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随即果断作出了部署,于七月初三抢先下手,命龙武将军王毛仲率兵进驻虔化门,然后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根本没有料到皇帝已经全盘掌握了他们的政变计划,毫无防备地进了虔化门,立刻被埋伏在此的王毛仲砍杀。随后,皇帝的军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捕杀了贾膺福、李猷、萧至忠、岑羲。稍后,窦怀贞也闻讯自杀。
太上皇李旦听到事变的消息,慌忙躲上承天门楼。诛杀了太平的党羽后,李隆基才派宰相郭元振向李旦奏报:“皇上只是下诏诛杀窦怀贞等人,没有其他意图。”
七月初四,李旦下诏宣布:“自今以后,一切军国大事、政令刑赏全部交由皇帝裁决。朕方能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以遂平生之愿。”当天,太上皇李旦就移居百福殿,彻底不再过问政事。
在玄宗李隆基的铁腕镇压之下,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就这样在一夕之间灰飞烟灭。
太平公主无法面对这种一败涂地的事实。她逃到终南山的寺院里整整躲了三天三夜。但是三天后,她还是万般无奈地回到了长安。
她一迈进府门,皇帝的赐死诏书就到了。
同日,太平公主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党羽全部被诛杀。薛崇简虽是太平公主长子,可他的政治队列却不在母亲那边,所以官职爵位仍然保留,并被赐姓李。
紧随流血整肃之后,玄宗李隆基着手对帝国政坛进行了全面洗牌。文武百官贬降的贬降,升迁的升迁,一直持续到这年年底仍然没有停止。
这一年十二月,大唐王朝改元“开元”。
此时的大唐臣民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年号。
在铁与血的洗礼之后,一个“牝鸡司晨”的旧时代终于终结,帝国重新拥有了一个朗朗乾坤。年近而立的李隆基站在沧桑而雄伟的玄武门上,依稀看见了“开元盛世”的曙光……名家回眸
史学家赵翼评析说:在李隆基登场上台之前,与太平公主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关于这段权力斗争,人们讲得比较少。其实,他们的争权在当时的政治风云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极其惊心动魄的。就唐代政局而言,两人的争权所导致的结果也非常重要。
这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后,才坐稳了皇位,进而放手施政,才有了“开元盛世”。二是唐代后党直接干政至此结束。
开元盛世缓缓而来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由于唐玄宗的开明统治,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知人善任
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玄宗李隆基培养出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超越常人的政治才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他果断诛杀了准备谋反的韦后和安乐公主。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他又清除了预谋发动宫廷政变的太平公主。一连串的宫廷事变促使他下定决心革故鼎新,整顿王族。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起,他陆续把诸王派往偏远的州任刺史,州务实权则由长史、司马掌管。另一方面又对诸王不加斥责,而维系同枝连叶的亲属间的紧密关系。在抑制权贵势力方面,玄宗更是秉公行事,严格执法,极少宽贷,以致皇后妹夫长孙昕因殴人也被立即处决。上行下效,许多地方官吏也勇于抗争权贵的不法行为,保护百姓利益。玄宗及其臣下抑制不法权贵的行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玄宗认识到用人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他知人善任,把很多有才干的人都吸收到政权中来,放手让他们处理军政大事,如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纥、杜暹、韩休、张九龄等都是开元时期的名相,他们不负众望,各有所长,尽心尽力地辅佐玄宗。像姚崇,在被玄宗任用之前,曾上“十事疏”,大意是让玄宗抑权贵、爱爵赏、纳谏诤、绝贡献、不贪边功等,让玄宗答应以作为他任相的条件。玄宗对于十事疏的内容几乎全部采纳,成为开元时期施政方针的基础。继其为相的宋璟则执法公允,扭转时弊,使开元初期的朝政渐渐迈上正轨。玄宗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韩休秉性刚正,经常冒死进谏玄宗。有时玄宗在宫中宴乐或在后苑玩打猎,稍稍放纵一下自己,就赶紧问周围的人:“韩休知道吗?”每每这时,韩休的谏疏就已呈上。有一回,玄宗心情郁闷,持镜自顾,左右人劝道:“自从韩休为相,皇上清瘦了许多,为何不免去他的相位呢?”玄宗感慨道:“朕虽然瘦了,天下却富庶了。萧嵩奏事常顺从朕意,事后朕却常常忧心忡忡,睡不安枕。韩休直言力谏,朕反而睡得踏实。朕用韩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大唐江山啊!”玄宗有这样的见识,大臣才敢尽心竭力,补偏救弊,使施政较少出现失误。
针对中宗以来吏治的种种弊病,玄宗进行了大力整顿。中宗时,吏治腐败,官员任命途径混乱不堪,朝廷甚至卖官鬻爵,官僚机构臃肿,国家行政开支巨大。
玄宗初登位时,就立即着手整饬吏治,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冗员。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申王李成义请求把王府录事阎楚硅提拔为王府参军。宰相姚崇和卢怀慎上疏表示反对,认为授予官职应根据本人的才能,由专门机构掌管,若因为是亲朋故友,就授以官爵,势必扰乱朝纲。玄宗采纳二人奏议,拒绝了申王的请托,从此以后,请谒之风顿消。五月,又下令免去员外、试官、检授官,规定若不是有战功及诏敕特别录用的,分掌文武铨选的吏部与兵部不能轻易授官。以后又停废闲置的诸司、监、署府十余所,减免冗官三百余员。玄宗对吏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后,国家机构大为精简,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玄宗力图扭转重京官、轻外任的风气,以改善地方吏治。中宗时,常由被贬出京的官员或声望不高的人充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县令也大多为年迈或碌碌无能之辈。玄宗下旨,选京官有才识的授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的授京官,这就使在京留任或出京任职的官员数目相近。这样既可提高地方官的素质,又逐渐消除了人们轻外任的偏见。
玄宗对地方官吏的素质十分重视。开元四年(716年)五月,有人反映说今年选官太滥,一些县令名不副实,只是庸才。玄宗利用新官入谢的机会,宣召所有新任县令至宜改殿庭,亲自考核。结果只有鄄城令韦济一人合格。玄宗立即提升他为礼泉令,其余二百多人一律退任原职,不得入第。另外,最差的四十五人,退回原地重新学习。这次的主考官也因此被贬。
当时有些高官子弟依靠祖上的功绩而步入仕途,在地方为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为所欲为,不顾律法,成为为害一方的害群之马。有鉴于此,玄宗下诏,不可授予少不更事、不通世务的朝官子弟为县官等地方官职。玄宗还建立了对刺史、县令的考核制,颁发了《整饬吏治诏》,每年由各道按察使考察刺史、县令的施政情况,按政绩的优劣分为五等,作为地方官升降的依据。玄宗即位两个月后,就召见京畿县令,勉励他们恪尽本分,爱护百姓。他又对有政绩的地方官破格提拔。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自泰山封禅返京,沿途留心察看地方官施政表现。有些地方官的嘉言懿行给玄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后他感慨地对丞相说道:“从前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处巡察,考察官员们的优劣与政绩,这次封禅经过诸州,亲眼所见,才知道使臣们有很多情况不能完全告诉我。怀州刺史王丘只献上几头牲畜,别无旁物。魏州刺史崔沔恭迎时不用贵重的锦绣之物,这很是俭朴。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忧国忧民,都是忠谏之语,朕将把奏书带在身边,用来告诫自己和他人。这三个人不用国财民力媚上邀宠,真是我朝的良吏啊。”于是提升王丘为尚书左丞,崔沔为散骑侍郎,裴耀卿为定州刺史。
抑欲而昌
从武则天统治晚期到中宗、睿宗时期,统治阶级只知享受,腐化堕落,社会风气日下。玄宗痛下决心要扭转这股奢侈浮华之风,于是特地颁下几道敕令,禁止奢侈,提倡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