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显
丁显,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洪武四年(1371)取士后,太祖废科举,改荐举,直至洪武十八年(1385)方恢复科举考试。乙丑二月会试四百七十二人,黄子澄第一,练子宁次之,第三名花纶乃浙江新解首。三月殿试,太祖亲制策问。读卷官拟奏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是年童谣有:“黄练花,花练黄。”时人莫解,比会试及读卷所拟名数正协。花纶被选,一时无不知者,故同榜皆呼为“花状元”。此科榜眼练子宁曾作《送花状元诏许归娶》诗。但在唱名的头天晚上,太祖梦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及析首卷乃花纶,太祖以其年少抑之,已而得丁显卷,姓名与梦符,且显字日下双丝也,遂擢为状元,时年28.
丁显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上疏论事言辞激烈,得罪太祖朱元璋,被谪戍,病死任所。
丁显少年得志,英年早逝,他博通经史,才思敏捷,能援笔立就,著有《建阳集》。
黄观
黄观,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
黄观自幼颖敏过人,因父亲入赘许家,随母姓许。从学于元待制黄冔。元大都被攻破后,黄冔殉国,使黄观更重气节,并渐以博洽多闻声名乡里。
洪武二十四年,黄观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太祖阅后大喜,遂擢状元,时年二十八,成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复黄姓。累升尚宝卿、礼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与方孝孺、齐秦日见亲用。
燕王朱棣举兵。黄观草诏,极陈大义,辞多指斥,并奉诏募兵,率诸郡入援。至安庆,燕王已渡江入京师。燕王下令公布文职罪臣,黄观名排第六。
燕王派人抄了黄观的家,并将黄观之妻翁氏和二女指配给一个驯象的奴隶。翁氏把所有的钗钏都送给象奴,让他拿去换酒肴,乘机携二女投通济桥下死。
当时黄观仍在率军东进,说:“吾妻素有贞节,必不辱。”遂招魂葬之江上。黄观得知建文帝已逊去,燕使又至,谎称“人贺新朝,礼当预习”,于是,朝服东向拜,投罗刹矶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捞,仅得珠丝棕帽一顶献给燕王,朱棣命人扎一个草人,给它戴上黄观的棕帽,押解刑场,一点点剁碎,并削其籍,故后人不知黄观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时,谥文贞。
黄观工书法,书体古拙。他死后30年,县尹龚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
曾鹤龄
曾鹤龄,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紒叟。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明正统六年(144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曾鹤龄少具异秉,尤精《书经》。与兄同领乡荐,兄中进士,他主动放弃应考机会,在家侍养双亲,直到近四十岁方进京会试,其孝悌之名闻于远近。
会试途中,曾鹤龄与浙江数举子同舟。这些举子皆年少狂生,见鹤龄独坐简默,便举书中疑义问之,鹤龄乃逊谢不知,众举子窃笑道:“夫夫也,偶然与荐耳。”遂以“曾偶然”呼之。待至考毕发榜,浙江举子皆落第,鹤龄独居榜首,时年39岁。曾状元乃寄诗一首:“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不意偶然又偶然。”
正统三年(1438)曾鹤龄预修实录成,进侍讲学士。在任顺天府乡试主考时,初试之夕,试院起火,部分试卷被烧。有司惧怕,不敢请旨另试,欲清场屋以终后两试。鹤龄毅然坚持“必更试,然后百病涤,至公著,不然,虽无所私,亦招怨谤。朝廷何惜一日之费以成此盛举哉”。有司具二说以进,英宗下诏“更试”,众皆慑服。
曾鹤龄供职翰林20年,文章之美,中外称之。正统六年病逝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著有《松坡集》《臞叟集》。
邢宽,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邢宽家境殷实,祖父、父亲皆为地方官吏,常怜悯囚犯,为之宽刑,甚得乡里好评。其父有子,为弘扬祖德,即取名邢宽。
邢宽自幼颖敏,力学不辍。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廷试,初拟孙曰恭为一甲第一,成祖觉得“曰恭”二字竖行写在一起像“暴”字,心中不悦,因他一向倡言为政应克己宽仁,岂容“暴”字。遂将孙曰。恭的名字划掉,又于别卷中见有“邢宽”二字甚喜,便道:“孙暴不如刑宽”,遂定邢宽第一。成祖还特意用殊笔亲书邢宽之名于榜首,当时咸以为宠遇。
邢宽取状元后,授修撰,预修《仁宗实录》《宣宗实录》,升翰林院侍讲。正统四年(1439)为会试同考官。邢宽素患足疾,请回乡,老母尚健。他注意体察民情,曾上疏反映民间疾苦,得到嘉许。正统十一年(1446)复召还京,重任前职,次年主顺天府乡试。景泰三年升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邢宽为官30年,官位不显而处心夷坦,处事宽容,与人结交始终不渝。景泰五年辞世。
曹鼐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曹鼐幼有遐志,日诵千言。事奉继母,以孝闻名。宣德初年由乡举授代州训导,他自陈年轻学浅,不足以为人师表,愿得一繁难职务以报效国家,遂改为泰和典史。任上,他爱民如子,一有余暇便刻苦读书。知县讥笑他:“可作状元?”他说:“非如是不已也”。宣德八年举进士第一,以典史大魁天下,为前代所未有。宣宗下诏于礼部赐宴,明代进士赐宴礼部自曹鼐始。
曹鼐为人内刚外和,能言善辩,临事果断,通达政体。正统五年(1440),由杨荣、杨士奇举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英宗因其贤德,进翰林学士。正统十年,进官为吏部左侍郎兼职如故。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举兵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曹鼐、于谦等谏阻无效。曹鼐等内阁重臣扈从,八月土木堡战役,英宗被俘,曹鼐等52名大臣皆遇难。代宗立,赠曹鼐为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英宗复位,加赠太子太傅,改谥文忠。
彭时
彭时,江西安福人,宇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彭时取状元后,初授修撰,翌年,英宗北狩,郕王监国,召彭时同商辂人阁参预机务。适闻继母丧,请求辞官还乡,帝不允。景泰元年(1450)兵事稍息,彭时又坚持回乡追行丧服,代宗虽准却很恼火,守丧期满回朝,任左春坊大学士兼侍读,不复入阁。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于文华殿御榻前召见彭时,问:“尔是十三年状元耶?”彭时叩答:“臣不才,误蒙圣恩拔擢,至今感戴不忘。”又问“今年几何?”答:“臣犬马齿四十二。”英宗笑曰“正好用事。”遂命入阁兼翰林学士。英宗厚爱彭时,在选庶吉士时,曾命李贤尽用北方人,南方如若彭时的人方可用。彭时言道:“南方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后有人欲陷害李贤,帝被迷惑,欲罢李贤,专用彭时。彭时闻言矍然道:“李公有经济才,若去,时不得独留。”英宗遂打消此念头。李贤亦赞“彭公真君子”。
宪宗即位,议上两宫尊号,彭时持正不阿,升吏部右侍郎,进兵部尚书。总裁《英宗实录》成,进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曾先后七次上疏请求致仕,帝均慰留不准。慧星出现,彭时上言政本七事,皆切中时弊。成化十一年升少保,不久卧床不起,终年60岁。赠太师,谥文宪。
彭时历事三帝,在阁二十年,忠于职守,孜孜为国,每议大事,多能持正,世称贤相。著有《可斋杂记》、《彭文宪集》。彭时工书法,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中有其遗迹。
孙贤
孙贤,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据传,景泰元年(1450),孙贤中举,二年赴京会试,路宿一民家,主人殷勤款待,敬礼甚隆,孙贤以为其家另有富客至。主人道:“所宴宾客正是客官,昨夜梦状元至吾家,今日公至应此梦无疑矣。”孙贤心中暗喜,但该科孙贤不第而归。景泰五年会试,果大魁天下。民家之梦始验。
另传,廷试之日,代宗偶行至孙贤处,问其姓名,对曰:孙贤。代宗因诵:“但愿子孙贤”之句,诸臣疑帝注意于贤,遂取状元及第。
此科状元孙贤面黑,榜眼徐溥面白,探花徐辖面黄,时人称为“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该榜亦号“金银铁榜”。
孙贤取状元后,授修撰,历侍讲经筵。宪宗即位,以东宫旧人,特加优宠,升太常寺卿兼翰林侍读。成化六年(1470)上疏乞立太子,同时又乞疏引疾致仕。成化七年归乡,六年后卒,终年五十四岁,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著有《恩荣鸣盛集》。
罗伦
罗伦,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罗伦五岁时,曾随母亲进果园,果子落地,众人争着拾取,只有罗伦非主人赏赐不取。罗伦家贫,每天打柴放牧他都带着书籍,一有时间就诵读不辍。考取秀才后,立志向圣贤学习,曾言:“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嘉其学行而怜其窘迫,送粮周济,罗伦却婉辞不受。
成化二年廷试,罗伦对策万言不属草,直斥时弊,名震都城。当时王冢宰曾以程敏政卷字精楷,力赞为第一。大学士李贤道:“论文不论书。”遂拔罗伦第一。有人劝罗伦去掉抨击宦官、指责皇帝的言辞,他却坚持一字不改。
罗伦取状元后两月,大学士李贤服丧未满,奉诏回朝。罗伦劝阻不听,乃上疏极论,震动朝野。被降职调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直到李贤死,大学士商辂上奏才得以复官,改任职南京。两年后以病辞职归家,遂不复出。
罗伦为人不视恶色,不听恶声,不耻恶衣、恶食。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与居官者言民疾苦。见一善人,爱之如祥麟威凤;见一恶人,恶之如封豕长蛇;见一饥寒冻馁之人,倾家所有以赈之。大率义之所在,毅然必为。人之毁誉欣戚,事之成败利钝,己之死生祸福,皆所不顾也,所交尽一世豪杰之士。
罗伦视名利富贵淡如水,居乡立约节俭,无人敢犯。平日粗茶淡饭,却把朋友馈赠给他的衣服,周济给路边挨饿受饥者,以至朋友来访,家中竟无米招待,妻子只得向邻居家借得湿粟数升,旋炒旋脱,日已西矣。罗伦旷然不以为意。
罗伦家附近有一金牛山,在万山丛中,人迹罕至。他在那里筑室著书,四方从学者甚众。成化十四年卒,年仅48岁。嘉靖初,追赠左春坊左谕德,谥文毅。学者称其一峰先生。有《一峰集》十卷。罗伦擅长行、楷,师法文天祥,被誉为“翰墨中之珊瑚玉树”。
吴宽
吴宽,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卒子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吴宽生有异质,当秀才时,遍读《左传》、《史记》、《汉书》及唐宋诸大家之文,以文德修养而闻名远近。由于爱好古文而鄙薄时文,乡试屡败。30岁才以贡进太学,学官张汝弼试其才学后,连声称道:“天下亦有如此贡生乎?”成化八年,会试、殿试俱第一。
吴宽取状元后,初授修撰。孝宗为太子时,入宫侍读。孝宗登基(1488)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擢为吏部右侍郎。因继母去世离职服丧。孝宗特命虚位以待。服除,转吏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仍侍武宗于东宫。宦官多不愿太子接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吴宽率同僚上疏:“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孝宗嘉纳之。
弘治十六年进礼部尚书。成化、弘治年间翰林声望最重者吴宽、谢迁二人。但迁入阁十年,号称贤相,而宽则逗留终不获入阁,时人颇不平。谢迁曾数次举荐吴宽入阁,但首辅刘健始终不同意。而吴宽却处之泰然,多次引病辞官未果,后竟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吴宽为人仁义厚道。自少至老,人不见其过举,不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扶贫济困,救人危难。昔日同年贺解元,在京患病,吴宽将其接至府邸,晨夕守护。贺不幸去世,宽为其服丧一月。又有乡人死于京城,家贫,其子向别人借钱葬父。吴宽闻之,心中恻然。亟命还所贷,自己出钱为其买棺材,众皆乐助,使其得以丧归。
吴宽为文不事雕琢,体裁俱存。外若简淡而意味隽永。纾徐则有欧之态,老成则有韩之格。为诗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一洗近世纤新之习。吴宽兼工书法,最好苏学,自编《匏庵集》七十卷行世。
谢迁
谢迁,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谢迁成化十年(1474)乡试第一,十一年会试第三,廷试第一。初授翰林院修撰,累迁左庶子。孝宗居东宫时,已为日讲官,每讲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多次被孝宗称赞,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弘治八年(1495)与李东阳同入内阁,参预机务。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良,远佞臣,勤学问,戒逸豫。”又得孝宗嘉奖。
谢迁仪表俊伟,秉节直亮。与刘健、李东阳共同辅政,而谢迁见事明敏,善持论,时人为之语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誉三人为贤相。
武宗即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当时,宦官刘瑾得宠,武宗荒政,多事狎游,谢迁数谏不听,及请诛刘瑾,未果,遂与刘健愤而致仕。正德四年(1509)被刘瑾、焦芳诬陷,迫夺诰命及所得赏赐,同时受害六百余人。当时,人们都为谢迁的性命担心,而他却镇定自若,每日照样与客人下棋赋诗,时人叹服。次年,刘瑾被诛,才平反复职,仍致仕。谢迁家居十八年,望重朝野。
世宗即位,多次遣使存问。嘉靖六年(1527)世宗复遣使以手敕诏谢迁入阁理事。当时谢迁已79岁,不得已而拜命,为谨身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谢迁重新入阁辅政三个月,力请辞归。嘉靖十年卒于家中。享年83岁,赠、太傅,谥文正。谢迁工书法,诗文大抵辞旨和平。有《归田稿》八卷行世。
伦文叙
伦文叙,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卒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伦文叙出身贫寒,自幼聪慧。八九岁已能诗文,长于对联,被称为神童。
此科会试,李东阳和程敏政为主考。程敏政的得意门生徐经将试题告诉了同年解元唐寅,事后被给事中弹劾。程敏政、徐泾、唐寅均被下狱。伦文叙以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连中两元夺魁。
伦文叙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武宗即位(1506)任安南颁朔正使,后因父丧未成行。正德五年(1510)充经筵讲官,出语直率每带规讽,进右谕德兼翰林侍讲学士。正德八年为顺天乡试主考,选取者多为名士,堪称得人。后因病死于任上,年仅47岁。一代英才早逝,朝野惜之。
伦文叙富有才学又天性至孝,教子有方。他的三个儿子均取进士,其长子伦以谅正德丙子科以解元登第,次子伦以训正德丁丑科会元,殿试第二,少子伦以诜登进士。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并以魁元策名,故天下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
康海
康海,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康海喜读书,然览而不诵,故能博览群书。经、史、子、集、词曲、小说,无所不窥,立志有所作为。曾自释:“经籍古人之魄也,有魂焉。吾得其魂焉已矣。譬之酒,善饮者漉其醇;不善饮者,啜其醨;其下,则贪糟酵焉耳。”他生性狂傲,文思泉涌,一泻千里,往往不同凡响。别人送来的文章,凡经他手,必改得面目全非。一时与当朝才子李梦阳相唱和,常品评诸文学先达,忌者颇众。
取状元后授修撰,充经筵讲官。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乱政,因康海是同乡,慕其才华想拢为己党,但康海一直不理睬。后李梦阳为吏部尚书韩文写文章弹劾刘瑾,招来杀身之祸,于狱中写片纸送康海:“对山救我!”康海道:“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遂拜诅刘瑾。刘瑾大喜过望,倒屣相迎,尊为上客。第二天,梦阳果得出狱。正德五年(1510),刘瑾事败,康海也被列入党羽,削职为民。
康海归乡后,葛巾野服,一边纵情山水挟妓浪游,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写了许多抨击时弊的散曲、杂剧,以荡去心中不平之气,间作乐府小令,艺抒发心中抑郁之情。每有人荐他做官,他都坚辞不从。一次,当朝少师杨廷和之弟杨廷仪起家还朝,特去拜访康海,康海甚喜及至酒醉,康海自弹琵琶,唱新词为寿。廷仪说:“家兄在内阁殊相念,何不以尺书通问?”语未毕,康海大怒“若伶人我耶!”手拿琵琶击之,廷仪踉跄跑掉,康海追而骂道:“我岂效王维,假作伶人,借琵琶讨官做耶?”
康海归田30年,著有《对山文集》《武功县志》等,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与李梦阳、王九思等并称十才子。留有中国十大喜剧之一的《中山狼传》。他还精通音乐,懂天文历法兼通拿脉、针炙等,其女亦工文辞。
顾鼎臣
顾鼎臣,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顾鼎臣登第后授修撰。正德初再迁左谕德。嘉靖初年(1522),值经筵,进讲范浚(心箴),敷陈凯切,受到世宗特别眷顾,累官詹事、给事中,后又拜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世宗好仙术,常在内殿摆道场。顾鼎臣为投其所好,写(步虚词)青词七章(所谓青词系指摆道场时,道土上告天神的言词,因写在青藤纸上故称),且详细开列上坛中应办事宜。世宗优诏褒答,从此对顾鼎臣,更加宠信。词臣以青词结主知,自鼎臣始。后人多仿效顾鼎臣的方法,以讨好皇帝。顾鼎臣不久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人参机务,寻加太子太傅,进武英殿。
其时夏言当国专权,鼎臣素柔媚,不能有所作为,仅充位而已。世宗南巡,命鼎臣辅佐太子监国。御史萧祥曜上疏弹劾,世宗独不问罪。嘉靖十九年卒于任上,享年68岁。赠太保,谥文康。鼎臣工书法,著有《未斋集》等。
顾鼎臣为侍从时,怜悯东南赋役失均,上奏皇上,屡陈其弊;昆山旧无城,顾鼎臣倡议筑城,使昆山免受倭寇之害,因此,家乡人为他立祠纪念。
据传顾鼎臣之父顾恂是个小商人,年过半百时纳婢为妾生下顾鼎臣,正妻极为悍妒,曾暗中将他投掷磨道,幸得磨坊主人发现,救出收养,直到鼎臣中状元,养父才讲出真情,他才到顾家与亲娘相认。以顾鼎臣生活原型为内容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
杨慎
杨慎,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杨慎是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自幼警敏,人称“神童”。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入京,赋《黄叶诗》,深得“文坛七子”首领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
杨慎乡试第三,会试第二,殿试第一。时年24岁,授修撰。不久,服继母丧,期满复职。时武宗昏庸。宦官刘瑾专权,设东西厂,残害忠良。杨慎修《实录》时,不畏权势,秉笔直书。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微服浪游,杨慎抗疏切谏,不听,遂引病归乡。
世宗嗣位,升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帝用桂萼、张璁,召杨慎为翰林学士。杨慎偕同列36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帝怒,痛加切责,停其奉禄。不久,“大礼”之议起,杨慎等又再次上疏力谏,继而率众廷臣两伏左顺门哭谏,声彻殿庭。世宗震怒,下诏全部下狱、廷杖,削职贬谪。杨慎被廷杖两次后充军云南永昌,带病行万里,几乎送命。自此,杨慎被谪戍达35年之久。晚年,他在一首《感怀诗》中悲愤地写道:“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客死永昌,享年72岁。隆庆初年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杨慎博学多才,雄冠当代,影响深远。他一生勤于著述,好学穷理,老而弥笃。其知识之渊博,兴趣之广泛,在明代无与伦比。他不但对经、史、诗、文、词曲、戏剧、音韵、文字等造诣精深,且于天文、地理、金石、书画、草木虫鱼、医药也都颇多建树。为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常把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共同祭祀。
杨慎生前著作等身,主要有《周官音诂》《六书索隐》《风雅逸篇》《选诗外编》等一百余种。后人辑有《升庵全集》八十一卷。
唐皋
唐皋,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唐皋少即家贫,但他勤奋刻苦,力学不辍。早年便以文才出名,立志在科举上一举成名,振兴门庭,光宗耀祖。但他时运不济,科场屡试不中。有好事者编了一首打油诗来讥讽他:“徽州好个唐皋哥,一气秋闱走十科。经魁解元荷包里,争奈京城剪绺多。”唐皋听了并不生气,反而更激发了他立志夺魁的决心。他在书房的墙壁上写道:“愈读愈不中,唐皋其命如何;愈不中愈读,命其如唐皋何?”正德九年,唐皋再次入京参加会试,连中两元,终于大魁天下,时年46岁(一说58岁),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唐皋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武宗实录》成,晋升为侍讲。正德十六年(1521)曾作为使节出使过朝鲜。不久,唐皋一病不起,卒于任上。
唐皋才思敏捷,为文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倘若文中有所疏漏需要修改,他宁肯另作一篇,且别出新裁,不落旧作痕迹。有《心庵文集》。
舒芬
舒芬,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舒芬生而颖异,有志于圣贤之学,不喜与一般儿童游玩。6岁时教授《孝经》《论语》即懂大意,7岁能诗,12岁作《驯雁赋》,名扬乡里。督学常对人道:“此天下之士也。”取状元后,授修撰。武宗经常微服私行,郊游无度。孝贞皇后死后不久,武宗又要出行。当时宁王朱宸濠久蓄异谋,与宦官钱宁勾结,人情汹汹,惧祸不测。以舒芬为首的“江西四君子”夏良胜、万潮、汪应轸上疏极谏道:“古帝王所以巡狩者,协律度、同量衡、访遗老、问疾苦。”“是以诸侯畏焉,百姓安焉,若陛下之出,不过如秦皇、汉武,侈心为乐而已,非能行巡狩之礼者也。”“近者西北再巡,六师不摄,四民告病,哀痛之声,上彻苍昊,传播四方,人心震动,故一闻南巡诏书,皆鸟惊兽散,而有司方以迎奉为名,征发严急,江淮之间萧然烦费,万一不逞之徒乘势倡乱,为祸非细……”言辞激烈,武宗震怒。命舒芬等跪阙下五日,廷杖三十。舒芬伤势甚重,几乎致死,抬至翰林院中。掌院者怕受牵连,命推出。舒芬说:“吾官此,即死此耳。”后被贬为福建舶司副提举,带病赴任,数次死而复生。任上,他布德宣威,地方人士心服口服。闲暇时则讲学不倦,生徒日众。不久,奔父丧,地方人士自长史以下无不哀号追送。
世宗即位,召复原官。“大礼”议起,舒芬与杨慎等伏左顺门哭谏,触怒世宗,下狱廷杖,削官夺俸,舒芬濒死不悔。后母丧归家,因哀伤过度,一病而死,年仅44岁,世称“忠孝状元”。万历年,追谥文节。
舒芬丰神玉立,负气峻厉。端居竟日无倦容,夜则计过自讼。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精《周易》。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梓溪文钞》等。
韩应龙
韩应龙,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本科殿试,世宗亲自出题,以“法天法祖”立意,惟辅臣知之。礼部尚书夏言行殿廊,遍观诸进士策对,行至韩应龙处,见其策对开言便写道:“人君所以致天下之治者,法天而已矣;所以保天下之治者,法祖而已矣。”夏言为之心喜,可谓正合帝意,对韩应龙说:“可用心做”。大学士李公时等以韩应龙等十二卷进呈,世宗亲自品题,批答曰:“卿等以堪作一甲卷十二来呈,朕各览一周,其上一卷说的正合题意‘夫周道善而备’,朕所取法。”并亲自在此卷首硃批:“是题本意,可第一甲第一名。”待拆封,这魁首竟是韩应龙,世宗高兴。在榜眼孙升的卷子上批语道:“说仁礼之意好,可第一甲第二名”;在探花吴山的卷子上批道:“敬为心学之极此论好,可第一甲第三名”。
韩应龙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一年后,因病猝死。
唐汝楫
唐汝楫,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唐汝楫出身望族,其父唐龙,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官颇多建树,屡建军功,且有德政。“大礼”之狱,建言获罪者,廷臣屡请宽赦,不能得。正巧九庙建成,皇帝施恩,唐龙录上充军应赦者百四十人,卒得赦免,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但他早年与奸相严嵩过从甚密,唐汝楫得以经常出没严家,通关节,寻门路,倚仗其父亲的名望和巴结严嵩父子,于嘉靖二十九年状元及第。时年37岁,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左春坊左谕德。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事败被诛,唐汝楫亦被作为严氏党羽罢官削职。著有《小渔遗稿》。
据传:唐汝楫乡试卷在魁选,考官为避嫌置之,与某监生之卷同委于地而汝楫之卷独悬于几端不坠。监场御史取而观之,爱其文乃抑置榜后。入会试,掌科郑廷鹄取冠东房,主考有难色,郑言“吾宁本房只中彼一卷,岂有如此文字而不取乎。”乃填第十。郑廷鹄请刻其策亦以嫌,弗果。乃传胪,郑廷鹄大喜,自谓知文且不负所许也。汝楫闻之笑道:“零碎文字不必刻,只刻一篇大文字可也。”果酬其志。
唐汝楫能诗文,《明状元图考六卷》录其诗《侍恩荣宴》云:“万年天子宴蓬莱,五色云中宝扇开,青琐班随鹓鹭列,瑶阶韶行凤凰来。词臣上寿陈金镜,羽客来朝捧玉杯。白面书生无以报,惟歌天保答涓埃。”
范应期
范应期,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范应期壬子年浙江乡试,被督学置之劣等。遂发愤读书,入国子监,曾感慨道:“大丈夫当魁天下,怎能碌碌无为。”终于在嘉靖四十四年状元及第,时年39岁。
范应期登第后,初授翰林院修撰,历中允。曾在南京、北京两地分别出任文武科举考试官。后于经筵讲书,颇受神宗器重。万历十二年(1584),官至国子监祭酒。致仕后,在家乡里居不法,怨家千余人遮道陈牒。巡按御史彭应参持之甚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将其拘捕。范应期不堪所辱,自缢而死。终年68岁。后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怒,命将彭应参、张应望下狱。谪张应望戍烟瘴之地,彭应参削籍为民。
范应期著有《全拙堂集》。他留下的作品不多,《明状元图考》六卷录有其《李花》诗一首:“丽日风和暖,漫山李正开,盈林银缀簇,满树雪成堆。清馥胜秋菊,芳姿比腊梅,挟藜游侠子,攀折晚归来。”
赵秉忠
赵秉忠,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蜞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赵秉忠之父赵禧,为人正直,在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蒙冤下狱,赵禧为其伸冤,这个指挥获释后感恩图报,非要将女儿送给赵禧为箕帚妾。赵禧摇手说:“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答应,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
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廷对以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他在策对中写道:“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谇励百工……何谓实政:立纪纲,节法度……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赵秉忠为江南乡试主考,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历迁侍读学土、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崇祯初年,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著有《蜞山集》《江西舆地图说》。
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1983年在他的家乡,由其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
杨守勤
杨守勤,浙江慈溪人,字克之,号昆阜。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状元。
杨守勤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诗经》。他为人旷达,志存高远,每见题咏云:“郑架抽繙嫌日短,吴钩拂拭引杯长,五陵侠气轻裘马,三峡词源倒玉霜。”曾对友人感慨道:“富贵吾所自有,何以人为。”可见其自负如此。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但在会试中名落孙山。杨守勤毫不气馁,更加发愤,终于在万历三十二年以会试、殿试双第一夺得状元,时年38岁。
大魁天下后,杨守勤官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万历三十四年,父亲病故,他回籍服丧,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才起仕,曾为顺天乡试主考官。万历四十四年升为右谕德。万历四十七年任会试同考官,迁右春坊右庶子。不久罹病,辞官归乡,后病死家中。
杨守勤精于赋诗做文,文风朴实自然,不加雕琢。有《宁澹斋集》十卷。
黄士俊
黄士俊,广东顺德人,字亮恒(一作亮垣),号玉仑,又号振宇。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状元。
黄士俊少负伟志,好学上进,尤敦孝悌。督学许尚志十分赞赏他的文章和品行,预言他必能大魁天下。27岁时黄士俊夺广东乡试第一,在赴京会试途中,闻兄长病重叹曰:“恶得急功名而缓吾兄哉!”遂放弃会试机会,回乡为其兄寻医问药,尽心调治。
万历三十四年,黄士俊再度赴京,参加会试,榜上有名,殿试时,黄士俊以条对称旨,卷字精楷被神宗擢为第一甲第一名。时年31岁。
登第后,黄士俊历任翰林修撰,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并累加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黄士俊为官耿介刚直,曾因得罪奸相魏忠贤并与内阁诸臣意见相左,两次引病辞归。有“清正黄尚书”之美誉。
黄士俊在家乡隐居九年,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黄士俊将平日的奏章著作悉数焚毁,并居楼不下,以示志节。后又积极参加反清斗争,数年后逝世。王夫之曾为他题诗道:“顺德黄阁老士俊,四十年状元宰相。”
另有传闻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召黄士俊,士俊未及复任,“隆武”政权便归覆灭。遂又投奔降清明将李成栋,后因李成栋不满清廷封赐,又与黄士俊一起投降了后明桂王,入阁参预机务。时黄士俊已老耄难以任事,多次受到同僚弹劾,于是辞官闲居,数年而卒,享年八十五岁。从状元到宰相,几代升沉,无奈生不逢辰,有人说:“他人不寿为不幸,而黄士俊晚年又以多寿为不幸。”
周延儒
周延儒,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
周延儒少即聪明机敏,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年方20余。少年得志,颇为自喜,授翰林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寻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
崇祯元年(1628),召为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生性警敏,善伺意旨。当时,锦州兵哗,兵部尚书袁崇焕奏请亟发军响以安军心。崇祯帝御驾文华殿,召集诸大臣议处此事。众大臣都赞成,但周延儒见皇帝未露赞同声色,揣度帝意,便跪奏:“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辽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思宗言:“卿谓何如?”周延儒实无良策,只得搪塞道:“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思宗以为然。降旨切责众臣,遂又单独召见周延儒,以求良策。周延儒借机说:“哗必有隐情,谁敢说不是骄横的军官们煽动士兵闹事,以胁迫袁督师。”此语正是思宗心中狐疑,由此更加宠信周延儒并打算让他人阁参预机务,虽有御史黄宗昌弹劾其生平秽行,亦不听。
崇祯二年(1629),金兵入侵,思宗特旨拜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又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大学士,遂位居首辅。崇祯四年,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在他的关照下,成为该科状元;他的哥哥周素儒冒入锦衣卫籍,做上了千户官;他徇私任用张廷拱为大同巡抚,孙元化为登州莱州巡抚;加上他的子弟暴虐于家乡,惹怒了乡人烧了他家的老屋,掘了他的祖坟;一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许多大臣上疏弹劾,加之另一奸相温体仁的暗中算计,周延儒不得不于崇祯六年引病归乡。
崇祯十四年二月,周延儒在东林党人的帮助下被重召入阁,他按照东林党人的要求,悉反温体仁以来弊政,奏请蠲免欠粮,兵残岁荒之地,减当年两税,提拔了一批东林党人并追赠已故的文震孟等,帝皆欣然从之,朝野一片赞扬之声,帝更加称赞和器重周延儒。崇祯十五年岁首,崇祯帝竟东向揖拜周延儒说:“朕以天下听先生。”遂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然而,周延儒在治理国家方面实属庸才,他再次入阁办的几件好事实为东林党人为他出的主意。
崇祯十六年(1643),清兵北上,举朝震惊。周延儒不得已请督师,刚出都门却领兵驻通州不敢迎战,每日与幕僚饮酒娱乐,而又频频谎称奏捷。思宗不知内情,特赐书褒奖。后周延儒侦得清兵已去,便上言称击退清兵凯旋而归。论功加太师,延儒不敢受。几天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了周督师退敌真相,给事中曹良直亦劾其十大罪状。思宗怒极,将他削职赐死,籍没家产。民间有歌谣为:“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一同狐狗之头。”
周延儒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之一。
陈于泰
陈于泰,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大来,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
陈于泰少时聪敏,倜傥不群,常以天下为己任。他出身富豪之家,又与该科主考官周延儒有姻亲关系,遂得中状元。周延儒为掩人耳目,有意抬出名冠一时的大才子吴伟业为会元,但到廷对时,则将吴伟业置于第二名。读卷官毕自严为讨好周延儒,将陈于泰的试卷拟为第一名呈送,当时公论沸沸。给事中吴执御一疏再疏,劾陈于泰盗取科名,周延儒揽权。于是,周延儒授意陈于泰,反疏参劾吴执御,激起众怒。一时间,参劾周延儒、陈于泰的奏疏多达十余件。但因周延儒为崇祯帝的内阁首辅,受到特别倚重,崇祯帝竟不追究。
陈于泰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其兄陈于鼎是崇祯元年二甲第六名,兄弟并居翰林,加之周延儒又身居内阁首辅,遂骄横不法。他们的子弟家人更是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宜兴百姓不堪忍受,便掘了周、陈两家的祖坟,烧了陈氏兄弟的府第。
后陈于泰又遭御史弹劾。余事不详。
杨廷鉴
杨廷鉴,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此科为明代最后一科,共取进士400人,状元杨廷鉴,榜眼宋之绳,探花陈名夏。主考官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右侍郎魏藻德,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陈演。
杨廷鉴是明代最末一名状元。登第后,官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杨廷鉴改头换面外逃被捉获,遂投降了起义军,成为劝进朝贺最先者,被李自成任命为弘文馆编撰,并加俸一级,与陈名夏为左右亲信。李自成兵败,杨廷鉴又投奔南明王朝。福王宣布投降李自成的大明官员罪行,按轻重定为六等:一等磔,即肢解;二等候斩;三等应绞;四等戍边;五等应徒;六等廷杖。牛金星被列入一等,周钟列为二等,与杨廷鉴同榜进士第三的陈名夏为三等,杨廷鉴被列在四等。
福王政权灭亡后,杨廷鉴降清,后致仕归乡闲居。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清朝进士,一个官至按察使,一个官至谕德。他与同县顺治四年(1647)状元吕宫,是一对僚婿,也是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