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复位后,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武氏残余势力勾结在一起,祸乱朝纲。中宗死后,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发动兵变,诛灭韦武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来自己接受睿宗的禅位登基,是为唐玄宗。之后又面临着太平公主结党的局面,他果断出手,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等贤臣为相,共治朝政;抑制各方欲望以期昌盛景象的出现;大力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李隆基闪亮登场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他出生的前一年,李旦刚刚被武则天推上傀儡皇帝的位子。李隆基六岁时,武则天以周代唐,正式登上女皇宝座,李旦被降为皇嗣,并受到严密监管。以当时李旦所处的政治境况而言,加之李隆基相对靠后的出生顺位,绝对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当上皇帝,更不会有人相信他将终结一个“牝鸡司晨”的时代,并在若干年后缔造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史称李隆基从小就聪明颖悟,多才多艺,“尤知音律”,而且“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除此之外,关于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历史记载很少,但是《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有一个故事,却颇能显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故事发生在他七岁那年,有一次李隆基带着衣甲鲜明的侍卫入朝,要去觐见祖母武则天,刚好在宫门口碰见正在当值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武懿宗是武则天的族侄,一贯恃宠骄横,看见李隆基小小年纪却派头十足,就想杀一杀他的威风,于是上前大声呵斥,并准备驱散他的仪仗队。没想到李隆基却毫无惧色地走到他面前,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武懿宗当场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和他的仪仗队扬长而去。
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惊讶于这个孙儿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过人的胆色,于是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特加宠异之”。
在李隆基的青少年时代,整个帝国高层的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朝堂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而他父亲李旦身为皇嗣,更是长期处于各种政治斗争的旋涡中,甚至一度险遭酷吏毒手;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被人陷害而遭武则天暗杀,人死后连尸骨都无影无踪,那一年李隆基才刚刚九岁。
神龙元年(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推翻了武则天的强权统治,拥立中宗李显复位,然而帝国政治却并未像人们所企盼的那样焕然一新。韦后、武三思等人很快利用中宗的信任窃取了帝国权柄,并将五大臣等异己势力铲除殆尽,一时间权倾朝野。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不愿坐以待毙的太子李重俊又发动了一场政变,虽然诛杀了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但后来却功败垂成,自己反被临阵倒戈的部下所杀……李隆基成长道路上所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的这一切,无不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充分领略了政治斗争的微妙、复杂和残酷。尤其是“军事政变”这种极端的政治斗争形式,更是引起了李隆基的极大关注和思考。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了中宗李显,扶立年少的李重茂为帝,由韦后临朝听政。紧接着,宰相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以宰相韦温为首的诸韦子弟、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等人一再上疏,“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并“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
为了铺平通向女皇宝座的红毯,韦后集团积极策划,准备除掉李唐皇族最后的两个实力派人物——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拥立少帝李重茂不过数日,韦后及其党羽们便已磨刀霍霍。
李唐社稷再度被推到了悬崖边上……中宗驾崩、韦后专权的这一年,李隆基已经二十六岁。这些年来,他在朝中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等职,又曾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担任一年多的地方官,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所以,当韦氏集团逐步窃取朝政大权时,李隆基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暗中打造自己的势力集团。
尤其是当韦后毒死中宗、拥立少帝并且日益暴露出篡唐的野心时,李隆基更是意识到,要想扞卫李唐社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动军事政变,铲除韦氏集团!
鉴于神龙政变的成功经验和李重俊政变的失败教训,李隆基知道,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掌控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军事力量。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很注重结交北门禁军,特别是从潞州回到长安后,他更是加紧了与“万骑营”的来往,并很快和万骑营将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结成了莫逆之交。“王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新唐书·王毛仲传》)除了结交禁军,李隆基还利用他在朝中和地方任职的机会,先后结纳了一批才俊之士。如朝邑县尉刘幽求、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等人,都被他引为心腹。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对于李隆基即将采取的行动却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刘幽求素有“学综九流、文穷三变”之称,主要是作为谋士出谋划策和居间联络;钟绍京主管皇宫北面禁苑,王崇晔有出入宫禁之权,都可以作为政变的内应。
在积极打造这支政变力量的同时,李隆基也没有忘记争取一个皇室重要人物的支持。那就是他的姑母——太平公主。
据《旧唐书》称:“(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每预谋议。”也就是说,太平公主不管是身材、长相还是性格都酷似母亲,所以武则天最疼爱这个小女儿,常常让她参与各种朝廷机密。参政的机会多了,太平自然能从母亲身上学到很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其政治头脑和政治经验亦绝非一般公主可比。
中宗复辟时,由于太平公主参与政变有功,所以被中宗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此后,中宗又专门派出禁军卫队进驻太平公主的府邸负责警卫,十步一岗、五步一哨,还有全副武装的卫队日夜巡逻,其警卫规格等同皇宫。如此足见太平公主在中宗一朝的地位之高。
除了政治上的强势之外,太平公主还具有一项非同寻常的优势,那就是她的经济实力。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规定,亲王一般可以获封食邑八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一千户;公主可以获封三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三百五十户。那么,太平公主的食邑有多少呢?
她首次获封就远远超出了制度规定的范围,达到了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李显论功行赏,又将她的食邑加到了五千户。此外,太平与薛绍生有二男二女,改嫁武攸暨后又生下二男一女,这七个儿女都有封邑,加上武攸暨名下的一千户,太平公主一家获享的封邑至少达到了八千户。
有头脑、有地位、有财力,这样的女人在帝国政坛上呼风唤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许多朝臣纷纷投靠到她门下,通过她的运作和举荐步步高升。此外,民间的文人墨客和年轻士子也闻风而至,争先恐后地递帖子、拜码头、当门客。
太平公主也摆出了一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姿态,十分热情地接纳天下士人。尤其是对于那些贫寒落魄的读书人,太平公主更是屡屡慷慨解囊、馈赠金帛。久而久之,太平公主“折节下士”的品德和事迹就在朝野上下传为了美谈。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对手,韦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人都颇为忌惮。“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旧唐书·太平公主传》)而对于李隆基来说,太平公主正是他所需要的政治同盟。当然,太平公主也很清楚韦后集团一心想对付她,所以她也很愿意和这个年轻有为的侄子联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太平公主马上派自己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参与了李隆基的政变计划。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李隆基等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展开行动,首先由葛福顺率领万骑营将士冲进玄武门的羽林军驻地,砍杀了韦墙、韦播和高嵩这三个负责掌握禁军的韦后党羽,占领了玄武门。随后,政变部队兵分三路:一路由葛福顺率左翼万骑卫士攻击玄德门,一路由李仙凫率右翼万骑卫士攻击白兽门,双方约定于凌烟阁前会师;李隆基则率刘幽求、钟绍京和二百多名手持斧锯的丁匠坐镇玄武门。
政变开始后,寂静的太极宫突然间杀声震天。葛福顺与李仙凫迅速消灭了玄德门与白兽门的守门禁军,顺利攻进皇宫。李隆基听到信号,即刻率众杀进宫中,很快占领了太极殿。韦后在睡梦中惊醒,仓惶逃进飞骑卫士营,旋即被士兵所杀。稍后,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也先后被杀。
次日,李隆基下令关闭宫门及长安各城门,分遣万骑搜捕韦氏余党。韦温、宗楚客、宗晋卿、韦巨源、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人相继被诛。韦后一党彻底覆灭后,李隆基才迎接父亲相王李旦入宫辅政。当天,李隆基晋封平王,任万骑卫士营总管;薛崇简晋封节王;钟绍京擢升中书侍郎,刘幽求擢升中书舍人,一同参与机要。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以少帝李重茂的名义发布诏书,禅让帝位给相王;平王李隆基被任命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
六月二十四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等人进入太极殿。太平公主亲自走上丹墀,对少帝说:“天下人心已归相王,这不是你这个小孩子的座位。”说完提着李重茂的衣领把他带了下去。
是日,睿宗李旦复位,重新坐回了皇帝的宝座,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立刻摆在了他的面前。
要立谁为太子?
宋王李成器是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理应由他来继大统;可平王李隆基有鼎定天下之功,若不立他,恐人心不服。
关键时刻,宋王李成器主动站了出来。他对李旦说:“国家安定,则先考虑嫡长子;国家危险,则先考虑首功之人。倘若违背这个原则,天下必将失望。臣宁死也不敢居于平王之上。”一连几天,流泪请求,态度坚决。同时,朝中舆论也普遍倾向于李隆基。于是睿宗李旦再无犹豫,于六月二十七日将众望所归的李隆基立为太子。
就像几年前的中宗一样,睿宗虽然被拥立复辟,但是本身却不是政变的领导者。当时中宗依赖的是五大臣,现在睿宗依靠的则是自己的儿子和妹妹。尤其是太平公主,历次政变皆预其谋,“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大唐新语》
卷九)。李旦对这个妹妹的能力原本就十分欣赏,而今自己的复位又得益于她的极力促成,所以对她甚为倚重,经常召她入宫商议大政方针。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两句话,一是“与太平议否?”二是“与三郎议否?”在听到肯定的答复后,才着手批复,有时甚至派宰相到太平公主府上请示磋商。
自此,太平公主权势日隆。“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太平公主的强势崛起引起了李隆基深深的不安。
自从他的祖母武则天拉开了女主天下的历史大幕,阴盛阳衰的李唐王朝就仿佛永远也摆脱不了“牝鸡司晨”的尴尬。神龙政变刚刚结束武则天的统治,可马上又来了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一批野心勃勃的女人。如今好不容易铲除了韦后集团,比她们更有权谋也更具实力的太平公主又一手操控了朝政大权……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梦魇,又像是一个无奈的怪圈。
李唐王朝究竟何时才能扫除这一切阴霾,再造一个朗朗乾坤呢?
李隆基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无独有偶。自从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太平公主也感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来李隆基当太子她并不反对,因为她原本以为李隆基不过是个年少气盛的毛头小子,以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完全可以驾驭他,没想到他当上太子后,其英武果敢、智谋深远的性格便越发彰显。太平公主大感后悔,她预料到假以时日,李隆基必将成为自己的劲敌,于是决定把他从储君的位子上拉下来。随后,太平公主便四处散布舆论,声称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该被立为太子。说白了,太平公主就是想立一个柔弱暗昧的太子,以便她长久把持帝国权柄。
就这样,自从睿宗复位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明争暗斗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眼看二者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一直在勉力维持平衡的睿宗无奈地意识到,形势再这么发展下去,自己的儿子和妹妹迟早会刀兵相见,于是决定提前退位,让李隆基当皇帝,以绝太平公主废立之望,彻底终结这场纷争。
随后的日子,睿宗一再提出逊位,但是大臣们并不支持,太平公主更是极力反对,睿宗只好作罢。到了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天上出现了预示“除旧布新”的星象,睿宗终于下定决心,正式下诏传位太子。李隆基屡屡辞让,但睿宗态度坚决。
八月初三,二十八岁的太子李隆基终于登上了天子宝座,是为唐玄宗。数日后大赦天下,改元先天。
李隆基即位之初,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因为当时的宰相班子中有三个是太平公主的死党,他们是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检校中书令崔湜。为了削弱对方的势力,时任右仆射的刘幽求向李隆基献策,决定与右羽林将军张联手,暗杀崔湜和岑羲。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计划。
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幽求未及动手,张便在无意中把计划泄露了出去,李隆基情急之下,不得不丢卒保帅,主动向太上皇李旦举报了他们的暗杀计划,借此撇清干系。随后,刘幽求和张被逮捕下狱,本应斩首,因李隆基向太上皇求情而改为流放。
这次交手,李隆基不但没有伤到对方半根毫毛,反而把自己的股肱大臣赔了进去,真是令他万分沮丧。
刘幽求被流放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各自提拔了一个自己人进入了宰相班子。太平公主提拔了心腹萧至忠,李隆基提拔的则是兵部尚书郭元振。至此,七个宰相有四个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的亲信只有郭元振和魏知古二人,另外一个宰相陆象先则保持中立,皇帝李隆基明显处于劣势。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的势力又延伸到了禁军之中。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人相继投到了她的门下。
显而易见,谁掌握了禁军,谁就能控制皇宫,进而夺取帝国的最高权力——这已经为大唐开国以来的历次政变所反复证明。
至此,太平公主已经图穷匕见!
李隆基的亲信王琚、崔日用、张说等人对此忧心忡忡,力劝皇帝先下手为强。可李隆基担心时机不成熟,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七月初一,宰相魏知古突然入宫,一见到李隆基就迫不及待地说:“太平公主已经决定于本月四日发动政变,她的计划是命常元楷和李慈率领羽林兵突入武德殿,再由窦怀贞、岑羲和萧至忠等人率卫兵在朝衙起兵响应,一举夺取朝政大权!”
该来的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