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28458600000020

第20章 大学缔造成功(2)

一位在加州大学留学的女性返回北京后,对国内的朋友感慨道:“刚到美国时,房东家六七岁的小姑娘在写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的文章。小女孩去社区图书馆借了许多书,在家很认真地研究,还到附近的公园‘实习’,最后写了一篇3页的论文,文后还注上引用资料的出处。”这样的严谨态度和钻研精神,在国内,恐怕大学生也很难具备,而写作作文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锻炼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训练,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了教科书的范围。既增长了广博的知识,又提高了深入学习研究能力。别看人家教科书简单,可人家让孩子学到的都是“真料”。

有一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哈尔滨女生陈磊,以其在美国知名大学读书四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美国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答案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和积极性,给予学生非常大的独立空间。”

从中学时代开始,美国的学校就很重视专题讨论,讨论的往往是超前的课题,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鼓励任何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发言。学校经常会举行这种专题讨论,有时还请一些权威人士来主讲,一般而言,主讲20-30分钟左右,然后大家轻松自由地提问、讨论,使听众有机会接触到自己感兴趣或正在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而且主讲人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据统计,在1999-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开设的52%的课程限定学生为8名以内,75%的课程限定学生15名以内。耶鲁大学长期坚持的教学理念是,小型研讨班在激发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完善和扞卫自己的观点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研讨班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课外工作的机会,学生可参与教师的研究,比如实验室研究,图书馆、档案馆研究,野外考察等。通过参与研究,师生形成了长期辅导和合作的关系。许多研讨班教给学生研究方法,有的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课题,甚至就是基于研究的研讨班,课程结束后学生仍有从事这项研究的机会。

美国教授的“终身职”

在美国,大学教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渥的待遇,而且学校一般崇尚学术自由,教授有权选择自己的教学内容。学校对每门课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授课老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规范的教学计划上交系里,并发布到网上让学生知晓。

大学教授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一流学府的一个教授职位常常有上千人同时申请。大学聘任教授,基本上是以教学年限和学术成果为考评标准的。当大学教师获得助理教授位置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教授每隔两三年应在学术方面上一个台阶,如果六七年之内,还达不到取得终身教职的要求,这个人可能会被解聘。但是如果通过了特定的考核,将会被大学聘任为终身教授。这一方面保证了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为学校留住真正优秀的研究人员。

美国认为终身教授制度能保证学界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高校的自由批评空间,发挥大学对整个社会的批评功能。授予教授终身职位是保证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终身职位制度,那么发表不受社会欢迎观点的教授,就很有可能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而获得了这个终身教授的职位,学校就不能因为其思想偏激或攻击学校、政府而解雇教授。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获得终身职教授后不思进取的可能,但这只是极少数。

当然,获得“终身职”教授职位的门槛相当高,申请者不仅要做多项独立科研、在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文章,还要看学生的评语,并经过严格的同行教授师资评审制度,仔细衡量其对科研的实际贡献等。

其中,同行考核是最重要的一项。通常是系主任任命三名终身教授组成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所有学术成果逐一进行仔细研读,得出独立的判断,然后展开讨论,也会邀请校外的专家评估申请者的学术成果。之后,学术委员会提交详细的报告,全系的资深教授会根据报告进行讨论和表决,然后和系主任的独立报告汇总,提交院一级的评审委员会,进行新一轮的阅读和辩论,然后再对是否对当事人续聘、是否晋升为终身职等提出建议。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都是保密的,以保证专家独立、公正地作出判断。假如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被泄露,那是要追究泄露者法律责任的,而且在美国学界,教授都十分爱惜自己的学术名声。

此外,高等院校在管理上强调专注于教育和基础研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鼓励大学办企业,也不鼓励教授拿过多的项目。大学教授是全职工作,不允许公私兼顾而出现利益冲突。人们认为,这是教师的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如果大学教授当公司的董事长或公司的全职雇员,那么他就必须得离开大学岗位。不过,研究型大学的理工科、法学院、经管学院等职业学院的教授经常有被聘为某些专业方面的“顾问”的,但其必须向大学上交一定比例的收入。如果一旦出现公私之间利益冲突,此人就必须在二者中做出选择。比如,曾先后出任过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助理国务卿、国务卿等高级职务的基辛格,从政之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步入政坛之后,按美国大学的规定,他必须辞去教授职务,尽管他依然具有教授资格。

基辛格退出政坛后很想回到哈佛工作,但被哈佛婉言谢绝,因为他提出了只做研究、不给学生上课的要求。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教授解释道:“基辛格是个学识渊博的人,论私交我们关系也不坏。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课的大人物。”美国的大学对应聘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那些大牌政界人物,也很难在大学找到当“挂名”教授的机会。

精英不是天才,而是为梦想努力的人

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刻苦的日子是在中学时代,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之下,学生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熬夜苦读。美国虽然不像中国一样要过高考的独木桥,但在一些好的中学,学生们同样也过得并不轻松。但中美不同的是,一旦入了大学的门,中国学生就彻底松了一口气,绷了十几年的弦松了下来,开始放松娱乐,大学四年就成为了最轻松快乐的学生时光。

与此相反,美国的学生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慢慢加大了学习任务,进了大学之后更加发奋读书,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一种精英教育是不需要吃苦的。精英不是最天才的人,而是最能吃苦的人。一个学管理的学生才大学一年级,就已经交了500多页的作业(两倍行间距的打印版),而我国的大学生四年能够写100页已经算比较勤奋的了。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哈佛大学凌晨四点时图书馆的照片。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坐满了正在学习的学生。这张照片让那些曾经认为美国大学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各种各样的派对的人震惊了。在我们的大学生忙着翘课、谈恋爱、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哈佛的这张照片告诉了我们,美国大学生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大学生活的;也告诉国内的大学生,大学不是玩耍的乐园。

康涅狄克州荣誉警政厅终身厅长、美国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李昌钰,以他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勤奋学习的真谛。李昌钰在美留学期间,每天学习、工作18个小时,凭借如此的勤奋,才为获得现在的成就奠定基础。他在美国各州和其他17个国家参与调查了六千多起重大刑案,已获八百多个荣誉奖项,是国际法庭科学界目前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法庭科学会“杰出成就奖”和国际鉴识学会“终身荣誉奖”的人。李昌钰认为,进入大学只是为以后的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大学的训练如同进入火车站月台的门票,但是前途如同列车,仅获得门票还远远不够,上哪辆列车还要学生自己来掌握”。他对中国大学生提出告诫:“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是勤奋,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忘记了勤奋二字。”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上一流学府,与其说它有最智慧的学生,倒不如说它拥有最刻苦的学生。通宵学习到深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在哈佛学生的生活中都极为常见。他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在书中,书是智慧的阶梯、成功的利器。哈佛大学能够产生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美国总统不是偶然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哈佛给人的意志、理想、精神提供了一个证明。

哈佛老师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你如果想以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做到应手,并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哈佛流传着一句格言“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努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在哈佛学习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哈佛学生如是说。

国内研究教育的着名学者熊丙奇曾写道:“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10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在同学中十分普遍。”

有一位去哈佛学习的中国女孩说:“想在哈佛混日子并不容易,教授对每个学生要求都特别严。”在她的五名室友中,有三个是华裔学生,但相比之下,另外两名美国学生却更为刻苦。

在哈佛,到处都是图书馆。哈佛有100座图书馆,还有众多像图书馆一样学识渊博的教授们。毫不夸张地说,哈佛校园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是学生们的“流动图书馆”。餐厅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学生餐厅里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做笔记。几乎没有哪个学生光吃不读或边吃边闲聊的。校医院是图书馆的延伸,不管有多少人在候诊也保持安静,候诊室里的学生无一不在静静地阅读或记录。

哈佛的博士可能每三天就要啃下一本几百页的书,并交上阅读报告。哈佛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教授对学生说:“你选修我的这门课,也就意味着你一天只能睡两小时。那么如果要选四门这样的课,不仅没有睡眠时间,反而得倒贴睡眠时间了。”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教授告诉自己的学生:“我只要知道一个青年利用他的业余时间做了什么,就能预言出他将来的前程怎样。”有一个学生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花几百元买音像资料,然后自己编辑来配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

每位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有作业要求,学生别想空手来听课。曾经有人采访哈佛学生:“哈佛教会了你什么能力?”他回答说:“哈佛给予我的,是在极限压力下的生存能力。她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必须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调动所有的潜能,才能有所收获。”

相信权威VS追求真理

哈佛大学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美式教育重视尊爱自己,中式教育则强调尊爱别人。在我国古代圣贤看来,尊爱自己是自然而然的天性,无需后天培养,而尊爱别人则相对于尊爱自己来说层次更高,更有利于社会安宁团结。源于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尊师重教”传统,虽有“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冲击,但教师在教育体系中至上的权威地位始终无法动摇,“天、地、君、亲、师”的至高权威从古代以来就或隐或显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又或许是长期以来只知听从而导致的思维懒惰和惯性,很多中国学生尊重老师、信任权威到了盲从的地步,缺乏基本的质疑精神和“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理念。

然而,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尊爱自己是尊爱别人的基础和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味强调尊人,势必压抑尊己,尤其在思维能力较弱的幼童阶段,孩子们会逐渐失去自信。

怀疑才能产生创新,不敢怀疑或者不想怀疑,导向的只能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被动的接受和主动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接受标准,一个是在追求真理。就像美国教育重阅读而不重背诵,因为广泛的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则可能被前人的思维所束缚而难有所创新。在知识经济、网络迅猛发展、信息爆炸式出现的现代社会,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的“背诵式”教育,似乎已经并不适宜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忧患所在。

美国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包容文化,学生虽然也很尊重老师,但会和老师争论。耶鲁大学校长雷文先生认为中国学生“太听话”了,很多学生不敢跟老师说“不”。

美国大学并没有把大学简单地定义为单纯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知识的新的劳动力,而是认为:大学应该是真理的发现者、正义的守护者和变革社会的力量,是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灯塔。《美国大学创新性教育的特点与借鉴》一文中提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公园门柱上铭刻着已故总统肯尼迪的一句话:“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作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人作出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时。”在这种质疑文化的影响下,哈佛重视在教学中营造学生敢于质疑批判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维并勇于批判权威的创新精神。

一个观点是否成立,与阐述人的身份、地位无关,而是要通过论证、辩论和实践检验。在学校中质疑和挑战权威,被认为是开辟新发现、开启创新的钥匙。教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习惯于学生对自己和权威怀疑和批判,而且鼓励学生们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向自己和权威观点挑战,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的:“你们就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