲的三个要素:审清题意,把握题旨;引题适切,饶有新意;言之成理,推论合理。

(一)审清题意,把握题旨

考前抽取命题,具有随机性。考生首先应该对抽取的题目作出清楚、准确的判断。主要应该进行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它要你说什么?二是应该怎么说?

在抽取的题目中,最难判断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譬如:“电视让人变聪明了,还是变愚蠢了?”这个题目乍看似乎荒唐,但细细一想,不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要想想,当一个人整天都沉溺在电视机前的时候,它的生活中会发生些什么情况?显然,使用电视不当也有它的弊端。国外曾出现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猴子坐在电视机前,注目观看,看着、看着,它就变成了人;接着还在看,再看着、看着,又变成了猴。这幅漫画就生动地说明了电视机对人类生活会产生两重性,使用不当还会存在消极的一面。

审题准确,还要求准确解读题意,特别是考题有时会用一些格言、谚语,甚至是一些古文。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就是力量”。一般来说,这些题目不会太难,但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考生一时想不起来或不能理解的题目,这时可以从字面上做一些猜测,哪怕是只说出自己所能理解的意思并做评述也是好的,坚决避免知难而退、一句话都不说的情况出现。

立意新颖,主要是在对题目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题目做出不同于别人的进一步的阐释。并发表白己的见解。立意新颖是考生给主考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反映考生观点鲜明、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考试时所给出的题目,往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论题,因此人们经常会做出比较相似的理解和阐释,同时一组考生抽到的题目也有重复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主考老师极有可能在连续听到几个比较相似的见解之后产生疲劳感,从而使评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考生在评述的立意上要多下一点工夫。

(二)引题适切,推论合理

即兴说话,表达者要能抓住适切的话题,由此引发开去。惟其如此才能滔滔不绝,游刃有余。

命题演讲,关键点是借题发挥。根据题旨规定的内容迅速能抓住关键的话题。话题确定了,就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中,从古今中外的知识宝库里旁征博引,围绕话题组织谈话资料。譬如:我们以“新”为话题,在新学年开始之际,老师向学生发表感言。

大家带着父母新的希望,带着朋友新的祝愿,也带着自己新的理想,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在这新的学期里,衷心希望大家以新的语言、新的行动、新的风貌、新的一切去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学习,展示新的生活,掌握新的知识,增加新的技能,取得新的成绩。相信大家三年之后,将以新的姿态、新的风采站在父母、朋友、社会的面前。那时你可以骄傲地说:“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这段即兴演讲引题十分适切,发自肺腑,情真意切,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寻找话题要善于审题,对题目或所给的情境进行全面分析考虑,其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如表达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时,要抓住“奉献”二字。一些情境性的即兴说话灵活性较大,要从新奇独特的角度挖掘话题。

命题演讲要能即时兴讲,即事兴讲,巧妙寻找话题,恰当临场引发。因此,命题演讲时要认真观察,多方感受,快速思考,发散联想。根据所处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深立意,巧构思,讲出一个奇妙的境界。可以根据场地的布置、大小、标语引发;可以根据天气、时令、突发事件引发;可以根据现场听众很关心的问题如“米袋子”、“菜篮子”、“钱”、“股票”等引发;可以根据前面说话者的内容来引发。一般来说找到的话题应是能形诸于视觉或听觉的具体事物,引发时要巧妙建立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实物一个新的、深的含义,两者之间有同有异。唯其异才能产生新意,唯其同才能由此引开。

(三)言之成理,饶有新意

命题演讲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如何定论,而在于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所以十分讲求思路的清晰和推论的合理。演讲最大的特色是以理服人,并以此去阐发真理,批判谬误,昭示丑恶。命题演讲理要清,意要明,材料要详实,逻辑性要强,要有一条线索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即兴演讲当确定好题目后,可以按“是何?”“为何?”“如何?”的线索去展开。

“是何?”就是针对题目表达出来的意思,应该怎么去理解,即要表达什么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含混其词。接下来引经据典,采撷精华,大到宏观世界的奥妙,小到微观事物的秘密,纵论古往今来,横贯四面八方,说出“是何?”的根据。

“为何?”这是表达中的论据,是最重要之处,核心部分。这里主要是运用深刻的理论、浓烈的情感,配以引人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由表层进入里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别人从感情上、道理上都能接受你的观点。

在演讲的过程中,论据与论题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从论据能够推出论题。论证的方法不管是直接的、间接的,还是演绎的、归纳的,或是反证法、选言证法,它们都必须从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这是表达时论证方法最起码的要求。“如何”即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此处是表达的高潮,演讲的感情到此升华为最高点。此时鼓动色彩很浓,表达者希望自己也希望听众能认认真真地地、扎扎实实地面对观点并为之付出。

三者“是何”要清晰、鲜明、简洁;“为何”要具体、完满、生动;“如何”要明确、果断、有力。

练习

1.(图示)贫困地区孩子没有教室上课,只能在烈士陵园的空地上听课。

2.谈谈你选择朋友的标准?

3.怎样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4.如果我是春节晚会导演。

5.谈谈你最希望实现的心愿。

6.你对学校用摄像头监视学生学习有何看法。

7.有一个贫困县组织领导干部乘飞机去慰问在西藏戍边的家乡兵,你对此有何看法。

8.为了惩戒犯错误的学生,校长让他们在全校巡回认错。

9.申奥成功感言。

10.请谈谈你对“克隆人”的认识。

11.父亲发现假钞,隐匿不报。孩子则向派出所举报了这件事儿。

12.你对“超级女声”怎样看。

13.每逢“雷锋日”活动会出现不少志愿者服务者,但一些人却利用志愿者来为自己的商业赢利活动服务,你怎样看待这件事儿。

14.电视让人变愚蠢了吗?

15.怎样看待“人造美女”现象。

16.怎样理解“不管黑鼠、白鼠不被猫抓住就是好鼠”?

17.高薪能养廉吗?

18.谈谈你的幸福观。

19.你怎样认识“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20.李嘉诚认为:有钱无知识,越投资越无益,反之则不然。

21.网络使人接近了,还是疏远了?

22.贫困地区花巨资建豪华“雷锋纪念馆”,你怎么看?

23.“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白薯”这句话对吗?

24.人生的最大缺憾。

25.有人说:“人的一生做成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6.如果沿着“时间隧道”回到40年前,你会对毛泽东爷爷说些什么?

27.有的中学为了保证升学率,让成绩不佳的学生分流到其他学校去,你怎样看待这件事儿。

28.一位家境困难的学生为上学而乞讨,你认为可取吗?

29.某学生他的入党表格是由别人代写的,你认为这件事儿妥当吗?

30.你对“清白的失败,龌龊的成功”如何理解。

31.一只笼中乌和和一只自由鸟,它们都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当它们互换环境以后,导致共同死亡。这说明了什么?

节目主持

播音主持专业在招生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形象气质,所以,面试特别是复试时要录像,因此,这一部分的考试更多是要在摄像机镜头前完成。考生训练时还是要按照电视节目的要求进行模拟主持。

对模拟主持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体意识

主持人所主持的是广播电视节目。所以模拟主持节目考查的核心是能否驾驭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因此,就需要考生对广播电视传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社会角色等问题有较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这些都可以反映出考生在节目中的主体意识,它也是专业考察的重点。

首先,要注意建立节目中的传受关系。自己是传者一方,但还有受者一方的存在(包括现场嘉宾、来宾等)。在节目中主持人决不是自我表现、自说自话,而是想方设法与受者一方建立交流关系。时时感觉到观众、听众的存在,不仅仅是眼前的嘉宾或来宾,更主要是兼顾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受众。建立明确的对象感,想到受众的身份、年龄、姿态等等,从而辅之以适宜的交流方式。只有建立了正确的传受关系,才能获得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体意识,主动地去传播内容,积极地去交流思想,从而活跃考生的主持状态。

其次,对所主持的内容和主题要有明确的认识。要充分考虑指针不同的对象(儿童、成年人、市民、知识分子等),如何组织这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资料,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譬如说怎样开头,用什么样的开头语可以吸引人;怎样展开、如何串联,才能更加深入,说得明白;怎样结束才体现完整,留下印象等等。至少节目的开头应该有问候语,节目中要引发别人参与的欲望,节目结束时应该有告别辞。不少考生在参加这项考试时,往往一开口就说准备好的内容,但却忽略了节目的名称设计,甚至根本没有节目名称,也没有问候语、告别辞,说完主要内容以后,往往也就认为考试结束了,这样即使内容说得比较充分,但也不具备广播电视节目交流的特点。因此考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定要做到节目结构完整,一般应该先向受众问好,报节目名称,说主要内容,最后说结束语。这样做,就基本上有一个节目的雏形了。当然,考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一些构思巧妙的结构,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受众。

再次,考生以主持人的姿态进入节目,就获得了传播主体的身份。这种主体身份不是以势压人的“官员”,也不是谆谆教诲的师长,而是平等待人、热情好客的“媒介主人”,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听众、观众参与节目。在现场面试中,比较容易发生的情况是,考生自信不足,面对众多考官,容易紧张,乱了方寸。把自己放到了“被审视”的位置上,失去了“主人”的身份。

正确的做法是要把自己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把主考老师作为节目的受众,真诚、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同时,当考生将自己放在主人位置上以后,说起话来也就更加自信,状态也相应更加积极,因此在表达内容时也会更加自如和流畅。应该像主人一样为广大的观众朋友服务,为大家提供信息,真诚地与他们交流。

(二)内容的组织

这项考试需要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改编和设计(一般都有提前准备的时间),并按照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进行模拟主持,因此,在对材料的选用、删节和组合等以及节目的整体设计上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考生抽取材料以后,要认真分析并把握材料所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材料中所提供的情况是否充足?如果不够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不宜过多)?如果多余是否可以删除一些?这里的关键是要能够迅速把握内容中的实质,切不可偏题、跑题。要把问题吃透,情况交代清楚。如果是新闻性的内容,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等要素。首先捕捉材料主题(内容实质)的目的,在于消化材料时可以迅速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恰当的取舍。

2.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补充材料,来说明主题,深化主题

也可以动用文字以外的音响资料、图像资料(模拟的)来加以说明。譬如: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题的报道材料中,就可以补充一些使用伪劣商品所遭受伤害的消费者的图片、呼吁、场景等,用“请看”、“请听”等引导辞,给人以广播电视节目的真切感受,从而加深观众、听众的印象。再譬如,在反映“目前学生负担过重”的报道材料时,也可以现身说法,用自己曾经眼镜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但是注意不要脱离此刻自己主持人的身份。

3.考生在节目中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保持客观和准确

切忌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有时候,恰到好处的点评会对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不确切的点评,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并非是一定要点评,但主持人必须要有自已的观点,可以引而不发,也可以包容在自己的言谈举止间。

总的要求是:一是要正确,不能出现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不相符合的观点,不能与材料反映的主题相背离;二是要准确,可能材料中提供了许多情况,但考生必须善于把握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表述时也力求恰如其分。

(三)讯患的传播

主持人的传播行为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口语化;二是交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