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20

第20章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4)

针对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实行公妻制的谬论,《宣言》尖锐地指出:“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可见,在资产阶级那里,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也就是说,共产党人要消灭妇女被当作单纯生产工具来看待的地位,使妇女获得解放。共产党人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公妻制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宣言》还指出:“公妻制无需共产党人来实行,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共产党人不是要实行公妻制,而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使在这种关系下面事实上存在的公妻制真正消失。“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3)批判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谬论,说明共产党人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消灭民族对立的根源。“工人没有祖国”这个观点,早在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者就已经提出过。德国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威廉?魏特林在1842年出版的《自由与和谐的保证》一书中,就以财产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祖国。他说:“谁有祖国,谁也就有一部分私有财产,或是有成为私有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要没有财产,又没有成为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也就没有祖国。”他认为,对于无产者来说,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谈得上祖国。他们:“现在我们没有祖国,只有到社会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方式照顾到它一切成员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祖国。”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有产阶级才有自己的祖国,对于一无所有的工人来说,则没有自己的祖国。1845年3月,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中也说:“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天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在国内,货币是工业家的祖国。”马克思的这些提法,也从一定角度说明,对于一无所有的工人来说,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他们是属于全世界资产阶级雇佣的对象。

由于“工人没有祖国”的观点当时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颇为流行,因此,资产阶级攻击说,工人是“没有祖国的家伙”,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

针对资产阶级的攻击,《宣言》指出:“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宣言》显然是继承了魏特林等人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工人没有祖国可以从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看,现代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是剥削、奴役、压迫工人的工具,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这样的国家当然不可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其二,从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国际性的,他们遭受国际资本的共同剥削。其三,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来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敌人是共同的,他们解放的条件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只有推翻国际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说,工人没有祖国。因此,无产阶级强调国际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才谈得上自己的祖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斗争的舞台首先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取得在本国和本民族的政治统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暂时还是民族的。当然无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与资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产阶级竭力掩盖民族内部的阶级划分,把自己说成是全民族的代表,并剥削和压迫其他弱小民族。无产阶级认为,民族内部是划分为阶级的,共产党人不是要消灭民族,而是要消灭剥削制度,从而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根源,达到各民族的团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各国闭关自守的状态,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有利于消除各民族的隔绝和对立。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他们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无产阶级的运动与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民族分隔和对立更快地消失。无产阶级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资本是国际性的。资本的国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在单个国家的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观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讲得十分清楚。他用问答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答: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制度是消灭民族对立的关键。他们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当无产阶级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人对人的剥削就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剥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而阶级剥削和压迫是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可见,无产阶级不是要消灭民族,而是要消灭民族剥削和压迫的阶级根源。

(4)批判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共产主义的攻击,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资产阶级不仅从具体的教育、家庭、祖国、民族等问题上攻击共产党人,而且还从抽象的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方面对共产主义提出各种责难。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回击了资产阶级的责难。《宣言》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也就是说,当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等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变化。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一个简单的、并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就能明白的道理。

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由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政权,用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来管理国家,控制宣传和舆论工具,使被统治阶级接受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成为这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宣言》指出:“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旧社会内部会不断生长着新社会的因素,旧的生活条件不断瓦解,新的生活条件不断产生,与此相适应,旧的思想也不断瓦解,新的思想也不断产生。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西欧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证明这一点。他们指出:“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各个部落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当罗马帝国征服这些部落和民族之后,使这些部落和民族失去了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特性,古代各种宗教存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就被瓦解了。这些宗教也就随之瓦解了。在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宗教已被基督教战胜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社会内部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思想也形成和发展起来。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启蒙思想家主张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特权和封建压迫。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要求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地主阶级正在拼命反抗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这种反抗最后失败了。封建的统治思想被反映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所取代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大量事实说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资产阶级还责难共产党人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上述责难进行了批驳。他们指出:“这种责难归结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也就是说,人们的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不存在什么永恒的真理。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尽管阶级斗争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都是在私有制形式下运动的,都是为私有制社会服务的,它反映的是阶级对立的社会存在。当一种私有制社会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社会后,只需对前一种私有制社会的意识形态稍加改造,就可以为后一种私有制社会服务。而共产主义革命就不同了,它要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当共产主义实现以后,以往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立的意识形式自然就会随之消失。

通过对资产阶级种种谬论的分析和批判,《宣言》得出两个决裂的结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就是指的私有制关系,它是一切私有观念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观念就是指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旧观念,其核心就是私有观念。它是为维护私有制服务的。为什么共产主义革命要实行这两个决裂呢?因为共产主义革命不同于以往的一切革命。以往的革命都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而共产主义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人类获得解放。而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就必须消灭产生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私有制。无产阶级要消灭私有制,就必须同维护私有制的一切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就是说,共产主义革命要消灭一切私有制,要破除维护私有制的传统观念。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私有观念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3.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69~86自然段)

《宣言》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宣言》从无产阶级国家的产生、无产阶级国家的任务、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三个方面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