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28373600000016

第16章 学校德育的管理策略(3)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管理容易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大多发生在老校,在长期的常规管理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会对检查、监督、评价过于熟悉而处于机械应对的状态,容易忽视管理过程中可能有的变化,或者不做工作与育人目标的对应与检视。第二种状态主要发生在一些新的学校或者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的一些老校,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都不重视过程的管理,即使有也是走过场。这两种状态都是导致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成功转型的学校管理者,一般都能发现这一弊端,并在学校改革中注意将育人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评估工作,从而推动工作能够有力地走向目标。

5.德育工作以活动为基础,而不是教条式的说教。

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性活动去促进受教育获得道德感知、情感、意志,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管理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的这一特点,那么再多的“德育工作”都可能只是繁忙的程式化操作,不可能让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思想、态度、行为向管理者所期待的方向转变。一些学校所以工作做了一大堆,但学生内在素质没有较大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工作没有走进受教育者内心深处,没有促进受教育者将道德概念转化为内在信仰、情感和意志,所以就不会外显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了。而要改变这一点,促进德育工作的效化,就要进行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注意过程引导的德育活动。

(三)关于当前德育管理主要存在问题的案例

当前许多学校经过了物质建设,学校规范化建设阶段后,普遍感到新的困惑。如果说早期工作没做好主要在于学校物质设施不齐备,或者学校还没建立规范化管理的话。那么现在许多学校的物质办学条件都具备了,为什么德育水平还是上不去呢?

案例:这是一所地区重点的学校。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面面俱到:无论从学校育人目标、工作思路还是德育工作策略、德育工作内容都样样俱有,面面到位。但是,社会对这所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评价还是不高,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没有什么亮点。

学校领导非常困惑:一是工作做了许多,一所优秀学校经常有的内容都有了,但工作还是没有什么亮点和起色。二是工作内容多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收效。三是教师觉得累,有忙着应付的感觉。四是学生觉得太严格,有点压抑,咨询了20位学生,18位将来的志愿是读书,有两位希望将来当公务员,一位要当国家主席,另一位要当家乡的镇长。这两名要当公务员的学生所以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衣锦还乡”,这样的话,自己感到“很威”。

调查发现:在德育工作面面俱到的表面下,学校其实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其一,先进的理念并没有与现实管理、现实教育相结合。在管理上强调形式操作而不是理念到位。至少表现为两方面的冲突与矛盾:高目标设置与低水平的德育措施的矛盾;开放性的德育目标与封闭性的德育活动状态的矛盾。

其二,育人目标体系不完善,尤其缺乏各项工作的子目标,使各项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学校提出自主教育,但自主教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自主教育与学校育人目标是什么关系?应该通过哪几方面落实?教师的认识如何?——学校在管理上、制度上、组织上对这一切都没有具体措施和指导。所谓自主教育更多的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其三,德育工作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具体工作缺乏后劲。学校没有对育人目标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因此,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无法深刻认识育人目标的本质与价值,教师更是无法将育人目标作为工作追求,工作热情自然不高。学校因此也难以通过目标管理将各项工作统一到育人目标之中,各项工作做得再多也如同碎片,无法联成完整高效的工作体系。

其四,从管理的角度分析,这所学校主要存在问题在于:学校没有围绕着育人目标而展开工作,更没有围绕育人目标而进行计划、组织与监控的管理。由于缺乏目标的落实,学校举办的活动容易走形式,因此也没法把各项活动的教育价值串在一起,形成工作上的合力。教师管理上没有引导教师从生活小处对学生进行价值体验,没有从知、情、意、行角度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使得好的教育理念没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学生的素质就不会真正的提高。

第四讲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要素分析(3)

四、内外相呼应的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一些学校之所以教育质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良的学校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成功转型的学校,在转型之始,一定会重视营造新的学校文化,并通过树立朝气蓬勃的新学校文化来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重点与关键就是确立内外相呼应的、积极奋发的文化氛围。

(一)从学校文化说起

这里理解的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对学校运行,以及对教师与学生产生影响的存在方式的总和。特别指出的是,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校文化强调学校这一机构运行过程所产生的整体性影响,是学校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元素的有机整合,呈现为价值、规范和物化的各种元素,涵盖了诸如教育价值、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人际关系等所有学校因素。而一般意义理解的校园文化往往强调的是学校文化中相对显性的物化的因素。有一些人将校园文化理解学校空间布置与设置,这更是与学校文化的内涵相差甚远。

所谓内外相呼应的文化氛围,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不但成为学校内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景,而且还成为学校所属社区以及家长的共同愿景,校内外都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标准和舆论氛围。

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积极营造良性的学校文化,还要营造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的校内外文化氛围,使之成为最佳、最大的教育资源。

(二)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与管理价值

1.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

学校文化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影响力源泉。学校通过文化氛围而形成巨大的道德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价值学习,产生良性人际互动、实现人格陶冶,并形成行为约束。

学校文化还是青少年获取社会经验的重要平台,从而使之形成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生活知识,学习各种角色,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各种诸如沟通、组织、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服从、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个性特征。

学校文化还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良好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催人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学校文化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内外相呼应的文化氛围的管理价值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是管理过程和管理途径。形成内外相呼应的、良性的学校文化,更是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实现如下的管理目的:

(1)有利于促使学校形成教育凝聚力。

学校文化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能够使接触到学校的人都感受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点。如果这些办学理念得到校内外人们的共同认同,就会自然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凝聚力。有一个例子可以反映了这一特点。有一所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学校教育质量很差,校风更是臭名远扬,这使周围的群众都看不起学校,群众经常借故打骂、斗殴教师,甚至连卖菜的阿婆都不愿意将菜卖给老师,教师在外都不敢说自己是这所学校的。但是,当学校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时,同样还是那个卖菜的阿婆,不但高兴的卖给老师,而且还外搭一把,并嘱咐老师好好教学。教师们由此对学校充满了自豪感,更加爱护学校的形象,也更注意自己的专业提升。(2011-4,郭校长提供)例子说明,良好的学校文化既是学校重要形象,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2).使管理的每个环节事半功倍。

一般而言,学校文化是由物质、制度与价值三个层面组成的,在这三个要素中,真正对学校文化起核心作用是价值与精神,学校的价值与精神反映在学校上就体现为学校主体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目标取向。所谓学校文化得到认同,就是指这些价值、观念等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定,并成为了校内外教育力量的共同追求。当学校上下所有的教职员工、学生乃至家长都能够达到观念一致,想法共同时,学校工作自然就会减少矛盾和摩擦,学校管理者也不需要经常性地三令五申,工作的成效必然就会增强。当学校文化中的制度能够被学校所有成员所接受,并自觉根据这些制度而开展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工作就会富于默契,从而使管理更加流畅。

(3)管理上能够达到不令而行的管理水平。

要将学校文化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显的物质设施、活动与行为,其中还需要学校文化另一个要素的支持,即规范,反映在学校中就是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本身具有巨大的约束力。

规章制度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所谓有意识的规章制度,是指理性设计的,体现在正式文件中的,学校管理者在言谈中不断确认的那部分,如学生守则、仪式、教师职责规定,各种章程,等等。所谓无意识的规章制度,是指学校在运作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些不成文的传统、习俗、经验以及心理定势。学校文化一旦形成,这些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就会自动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其他与学校有关人员的行为指南和行为自动调节机制,使所有人员都在这一惯性调节下自觉实现学校的主体价值。管理在”无须管理“中。

如果所有成员都能达到这一状态,学校文化的巨大管理功能就完全呈现出来,这就是学校文化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孔子所描述的人类理想社会——礼治社会就是指这一机制下的人类社会生存状态。

(4)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文化能够促使教师迅速理解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良好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良好的学校文化特别有助于改善教师团体,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有所学校每逢周二晚上19:00到21:00都有一个教师论坛,这个论坛是自由参加的,没有工酬,不用报到登记,校长也不是经常参加。在管理中,人们都担心教师们会不会因此不来?但事实是所有的教师没有不得已的事情都会自觉参加,那么是什么让教师自觉参加这样的论坛呢?经访问调查,我们发现,这所学校本身具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人人都乐意参加教育改革,教师们认为这个论坛能够让教师们迅速知道教育上最新发展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其他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如果有两次以上不参加,就会觉得与别的教师在信息上有差距,会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所以,教师们都非常乐意参加这一论坛。而由于这一论坛的存在,这所年轻的学校在短短几年内为本地区培养了八名校长。

(三)如何形成内外呼应的学校文化体系

确立学校文化体系,既需要动员校内外的教育力量,更需要学校最高管理者的用心。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以巨大的力量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如下的一些要素配合:

1.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

要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者本身必须有建立在明确的办学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之上的教育目标。因为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学校文化的原动力所在。缺乏目标的学校文化,影响力松散,教育成效和管理成效因此减弱。特别是,如果希望学校文化辐射到社区,就更需要通过明确办学目标而使所有成员都能够准确理解学校的意图,从而达到学校力求达到的共同合力。

真正地明确办学目标还表现在,管理者必须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深刻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结果中都能够反映出管理者的办学理念。

真正明确办学目标,还表现在,管理者注意使学校的各种元素都能很好地体现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物质性的,如教学大楼、标语设计,还是人物活动与行为,如学生活动的精神面貌、语言特点、行为举止等等,都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质。

2.以系统论视角将各要素统一到文化建设中

文化是由价值、规范与物化符号构成的,是文化构成的三个层面,物化符号是外显部分,价值是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的主体,规范是将价值外显的重要方式,三者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就象一件古瓷器一样,古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我们不能打破它来拆分出价值、规范与物质。

有些人将文化的三个层次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种划分与表达,常常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三种不同的文化。一些学校也将之作为三种文化进行营造,这种割裂,容易使文化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用系统论的视角看待学校文化的各要素就显得重要。学校管理者应该清楚地知道文化的三要素是统一在具体的工作中,只有三者的统一才能够真正地体现文化的真谛,也才可能完全地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

以此为基准,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检视已有的物质设备或者规章制度是否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一致?要尽量将统一在共同的目标之中,充分体现学校的价值理念,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以此为基准,学校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调整符号的变化,使之能够与价值保持一致。在学校文化中,价值一旦确立,应该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但是符号总会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比之价值、规范更为活跃和易变,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符号的这些特点,要注意使之与价值、规范保持一致。例如,设备陈旧了、破损了,不能表达学校文化中的先进性,或者整齐划一性,那么,更换或者修葺就是使符号与价值保持一致的体现。

尽量使价值、规范与物化符号保持一致,这是更迭过快的时代容易忽视的问题。

3.校长要确立自身在学校文化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