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28500500000006

第6章 斯皮瓦克研究现状(2)

《简明牛津英语字典》(The compact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文字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玛丽安姆——韦伯斯特大学字典》(Merriam Webster College Dictionary)、《霍普金斯文学理论与批评指南》(The John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洛特里奇哲学百科全书》(The Roug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等权威性学术辞典纷纷收录有关斯皮瓦克研究的新词条。斯皮瓦克的一些作品也入选西方“新经典著作”,成为美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必读篇。这些西方学术界的权威出版社、学术辞典以及高校必修篇目以其权威的方式凸现了斯皮瓦克在当代西方乃至于全球学术理论界中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以及其不可低估的学术影响。

目前,关于斯皮瓦克的研究主要有:在2003年,洛特里奇(Routledge)出版公司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出版的《Gayatri Chakravry Spivak》一书是西方迄今为止堪称最为全面的斯皮瓦克研究专著。这部专著是由芬兰坦佩雷大学讲师史蒂芬·默顿(Stephen Morton)所著。当时,史蒂芬·默顿正以惠特尼博物馆美国艺术独立研究项的研究员身份在美国纽约深造。作为洛特里奇出版公司推介的当代批评思想家系丛书之一,这部专著主要是以介绍和研究斯皮瓦克的理论思想为主,主要从“论政治学和风格问题”、“将解构付与实践”、“向庶民学习”、“第三届妇女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唯物主义与价值”和“殖民主义、后殖民注意与文学文本”等六个方面介绍和探讨斯皮瓦克在文化研究、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的理论思想和批评实践。该书于2005年再版,被视为是了解当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必读书目。由于斯皮瓦克研究广泛,对其研究彻底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称是通向全面了解当代西方学术发展及演变趋势的一条捷径。斯皮瓦克的理体系在西方乃至于世界学术界和思想界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样在中国,对斯皮瓦克的研究也日渐升温。

随着中西学术与文化研究交流的日渐深入,西方世界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中国的文学、文化理论研究当中来,尤其是在后殖民文化研究如火如荼之际。当前,后殖民理论研究正突破西方学术研究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走向消解中心、关注边缘的多元文化研究。斯皮瓦克最早是随着《论文字学》在中国研究的深入,作为一位译介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的翻译者和阐释者为国内学者所了解,尚未被当作一位有着自己独特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1991年6月,张京媛在香港中文大学双月刊《二十一世纪》第5期发表的《斯皮瓦克与女权主义批评》最早论及斯皮瓦克学术理论体系的论文。这篇论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斯皮瓦克其人其事,以及其女权主义批评研究。但在当时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注意。随着西方后殖民批评理论及文化研究在中国的不断译介与传播,尤其在有关德里达、赛义德等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时候,斯皮瓦克的学术著作才渐渐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从而成了国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斯皮瓦克的名字及其学术理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众多有关后殖民研究和女权主义研究的学术专著中,其论文和访谈录等等不断被译介进中国学术界,散见于刊载前沿文学理论的种种译介论文集以及介绍前沿文学理论的各式学术刊物之中。其中,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京媛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书,其中刊有斯皮瓦克著名论文《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Feminism and Critical Theory);同年,台北骆驼出版社出版了朱耀伟编译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一书,其中收录了斯皮瓦克的《说明与文化:眉批》(Explanation and Culture),《诠释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Interpreations)、《属僚研究:解构著史学》(Subalta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Politics)三篇论文;1995年台湾大学月刊《中外文学》24卷第6期刊载了其论文《从属阶级能发言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1999年北京外语大学出版的《外国文学》(季刊第三期总第75期)发表了《在差异中结合:斯皮瓦克访谈录》(Bounding in Difference);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京媛主编的《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一书,其中收录了斯皮瓦克的《在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French Feminism in an International Frame)和《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评》(Three Women’s Texts and a critique of imperialism) 两篇论文;200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立元总主编、包亚明主编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后现代景观(第四卷)》一书,其中也收录了其《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两篇论文;2001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一书中收录了其论文《翻译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一书,其中收录了其论文《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Poststructualism、Marginality、Postcolonality and Value);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吉尔伯特等编的《后殖民批评》一书,其中也收录了《三个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评》(Three Women’s Texts and a critique of imperialis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王逢振主编的《性别政治·先锋译丛7》一书,其中收录了《重温法国女权主义:伦理与政治》(French Feminism Revistied:Ethics and Politics);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南方文坛》期刊载了《大都市》(Megacities);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宁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一书,其中也收录了《大都市》一文;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家出版社出版了鲍威编的《向权力说真话——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一书,其中收录了其论文《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美国人的消失》(Race Before Racism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American);2004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晓路等编著的《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读本》一书中收录了斯皮瓦克一篇英文原文“Scattered Speculations on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Studies ”;2005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刘健芝、许兆麟选编的《庶民研究》一书,其中收录了《庶民研究——解构历史编纂》(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graphy )和《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谈庶民政治》(Gayatri Spivak on the Politics of Subaltern)两篇论文;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宁主编的《文学理论前沿》(第三辑),其中收录了《想起了赛义德:摘自回忆录》等。

随着学界对斯皮瓦克著作的译介和不断深入的研究,其学术理论体系的独特魅力以及影响力渐渐凸现。斯皮瓦克作为解构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批评家、后殖民理论家、后殖民翻译家等多元学术身份渐渐得到了全方位的解码。其整个理论思想及理论体系的多面、多层的多元复杂性激发了学界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论著直接以斯皮瓦克为研究对象。199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在《东方丛刊》第1—2期的“东方文艺理论”一栏中发表论文《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1998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王宁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发表论文《解构、女权主义和后殖民批评—斯皮瓦克的学术思想探幽》,同时在《文艺报》1998年8月18日号第2版发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1999年,台湾生智出版公司出版了清华大学曹莉的斯皮瓦克研究专著《史碧娃克》。2000年,徐州师范大学刘须明与淮阴财经学校王旭东共同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2卷第5期(总第92期)上发表《斯皮瓦克与后殖民翻译小议》。2001年,清华大学王宁在《南方文坛》第6期发表论文《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pp.10—17)。同年,广西师范大学01届硕士研究生巴微同学完成其毕业论文《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2004年,贵州师范大学林树明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期上发表论文《女性主义文论与解构批评—兼论G.C.斯皮瓦克的解构策略》。同年,四川大学王晓路在《外国文学》第5期上发表论文《文化政治与文化批评——斯皮瓦克文学观的解读》。2005年,黑龙江大学于文秀在《求是学刊》第4期上发表论文《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同年,清华大学陈永国于《外国文学》第5期发表论文《从解构到翻译:斯皮瓦克的属下研究》(pp.37—43)。同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05届博士研究生李应志完成其毕业论文《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斯皮瓦克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并在《国外理论动态》第11期上发表论文《解构的文化政治——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综述》,在《社会科学报》2005年11月24日版上发表论文《解构的文化政治——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2006年,清华大学曹莉在《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上发表论文《后殖民批评的政治理论选择:斯皮瓦克为例》(pp.23—31)。同年,日本神户女子大学滨下昌宏和华东师范大学李苏晋共同在《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印度因素的重要性:甘地,森,斯皮瓦克》。共近50篇研究论文,多部专著,多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近期,我国的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以斯皮瓦克为研究内容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如四川大学关熔珍的《斯皮瓦克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李秀丽的《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斯皮瓦克的文学政治观研究》、辽宁大学王影君的《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巴微的《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河北大学张恪忞的《斯皮瓦克跨文化传播思想研究》、新疆大学孙芳芳的《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等等。而以斯皮瓦克为关键词,或者是借鉴或引用斯皮瓦克的理论或观点的研究论文则是多不胜数。还有一些论文虽然不是以斯皮瓦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对其研究特点也有所涉及。因涉及的论文较多,本书不再一一提及。另外,在google 和百度网络上大量出现有关斯皮瓦克词条的网页,而且网页数量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虽然这两大网站的数据也有一些是同姓而不同人的数据,但是大多数的数据还是直接或间接与斯皮瓦克及其理论研究有关联。这些网页中的文章有的是参考,有的是引用,有的是提及或论及斯皮瓦克及其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数据可以间接表明斯皮瓦克研究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状况,也间接反映了斯皮瓦克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