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因无所得果亦然,无法可得得授记,
诸法非法名佛法,大身非身名佛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诸位普知识,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我们要能够开般若智慧,因此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今天是第十讲。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这一节讲到了出到菩提的成熟众生而离法执,也就是度众生而离念。本节可以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要点是先解释经文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开示说:须菩提啊,同样的,如果有些菩萨说:我要度一切众生,让他们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中。那么,这不是真正的圣者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有相状执著就不是菩萨。在实相中不执著于任何法,才是叫做真实的圣者菩萨。所以佛说证悟一切诸法实相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远离一切相。
第二个要点就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如果有菩萨认为实有我要灭度天下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然他发了世俗菩提心,但是他没有证悟般若空慧,只是世俗菩萨。还有相状执著,所以不是真实的圣者菩萨。
《大智度论》上把相分成三种:名字相、法相、无相相。万法的名称是名字相。凡夫众生用记忆来累积知识,就记住很多名字,这个叫鲜花、那个叫海螺等等,这是名字相;万法的显现是法相,事实上,发菩提心也是一种法相;对空性方面的执著,叫做无相相。
了义的菩萨远离一切相。不管是名字相、法相、无相相,都能够远离,能够一切不执著。
第三个要点就是讲明心菩提以前,是重在从假入空,证悟诸法空相。到了出到菩提,又能够从空而出假,来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以此福慧二资粮来趋向佛果。
佛陀就开示须菩提说:不但是无量相好的报身佛是缘生如幻的,并且出到菩提的菩萨度众生也是缘生如幻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正如《涅槃经》所说:“一切法,悉无有我。”
第四个要点就是《般若摄颂》上也有颂义来概括:“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菩萨已经通达无我,通达人无我、法无我,所以能够得到诸佛授记。虽然在名言中有度众生等等,但是心里能够有般若智慧,了知只是世俗谛如梦如幻的显现。在世俗谛中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存在,在胜义谛中是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般若空慧的作用。
这样的菩萨也没有我要入定于空性或者要从中出定的想法。正如寂天菩萨所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有般若空慧,这种般若空性境界很高的菩萨,绝不会想:“我度了多少众生,我作了多大贡献。”没有这样的念头,也绝不会因为这些而生起傲慢。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一节就讲出到菩提的庄严佛土而离法执,严土而离念。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要点,佛说:须菩提啊,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国土。若菩萨有这种念头,就非真正的菩萨。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从胜义谛来说,能庄严者与所庄严的佛土都不应该执著,所以说即非庄严。本无实性的庄严佛土可得,犹如在镜子里看见一个庄严的佛国刹土,如果这个刹土它有实质性的存在,就不可能在镜子里面显现,所以知道只是假名的庄严佛土。比如《无量寿经》上讲到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
佛陀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果通达了人无我、法无我,证悟了诸法空性之义,佛说此人真是菩萨。
第二个要点就是(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虽然说实质上没有任何少许法可名为菩萨,但是因缘和合,能够以般若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就名为菩萨。能够体达菩提离相,我法皆空,才是菩萨。《大智度论》上说“具智慧分,说名菩萨。”可见,菩萨是以悲愿为发起,以大悲愿力发起利众的菩提心,得般若而后能成就,真正地能够成就了般若空慧,才是名为圣者菩萨。
龙树菩萨赞叹说:“得无我智者,是则名中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
得到无我智慧的人,他的外表形象上好像跟普通凡夫一样,但是他的自内证境界无法言说。他已经将凡夫这个大脑思惟模式提升为像佛一样的灵性生命思惟模式了,能够离一切相、离一切念。
如果没有通达人无我、法无我,虽然苦修,但是都难以得到大小乘的果位,因为他著相修行。正如《圆觉经》所说:“虽经多劫,勤苦修道,耽名有为,不成圣果。”难以成就圣人。
第三个要点就是(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真正的菩萨是通达了人无我、法无我。正如《般若摄颂》所说:“大施大慧及大力,趋入诸佛胜夫乘,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萨。”他已经趋入了诸佛殊胜的大乘佛法。真正的菩萨能够行持般若波罗蜜,般若法是非常殊胜的。正如《般若赞》所说:“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现在的很多人对于空性一无所知,所以很执著。短暂的人生一直都会生活在恐惧、恐慌和攀缘、妄想的状态之中度过,所以就会活得特别累,特别可怜。因为有执著心就有痛苦,有痛苦,当下心就在地狱之中。
如果他们能够对于空性妙理有所认识,就能够烧毁千千万万的邪见森林,现见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来面目就是万法不可得,万法无自性。提婆菩萨说:“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行持般若法,就能够摧毁世间种种实执的恶见,所以说能坏众恶见,是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从这个—体同观分开始,就是讲究竟菩提,就是讲成佛果位了,先是说圆证法身功德。这一节是讲佛的五眼,表显佛知见圆明,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有人可能会生起疑惑来:“前面佛一直都在说诸法皆空,人空、法空、空空,那么成佛的时候会不会空无所知呢?”众生难以行中道,会偏到另一边去,所以会生起这个疑惑来。为了显示如来知见圆明、超胜一切,所以佛陀就以向须菩提提问的方式来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令众生生起清净信心来。
佛陀问:须菩提啊,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来具足肉眼功德吗?须菩提回答:如是,世尊。如来具足肉眼功德。佛陀又来依次地问须菩提,如来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功德呢?须菩提也都依次地回答,如来确实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功德。具足如是功德。
第二个要点就是五眼。我们赞叹佛说他成就的功德一一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那么,对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功德,我略作解说。
首先是肉眼。肉眼功德是在加行道位的菩萨具足,通过供灯、修等持等等而获得,依靠肉眼的眼根就能够现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比如说赤松德赞的国师就获得了肉眼功德,当时整个的汉地、印度、藏地,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他用肉眼眼根就能够一览无余。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就有说到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里专门从因、作用、范围、类别等等几个方面来解说五眼功德。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说法,这个肉眼功德是从资粮道位的菩萨就开始具有了,到了加行道以及加行道以上的菩萨,他的相续中都具足。
第二个就是天眼。天眼功德要通过修持有漏善法才能够得到,有些论典说是要修禅定等等。以天眼能够照见十方所有众生,死后受生何处等等。加行道以上的菩萨相续中具足天眼功德。
如果我们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世间人类这个眼根就叫做肉眼,是清净的大种集聚而成就的。惟识又说有浮尘根、胜义根等等的阐述。天人的眼叫做天眼,如果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肉眼、天眼都是色法,都是由清净的四大极微构成的。天人的天眼能够见人类肉眼所不能见的。
比方说,人类的肉眼是见表不见里、见粗不见细、见前不见后、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暗,但是天人的天眼就是表里、粗细、前后、远近、明暗都能了了明见。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天人的天眼,就是暗室之中,都能够目光如炬,看得非常清晰,能够了了明见。
还有,春秋时期,有一个医生叫做扁鹊。他的眼睛有透视的功能,比医院的x光机器还要厉害,能够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我们只看到表面,里面看不到,但是他有这个功能,五脏六腑都能看得很清楚,当然诊断就不会出错。
肉眼、天眼都是属于色法,慧眼、法眼、佛眼就都属于心法,都是从智慧的能见而说。
第三个是慧眼。声闻有慧眼,能够通达诸法的无我空性。菩萨不但有肉眼、天眼、慧眼,还有法眼。不但是能够通达空性,还能从空出假,能够见如幻缘起的无量法相,能够以种种法门来化度众生,称为法眼。那么佛眼,是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如果单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慧眼功德是通过修持无漏资粮依六度而生的,慧眼的功德能够如理如实地现见诸法的本性。初地到十地的菩萨入定的时候具有慧眼。也就是说,从大乘来说,初地到十地入定的时候有慧眼,出定的时候有法眼。
第四个就是法眼。以无漏修持六度为因。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上说:对于教法证法的意义能够全部通达称为法眼。对如来的一切的教证二法都能够全部通达,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出定的时候具足的一种功德。比方说初地菩萨欢喜地,他对于二地以上的菩萨的根器就不能了知,但是对于初地以及以下的加行道位、资粮道位的众生,那些菩萨的根器,都能够无余了知。就是说,对于上面的看不到,对于他和他以下的种种功德就看得很清晰,这称之为法眼。
第五个是佛眼。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佛眼。能够照见轮回涅槃一切法的本性,依圆满的福慧。二资粮而生起、而成就佛眼。那么,佛眼所见的范围当然就是宽广无边。
我们学《随念王宝经》知道,佛又号称为正遍知。正知、遍知,所以能知的内涵和所知的外延完全重合,无所不知,这就是佛眼功德。从初地到十地菩萨,他们也有相似的佛眼,但是惟有佛陀才具足佛眼功德。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一切智就名为慧眼,道种智就名为法眼,一切种智就名为佛眼。
第三个要点就是,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解说五眼。《六祖金刚经口决》上说:“一切众生,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是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六祖大师是从见性法门的角度对五眼功德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解说。六祖大师说,一切众生尽有五眼,这是从性德上来讲的。能够证悟法性身,真的现量境呈现,那么无论横说竖说都是圆满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这一节继续用比喻来形容如来的知见圆明。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它是沙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世尊,如来说是沙。佛再问:譬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都等于一条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所有恒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尊佛教化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浩瀚无边的佛国世界,其数量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佛又进一步开示须菩提:如上所说,这么多的佛国土中所有的一切众生,他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意乐差别,如来以佛知见、以佛五眼,都能够如实照见,无不知晓。所以,佛陀就能够用这个比方把众生偏于空的迷执破掉了。前面一直听到佛陀陀在讲空空空,就以为佛陀成佛的时候就空无所知了,其实不是。正是因为性空,佛陀才能够无所不知,自性的大智慧圆满地呈现。
第二个要点就是佛为什么有这样广大的智慧力呢?因为无量世界的众生,他们的种种心行都是缘起无自性的非心,假名为心而无实体可得。无自性的众生心,在平等空中无二无别。佛陀能够彻证缘起的无自性,所以就能够“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没有障碍。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刹那刹那无不遍知。
《入中论》里面月称论师讲到十力功德,也就说到“依种种界智”,佛能够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意乐等等全部都通达无碍。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节有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为什么如来能够完全通达每一个众生的心呢?因为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假名安立为心。真正的众生心是诸法的本性,真正的众生心,也就是心的本体,是与佛无二无别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本体是本来无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是恒时安住在诸法本性中,所以对一切众生的心能够无余了知。大圆镜智,全部显现出来。我们一直都知道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说缘起假名的心皆为非心呢?是因为于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
如果你说心在过去,过去它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它就灭掉了、就没有了,哪里还有心可得呢?如果你说心是在现在,而现在又是念念迁流不住的,哪里有心可得呢?并且现在不离于过去未来,过去未来都不可得,那又从哪里来安立现在呢?如果说心在未来,未来还没有生,没有生当然就是还没有,就是虚妄的,哪里有未来心可得呢?可见,于三世中求心的自性都是了不可得,都只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说诸心非心。也因此,佛陀能够圆见一切而无障碍。
第二个要点就是我进一步来解说三心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