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的最简便的做法是用对折剪纸,或镜面对照,可以立即显示出对称的效果。剪纸或镜面的对称,是绝对对称,还有一种相似对称,即大的框架没有变化,而局部加以改变,以打破单调,唐代铜镜装饰多是采用相似对称,两两相对的鸾鸟或花草,主体对称而局部不同,避免了平板,增添了装饰味。汉镜一般是绝对对称,但用字铭表现出相似对称的处理,也取得同样效果。
均衡的形式表现,常是采用一边是一个大的,另一边是几个小的,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亦即重量感的平衡。山区的建筑,多依山势变化而运用均衡的形式。园林除皇家庭园外,城市民用园林,多采取均衡,使在规则整齐的街道区,出现不规则的均衡,以打破单调,增进变化,带来精神上的协调和享受。
均衡的处理应掌握两个要点:一是主从关系,一是杠杆原理。主从是从内容来说,要注意欣赏视觉焦点,杠杆是从轻重来说,要注意虚实关系的呼应。美术上的轻重感,是一种心理反映。虚则轻,实则重;静则轻,动则重;无生命则轻,有生命则重等。这是由欣赏的习惯所形成。均衡具有活泼、放逸、优美的特点,它没有对称的平板,但却能避免松散或凌乱。
有人将对称与均衡作出比较,认为对称偏于偶数,均衡偏于奇数;对称近似物质,均衡近似精神;对称是理念,均衡是感性。这也都是从心理感觉上的评价。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将事物的性质加以强化,通常是用两种的事物相并立,以突出其差别,所以,美学家又称对比为“尖锐的差别”。对比有强烈对比和调和对比两类。强烈对比具有鲜明热烈的特点,富于吸引性和扩展性,是现代工业设计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装潢美术中多被运用。调和对比则具有典雅优美效果。对比的方法可用形状、色彩、空间等多种,如大小对比,曲直对比,色相对比,色度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数量对比等。“万绿丛中一点红”,既是色彩对比,也是数量对比。彩陶的装饰,广泛采用曲直对比、大小对比、虚实对比;青铜器装饰有主纹地纹的对比,粗细线条的对比等。
和对比相对应的是调和,也可称和谐、中和。对比是变化的应用,调和则是统一的应用。美学家对和谐十分重视,认为是美的重要条件。古代思想家荀子主张“中和之美”,亦即调和之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美是和谐,欧洲中世纪哲学家阿奎那把和谐列为美的三要素之一,16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等等。
对比是“异”,调和是“同”。调和具有相似性和秩序性,形式上的近似或类似是调和的,有统一的变化和秩序感也是调和的。
调和,可以使人产生安定、高尚的感觉。但是,调和的过度统一容易形成单调。因此,工艺美术家在设计中常常在总的调和注入适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有的称为对照,有的称为微差,即是为了使调和产生兴味和生气,以免形成单调的不足。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立体设计常用的形式法则。虽然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中也有比例与尺度,但对于三度空间的体积结构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也是同类事的性质、量度等的比较。比例的应用,能取得形式的和谐、优美。西方着名的“黄金比”,也称黄金型、黄金分割、黄金定律,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比例,即大小(或长宽)的比,等于大小二者之和与大者的比,公式为b∶a=(a+b)∶b,也即1∶1.618,实即约等于三比五。美学家认为,黄金比是最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具有美学价值的。可以将这种比例,引申应用到书签、明信片、门、窗以及人体结构等各类事物的形式中去。此外,如西方实验美学家所研究的正方形分割法、矩形分割法等,也都是对各种比例的应用。我国传统美术中不乏对比例的研究,并归纳为口诀在美术实践中运用。如山水画的比例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画人物则是“立七坐五盘三半”。这大体是掌握合乎自然的一种比例。然而艺术毕竟是一种创造,往往并不追求客观事物的真实比例,这就产生了夸张省略的比例。如我国民间泥塑应用“放头缩手去颈根”,把头放大,把手缩短,为了刻画面部表情的需要,而不必符合现实比例。这种艺术的比例,为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并认为是合理的。
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实际的尺寸大小,一是指物与人的比例关系。
前者是物象尺度,后者是心理尺度,可称尺度感。在秋夜的高空,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群,我们会形容月亮像个玉盘,星星像是点点,而不说明月是个玉碗,星星像个小球。这种比例是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感觉为依据的。这就是心理尺度而不是物象尺度,是艺术尺度而不是自然尺度。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这种心理尺度、艺术尺度十分重要,艺术和科学是不等同的。
律与数
律就是韵律,也是节奏、秩序,它是有规律的组合,有规则的变化。律有动的律和静的律。动的律有运动感,富有生命的象征,静的律有渐变感,是秩序的表象。工艺美术的律,如同人们用“冰冻的音乐”形容建筑一样,是“无声的诗篇”。工艺美术的律,像鱼跃水面,激起一圈圈同心圆的微波;如山巅的宝塔,一层层伸向蓝天。在图案装饰中,律的应用甚多。
从律的形式分,有连续即带状的、横向或纵向的展开;有起伏即呈高低起伏的波状的变化;有交错,或大小相间,或正反相次,或倒顺相连等。周代青铜的环带纹是带状的律,战国金银错是交错的律,汉代的云气纹是起伏的律,等等。
从律的表现分,有渐变,包括等比的渐变或等差的渐变;有突变,不按等比或等差的变。突变可以产生新颖感,但应注意影响协调的效果。此外,虚与实,聚与散,轻与重,升与降,刚与柔,动与静等,都可成律的节奏。
数,是图案形式美的核心。有人说“自然即数”,是有一定道理的。宇宙的组合是数,自然的结构是数;比例是数,尺度是数;鼎的三足是数,联珠纹的圆珠是数;宋瓷的造型是数,明家具的尺寸是数;三阳开泰是数,五福捧寿是数;八宝是数,九如是数;《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数,《易经》的“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也是数。科学发展,宇宙飞船是数的成功;现代工业设计,正是数的巧妙的运用。
二、样式化和抽象化
样式化和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创造的重要的艺术原则,也是重要的表现方法。工艺美术由于功能性和生产性的制约,必须采用样式化和抽象化,以处理在艺术表现中的局限,从而适应其艺术条件。样式化和抽象化有其共性,目的相同,手法近似,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以表达形式的特点。如果在形式法则所谈到的律和数是工艺美术形式之内涵,样式化和抽象化则是工艺美术形式之外态。
样式化可称为程式化。它指工艺美术的一种形象式样,泛指造型、色彩、装饰的提炼和概括,通常是指纹样变形的规范化、程式化。它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把握物象的特征,经过归纳,应用省略、夸张等手法而创造的一种装饰性的式样。样式化具有类型性、表号性和象征性。商代的兽面纹,汉代的云气纹,明代的宝相花,以及戏曲脸谱等,都是样式化的代表。
样式化在使工艺形象适应材料特性和制作条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如木材之平直,竹材之曲韧,织物之经纬组织,印染之型版雕制,对其装饰纹样进行样式化,可达到省工省料而又富于装饰效果。
抽象化具有两种含义:
其一,从哲学上说,它是由物质的具象,经过思维的抽象,到精神的具象。这个思维的抽象,是一个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工艺形象便是这样一个抽象化的过程。
其二,从艺术上说,它是从客观物象,经过提炼加工,到艺术形象。工艺美术的抽象化,一般表现为几何化,即以几何形的形象出现。半坡的鱼纹,庙底沟的鸟纹,多采用这种手法。
工艺美术所表现的抽象化,产生独特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模糊性。扩大了工艺美术所表现的内容,使之更具有宽广性。
2.留有余地。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在艺术上发生了交融,提供了再创造的条件。
3.超越媒介,扩大了艺术表现力。
4.适应人们深广的、多样化的欣赏要求。
5.加强了表号、象征、寓意、含蓄等多种表现手法。
工艺美术的抽象化,与抽象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抽象主义强调内心冲动以表现情感流露,是一种主观性的艺术流派;而工艺美术的抽象化,不仅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而且受客观条件所制约,更要适应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抽象化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工业产品设计的需要,已为工艺美术工作者所关注。它对现代工业产品的广泛影响力,将成为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时代美和民族美
工艺美术的美,从工艺形象说,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从生产制作说,有材质美,工巧美;从艺术风格说,有时代美,民族美。
时代美和民族美的相互结合,是工艺美术成熟的标志。从性质分析,时代美是共性,民族美是个性;时代美是生活内容,民族美是艺术形式;时代美具有时间观念,民族美具有空间观念。只强调民族美,是美之不足;只注重民族美,忽视时代美,是美之不全。没有时代美,工艺美术便缺乏艺术生命;没有民族美,工艺美术便缺乏艺术精神。我们是时代美和民族美的统一论者。
时代美是时代性在工艺美术中的体现。关于时代性,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着作《文心雕龙》即已明确提出,并列在重要地位。《时序篇》有“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意即时代在不断发展,文风也要随之变化;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即文艺的变化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文艺的盛衰与时代动向相联系。所以,时代性立足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也是创新。这个新,是时代的新,是生活的新。不能把新理解为洋,新不等于洋,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能把新理解为奇,奇不等于新。时代性是代表符合历史发展的时代,是代表符合历史前进的时代。因此,时代烙印并不等于时代美。时代美是时代前进发展总的倾向所体现的艺术风格。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美。例如,唐代有华丽的时代美,宋代有理性的时代美。社会主义时代则应是进取、向上、明快、简洁的时代美。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美的内涵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民族美,是建立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础上的。《文心雕龙》也强调了传统的重要性。
《通变篇》的“体必资于故实”,意即文艺的体裁建立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参古”、“酌古”,也都是指继承传统的必要;但是“参古”必须“通变”,“酌古”必须“御今”,注重了民族时代美的结合。因此,古不等于旧,继承不等于硬搬。民族美是要反映民族生活的本质方面,代表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艺术中所体现的一种艺术风貌。
工艺美术具有民族美,才能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所喜爱,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工艺美术越是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国际性,才能博得世界人民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