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做人智慧
28373100000039

第39章 该糊涂时就糊涂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也不甚明了,这时你就应该用装糊涂的办法缓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

假装糊涂的情况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闪烁其词,也叫闪避法;一个就是答非所问。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一下,才是上策。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就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了(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用手拍球”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裁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善待权威的君子风度。

假装糊涂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才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也是处世的一种技巧。

另外,与人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讨得对方的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两者虽归于一类,但却有质的不同。下面这个例子颇能说明这种技巧: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这就是所问非所答。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题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提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但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故意刁难。因此,面对故意刁难者,就要靠现场即兴发挥了。但即兴发挥不是胡说八道,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广博知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当然也不少运用,只不过在品位和技巧方面,有高低优劣之分罢了。如玩笑中有人说:“我是你老子。”意思是我是你爸爸。而回答者则说:“你是我老‘子’呀。”他把“子”字的语音加重了。意思是你是我的小儿子。因为在北方,小儿子、小姑娘有被称为“老姑娘、老儿子”的习惯,就像第一个儿子称为大儿子一样。所以不同语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截然相反的概念。另外,还有一种用打岔的形式来灵活变通,如一个人说:“你好像个猪。”另一个回答:“什么,我像你叔?”

其实不管闪烁其词也好,答非所问或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一样,就是避重就轻。但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假装糊涂。因为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词,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答非所问,同样也只有假装糊涂用心计才能打岔,才能圆满地回答问题,圆通地处理事情,从而显现出你的处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