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珠江流韵
28316200000008

第8章 无穷风采(6)

岗上有巨石,出奇松,虬枝苍劲,偃蹇举绿,其根如蟒,噬石吮汁,以活经年。岗有一水绕之,浸石生苇,隐有小舟,野渡无人,有小鸟栖而呜,相呼聚息……稍远有村,石砌为埠,炊烟缭绕,袅袅散于翠竹林间,细草呜犊,斜阳归牧。大概五点多,天渐暗,残阳一抹,吟蛩声声,始归。最是雨后,虹销雨霁,一片蛙声,树梢滴着残雨,倍感空气清新……

在小港住了两年,后搬去沙园,亦郊区。有通用机器厂(今广重厂)、东方氧气厂(气体厂)、广船、广锌……小港与沙园间有隔山,岭南画派祖师居廉居巢兄弟祖居于此。后建广州美术学院,有承继衣钵之意。隔山侧有小镇为瑶头,不乏古老大屋,趟栊,青砖,檐间有彩绘,多是三国、神怪故事;或有花鸟、山水等。有小溪人镇,垒石为堑,架石为桥,居然于窗举网,有鱼跃然,伸手可得。旧屋阴森,堆有柴草枯木,裂磨断轭,门虽设而常闭。结有蛛网。经之,快步而过。因年幼读《聊斋》,恐有狐精鬼怪,故有此虑。

屋后山岗,有林,时有蝉噪。亦可以胶粘之。偶有斩获,手舞足蹈,乐乎忘形。即折蕉叶,按叶脉撕条,编织为笼,饲之以饭,时时取听,“喳喳”之声清亮且远,乐而忘课,母为此辄以斥训。后面是庄头村,农人皆种花,白兰成林,玫瑰成畦,畦下有水,养剑兰头,如养水仙,故此地亦一花地。那里静,静得幽,有莺啭、鹂鸣、鸟啼、蛙鼓、蛩吟、蝉噪……若真无一点声音,那就非真静,其静若死。而有此类生物之声,其静乃恬,可颐养心性。花地有池一方,水澄清,浮花瓣,泛涟漪,飘零浮萍。风过时,吹皱一池碧水。池边翠竹匝绕,绿草如茵,鸟声皆出于此。仰视之,竹顶赫然有巢,有雀哺雏,啼声亲切。于此间席地而坐,芳草生气,柔软如褥,花荫之下,滤得阳光更凉,花香阵阵,我常于此读书,温习功课,无干扰之声。人于此间,心旷神怡,温书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尤其读些唐诗宋词,更是逸兴遄飞。

花地多花,二十四番花信,直开到荼蘼不已。而以芍药、玫瑰、菊花、白兰、茉莉居多,农人采以制香精。而采花多在早晨,花苞含露益香,价更贵。而另有辟地种桃花、金桔,以应除夕年宵花市。他们多在早晚操作,故午间不见农人,我等可尽雅兴。

上学路上,须过田基,当时为联星大队。水田井然,春则插秧,如镜中绣绿;秋则割禾,更是翻腾金海……若有一只田鸡或一条塘虱什么的,我便会在田塍流连片刻,捉还是不捉,唯以观后效。怕迟到,只得依依惜别。水田有河流过,河上又有桥,桥边有古榕,黛色参天,苍髯垂拂,其干如蟒,纠缠四出。树荫覆盖十丈之方,有茶居,招呼四乡船家,八村农民。一壶香茶,两件烧卖,其乐无穷。

桥为青石板砌,延为村道。农家各成院落,门前围以竹篱,植以花卉,记得有人家种芙蓉,秋风初透,数枝出篱,粉妆素束,冷艳暗香。最佳处,有瘦竹几竿临风摇曳,薄翠欲滴;那篱下是一丛黄花,无言自开,孤芳自赏,在一隅耐着冷落,自甘寂寞。青石板铺的路直入城巷,石缝间伸出青草,偶有数声鸣蛩,断断续续,有几分秋的凄凉。

广州无冬,因无雪。梅花倒是有,白如雪,在人家小园疏影横斜,阵阵溢出清香……我最爱清明前后,木棉花开。当时朱光市长有《广州好》咏之“广州好,人道木棉红,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丹龙;花月正春风。”我谓之“几分梅花几分松”其气势如松树刚直不阿,如梅花冷艳孤傲,以龙鳞之躯,张牙舞爪,似举火欲斗天公,血喷苍穹;真英雄也。记得我曾咏之有句“裁成落日残霞色,借得梅花松树魂”。事已三十多年了,好几处的红棉仍是我的老相识,至今英风犹在,雄姿如故。譬如解放北路那棵珠砂红棉,沙河那棵五百年老树……它们是广州城天翻地覆变化的见证,也可以证明我是广州的老市民。

南派功夫(羊城忆旧之五)

白天鹅宾馆地原为沙面绿瓦亭,鹅潭夜月是处也。沙面旧称拾翠洲,水渺渺兮树苍苍,晨光熹微或残霞一抹,朝晚有习武者聚集,刀光剑影,拳风啪啪。堤基石砌,峭立波涛,基面宽数丈,有前清残炮陈以历史。炮台平地,有后生打拳,所习南拳。与北京之众拳法迥异,所谓南派如虎,北派如龙,南拳北腿。广州城内习武者众,除沙面,还有文化公园、中央公园、烈士陵园、海珠广场……分门别类,各师宗派。

于沙面习武者似融北派,有习螳螂、谭腿,器械有刀、剑、棍,多跳扎,空翻。面中央公园者崇南派,多本地传统拳术,短马沉桥,稳打稳扎,不甚跳跃,似多发内劲,以声带力,以造声势。诸如虎鹤双形、蔡李佛、咏春……还有一种闻所未闻的马鞭拳,双臂放软,出拳如挥鞭。强调发内劲,以柔制刚。南派拳进退不大,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谓。更有咏春拳只须四块阶砖也即一平方米范围内便可辗转,足以攻防。人皆云咏春阴毒,女拳也。相传为洪熙官之妻柳咏春所创。夹双腿作箝阳马,以护裆,沉肩落膊,张肘护胸,马不大而稳,拳不长而锐,手形甚多,如凤眼拳、榜手、左破排、右破排……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盖源于此。练咏春须以打木人为基础,以肘绞盘迎击木人之臂,以掌根制敌;臂上下格挡,双掌成蝴蝶状,于敌左右翻飞,臂可守而掌可攻,招招皆有阴阳。而所习者多为男青年,抱怨手脚偃塞难以舒展,而为师斥之,捉手教之,责其“姐姐咐手脚”,殊不知柳咏春真姐姐也。

海珠广场多有太极、太虚,两者皆源于武当内家拳。强调内气鼓荡,蓄势一发,力敌千钧,柔以制刚。所谓“棉里藏针”“四两搏千斤”。沙面绿瓦亭泊酒舫,天未晓而饮茶者众,中老年者居多。踏岸而武,不汗乃为太极之上。互相切磋,辄以推手,技击有法,谓斯文打架。推手之间以神带气,以气带劲,然后蓄劲发力,一触即发,打人丈余外,面不动声色,此为艺高者。伍伯年五旬,商店营业员,举止斯文,与人无争。常来此饮茶,茶毕,推上几手乃上班,颇悠闲。而上班须搭车,一日,车挤拥,的后生拉扯之,伍伯回望,无意一挣,竟弹出此后生丈余外,众人皆异之。于是练功日兴,藜者鹜趋,乃设班授徒。后来,白天鹅宾馆大举土木,绿瓦亭拆去,酒舫亦移泮溪,此班乃迁烈士陵园。

绿瓦亭之聚,先由上海蔡松方师傅习无极气功,伍伯原习太极,得蔡师傅无极真谛,只一道“揽雀尾”便练得打通大小周天,气自涌泉上,直贯会阴、百会成一直线,命门与丹田通,两线交于内丹田,劲乃发于腰,形于手指,伍伯尽得之。

岭南武术,洪刘蔡李莫五大家,洪拳之宗源于少林,洪熙官修炼有得,乃创洪拳。洪门故事甚烈,拍有电影,洪熙官、方世玉、至善、柳咏春……在广州人口皆碑。少年时习武,时时来此间临摹动作,得虎鹤双形拳,宽步低马,以气行拳,以气发劲,势若扛鼎,虎虎生气,凡一百零八式,仿虎鹤之象,上下错落,缓急有致。或日“洪头蔡尾”洪之桥马,蔡之快打;洪之攻势,蔡之防卫。其中“猛虎下山”一招随声出爪,声洪力猛,势不可挡;而鹤形迅疾,撮掌戟指成鹤喙啄敌之眼,疾如闪电,一击即中。面蔡李佛拳是合蔡福、李友山的拳法及佛家拳之大成,颇有少林之风。面精于此拳者,非邓氏父子莫属,邓锦涛、其子邓镇江合为岭南父子双雄。我曾看过他们演练蔡李佛拳,拳风甚猛,腿法敏捷,有北派之风,为南北合璧,别具一格。尤其侠拳,更加凌厉,我也曾偷学过几招,只得皮毛,蔡李佛传自佛山陈亨,已不记矣。

当时,洪拳名教头传有“大波”“细波”兄弟。我也曾看过其表演,击掌日:“够气势!”其时羊城名敦头区汉泉、陈昌棉、关国辉、马子斌等。如果说岭南武林最享有盛名,德高望重者,那就是黄啸侠师傅了。当时,他任广州市武术协会主席,创有练手拳、练步拳。曾于东较场表演,年已八旬,精神矍铄,我曾随四哥习练步拳。四哥者,梁锦炫,排行第四,曾师从广州“武林泰斗”区汉泉。四哥在1964年人选省武术队,1965年勇夺广州武术锦标赛刀、剑、枪、棍、拳五项全能冠军。当时我从四哥梁锦炫学武术,在当时的省运会的武术竞赛四哥获刀术冠军,冼昌获得剑术冠军。而那时我才十五六岁,像四哥和冼大哥这样的武林好汉是我的崇拜的偶像。这天四哥带我去文化公园练习。就在中心台之侧,冼昌在那里练太极拳。那白鹤亮翅的招式实在是漂亮极了,柔中带刚的劲力由脚下涌泉起以螺旋劲直贯丹田,而形于手指。那种形态非玉树临风可以形容。我现在所练的剑,是四哥所授,不知当年冼昌夺冠,练的是不是这一路剑术?当时我也没问,四哥称“回龙剑”原是抗倭英雄戚继光所传。这路剑术剑锋凌厉,劈、挑、剌、撩、扫……招招如异峰突起而出奇制胜。我喜欢在剑柄系以长穗,剑出鞘而寒,掣之若电;穗绕剑如火,挥之欲燃。

我已经年届五十了,舞剑打拳渐感气力不支。乃改习八卦、太极。记起武当拳研究会傅永辉老师傅,傅老师是八卦掌世家,曾在广州图书馆举家登台演艺,演绎八卦掌之阴阳变化,六十四卦象,式式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可惜他老人家已作古,虽同住于文德路,居作近邻,却缘悭一面,恨未识傅也。年少气盛,不耐太极“摸虾”,今始乃上乘功夫也!

岭南画派(羊城忆旧之六)

少年时爱画,是时,文德路有“广州画苑”,越秀山有美术馆,文化公园常有画展,我常常去参观。那真是消费低,文化层次高的精神享受。乘车只须5分,进公园门票亦5分,看画展再无须购票。流连其间,赏心悦目,尺幅之间,饱览天地,阅尽风物……一笔一墨,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我最爱黎雄才、关山月的山水;尤经写松,黎之郁葱,关之苍劲;山水亦然,黎之壮丽,关之雄奇,不愧南国绘画泰斗之誉。方人定、苏卧农、赵崇正、黎葛民也是一代巨匠。譬如苏之写牛,于熟纸写出淋漓,虽为写意,而牛毛皆现,憨态可掬。黎葛民老写画尤其清丽,颇有林泉之气;卢子枢则师承古法,有书卷气……

梁占峰之花鸟,有声有色,似有香气氤氲;冯曼硕的玫瑰,恐摘之有剌;沈仲强之菊花犹惹朝露;陈子毅之木棉写之灿然;杨之光写舞者,翩然生风;还有陈洞庭、陈章绩、陈金章、邓长夫亦我所喜的画家。我所知道岭南画派始于清末,有河南隔山十香园居廉、居巢兄弟重写生,师造化,创撞水、撞粉之法,于熟纸写意,独有妙趣。后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发扬之;其后乃有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诸师,领尽岭南画坛风骚。

十香园只有居廉曾孙女居月华女士及其夫婿梁砺存公仍居于此间授徒,教书画。我有幸一睹居氏所遗粉稿,十余张,写生稿,纸若蝉翼,用笔细如蚊睫,刻划人微。居女士年届七十,所绘之画兼工带写。妙用乃祖撞水、撞粉之法。当时物质匮乏,广州唯一售文房四宝的“三多轩”不售宣纸了。我只有以松香纸试之,滴水凝脂,颇得撞水之趣。

六十年代初,少壮派林墉、陈衍宁崭露头角,崛起画坛,直压群雄。林氏一幅写延安文艺座谈会巨制不同凡响,咄咄迫人。林氏敢于突破传统,中画西写,直接引入西方美术的透视学、解剖学、光学、构图学、色彩学……乃至人物造型更为迫真,形神兼备。画中西北之风物,如临真境,气氛轻快而肃穆,看似油画之厚重写实,画中人物众多,层次分明,各具情态,线条质感强。比如人物身着棉袄,窑洞透人的阳光无不表现如真。最令人折服处,乃以中国画笔墨在宣纸上居然能画出人物眼镜反光。世人认为中国画不如西画凝重,平面而缺乏立体感,层次单薄,欠缺浑厚,与现实相去甚远。而林氏此画破此根蒂,更具历史感,内涵更丰,开创中国画之先。陈衍宁一幅“重返井冈山”山水、人物皆见深厚功夫,可为一代俊倪。

我曾受启蒙于廖冠章,廖氏师于黎葛民老。他是我小学时美术老师,初以授画杜鹃花,点点斑斑乃成画幅;次又授画柳,轻描淡写,其趣无穷。这使我从小就爱画画,没钱,几分几毛,即可买画片,印有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蔡鹤汀、蔡鹤洲、陈之佛、曹克家等名家画。辄以临摹,虽小儿涂鸦,颇自得其乐。

我念初中时,即习画,曾师于粱占峰。当时梁老师是益丰搪瓷厂美工,他的画是典型的岭南画派,色彩艳丽,兼工带写。一笔之间不仅分出层次阴阳,且有光学折射,显出立体,颇具质感,此乃中国画兼收西洋画之长处,又富笔墨之韵,色彩之趣也。梁师最擅红棉,一笔一瓣,毫端饱蘸胭脂、洋红、大红、稍一点浓墨,一笔下去,使花瓣顿现浮凸,富有质感,似神人摘来,置于纸上。

梁锦申是我的同窗,曾同立雪于粱门。申最擅山水,崇黎雄才,运笔豪放,墨彩狂浓,尤喜写虎,直迫赵少昂,岂止形似,神亦似之。我即赋《满江红》有句云“一啸生风,乍瞥间,惊魂慑魄;眈眈视,破墙扑出,怎生收拾?”我生肖属猴,寅申相冲,故改写鹰。我曾经得榮所摹陈所翁的龙,亦有词章“水调歌头”刊于《当代诗词》,有句“泼墨生云水,鳞爪出其间”,我也想画,但愧功力弗及。

是年,我十三岁,人梁门求师,诚惶诚恐,毕恭毕敬。梁师援笔于素纸示范,毫锥所到,妙笔生花。我和申交出画稿,梁师审视良久,我等噤声,屏息聆之。梁师批评,指出不足之处,余赧然,但得益匪浅。其后梁师又取课稿,归而临摹,凡二年,画乃大进。

锦申闭门习画四十年矣,其画流于海外,画价不菲。惜乎深藏不露,鲜为人知。而同辈吴静山、叶泉早已蜚声。吴氏就读浙江美院,得潘天寿真传。锦申画不在彼之下,观其画,得岭南画派之真诠。奈其性格内向,讷言,不喜交际,攻于画,似幽兰于一室。以往,年年皆有巨制赠以贺岁,年久之,因忙于工作,往来少了。

同学少年中,叶泉、褟亦平、崔广志、陈永炽皆活跃画坛。我喜写鹰、鹤、山水亦有发表,偶有售出,为文之余,写画亦一大乐趣也。

岭南佳果(羊城忆旧之七)

苏东坡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杜牧也有诗“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不过此荔非彼荔,杜所题者是蜀荔,而苏所题者为粤荔。岭南荔枝那真是透膜玉浆,绛毂醇香,若日啖三颗,已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了,妃子当不思蜀了。

红线女一曲《卖荔枝》唱醉南粤,倾倒羊城,发人醇蜜之思。记得少年时,孟夏之际,蝉呜荔熟,大街小巷叫卖荔枝,农人挑着担,一扎扎红荔,天天灼灼,翠质朱实,红果累累。却不知上海人何故称之为麻栗子,栗为坚果,荔为水果,两码事,味更迥异。因为上海只出栗子,不出荔枝也。我记得一曲《荔枝换绛桃》凄婉的传说,催人泪下。到今天还能哼几句“哎呀呀,鲜红香荔从何至?莫非那荔枝身生两翼凌空飞至?又只见对面楼台罗帏半掩,惊鸿一现,莫非那仙姬,她怜人有意,莫非她赠我荔枝?”男女主角用荔枝传递爱情的一段唱,情切意真,听来如啖荔一般,令人仙醉……

后来,我进厂做工,厂在近郊,农事以蔗稻相替,阡陌横斜,荔枝基也。春夏之交,树树笼烟,远近照日,鬟梳翡翠,颜滴腥红,云舒霞卷,晨昏可见。朝露有荔汁,晓雾含荔香。上班路上,如人琼林,亦一乐也。为工农关系,有瓜田李下之嫌,不敢造次。只在游泳时,似有荔垂江,潜入水中噬之,如呷荔酒。

啖荔当有法,从化老谢授我秘诀,荔尖处有痕,以指甲随痕掐划,稍用力一捏,荔肉乃绽,晶莹圆润,完整出壳。何至剥壳损手,糖浆满手,挠挠搅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