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的画家一样,家焕除了注重学习传统技法,也十分重于“师造化”,到大自然搜集创作的素材。为了画好花鸟画,他不但到各大公园里去观察花卉和鸟类的生态动静,写生绘形;为了画好牡丹,家焕甚至还不远千里,奔赴洛阳,归来时携回数百幅写生画稿。在八十年代初,家焕对南北两大花鸟画大师赵少昂与王雪涛的牡丹画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日夜临摹,在南北不同的画风中探索,另辟蹊径,创造“程牡丹”。这种极有自己风格,个性化极强的牡丹渐渐在珠江三角洲风行,人们皆美称为“牡丹焕”。诗人韦丘题诗“花开倾国色,笔落有诗魂,我爱程家焕,东君羡画人。”不但家焕所绘的牡丹,他的花鸟画也广受欢迎,他的作品被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礼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港澳广为收藏。
欣赏家焕画作,是一种艺术享受。画面充满生机,欣欣向荣,嫣红姹紫,春意盎然。他将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精灵正当最灿烂的一刻,最富有勃勃生机的动态,这一瞬间的美,记录在宣纸上,留给人们最美好的记忆。这其实就反映了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修养。家焕热爱生活,他想着“日日好时光”以画笔为人们祈祝生活的美好。所以他特别热心于公益事业,不止一次地发动书画界同人挥毫义卖,捐出画作。为老人、残疾人福利,为教育基金、为发展科学……举行了数十次的书画挥毫义卖,捐出全部所得。可以说家焕是个理想主义的画家,这种乐观的思想直接地指导了他的创作。他把这个世界描绘得花好月圆、鸟语花香,把生活高度地理想化。他特别的钟爱画牡丹,他说:“牡丹雍容华贵,是美好富贵的象征,愿世人的生活如牡丹一样灿烂美好。”美好的祝愿,创作出美好的画。所以,他的画作总是呈现一派大红大紫、祥和热闹,这其实正是画家这种内心世界的写照。这也符合东方思想最普遍的审美情趣,无怪乎家焕的画深受民众喜爱欢迎。
岭南文化的奇葩——南派功夫
中国武术溯源有《黄帝本纪》载黄帝采青山之铜造剑征蚩尤。黄帝以蹴踘之戏训练士兵,操演干戈。而在1962年广州区庄出土的秦青铜戈,后来相继在潮安、东莞、增城、博罗、清远、四会各有石矛、石镞、石刀、铜矛、铜钺、铜箭镞、铜匕首、铜剑出土,也说明广东武术运动始于远古。至南北朝盛行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时,广东航海业已经相当发达,从汉代起已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是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最早的路线之一。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在以“一苇渡海”的传说,脚踏一根芦苇循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至今广州上九路还有一处叫“西来初地”,相传为达摩登岸之处,为了纪念这位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使者,广州人在这“西来初地”建起了西来庵,历代迭经修葺,清顺治年间易名“华林寺”,为当时岭南佛教五大丛林之一。
佛教从释迦牟尼历代师祖都是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禅宗可谓是走中国化道路的佛教,“禅”是梵语的音泽,意为静虑,思惟修。“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佛教把禅定看作是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达摩自称是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但达摩的禅与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不合,于是转往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学的人心安静得像墙壁那样坚定不移。相传达摩因长时间面壁修行,为强筋骨,创《易筋经》,又《罗汉十八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少林拳法。唐初,王世充作乱,少林僧助李世民平乱立功。这就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所演绎的历史故事。
满清入关,不甘受异族统治的中原人民,喊出“反清复明”口号。于是聚集在广东、福建,训练武术。在南方的各门各派武术均自称为少林寺流派,统称为“南派少林拳”。人人皆以为南少林始于创洪拳之洪熙官,其实据史载,广东南拳是由高要人蔡九仪所创。其实广东武术大多是由中原移民带来的,即便是少林拳亦然。还有如岳家拳由湖南传人,汕头的南枝拳、广州的咏春拳、惠阳的莫家拳是由福建传人;广州的白眉拳、侠拳由四川峨嵋山传来,丰顺的昆仑拳由河南传来……当时广东南拳一大家:洪、刘、蔡、李莫。洪拳为洪熙官所创。洪拳沉桥短马,注重手法“拳打卧牛之地”;含胸、收腹、垮腰、沉肩,含蓄发劲,拳势威猛。刘拳为下四府刘生所传,流行粤西一带。刘拳短桥短马,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蔡拳为少林僧蔡福传人广东,番禺蔡展光得其真传。蔡拳以短打为主,手法灵活,发短劲,突然爆发。李拳为由少林寺僧李色开传广东新会李友山。李拳长桥大马,侧身侧步,掌法多变,有“一掌胜三拳”说法,讲究攻防,击拳快,收拳快。莫拳是少林僧莫达士学成,回东莞广传。莫拳以侧身斜肩,左桥右单支为主,近打远打,长短结合。攻防紧密,刚柔并用。总的来说,南派武术皆重于拳,马步都较稳扎,讲究进退之步,侧重于以守为攻的技击性,讲求实用。说穿了,少林拳与达摩祖师搭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少不了带有一点海洋的咸气腥风,隐约可闻风涛的呼啸。这种潮起潮落的气势,无不体现在南派拳术注重下盘功夫的节奏中。这就是所谓“南拳北腿”。北方多雄峰,矗立云端。这使各北派武术,具有风云莫测的出神入化。拳脚多变,翻腾跳扎,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迅猛快捷。这是否与岭南近海的地理,地域的文化有关?广东地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的开通,就有了海洋文化的意识。
譬如作为国粹的国粹——京剧,岭南代之以粤剧。不过,粤剧中有所谓官话叫板,用粤腔京话。而粤剧的谱曲倒不限于什么“西皮流水”之类。它是凡“歌”可谱。甚至连电影《马路天使》周璇唱的“四季调”及什么《毛主席的红卫兵》、外国电影歌曲也可谱为粤剧唱词,用粤语唱出。倒是“工尺士上”潜成的“广东音乐”如《惊涛》、《步步高》、《彩云追月》、《饿马摇铃》、《雨打芭蕉》响彻大江南北。粤剧和广东音乐,洋为中用也大行其道。演奏乐器就不只限于民族乐器,竟然不可思议地引入了西洋的大、小提琴、昔士风、沙捶……
武术界首先得益于香港电影,出了个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香港的功夫片,使中国功夫风靡全球。虽然“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在河南嵩山不是在广东,但是能把这些故事风头十足地演绎出来,拍成电影,却是讲广州话的香港片。南拳北腿,广东的南派功夫地位由此确立。南拳系列包括刀、剑、枪、棍长短器械是武术竞赛一大项目,与北派平起平坐。《南拳王》是广州人邱建国演的,可惜英年早逝。反映正宗武当派的《武当》,女主角也是广东姑娘林泉演的。功夫片的兴起,人人错觉少林、武当、崆峒、昆仑、峨嵋各派,武林高手皆讲广东话。令广东人表现得当仁不让,这表现在民间传说,如洪熙官、方世玉,尤其方世玉更是打败北方武士的英雄。“拳打湖广两省,脚踢苏杭二州”情绪明显。解放初,在广州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看广东人演武,确有一种猛虎下山的气势,声色俱厉,讲究下三路的功夫。马步稳健,下盘坚固,防守严密。而北方人则矫若游龙,闪电霹雳一般,上盘连招带打进攻凌厉,上三路的功夫相当厉害。就连舞狮也可看出,舞南狮擂鼓助威,有采青,梅花桩等,显得沉雄威武;北狮有滚球,戏珠等,虎虎生气,敏捷灵活。
李小龙的成功,在于他能不抱残守缺,摒弃武术界门户之见的陋习。李小龙革新了中国武术,他少时学武,由其父教习咏春拳。人皆云咏春阴毒,夹双腿作箝阳马,以护裆,沉肩落膊,张肘护胸,马不大而稳,拳不长而锐,手形甚多,如凤眼拳、榜手、左破排、右破排……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盖源于此。练咏春须以打木人为基础,以肘绞盘迎击木人之臂,以掌根制敌;臂上下格挡,双掌成蝴蝶状,于敌左右翻飞,臂可守而掌可攻,招招皆有阴阳。李小龙在“咏春拳”基础上,融人日本空手道、泰拳、西洋拳的长处,独创“截拳道”,把中国武术提到世界级层次,打遍天下,弘扬中国功夫。
广东的文化包括音乐和武术,如同岭南画派一样讲求实效,吸收日本画的色彩之长。日本画是在中国画基础上吸收西洋画长处,改革而成。岭南画派对中国画旧传统的革命,通过学习日本画,兼容了西洋画技法的长处。而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准确地说,应该说是博采世界搏击技术之长,有中国武术特色的“截拳道”中国功夫。广东音乐也好,岭南画派也好,南派功夫也好,都体现了广东文化的宽容和包涵。它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抱残守缺,不墨守成规。敞开海洋一般的胸襟,浸润世界时代之风,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中华优秀文化之林。
四百年的“陈李济”
北京路,旧日的“双门底”,莺花选胜的宝地。无疑是商业旺地,地王之皇,寸土尺金。这里夜市骈阗,士女殷盈,冠盖云拥,毂击肩摩的热闹中;满眼百货胪列,罗肆巨千,财货山积。这里曾经有“海山霁晓”“药洲春晓”的古迹。“陈李济”,一个古老而响亮的名字一直萦回此间。这是一辆曾经系于荡然无存的残阳古柳,四百年的龙辇。它载着炎帝“神农百草”金匮、黄帝“索问”玉版,俨骖騑于无迹可寻的时间与空间。四百年,地球可要兜400个圈,这空间深邃莫测永恒之宇,这时间周而复始无尽之宙。广州的“药洲春晓”仅存一泓,那遍植的红药白莲,以及黄鹂翠柳;还有葛洪炼药的丹灶,而今安在哉?而“海山霁晓”已经是车水马龙,高楼密集的北京路了。
时光倒流400年,当资本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那是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末(1600年),广州已经初映带了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沾泽”。有南海西樵李升佐公在大南门已末牌坊脚经营草药店。是日乘船经商归来,船靠岸后,发觉所坐有一包银两。李公虽是商人,并不因财昧义,乃在码头久候失主。等了片时,见一人焦虑灼灼遍寻四处。此人是九江陈体全公,亦小本生意人。他是收得货银搭船回广州,因急于上岸,而遗忘货银子船。李公当即奉还原银,陈公失而复得此银,有感于李公之义遂揖拜深交。陈公恳切以此银之半人李公之草药店为本,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两人各取其姓,“陈”与“李”,以资本形式永久合作,同心济世,故取名“陈李济”。这种雏型资本形式要比广东在康熙二十二年出现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提早了四十年。这从一则神话传说中可看出当时陈李济生产的兴旺,说是陈李济新张之日,有铁拐李化乞丐名相贺仪,酒足饭饱后,在捣药的臼中大出其恭而变作仙丹。于是陈李济有仙人臼出“仙丹灵药”传说不胫而走,满城风闻。据说陈公怕石臼被盗,延聘石匠按仙人臼式样,打造了72只。神话总归是神话,但可辨的陈迹仍残存着牵强附会的解说。
当日的“海山霁晓”、“太平烟浒”如今荡然无存。不见了“潮打孤城寂寞回”的海山楼,不见了“一个沙鸥破夕阳”,烟波浩渺、风吹樯动的壮观;即使拜祭孙思邈的药王庙也已无觅处了……旧日“陈李济”堂太公厅陈、李两公画像的遗容,“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对联直至近年才撤,着了现代装的旧廓似乎还能勾起老广州的回忆。一直镌于楼台“三百余年古方正药”依然可辨。上联有如说医人如治国,良医如良相。宋诗人范成大有诗云“我评兹事与天通,知公小试调元手”。以宰相调度文武喻用阴阳之火熬制药。下联紧接上联之意,《梦溪笔谈》沈括谓“药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良医既如良相,药亦有辨君臣,君臣同心,济世兴国。
那古方正药之“正”,正就正在用料必用“天字第一号”的正品一等的地道货:宁可派人到原产地采购:人多、鹿茸必用东北,还有化州的正宗橘红、德庆的何首乌、肇庆的茨实、阳春的砂仁,特别要提的是新会正宗的陈皮。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就是陈皮,故有“广皮”之谓。而“广皮”又以新会所产之柑皮为最佳。陈皮有化痰、止咳、治气、开胃之效。气味属辛、苦、温;辛能散;苦能泻能燥;温能和而治百病。新会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就地晒干,用草包打包,每包用竹签标明年号,运回厂中。陈李济自有一套传统的“秘制工艺”,因旧厂为木楼结构,陈皮收于二楼仓中,一楼为煮蜜糖工序,煮沸了的蜜糖,香气氤氲,透过楼板,渗入仓中的陈皮之内,陈皮长期吸收蜜糖之味,外皮变黑,内肉变茶色,气味芬芳,久煮不烂,所贮时间越长越好,贮百年者更佳,称旧陈皮。厂里调用陈皮则按年号使用,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广皮”药效。
陈李济“正药”之正,应用药材阴枝的,就不用阳枝,应用根茎而绝不用其叶;是“肉”用水熬制浓缩,“皮”则用粉碎方法去掉纤维,以保证药丸细腻的“皮肉分离”。制作之精工,炮制东北鹿茸必燎去茸毛,用尖刀刮清开片后用酒炖;附桂理中丸的干姜,是由100斤生姜炒至35斤外黑而姜心徽黄的炮姜;还有去心的淮牛七、剪边的羊藿叶、取前三段的益母草、逐只刮皮的牙皂和甘草、三蒸九晒的熟地、去芦头的人参和天麻、去芯的莲子、烧酒是浸有肥猪肉的玉冰烧特别香醇……这些都是古方正药“正”之所在。因为三百年前的广州已经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常有些香料运送到广州。苏合香丸中的苏合香是地中海盛产的一种金缕梅科植物所分泌的芬香树脂,可用作治心绞痛等心脏病。但苏合香极易挥发,再加上广东气候潮湿温暖,不易保存其香。为了保存其药性,三百年前的陈李济创造了用蜡壳包裹。古有“洛阳纸贵”,后有“滇南丸贵”之传,据云一丸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在云南怒江、西双版纳等地可换售银元一个。后来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相继出现。三大国药圣地鼎立神州,一直名闻遐迩,亘古不衰。
44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军大举入关。经几十年的战乱,广东手工业资本主义遭受惨重打击,民不聊生。但自康熙二十二年后,广东的社会生产力得以复苏,渐渐发展。直至乾隆年间,终于超过明代。此间陈李济的发展亦与日俱增,初具规模,已经能生产膏、丹、丸、散、油、锭、酒、茶八个剂型的中成药。
每年秋试,各地商人亦随举子们人京,广东商人不甘人后。国子监内举子们力搏龙门一跃,国子监外则商人们竞相摆出“商场如战场”的架势。因举子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不免会受些风寒之侵,水土不服之疴,于是陈李济不失时机,运送诸如追风苏合丸、琥珀抱龙丸等药进京以应不时之需。于是在国子监门外以红纸包一丸,并自编歌唱颂,考生来,人手一丸,歌以赠之。此无疑展销京城的商业操作,树立名声,赢得“广药”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