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父母有必要消除孩子从考场回来时的心理压力,让其把目光转向今后。当选手在比赛中出现错误时,有的教练即使想发火也绝对不发火,极力忍耐着,而是对选手说“下一次努力就行了”。
如果孩子情绪低落,就对其说“这是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曾经讨厌学习的孩子一心想东山再起,如果硬拼一阵子,成绩也会迅速提高。然而,一旦到了某种程度,就会令人难以置信地突然停止了上升,完全陷入一种停止状态。认识片面的孩子可能容易认为“不论如何努力,自己也就是这种程度”,由于这种停滞,孩子又会再次回到讨厌学习的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上称这种停滞状态为“起跳台”。把这作为下一个飞跃的开端,倒可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即是进一步前进的一个必然阶段。如果换成孩子容易理解的话说,也可以将此解释为一种“充电期”。所以,当孩子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时,父母就对孩子说“因为这是走向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这是必然的过程”这样让其放心。同时,对认定“只有自己不行”的孩子,父母可以说“就是我也曾有过无论如何学习成绩也上不去的时期”。这时,父母应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他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自然而然地学习的兴趣也会很快树立起来。总之,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才能是无穷无尽的,自己也能把握住重新开始的时机。在此之前,父母不要着急,也不要怪罪孩子,只要父母能对他好好呵护,再进一步引导鼓励,那么孩子讨厌学习的情绪一定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1.要使孩子看到学习的进步
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有一对中年夫妇不管工作和家务多忙,每周都要对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两遍,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纪录,并把孩子做过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让孩子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也自然变得容易而有趣了。
2.鼓励孩子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3.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
一般来说,孩子逃学、厌学都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如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基础太差,怎样用功学习也赶不上去,干脆不想学了;对于这类学习基础差的孩子,要在校内和家里抓紧“补课”,尽快使孩子补齐漏洞。有的孩子受到某一位老师的训斥,对这位老师有抵触情绪,因而殃及对这位老师所任课程的态度。这类孩子,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与他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
4.指导孩子学习方法
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孩子的创造性。
5.及时发现并鼓励孩子
学习有时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的时候乐趣在于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在过程。所以要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他们奋力坚持到最后。所以孩子哪怕只是取得了极其微小的进步,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这样孩子学起来才会更有信心。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父母箴言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都对孩子抱着无限的期望。可是,凡事都有个度,教育孩子不能“揠苗助长”。
苗苗是个仅有五岁的孩子,父母给她报了一个钢琴班,让她天天练习钢琴。父母规定苗苗每一年的等级考试必须考过一级。因为这样的话,苗苗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钢琴八级的水平了。父母的这个高要求让苗苗苦不堪言,她真希望世上没有钢琴的存在。
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是人之常情,尤其看到别人的孩子某方面表现得特别好,就巴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那样。但很多父母在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同样期望的同时,却忘了评估这一目标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有的孩子无法达到父母预想的目标,家长就对孩子施加压力。其实学习任何东西都急不得、逼不得,尤其是第一次接触的新事物,应该让孩子在自然的情况下愉快地学习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只会给孩子压力,使孩子产生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其实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要知道,孩子打好基础,并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远比最后的分数重要。
父母应保证和孩子有共同的期望区间。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与孩子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意愿相一致,寻求得到孩子的认可,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父母与子女都乐于接受的共同的期望区间。只有孩子从内心认同并乐于接受父母的期望,他才能从内心深处鞭策与激励自己,做到自主学习。
所以,父母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必须理性,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情况。不可过高过严,不要让孩子“一口就吃成大胖子”。只有这样,家长期望才会成为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有效手段。
比如,孩子上学期数学只考了50分,那么对他这个学期的要求就不能是一定要考90分以上,而应当要求他消灭不及格的现象。对于那些毛病较多的孩子,不要一下子就要求他改掉所有的毛病,而应该慢慢地来,要循序渐进地来。因为你一下子要求太多,孩子达不到,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如果孩子“蹦一蹦”就能摘到“果实”,他便可以不时地享受收获“果实”的成功喜悦,他便可以增强下一次再“蹦一蹦”的信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进行反思,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以免自身的一些不良言行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不要要求过高,提超出孩子能力极限,即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的目标。要求过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孩子的精神总是处在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觉得自己很笨,对自己没信心,从而变得自闭,甚至会导致抑郁症。
为了避免上面几种情况的发生,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给他提出要求。决不能模仿别人,别人怎样你就怎样。其次要多鼓励孩子,只要孩子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要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总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实际的。这种想法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或曲折的过程。孩子毕竟孩子,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不能太过于追求完美。过分的指责或言语的批评,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害,从而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父母应准确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父母在为孩子制定期望水平前,应该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与心理现状,对其实际能力与发展潜力进行判断,推测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期望。
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在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那么期望价值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家长应该以孩子的现有水平为基础,提出略高于此的要求,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合适的期望水平还必须以合适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李开复博士在回忆自己学生时代时曾经说过:“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让老师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虽然说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对孩子提出比较高的、比较严格的要求可以防止孩子松懈,可以促使孩子进步,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对孩子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必须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必须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知道,孩子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父母应该顾及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
不要从小就给孩子定好发展方向
父母箴言
父母希望孩子有美好的前途,希望孩子的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实就好比父母在盖一座漂亮的宫殿。如果希望宫殿能盖的更高,就必须先要打好宫殿的地基。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上小学的芳芳说:“我妈妈给我说,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们就让我长大后当一名舞蹈家,让我去许多个国家参加演出。所以,现在爸妈给我报了舞蹈培训班,让我学芭蕾。”
上初二的小波说:“我爸妈让我长大后当一名医生。”
上高二的刘星说:“我爸妈认为律师是收入很高的职业,让我现在好好学习,到时候要考取律师专业的研究生,以后当一名律师。”
上大二的董兰说;“我爸妈让我毕业以后像舅舅那样经商赚大钱。”
教育专家极力反对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指定下人生的道路。专家表示,孩子在18岁之前,最重要的是打基础,也就是学习文化课。因为孩子小时候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很容易对许多知识感兴趣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有许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不再喜欢,而是由另一些又觉得很新鲜的事物所取代。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孩子大都是三分钟热度,经常会做一些虎头蛇尾的事情。所以,父母根本没办法深刻了解到,孩子的潜能到底在哪方面。作为父母,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职业,那么又怎能规划好孩子未来的职业呢?
当然这并不是要家长放任孩子,孩子今天想学画画了,就给孩子报美术班,学几天不想学了,又觉得游泳比画画好,要父母给自己报游泳班,父母觉得只要是为孩子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好事情,就让孩子学游泳了。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反而会纵容孩子的任性,对孩子的成长丝毫没有帮助,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父母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孩子面临以后的社会需要哪些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未来的发展靠什么,孩子成长为有用的人、优秀的人,父母需要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良好习惯。
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的学生很少能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学英语的却在办公室里做文秘;学理工的跑去做销售;学语文的却编辑小学数学练习题。
父母没必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选好以后的发展方向,因为人是一种能动性特别强的动物,人的目标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孩子的成长是很漫长的过程,是个未知数,若父母硬是要提前给孩子写下以后的答案,结果往往得不偿失,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一位父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于是从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让孩子看一些医学方面的书。孩子当然看不懂啊,面对枯燥的医学书籍,孩子痛苦不堪。但孩子若不看,就要受各种各样的惩罚。可想而知,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不幸。
孩子上高三要选文理科的时候,父亲强制孩子上理科班。孩子的高考成绩当然很差劲。父母想让孩子补习考个好学校,孩子内心的愤怒终于暴发了,背着父亲选了一个偏文的学校。可是孩子虽然对文科感兴趣,但是打基础的年龄已经过去了。于是,孩子埋怨父亲,觉得是父亲把自己毁了。
孩子现在还小,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家长应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而不必急于给孩子制定专业方向,把孩子培养成某方面的“专家”。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帮孩子打牢基础:一是文化课方面,不是要孩子考高分,而是诱导孩子学会自学,渐渐找到最佳兴趣点;另外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一些能力,主要是为人处事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这两点才是孩子发展的前提。
父母不必太在乎孩子的成绩、名次,而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本领,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兴趣。例如,父母完全可以不给孩子报什么美术班、舞蹈班,而是在家里让孩子跟着碟片学习舞蹈,给孩子买两本画画的书,让孩子跟着自学。因为现在的辅导班太多,有的辅导班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辅导班报名费太贵。倘若父母给孩子报辅导班的话,专家建议最好给孩子只报一个班,并且这个班最好能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精神、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孩子的毅力。
父母若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方面,不妨先从读书入手。因为爱读书的人,自学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会很强。况且读书会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从而更有利于孩子对以后的发展方向做有效的选择。
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倘若孩子的某一兴趣一直保持到初中的话,那么父母就可以对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加以系统地辅导。所以父母不必着急地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兴趣点是什么。
家长还要注意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性格、习惯、品质的塑造。倘若一个孩子只知道考高分,每次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但是这个孩子言谈举止极为粗鲁、骄横、自私,那么想必这个孩子的发展前途不是很乐观。反之,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平平,只是班里的中等学生,但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对同学团结友爱,有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做事又很认真,这种孩子的潜能会在以后的成长中逐渐被发掘出来。或者说,这种孩子只要选择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渐渐露出锋芒。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为孩子考虑以后的道路怎么走,而应该让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基础是根,有了根基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有了根基孩子才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