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28458600000021

第21章 大学缔造成功(3)

斯坦福大学的前校长卡斯佩对他的学生说:“在最好的大学——你们就处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教学和研究是探索知识这一整体同等重要的成分。对知识的这种探索发生在教室里、图书馆里、实验室里、书房中,甚至发生在大方院(斯坦福的学生宿舍)里。你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将知识传给你们和向你们提出挑战是我们的任务,质疑和挑战我们,寻找和我们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是你们的任务。”他认为,当代大学的主要道德价值是培养学生的清晰推理能力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否则只是知识的积累并不能为足够的教育增加什么。

《美国大学创新性教育的特点与借鉴》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中创新型人才的12个标准:

美国大学确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包括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具备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备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3)具备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备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备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备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了解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备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备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备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针对这一系列明晰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而这些标准也体现了大学和教育工作者们对下一代的成才所寄予的殷切期盼和关注,还透射出教育工作者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乔布斯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兴趣,是带有强烈倾向性的求知欲望,是促使自己从事学习的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动力,是学习中最充沛、最快乐、最美好的品质之一。在兴趣的引导下,你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目标专一。根据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可能会发挥他全部潜力的70%-80%。反之,积极性就会很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潜力的20%-30%。

你为什么而学习?下面总结出了几个比较普遍的原因:有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人认为是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有人是为了升学和就业,还有人是为了达到父母或老板的要求。

前两个原因属于个人原因,其回报就是学习本身,选了它们会感到心里很踏实。而为了升学或就业,得到回报的时间有些遥远,可能会使你感到学习很枯燥。如果你选择了最后一个原因,学习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在这种被迫式的学习压力下,虽然眼前也可能会有好成绩,但日日夜夜被学习负担压抑着的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有了兴趣,然后才能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专心一个目标,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只为生活和工作而学习,绝无成就事业的可能。

美国的大学交给你的不是硬性知识或者考试成绩,而是把兴趣转化为成就的能力。

大学中真正成功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混合选课,既学必修课,又选主修课和兴趣课。几种课程互相调剂,学习起来反而更有兴致、更专心。而那些每学年只单调地学几门课程的学生,通常都会觉得学习乏味,心生厌倦。美国的大学还会为每位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在课程安排上,会设置尽量少的必修课程(学校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而且一门课程通常由几个教师上课,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

兴趣常常可以把非常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激发自己的全部潜能,并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举个例子,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激发了他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大热情,他热衷于到郊外收集各种动植物,认真地制作成标本。中学毕业后,达尔文曾经应父亲的要求去爱丁堡大学学医学,后又转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都因没有兴趣而中断了学业。他曾在自传中回忆说:“没有一项工作比收集甲虫让我更热心、更感兴趣了。”也正是这种强烈兴趣驱使他在1831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环球考察,并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他提出的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人类的三大发现之一。

但是,一个人不一定对各门课程都感兴趣,即使是在最感兴趣的课程中,也不是所有内容都有兴趣,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枯燥的东西。但是对那些我们不感兴趣又必须学习的东西,设法培养起自己的兴趣就非常必要了,下面有几种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培养兴趣的方法,《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中提出了几项有用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1.不断提出新问题,使自己受到新鲜的刺激

最初的刺激是新鲜的,能够引起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持续的时间太久,兴趣就会衰减。

2.通过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学习枯燥乏味的内容

生动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读英文小故事或唱英文歌曲学习英语。

3.变虚假遥远的东西为亲切真实的东西

哈佛的学生有时为了练习外语口语,会不定期地排练一些由课文改编成的短剧,在自己创设的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和知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印象更为深刻。

4.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原有知识水平相适应

太浅显易懂的书没有多少新信息,不会引起人的兴趣;太难的书容易让人感到疲倦,也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

5.从最需要的地方下手

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马上到图书馆去寻找相关书籍,抓住自己求知欲望最强的时间,耐心阅读和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大。

清晰的目标,前进的灯塔

人类比动物聪明的重要一点,就是人有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能规划自己的生活。马克思很早以前就说过,无论蜜蜂筑的蜂巢有多么灵巧,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蜜蜂高明,因为他在造房子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要建一所什么样的房子,已经在头脑中将房子建成了。

曾经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实验。一个行为问题调查组对哈佛大学100名学生提出了同一个问题:“10年以后,你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人说想得到财富、荣誉,有人说要从事能影响世界的重要工作。但是其中只有10个人不仅决心征服世界,而且将目标写了出来,并说明他们每一阶段要取得何等成就,理由是什么。10年之后,调查人员发现这10名学生所拥有的财产竟占所调查的100名学生总财产的96%。也就是说,10名学生的成功率是其余90人的10倍。这说明,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计划,才能取得成功。

哈佛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做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他们认为,目标和计划是通向快乐、成功的魔法钥匙!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付诸行动的人,将来的成就是没有目标、计划或者将目标、计划仅停留在脑子里和纸上的人的10至50倍。

中国学生习惯于遵从老师、长辈的教导,老师和家长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往那一条“成功”的小路上引导,不管学生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好像只要大家认为你是成功的你就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能够复制成功吗?真的能够造就成功吗?事实上,这很值得怀疑。选择应该是理性而主动的,只有这样的选择才会给人以动力。

哈佛的老师鼓励学生们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计划,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有一位学生,他的学习目标的确定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一年级,他打算主修理论物理,选修的几乎全是科学课程。二年级,他突然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物理中的数学,于是他开始主修数学。三年级,他认识到自己虽喜欢数学的秩序感,但受不了它冷冰冰的感觉,于是改修艺术。到了四年级,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学习目标——做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这种确定目标的方式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姑且不说大学体制上根本不允许你如此变来变去,即使体制允许,师长的压力也足以使年轻人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错误,是否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但事实却是,正是由于教授允许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才使他找到了最适合他的目标,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可能你会感觉他在哈佛这四年似乎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但他前面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白费,而是都为他的最终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比如,先前的物理学知识使他清楚了物体结合的原理,数学给了他度量与秩序感,艺术则造就了他美学的眼光。

确定目标,还要考虑与这些目标有关的一些因素。比如,有什么能力?具体的行动计划是什么?失败了怎么办?学习能否帮我摆脱平庸?等等。

学习目标确立之后,可以想象目标实现后你的人生将会有什么改变。对目标的意义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目标实现带来的快乐,学生才会马上采取积极行动,设法让目标实现。

“挣”学分,宽进严出

我国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学生觉得上大学是一件无比轻松的事情,从思想到外在都呈现一种放松的普遍状态,像是要在大学4年讨回他们前12年被剥夺的休闲时间。而美国学生则是“休闲”了12年,从大学开始玩命学习。在这4年里,他们的本领和情商会有质的飞跃,是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

美国高校的“宽进严出”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从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2010)提供的数据就可见一斑。美国中学毕业生的45%-65%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而我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率却可高达95%以上,可谓“严进宽出”。

美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经达到普及化阶段,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与高入学率相对应的则是相对低的毕业率,学术要求非常严格。大学坚信学校的名声是建立在教学质量上的,如果不管学生是否及格都准许毕业,是有损学校声誉的。因此,为了保持高的教学质量,需要坚持原则,严格淘汰不合格学生。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简称美国企业研究所)一项研究分析了1385所四年制高校的毕业率报告,结果显示:美国四年制高校里,平均只有不到60%的学生能按时毕业,佐证了官方数据57.3%的准确性。

在美国,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完成学业,拿不到学位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与我国“只要进了大学,没有毕不了业的”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研究机构对大学教学结果的评价标准极为严格,大学毕业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工作上的成功、未来的收入、成为能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公民”等多重指标均被统计在内。报告中提到的“毕业率”也并不仅仅是数字那么简单。如果资质不够、努力不够或者不能保证学习时间,需要半工半读来完成学业的学生,想要按时毕业是有困难的。

比如,哈佛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学分而不得不休学或退学,在耶鲁如果两科不及格就有被开除的危险。而且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在学期末才完成,不能通过临时抱佛脚来糊弄老师,因为老师每堂课都会记录发言成绩,课堂表现占到总成绩的50%,如果平时表现不好,要想最后及格也是相当危险的,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同时,美国的大学鼓励学生尝试。哈佛希望通过学生一年的学习和尝试,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因此他们的大一是不分系科专业的。从大二开始,学生们要在40多种学科中选择专业,当然,选定之后也是允许改变的。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并通过所有考试才可以毕业。这些课包括7门“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和8门选修课。“核心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历史研究、数量推理、社会分析”等领域,各领域再细分为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几十门课程。

例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每学年仅在本学院就开设三百多门课程。此外,肯尼迪学院的学生还可以到哈佛别的院系选课,比如说法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健康学院、文理学院的经济系、政府系等,甚至可以到麻省理工学院、Fletcher法律和外交学院去选课。学生们要根据自己的背景、能力、兴趣、目标等来评价和规划自己,然后根据自己这些方面的特点进行选课。

一般而言,学校要求本科生在前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主修专业课程。一般的学生很难提前毕业,因为教授们讲得飞快,课下又有一大堆需要阅读的材料、需要预习的案例。每堂课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否则上课时便不能和别人交流,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学生首先不仅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还要完成众多的需要动手、动脑、合作、创作、探索的多种“项目/任务”,才能在课内参与研讨知识和研究交流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不是以教师讲授灌输现成知识为中心,而是师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共建。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和交流,不能只靠课堂内的听讲和笔记,课堂上的个人表现是成绩的重要部分。因此,课内必须积极表现,自己“找”知识。这一系列工作做下来,一学期只是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一个从北大到哈佛的女孩说,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相当于她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

美国四年制本科高校学费高昂,而学分是用学费计算的,一个学分几百美元,一门课4个学分,也就是2000美元。校方、教师、学生都知道学分就是金钱。学生计较分数,会为自己的每一分“据理力争”。因此,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和公平性,不敢对学生的分数有丝毫的马虎。批改试卷必须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并详细记录学期期间学生的各种表现。因为学生可以查询自己考卷的失分,必要时向授课教授提出质疑,学生也可以质询自己学期的总评分。

老师在打分上通常会非常严格,决不轻易给出A或A+的成绩。他们认为,如果学生轻易就能拿A,那说明这个老师的水平太差了,而且也有让学生放松对自己要求的危险。如果能得到老师的B以上评价,学生们就会非常自豪;如果不及格,则会觉得非常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