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28500500000003

第3章 认识斯皮瓦克(1)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1942年出生于印度。印度原本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又分为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封建社会从公元4世纪—18世纪,期间历经的时代有笈多王朝(320—600年),戒日王朝(606—647年),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莫卧儿王朝(1526—1757)和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1757—1947年间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

最早来到印度的欧洲殖民者,是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果阿、达曼和第乌等地建立据点,独占了印度与西方的海上贸易,称霸于印度洋。至17世纪,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东来,在印度展开了争夺殖民优势的斗争。1600年创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创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64年创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是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侵略印度的主要工具。荷兰于1638年至1658年,攻占斯里兰卡,后又占据了印度西南海岸的奎隆、柯钦等据点。英国殖民者早在1613年就从莫卧儿皇帝那里获得在苏拉特设立商馆的权利,以后在马德拉斯(1640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1690年)建筑了设防城市。18世纪中期前后,英、法在印度的争夺加剧。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1740—1748年),英、法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战争爆发。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后,英法争夺印度更趋激烈,英国开始侵占印度大片领土。18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设有150个贸易站和15个大商馆。18世纪后半期,印度境内有两个较强的独立国,一个是南印的迈索尔,另一个是中印的马拉特联盟。英国殖民者为了把它在南印度侵占的领土连成一片,首先把侵略矛头指向迈索尔。从1767年至1799年,殖民者发动了四次侵略迈索尔的战争。1843年吞并信德;1845年英军击败锡克人的顽强抵抗,占领旁遮普。1848年,锡克人再举义旗,起而反抗,在奇利安瓦会战中重创英国骑兵,使敌人损失二千三百多人,最后英国调集炮兵将起义血腥镇压下去。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至此,英国完全侵占了印度。但是印度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

斯皮瓦克出生时的印度还没有独立,依然是臣属于英国统治的殖民地。无论国际环境印度国内环境都十分糟糕。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到处战争不断,英国还没有占据上风,节节败退,因为印度是当时英国重要的殖民地之一,所以也被牵扯其中,一方面印度需要补给给英国政府军需,而长期被英国压迫剥削的印度已经是灯枯油尽,财力有限,因此不得不搜刮民脂民膏,人民怨声载道,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1943年印度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很多印度民众挣扎在生命的边缘;残酷的现实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情绪,独立的呼声也日益增高。但是在当时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公开的抗英反殖民活动是非法的。曲线救国的热情激发了种种隐性的抗议活动。人们开始各种形式的活动抗议英国以及印度政府的暴行。其实,印度对英殖民统治的反抗从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主要的反抗活动有:1857年,印度开始了第一场争取独立的战争,这场战争被英国人称为印度士兵暴乱,是一场企图反抗英国侵略,统一印度,把权利还给莫卧儿王朝的战争。但是由于缺乏领导及印度其他邦的协调配合,还有英国军队的残酷镇压,这次反抗战争失败了。但它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的结束,印度走入了国家独立运动的进程;1885年,接着印度士兵叛乱之后,由艾伦·屋达维·休姆成立了印度国民议会,影响深远,即使到了今天,印度国民议会在今天的印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1915年由安妮.贝桑特成立了印度本土统治联盟;1920年甘地发起不合作运动;1929年印度国民议会宣布1930年1月26日作为独立日,或者印度自治党日;1942年萨布哈斯.昌德拉.波瑟起义;1947年英国离开印度,把当家作主的权利还给了印度人民。加瓦尔拉尔·尼克鲁成了印度的首任总理。可以说印度的独立,那是印度人民经过90年的不懈斗争的漫长的道路,经历艰苦的斗争才得到的。另一方面,印度公开支持战争,对战争的厌恶让印度国内反战情绪激昂。可以说当时印度的局势可谓风起云涌,一触即发。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斯皮瓦克出生了,她出身平凡,她于1942年2月24日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一个极其普通的都市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印度教的知识分子,包括斯皮瓦克在内,这个平不富裕的家庭共有四个小孩,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在当时还没有独立的印度的印度社会里,这是个上层中产阶级的底层家庭,或者称之为下层中产阶级的上层家庭。她的父亲1899出生于印度东北部一个很小的山村里,年轻时理想远大,在1917年只身跑到了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他给人家作仆人,但他也是出类拔萃的。在遍尝艰辛之后,他设法去了剑桥,而且拿到了医学、放射学和电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了印度有博士学位的最年轻的外科医生,事业蒸蒸日上。但是有一次英国政府让他在一起强奸案中作伪证,于是斯皮瓦克年仅41岁的父亲眨眼间就毁掉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因为他拒绝了。斯皮瓦克的父亲事业毁了,便回到加尔各答。这件事发生在1940年,即斯皮瓦克出生的两年之前。后来斯皮瓦克的父亲又回到了老家。在斯皮瓦克13岁的时候,她父亲就去世了。对于自己的母亲,斯皮瓦克也很钦佩。她的母亲在134岁时获得了孟加拉语文学硕士学位。在斯皮瓦克眼中,母亲是一个很独立的人。父母的自立和自强影响了斯皮瓦克,但是这种人生的残酷肯定给了她深刻的烙印。赋予了她不屈倔强和孜孜不倦探索真想的精神。斯皮瓦克始终关注世界的不公平和社会的不公正,始终关注第三世界的状况,特别是妇女的状况,她看到了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人民遭受普遍的压迫。另一方面,印度人民剧协的斗争形式则给她的成长赋予反抗与批评的勇气。1943年,英国为了应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费和贷款,把大量的负担转嫁到印度头上,印度工人和农民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在1943—1944年最严重的饥荒和瘟疫中,仅孟加拉地区就死了340万人。印度人民剧协就以艺术为武器,将街头戏剧舞台变成对英国殖民剥削的一种政治斗争阵地。童年家庭经济的窘迫和动荡的社会环境对斯皮瓦克的人生和之后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瓦克并没有把这些苦难看做是不堪回首的往事,相反,在后来很多她的作品和访谈中,她反复的提到十分感谢自己受印度文化社会的影响,也十分感谢自己的历史背景,让其思想各位深刻和复杂。

在所有的经历中,较大的一件变动是在197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同年8月,印度也迎来了自己的民族独立,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斯皮瓦克亲眼历经了这场民族独立的胜利,这也是她很值骄傲的经历之一,因为有了此次经历,斯皮瓦克认为自己的思想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开明复杂化。的确,斯皮瓦克终期一生都是在追求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复杂性,她的经历也不例外,很多学者认为她的作品晦涩难懂,这与其快时代的生存背景不无关系。斯皮瓦克非常的幸运,因为她到了读书年龄的时候,新独立的印度颁布了新的法令,宣布14岁以下的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免费的接受普通教育,因为经济的原因,斯皮瓦克的父母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收费相对便宜的普通教会学校。普通教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来自土著部落的知识女性。在印度的种姓等级社会中,土著出身的人身份非常的低,甚至比农村务农的农民阶级还要低贱,原因是因为他们既不是印度教徒,也不是穆斯林,甚至连印度不可碰触者都算不上。她们游离在印度等级社会之外,可以说是印度社会中真正的边缘人群,也就是庶民。她们只有皈依西方的基督教,才获得充当上等社会人家的孩子教师的资格。然而,就算是突破宗教、阶级和种姓等重重障碍,在社会上争得教席之地,她们还是摆脱不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性别歧视对她们的压迫和蔑视。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她们不得不一方面努力使自己纳入传统印度社会,极力摆脱基督教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认同西方殖民者的宗教信仰观和价值观,以确保来之不易的教席职位。因此,教会学校的教学质量往往比较高。在这些教会老师的身上,东西方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两种文化之间不断地交融与碰撞,不是完全的印度文化,也不是完全的西方文化。在这样的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斯皮瓦克视野广阔,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因此成就斐然。甚至于她把之后自己多元化的研究归功于这些教会学校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