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孙武逃避危难投奔吴国在即将走进40岁的时候,孙武的人生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就在这一年,他逃出了齐国,去了吴国,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轨迹。
作为贵族子弟,天天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孙武,为什么会离开齐国,逃到南方的小国呢?这要从齐国的内部争斗说起。
春秋中后期,齐、晋、宋、秦、楚等大国争做霸主的同时,各国政权内部也发生着急剧变化,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事件层出不穷,私门与公室明争暗斗,卿大夫之间的势力也相互消长。
斗争的结果,就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政权。孙武5岁时,齐庄公被他最宠信的大臣崔杼杀死。
崔杼另立灵公儿子杵臼做君主,就是齐景公。齐景公任崔杼为左相,庆封为右相。
后来因为庆封与崔杼有矛盾,乘内乱的时机,把崔杼全家满门抄斩,逼得崔杼自杀身亡。从此,庆封专权,日益骄横,引起田、鲍、高、栾四族的不满。
田、鲍、高、栾四大家又联合起来,暗中商议共同对付庆家,他们一方面挑拨大夫与庆氏的关系,一方面伺机向庆氏发动进攻。
当时孙武祖父的祖父田文子已看出齐国必有内乱,就嘱咐自己的儿子田桓子注意当时的形势发展,做事要小心谨慎。
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王何、卢蒲癸等人乘庆封去莱地即今山东昌邑县东南打猎时,向庆封的儿子庆舍发起了进攻。
最终的结果是田、鲍、高、栾四族解除了庆氏的武装,并在太庙里将庆舍杀死。
庆封在归途中听到变故,急忙带兵攻打临淄城。攻西门没有攻下,从北门攻入城中。
当庆封进攻内宫的时候,遭到田、鲍氏的顽强抵抗。庆封见大势已去,只好带兵奔鲁,不久,齐国派人申斥鲁国收留庆封,他只好逃到吴国去了。田、鲍、高、栾四族取得胜利。
庆氏被灭之后,田氏势力得到了较快发展,他们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特别是田桓子及其后代子孙采用厚施薄敛的方法,暗中对人民施恩惠,收买民心。田氏的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公元前532年夏天,田、鲍、高、栾四族内部又起了战争。结果田、鲍氏联合打败了高、栾氏。栾施、高强见大势已去,逃到鲁国去了。
田、鲍氏瓜分了栾、高氏的田产。后来,他们听从晏婴的建议,把其中一部分家产献给了景公。齐景公也不敢全部收下,赐给田桓子食采地莒邑旁边的土地作为采邑。
田桓子为表示自己没有贪心,坚决推辞掉了。齐景公的母亲穆孟姬请求把高唐的土地赐给了田桓子,从此田氏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遭受高氏、栾氏排挤打击的贵族只好从原来的一些旧贵族那里分得利益,从而有效分化了守旧势力。
齐国就是这样,自孙武出生后,族乱不断,卿大夫之间接二连三地闹着乱子。公室腐败,卿大夫弄权,阶级矛盾激化,这些在孙武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因此,孙武从小就对齐国的这种内部斗争比较反感,只是自己的家庭都在齐国,一时也不能到那里去。虽然他的潜意识里有去国外闯荡的想法,要是没有出现直接的促成因素,恐怕孙武还会一直在齐国待下去。
然后不幸最终还是发生了,也许这对于孙武来说,正是另一种幸运,因为这件事情直接导致孙武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发展了。
在齐景公的时候,齐国一度出现过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齐景公,名杵臼,是齐国第二十五代国君。齐景公在位58年,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
齐景公在位之初,曾经有过雄心壮志,希望有朝一日也像先祖桓公一样成为天下霸主,恢复齐国的霸主地位。
在贤相晏婴的辅佐下,齐景公采取了省刑罚,薄赋敛,鼓励、保护工商业和农业生产,以及开仓赈贫、赈灾等一系列恤民、爱民政策,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一时朝野上下颇有些重振桓公伟业的新气象。
但是,齐景公又是一个不能善始善终的人,特别是在田穰苴击退晋、燕的军队、收复失地、以及孙书伐莒胜利之后,齐景公便日益骄傲起来。
这时的齐景公开始奉行享乐主义,天天莺歌燕舞,吃喝玩乐,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早把恢复齐国霸业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有历史史实作为根据的。
据《晏子春秋》记载,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还感觉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相国晏婴的宅第,要与晏婴夜饮一番。
当时晏子正在家里批阅文章,听说国君亲自降临,赶忙迎接出门,把齐景公迎接到了家里。
到了家中落座后,晏婴问齐景公:“国君为何深更半夜来到臣的家中?”
齐景公说:“美酒音乐,太美妙了,让人不能放手,寡人想和相国一起享受一番。”
按说国君亲自跑来找臣子喝酒,这是臣子莫大的荣耀,是求之不得的事。
不料,晏婴却不领情,反而板起面孔,对景公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是臣的职分,所以臣不敢从命。”
在晏子这儿吃了闭门羹,齐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于是又来到田穰苴的家中。
田穰苴听说齐景公深夜到访,还以为出了什么紧急情况,忙穿上戎装,持戟迎接出门,来不及听齐景公说话,就着急地问:“有诸侯国发兵了吗?有大臣叛乱了吗?”
齐景公笑嘻嘻地说:“没有。”
田穰苴听到这里,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过他又不好说出,就佯装不解地大声问:“那么大王深夜屈驾到臣子家中,为什么呀?”
齐景公回答说:“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念将军军务劳苦,想与将军共享这酒肉的美味,聆听这美妙的音乐罢了!”
听到这里,田穰苴根本就没有想太多,他接下来的回答与晏子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不是臣的职分,臣不敢从命。”
齐景公万万想不到在臣子的家门前竟吃了两次闭门羹,不由意兴索然。最后还是到了梁丘大夫家,把酒欢呼,喝了个通宵达旦。
田穰苴让齐景公吃了闭门羹,一些善于揣摩齐景公心思的人抓住了时机,向齐景公进谗言。
鲍氏、栾氏、高氏三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联合起来,排挤、打击田氏,要驱逐田穰苴,削弱田氏势力。
齐景公似乎也预感到田氏势力太盛,便采纳了鲍氏、高氏、栾氏的意见,将田穰苴削职为民,命令孙书离开齐都临淄,回到乐安自己的采邑去颐养天年。同时田氏家族中无论官职大小,全部进行了调整。
田穰苴无辜被免职,未免有些想不开。毕竟他成为齐国的大司马,并不是凭借田氏家族的势力,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军功。
如今,自己却成了四大家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这让他怎么也想不通。可怜一代卓越的军事家,竟因此抑郁成疾,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田穰苴的猝死,在齐国朝野上下,特别是在田氏家族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因受鲍、栾、高三族排挤而解甲归田、赋闲在家的孙书听到这一噩耗,陷于极度悲愤之中。
孙武得知噩耗是第二天,匆匆策马来到田府,叔父一句话也未能当面留给孙武,孙武大放悲声,几度晕倒。
田穰苴家人扶起孙武,交给他田穰苴的遗物,孙武模糊的泪光中看到一个黝黑的木匣,里面是田穰苴尚未编完的一部兵法。
“孙将军,田大人昨晚回来时已知自己时日不多,托付我将这个盒子留给你,让你仔细研读,争取帮大人修订完善。”
“叔父还有什么话留给我?”家人几近哽咽,“当时大人已近昏迷,只是说让孙将军避乱他国。”
这件事对孙武的打击很大。按照周礼,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仕。自己眼看就到了入仕的年龄,凭着自己家族的地位,凭着祖父和父亲在朝中的威望,出仕为官根本就不成问题。
况且孙武从小就有大志,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此,20多年来,他苦心钻研兵法,虚心向长辈请教,游历崇山巨川进行考察,足迹遍布了泰山南北,大河两岸。
如今自己费尽心思,耗尽心血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业已完成,正准备步入仕途,施展鸿鹄之志时,却遭遇晴天霹雳般的打击。
这天晚上,孙武找到父亲孙凭,一起来到祖父孙书的房里,三人进行了彻夜长谈。
孙武先说了很多对时局的看法,孙凭也谈了很多近期朝政混乱的情况。
孙书静静地听着。很明显,对田氏家族来讲没有一点乐观的迹象。虽然自己一系因景公赐姓而改孙氏,但谁都知道孙氏与田氏实为一家。
眼下田氏遭到重创,下一步就是不遭灭门之灾,元气恐怕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孙书头上,他不由得想起了先祖陈完自陈国来齐的情形。同时,孙武还将田穰苴临死前交代自己的话向祖父和父亲说了。
听完孙武对时局的分析,又听着他发泄满腹的牢骚。孙书问孙武:“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
孙武考虑一会说:“看来在齐国很难实现我的理想和抱负,我很想到外地去闯一闯,就像当年先祖陈完逸齐一样。只是,周礼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导,故孙儿迟迟未敢问祖父和父亲大人禀明。”
孙书沉思良久,孙武的想法其实和他不谋而合。不论是从孙武的个人前途考虑,还是从孙氏家族的长远考虑,他都希望孙武出去另闯一条新路,把孙氏基业传承下去。退一步讲,万一哪一天田氏遭灭门之灾,也好为孙家留下一条根。只不过他实在不忍心与孙武分离,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不过思前想后,也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他只好长叹一声说:“你叔父是对的,他早料到这一步了,四族之乱渊源很深结怨已久。尽管我们改变姓氏,但栾高两族仍耿耿于怀且妒贤嫉能,如今娶了鲍氏,孙鲍联姻,更是令栾高两族嫉恨。不定今后又有何羁绊,你的才华不能浪费在这些蝇营狗苟之事上,与其作笼中争斗的燕雀不如作展翅的鲲鹏。”
在孙武离开齐国的问题上,三人很快统一了意见。然后三人一起分析着列国形势,为孙武挑选一个好的去处。
三人经过分析、比较,最后把目光同时盯住了远在南方的吴国。这个时候的吴国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疆域扩大到千里,成为春秋末期可以与齐、晋、楚、秦、鲁等国抗衡的一支新兴力量,并开始显露出一幅霸主景象。
孙武明白,吴国就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吴国就是自己大展宏图的地方。
几天后,孙武坐上了远去吴国的商船,沿济水逆流而上。与孙武同去的是他的妻子鲍氏,携带次子孙明。另外还有两个家丁和一个仆人。
与其他商人不同的是,孙武的货柜里除了金银细软及部分生活用品外,全部由简书塞满。这些简书就是孙武耗尽心血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以及自小陪伴他左右的各类兵书。
商船行至济南,孙武弃舟登岸,改走旱路。在搬移行李的过程中,不慎将一枚私人印章丢失。
因印章无关紧要,孙武没有进行仔细搜寻便又随商队登车,一路向南行去。
一个月后,孙武一行历经旅途颠簸劳顿,终于到达了南方新兴的吴国。孙武的一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在吴国穹窿隐居吴国位于长江三角洲广袤的冲积平原。山并不多,却相对集中于吴地西部的太湖东岸。
这里河道纵横,湖泊密布,都能向西与太湖相通,向东汇入江海,农田非常平坦,一般都种植稻米,发展蚕桑,人民殷富,是个正在崛起的诸侯国。
约在公元前515年,孙武携带妻子鲍氏、小儿子孙明和仆人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新兴的吴国。
孙武等一行人来到吴国都城后,先找了家僻静的馆舍暂时住了下来。安顿好家人后,孙武就迫不及待地走进街市,想亲身感受一下吴国的国风、民风。
吴都城经过几代君王的经营,已初具规模。宫廷苑囿,前朝后市,府宅民居,鳞次栉比,店肆兴旺,货物充足,街市整洁,民风淳朴。
这里既有北方的淳朴,又有南方的清秀,让孙武和自己的家人倍感亲切和舒适。唯一的不足,就是语音不通,吴语难懂。
接下来的几天,孙武带着仆人,每天进出馆舍,格外忙碌。为便于语言的沟通,孙武找来了一个热心的当地人,作为自己的“翻译”。
在这个翻译的帮助下,孙武逐渐熟悉了吴地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政治动态。
孙武很清楚,要想在吴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吴国的国情、民情、军情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轻人学东西快,口音改得也快。有热心翻译的帮助下,孙武很快就听懂了吴地方言,不长时间,孙武已能够用吴地方言和当地百姓交谈了。
语言通了就一通百通,感情交流也更方便了。一个月后,孙武已经基本适应了吴地的生活环境,和吴地的黎民百姓一样装束、一样口音、一样习惯,很快融入了吴国的社会生活,乍看上去,已与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吴国都城住了一段时间,孙武感觉在这里住得还适应,因此就有了长久居住的打算。要长久居住,就得选择一个安家的地方了,孙武想在郊外找一处地方安顿下来。
孙武又找到本地翻译,让他帮忙找地方,在那个翻译的指引下,孙武来到了位于吴都西南的穹窿山。
孙武发现穹窿山的东岭有一条深坞,地势平缓宽阔,坞中古树翠竹,荫天蔽日,山泉淙淙,终年不绝。并且山坞背峰向阳,气候冬暖夏凉,非常适宜居住和种植稻麦瓜果菜蔬。
这里除了鸟雀和鸣之外,清静得没有一点儿人间喧哗,是个读书隐居的好地方。
选择在此隐居,一边躬耕自作,研究兵学,一边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几天后,孙武就带领妻儿家人,来到穹窿山中的这条山坞,在附近乡民的支持和帮助下盖起了几间茅舍,四周围以筚篱,同时置备了一些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栖居下来。后来,当地人将这个山坞取名为茅蓬坞。
结识楚人伍子胥
孙武和家人住在穹窿山,过着自耕自作的隐居生活。山坞中平畴田陌可供耕作,宜于农桑,适于饲养禽畜,种植菜蔬。
虽说这里浓荫蔽日,溪泉潺潺,却并不太潮湿,高地茅舍,僻静幽深,交通都非常便利。孙武除了帮助家人从事耕作,干点农活,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兵法研究上。
孙武离开齐国时,把自己喜爱的古兵书和自己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全部带到了吴国。辗转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研究了。他不停翻阅着这些古兵书,对自己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修改。
有时候,孙武独自一人走出茅蓬坞,深入吴都的街巷、集市、茶楼、酒肆,广泛接触各阶层的人士,与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讲述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历史及现状,了解各诸侯国,特别是周边楚国、越国等几个诸侯国的近况,探寻帮助吴国实现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
孙武还花费大量时间,对穹窿山及其周围的太湖、其他群山等环境进行了实地勘察,掌握了翔实的地理资料。
孙武把掌握、了解来的吴国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关系等,充实进兵法十三篇中去,使兵法十三篇更符合吴国国情,更适合吴王及吴国官员的趣向。孙武坚信,吴国就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就是他实现全部理想的地方。
就这样,在茅蓬坞隐居的日子里,孙武一边外出考察吴国的地形和风土人情,留意着吴国宫廷的动静,一边结合着对吴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分析,对自己的兵法十三篇进行着修改和完善。
当时孙武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吴王的身上,盼望有一天能够得到吴王的重用,好施展自己平生所学,帮助吴王创立千秋伟业,实现自己的宏大理想。孙武在静静地等待时机。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孙武结识了伍子胥。伍子胥也就是伍员,他的字是子胥,当时的大国楚国人,因为父亲伍奢得罪楚平王,结果被满门抄斩。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与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侥幸逃了出来。他先是去了宋国,后来又逃到郑国。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几经辗转跋涉,度过千难万险,终于来到吴国。
伍子胥来到吴国没有多长时间,就被吴王僚的哥哥公子光发现,并将他收为门下。就在伍子胥退耕于野,暗中为公子光寻找勇士夺取王位的日子里,结识了孙武。
这一天伍子胥实在难受,在家中如坐针毡,胸口如有磐石重压。索性带了几名家丁骑马携弓去郊外狩猎。伍子胥兴致不高,一个多时辰只射杀了一只野兔和两只野鸭。
抬头看,暮色苍茫,潮湿的雾气开始弥漫。这时家丁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顺着家丁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只洁白的仙鹤在低垂的夜色中缓缓飞来。
伍子胥迅即张弓搭箭,利箭刺破夜雾擦着仙鹤的翅膀掠过。再一支,射偏,再一支,再偏,鹤仍在缓缓向南飞。
最后一支,仍然射偏。
鹤仍在缓缓地飞,低低的,似乎一伸手就能抓到。伍子胥懊恼,将弓抛向远处,扯下箭囊摔在地上,催马向鹤飞去的方向飞驰而去。
鹤继续南飞,南面就是罗浮山。伍子胥不顾家丁在身后大喊劝阻夜入深山,他现在把一腔愤懑全撒在这只怪异的鹤身上。他现在没心思考虑前面是凶还是吉。
马踏上蜿蜒山路,鹤并未隐入山林,而是在前面时隐时现,夜色映衬下白得很醒目。前面是羊肠小路,崎岖的石板路上凝出薄薄的夜露,蹄声不再清脆,马蹄开始打滑。
伍子胥甩蹬下马,疾步攀爬。鹤隐入山林不见了,伍子胥伫立四顾,这才听到夜风里山林飒飒作响,如墨的波涛起伏,树影摇摆,如千军万马藏于其中。
一阵寒意袭来。伍子胥暗暗懊恼,仔细辨别方向想沿原路返回。夜色沉寂,家丁的呼喊声和马的嘶鸣声似乎都被松涛声淹没。
茫然四顾,如墨的夜色中突然远远的一点灯光闪出。深山里还有住户?伍子胥心头一暖,如迷茫的荒野中见到北斗,摸索着向灯光处走去。
一座茅草屋隐在树丛中,房前隐隐约约的还有一片开阔地。伍子胥走近茅草屋,透过窗户望去。跳动的烛花下,一个中年人坐在案几旁时而蹙眉沉思时而伏案疾书,膝下堆着满是墨迹的竹木简,身后的简易竹床旁堆满了新剖的竹简。墙壁上悬挂着一把宝剑,在山风激荡下铮铮作响。
伍子胥暗暗思忖,这是哪位高人隐居于此啊?他推门而入,那位中年人似乎没有反应。伍子胥上前一步说,“先生,我冒昧来访,还请谅解。”
那人猛一抬头,从书中顿醒,连忙起身,但并未对不速之客深夜来访面露惊异,反而平静地弯腰搬来一把竹椅,“伍大人请坐。”
伍子胥一惊,问为何认识自己。那人微笑不语。
“先生,还没请教尊姓大名?”
“齐人孙武。”那个人回答。
原来这正是孙武,这里就是他隐居的地方。伍子胥微微一怔,这个名字如同他被裹挟在浓浓夜色中看到的那一点灯光。
“孙武,齐人孙武,难道……”伍子胥这个时候忽然想到了齐国人孙书,伍子胥对孙书这个名字当然非常熟悉,对田穰苴更是熟悉,他对于当时齐国的形势非常了解。
伍子胥抑制住心中汹涌的波澜,目光落在案几上的竹简上。伍子胥忽然想起前一段时间,听谁说到过孙武这个名字,说此人编修兵法且携兵法周游考证,难道这个人就是那个齐国的孙武?他与齐国的田家有关系吗?
伍子胥拿竹简起粗粗翻看。伍子胥身经百战,自然洞悉兵法精妙。不禁手不释卷,沉心细读。时间一点一滴流逝。良久,伍子胥抬头,发现孙武静静地看着自己。
绝世高手的交流不是高谈阔论,双方的心领神会也许只需一个细微之极的眼神。伍子胥把竹简放在案几上。静谧的茅屋内传出竹简碰击案几的声音。
孙武对伍子胥的意图洞若观火,他虽隐居山中已有一年有余,但除潜心精修兵法外,对吴国局势也密切关注。他深知择良木而栖良将选明主而事,思谋长驻吴国之心。
正在此时外面一阵嘈杂。原来家丁们也循着灯光急急赶来,见到伍子胥稳坐屋中才长长出一口气。
家丁的到来也化解了伍子胥的尴尬,“孙先生,那我们就讨扰了。”此刻已近深夜大家都饥肠辘辘,家丁们一阵忙乱,将猎获的野兔和野鸭收拾停当,借着屋外的炉灶烹炙。
孙武也在茅屋前自种菜园中采摘新鲜菜蔬,汲取几罐清泉,又从床下搬出几坛清酒。茅屋后的竹林中有青石桌椅,正好可以点起松明围坐长谈。
伍子胥和孙武心照不宣不再论及出山之事,加之两人惺惺相惜,促膝而坐畅饮至晨曦初露,二人才依依惜别。
孙武和伍子胥都是来自异国他乡,两人虽然素昧平生,但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使他们俩很快成了知心朋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或谈论天下大事,或切磋武艺,或饮酒对弈。
伍子胥经常拜访孙武,共同探讨一些军事问题,如此一来二往,时间一长,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
从相互坦诚的交谈中,伍子胥发现孙武是一位兵学造诣很深的人,也是一位可以帮助他报仇雪恨和成就吴国霸业的将才。
孙武也觉得伍子胥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也是一位可以信赖和合作共事的兄长。两颗年轻而炽热的心慢慢靠拢,最终走到了一起。
伍子胥对孙武的才干和学说十分欣赏,他认定孙武是个人才,迟早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的。正所谓:大鹏一日冲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两个人交往久了,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伍子胥也从孙武口中知道了孙武正在写兵法的事情,他很想拜读一下。
一次,伍子胥到孙武那里饮酒聊天,伍子胥就说:“孙兄弟读了这么多的军事典籍,又走遍了各国,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写下来,说不定将来还能流芳后世。”
“先人已经有那么多军事典籍,这件事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啊!不过小弟也确实早有了这个想法,而且在来这里前,就开始进行编写了。”孙武说。
“孙兄弟那是已经写成了啊!兄弟应该早说,快快拿出来,让哥哥拜读一下大作。”伍子胥迫不及待地说。
“小弟也正想让哥哥提一些建议,要不是害怕哥哥笑话小弟,早就让您看了,我这就去取,哥哥在这等一会儿,我去去就来。”孙武一边说,一边去取自己的兵法十三篇。
时间不大,孙武就回来,手里拿着一捆竹简,递给了伍子胥。这伍子胥也是一员战将,读了孙武兵法,深为其严密的论证、深刻的思维、精妙的高见所折服,但觉字字珠玑,处处都闪耀智慧的火花,将那战争中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都揭示得清清楚楚,传播出去,必将成为用兵者常习之文。
伍子胥看完之后,赞不绝口,连声说:“写得太妙了,别人都说孙兄弟是隐逸大贤,果然名不虚传啊!大作字字千钧,铁打金铸,都是不可更易的永恒真理,你将来一定会有鹏程万里的那一天,就凭着这一本书,你就可以名垂青史了。”
孙武苦笑说:“如果有人赏识那就好了,不然的话,也不过是老死山中罢了。”
伍子胥说:“卞和当年得到璞玉,两次献给皇帝都因为别人不认识,遭到刑罚。不过,只要是真玉,最终一定会被人赏识的,这不过是迟早的事情罢了,孙兄弟不要太多担心。”
看看太阳就要快下山了,伍子胥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孙武,临走的时候,他告诉孙武,暂时隐居在这里,家里所缺的东西自己会派人送来。
伍子胥还一再叮嘱,如果想到别的国家去,一定要事先通知自己,孙武答应了。
由于伍子胥是楚国人,他在言谈之中难免会谈及当时发生在楚国的一些事情,有心的孙武将这些都一一记在了心中。
孙武知道,将来吴国一定会与临近的楚国进行争霸战争,如果到时候用伍子胥作为大将,那么自己将能做到兵法中说的知己知彼,从而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
伍子胥更是随着交往的加深,对孙武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他暗下决心,找适当的机会把孙武推荐给公子光,好为自己以后讨伐楚国增添一份力量。
伍员多次推荐孙武
吴王僚十二年,吴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经过精心策划,刺死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临王位,称吴王阖闾。
公子光夺取王位的想法由来已久,事情的起因要从吴王寿梦说起。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二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
因为四儿子季札非常贤能,寿梦临终前想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因为谪长制不愿接受,于是寿梦遗命实行兄终弟及制,这样就可以依次传位给季札了。
后来,吴王诸樊、馀祭、馀昧相继去世,按理,应当季札接位,但季札礼让逃走。于是,馀昧的儿子僚继位了,这引起了诸樊、馀祭儿子们的不满。
特别是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他认为:既然叔叔季札礼让,兄终弟及制结束了,那就应该还实行谪长制。自己是寿梦长子诸樊的长子,理应继承王位。
但是僚一向贪婪依仗强力,不肯谦让,所以公子光准备寻觅能共患难的勇士,刺杀吴王僚,自己登上王位。但他知道时机尚未成熟,于是表面装着无事,韬光养晦。
吴王僚五年,伍子胥投奔吴国,在吴市吹箫,被市场管理官发现,引荐给吴王僚。吴王僚和伍子胥谈了三天,伍子胥的话没有重复的,吴王僚十分赞赏伍子胥贤能。
公子光怕伍子胥和吴王僚亲近,被吴王僚所用,妨碍自己的计谋,就有意诋毁伍子胥,常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楚王杀害,他劝大王攻打楚国,并不是为了吴国,不过是想报自己的私仇罢了。”
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企图,也看出了公子光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离开了朝廷,隐退到郊野去耕作,投靠了公子光。
公子光以宾客的礼节收养了伍子胥,后来又与伍子胥引荐的勇士专诸合谋,于是公子光、伍子胥、专诸三人结为“同忧之士”,密谋刺杀行动。
吴王僚十二年冬,楚平王去世。吴国想趁楚国办丧事攻打楚国,公子光认为,这是动手刺杀僚的大好时机,但首先要调空吴王僚身边之人。
于是,公子光先假装自己摔伤,再动员吴王僚派盖馀、烛庸率军去攻打楚国,又怂恿吴王僚派季札到晋国,观察诸侯国的反应,最后,请求吴王僚派公子庆忌去约会郑国和卫国共同攻打楚国。
这时,吴国军队求胜心切,贸然深入,楚国发兵断了吴兵的后路,吴兵不能退回。公子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千万不能错过。公子光对专诸说:我是王位继承人,因此我要去争取。假如事情能够成功,即使季子回来,也不会废黜我。
接着,专诸就上演了鱼腹藏剑刺王僚的一幕活剧,王僚被专诸当场刺死。就这样,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阖闾是一位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决心要使落后的吴国赶上中原各国,摆脱长期以来遭受楚国压迫的屈辱地位。
为此,阖闾不迷恋安逸,不贪图享受,不追求玩好,立志要振兴吴国。因此,吴王迫切希望聚集人才,以自己成就富国强兵的伟业。
阖闾即位之初,既怕国人不服,又担心诸侯不相信自己。为了保住王位,他一面施恩行惠,笼络人心,一面礼贤下士,网罗人才。
阖闾首先选中了伍子胥,任命他做了行人。行人本是掌管朝觐聘问的官,伍子胥这个行人却不同一般。吴王器重他的内政外交方面的才干,经常同他探讨军国大事。
有一次,吴王问伍子胥说:“我国地处偏远,蜗居东南,地势低湿,江海为害,国家没有坚固的城防守御,人民没有充足的衣食储备。这种贫弱状况,怎样才能改变呢?”
伍子胥沉默了片刻,就回答说:“凡是想图霸称强的君主,必须修城郭,设守备,练士卒,广积蓄。”
吴王很赞同伍子胥的意见,并委托他去依次处理。很快,吴国阖闾大城,即今苏州城就建立了起来。建成以后,吴王还特意把西门称为“破楚门”,用来表示自己讨伐楚国,称霸中原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吴国大兴水利建设,发展农桑经济,加紧振军经武。
阖闾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礼贤下士,体恤百姓,不贪图美味,不沉迷酒色,因而得到了吴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阖闾三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吴王阖闾心中涌动着向西进兵攻伐楚国的打算,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
在阖闾之前,吴国前几位君王曾多次发动对楚国的战争。吴王僚执政时,阖闾也曾多次带兵征伐楚国,其中著名的鸡父之战就是他亲自指挥的。
但吴楚战争的结果,表现在战役上双方互有胜负,争夺城邑上双方也呈现出拉锯的状态。
伍子胥因为急于要报楚平王诛杀父兄的大仇,所以他时常观察阖闾的思想变化,在阖闾面前,多次毛遂自荐,表示可以担当伐楚重任。
但是阖闾心中却自有盘算,他一心想攻伐楚国,不仅仅是为了实践先王遗训,更主要还是为了图强并争当列国霸主。
阖闾担心伍子胥积极主张伐楚,是出于个人动机。如果他只顾公报私仇,滥杀无辜,那不是误了自己的大事。如果这样的话,他图霸天下的宿愿岂不是要落空了吗?
一天,阖闾登上高台,面风而立,陷入沉思,不时发出叹息声。周围许多大臣猜不透阖闾的心思,唯有伍子胥心里明白,阖闾是为找不出一位合适的将帅替他征伐楚国而烦恼呢!
伍子胥知道自己虽然被委以重任,参与吴国的政治谋划,但自己毕竟是从楚国逃亡来的外臣。此时此刻,正是荐引自己的好朋友孙武的好机会呀!
于是他趁机向吴王推荐孙武,并向吴王介绍了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认为孙武是个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旷世奇才。
可是,吴王阖闾起初并不在意,也没有表态,因为在此之前他还从来没听人说起过孙武这个人。
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直忙于勘察战史,隐居著书,吴王不仅从未听说过孙武,甚至认为一个农夫不会有多大的本事。
整整一个上午,伍子胥借论兵之机,前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伍子胥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起到了一定效果,吴王阖闾知道了这个孙武是齐国人,与楚国没有什么关系,而且非常精通兵法,不禁也有些动了心,决定与孙武会面。
于是,阖闾安排伍子胥尽快前往穹窿山茅蓬坞,把孙武请来吴都。
但是伍子胥却说:“孙武这个人不是一般的百姓,他并不看重名利这些东西,因此要想请他出山,必须得真心诚意,才可能请得动他。所以大王务必以重礼相请,这样既能显示出大王您的诚心,也能表现出你的身份。”
吴王阖闾答应了,命人取出黄金千两,白璧两双,让伍子胥驾车前往,接孙武前来见面。
一直在观察吴国动向,一心想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孙武,在经伍子胥七次举荐后,终于得以与吴王阖闾会面,开始走上列国争雄的大舞台。
向吴王进献兵书
当伍子胥骑着高头大马,身着朝服,来到穹窿山茅蓬坞请孙武出山时,已在吴国避隐深居多年的孙武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召见,这将是自己政治生命的极大转机。
伍子胥和孙武两个人寒暄后,伍子胥取出礼物送给孙武。见孙武十分高兴,伍子胥又转达了吴王准备聘请他为将军的意思,激励他说:“先生饱学,满腹韬略,如果弃置乡野,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孙武非常冷静地说:“我研究兵法只是一种爱好,并非想借此荣登官场,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辞令并不擅长,恐怕难以担当大王的重任呢?”
伍子胥对于孙武非常了解,完全理解他的心理,并且一向知道孙武胸怀大志,所以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用更温和的口气说:“先生的清廉我向来钦敬,您不愿出仕为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吴王求贤若渴,一心礼聘先生,如果我将先生的话转达吴王,他也未必相信,反而可能会认为我办事不力。看在朋友的情面上,还是先生辛苦一趟,如果您要拒绝,请当大王之面禀告。希望先生体谅我的苦衷。”
话说到了这里,孙武也只好跟随伍子胥一起前往吴都了。于是,孙武带上自己多年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孙子兵法》十三篇,跟随伍子胥,向吴国都城走去。
第二天一大早,吴王阖闾就在伍子胥的陪同下,亲自到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登门造访,表现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不凡气度。
这时孙武也早早就起了床,等待着吴王的召见,却万万没有想到,吴王亲自登门拜访。
在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内,孙武拜见了阖闾。
客气了几句以后,接着君臣两个人开始了长谈,从当今天下大势,到各国的具体情况,孙武都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是谈到行军攻伐的事情,孙武更是对答如流,阖闾十分高兴。
后来,当阖闾问到现今的霸主晋国的情况时,孙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孙武认为,晋国现在的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卿共同执政的局面,不会长久,很快就会被打破。
阖闾问:“那韩、赵、魏、范、中行、智这六卿中,哪个先亡,哪个最后能成功呢?”
孙武十分肯定地回答:“范、中行氏先亡,智氏其次,韩、魏再次,赵氏取得成功。晋国最后必定归属赵氏。”
接下来,孙武通过分析当时晋国各个政治集团兴亡的原因,向吴王阖闾阐述了进行社会变革的理论主张。
吴王阖闾是一位立志图霸、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君主。孙武对时局的剖析,正好说到他的心里。
同时,阖闾从孙武丰富广博的历史知识、惊世骇俗的理论见解、机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中,看到了吴国图强发展的曙光,更坚定了他争霸中原的信心。
在这次召见中,孙武郑重地向吴王阖闾献上了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接过竹简展示,粗略一看,频频点头称赞。由于时间已经太晚了,阖闾只得带回宫去仔细观看。
当阖闾看完手中由20多片竹简编串成的三百余字的《计》篇,感觉孙武将兵战论述得真是太透彻了。
全篇围绕“计”字展开,进行战争上的计算运筹。战争还没有开始,要先进行“计”,也就是做好应付各种局面的准备,这真是切中了战争的要害。
阖闾一篇一篇接着往下读。《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阖闾一口气读完了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
几乎每看一简,吴王便情不自禁地叫好。他越看越爱看,兴致盎然,一字不漏全看在了眼里,看到一些名言警句时,还击节赞叹。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孙武在修改兵法十三篇时,充实进了许多吴国的国情以及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这更加引起了吴王的兴趣。
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也体现了他的远大理想、宏伟抱负和辅佐吴王创建千秋伟业的愿望。
当吴王阖闾读完了《孙子兵法》全文以后,不禁暗自惊叹。孙武的兵法十三篇,真是字字珠玑,篇篇华章,真言警句,比比皆是。仅仅五千余言的一部兵书,深刻阐明了兵战的利害关系、战事规律、将帅素质和胜战要求。
阖闾不禁感慨,孙武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贤士良将,吴国有这个人做大将,图强争霸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吴王阖闾连夜召伍子胥来商定,明日早朝约见孙武。伍子胥受命后,赶紧赴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向孙武祝贺,并宣读了吴王的旨意。
训练宫女作战
第二天,吴王阖闾举行早朝,正式召见孙武。
吴王阖闾从昨天与孙武的交谈中,看出孙武的确具有政治头脑,通晓韬略,真如伍子胥举荐时所讲,是一位可以率领三军折冲销敌的将才。
昨天晚上又仔细地研读了孙武所著的兵书,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在理,篇篇华章,更加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此时正求贤若渴的阖闾,如同久旱逢甘霖,万分欣喜。但吴王阖闾毕竟是一位久经沙场、亲自率过兵打过仗的君王。
他深知战场上双方局势的微妙变化,以及实际作战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尽管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写得非常好,但他对孙武的实际才能,还是多少有些疑虑。他今天想再进一步考考孙武,验证一下他的真本领究竟如何。
孙武上殿,拜过吴王阖闾。阖闾先是对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大加表扬一番,说:
“先生的兵法十三篇,寡人已经全部看完了。书中关于战争及军事谋略的论述真是太透彻了,太精辟了!着实让寡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孙武向吴王躬身深施一礼,然后谦虚地说:“草野之民,学疏才浅。承蒙大王错爱,实不敢当。”
吴王说:“先生不必过谦,你的兵法确是前所未见,博大精深,不过,兵法再好,也仅仅是些大道理,不知先生可不可以试试练兵呢?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否为孤王小规模地实验一番,让我们见识见识?”
“可以”,孙武回答说。
“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吴王问。
“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行。”孙武对此充满信心。
吴王听孙武话说得这么干脆,心想你也太自信了吧!就想给孙武出个难题,给他个教训,如果他不敢应承,就算开了个玩笑吧!于是吴王微笑着问:“用宫女可以吗?”
“没问题”,孙武想都没有想就大声回答。
这可是太出乎吴王的意料之外了,他本想只是拿这个取笑一下孙武,给他个下马威,不让他说话太过分,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了,还以为他这也是开玩笑呢!
于是吴王大笑着说:“先生是在和寡人开玩笑吧?难道天下还有能指挥女人们打仗的兵法?太可笑了!”
孙武激动起来,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大王如果信得过臣,请将后宫的宫女交给臣,如果不能让她们操戈习战,臣愿意领受欺君之罪!”
吴王听到这里,也不好不答应了,毕竟是自己提出来的。另外,他还真想见识一下这个孙武说的美女操戈呢!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本事,把这些弱不禁风的女人训练成驰骋沙场的士兵。
于是,吴王立即传令,将后宫美女180人组织起来,把王宫变成了训练场,自己和群臣兴致勃勃地坐在望云台上观看。
孙武征得吴王同意后,将吴王的两个宠妃左姬和右姬充作队长,然后要求说:
“训练军队,最主要的是号令严明,赏罚分明。虽然是训练,也是应该有的。所以,请立一个人作为执法官,两个人作为军官,负责传达命令。”
吴王看到孙武严肃异常,而且还布置得像模像样,不禁心生敬佩,于是很爽快地说:“一切都照你所说的办,还有什么请求,都一块提出来吧!”
孙武回答说:“多谢大王,现在还需要两名击鼓手,几名做牙将的力士,这些力士要拿上各种兵器,排列在坛上,以壮军威!”
吴王说:“好,王宫卫队里的人你可以任意挑选。”
一切安排停当,只见孙武更换了戎装,头戴兜銮,将宫女分为两队,右姬统领右队,左姬统领左队,全部换上戎装,右手操剑,左手握盾,表面看来也还算整齐。
准备完毕,孙武宣布命令说:
“军中纪律是第一位的,现在申明军纪,一不许混乱队伍,二不许笑语喧哗,三不许故意违反军令。”
然后,孙武亲临场地画好绳墨,布成阵势。命令传令官授予两名队长每人一面黄旗,队长拿着旗子作为队伍前导,众宫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编为一个伍,十个人编成一个总。
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
众女兵说:“知道。”
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
众女兵说:“明白了。”
于是孙武命人搬出铁钺,这是古时杀人用的刑具,然后开始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
孙武教导这些宫女,务必记清自己的左右前后,转身的时候不能出错,行进的时候要步伐整齐,距离标准,听从军鼓来决定进退,左转右转,寸步不乱。
孙武把命令讲完之后,问众宫女:“听明白没有?”
众宫女们嘻嘻哈哈,参差不齐地回答:“明白了。”
接下来,孙武下令说:“听到第一遍鼓时,两队要一齐前进;听到第二遍鼓时,左队要右转,右队要左转;听到第三遍鼓时,所有将士都要挺剑持盾作出争战之势;听到锣声,左队和右队即回复原地。”
宫女们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场面,而且是自己亲自参与,感觉那当然是既新鲜又好玩,所以都忍不住的掩口嬉笑。
孙武下达命令:“击鼓!”
随着鼓声响起,宫女或起或坐,参差不齐,而且哈哈大笑。
孙武站起来严肃地说:“约束不明,法令不严,这是将领的过错,所以在这里,我要再次申明一下号令。”
于是,孙武命令军吏再一次地宣布军法、军令。
鼓吏再次击鼓,宫女们倒是都站起来了,但东倒西歪,嘻嘻哈哈。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我再次申明一下军纪。”
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并强调说,如果再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要斩首示众。
这次是孙武亲自拿起击鼓,谁知左姬、右姬和宫女们看见孙武那副认真的样子,觉得甚是好玩,倚仗吴王对自己的宠爱,更加放肆,甚而索性趴在地上不动。
孙武见此情景,心想,如果再不来真的。眼下的局面将难以收拾,我也将被天下耻笑。只见孙武两目圆张,大声说:“执法官安在?”
执法官立刻走上前来,跪下听候命令。
孙武厉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军法上是怎样规定的?”
“当斩!”执法官回答说。
孙武说:“士兵难以尽诛,可将二位队长斩首示众。”
执法官见孙武严肃认真,不敢违令,便将两名女队长绑上,准备行刑。
两位宠妃见孙武要杀她们,刹时间魂飞天外,号啕大哭,其他美女全都大惊失色,惊恐万分。
哭声惊动了吴王阖闾,他见孙武真的要斩自己的两位宠妃,忙派人急驰校场,命令孙武道:
“寡人已经相信将军用兵的能力了,但两名女队长是寡人的爱妃,如果她们有什么不测,寡人将食不甘味,请将军手下留情!”
孙武坚定地回答说:“军中无戏言。臣既然已经授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我徇私释放了有罪的人,那怎么能够服众呢?请向大王转告。”
说完这些话,孙武不再理会那个皇帝的使者,命令左右说:“赶快行刑!”
然后,将两个女队长的首级示众。
孙武把吴王的两名爱姬斩首以后,又命令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
这次,宫女们个个如同换了个人一样,鼓声令左,就一齐向左;鼓声令右,便一齐向右;不管鼓声如何指令,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
人人全神贯注,紧张严肃;个个目不斜视,口不出声。整个练兵场上,只听到齐刷刷的脚步声和器械撞击声。
孙武见已训练整齐,就派人进宫去报告吴王说:“已经训练好了,请君王前去检阅。这样的军队,君王愿意怎么支配都行。就是让她们去赴汤蹈火,也不成问题。”
由于宠妃被杀,吴王非常不高兴,但又不便发作,只好强忍怨气,对军士说:“你去告诉孙武,他很辛苦,回去休息吧!我也不想去检阅了。”
坐在一旁的伍子胥连忙躬身说:“臣曾听说过,军中最重要的是军纪,如果军纪不严明,那兵法就无法执行。打仗是严肃的事情,如果把它当作儿戏,没有不失败的。希望大王前去检阅,成大业的人不能偏执于儿女私情,请大王明察。”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一番言论后,恍然大悟,于是率领群臣前去检阅。宫女们娇艳的面庞,此时却变得十分严肃,君王驾临,仍然目不斜视,聚精会神地听着孙武的号令,动作协调一致,丝毫不敢苟且,真的变成了一群军纪严明,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勇士了。
检阅完毕后,吴王带着孙武和伍子胥来到王宫,连声夸赞说:“孙先生,今天看到您优异的表现,真是大开眼界,不愧为难得的将才啊!”
孙武先是向吴王谢罪,接着便要申述杀姬的理由,可是这时吴王心乱如麻,那里听得进去什么解释,不过对于孙武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连声说是,并且对孙武大加赞赏了几句。
孙武还想找机会说几句,可是吴王对孙武说:“请将军先回馆舍休息去吧!有事明天再说,我现在心里有些乱。”
孙武听了,感觉有些失望。伍子胥这时候也不好插话,于是孙武收兵罢演,回馆舍休息去了。
举行登台拜将仪式
吴宫教战,孙武怒斩吴王两名爱妃,表现了孙武执法的严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娇柔的宫女训练成能够战斗的卒伍,充分证明了孙武的将帅之才。
但吴王阖闾却一时难以接受两名宠姬被斩的事实,一连六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脑海中总是浮现两位宠姬的音容笑貌。阖闾心中甚至一度萌生了不用孙武的念头。
伍子胥看出吴王阖闾的心思。他伺机向阖闾进谏说:“臣闻自古以来,用兵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以法治军,军令才能畅通。大王难道不想征伐强楚争霸天下了吗?大王天天朝思暮想的不就是能得到良将的辅佐吗?”
伍子胥看看吴王阖闾没有发怒的意思,就继续说:“如果大王因为失去两名爱妾就不起用孙武,那么,还有谁能帮助大王兴兵伐楚、争霸天下呢?”
“大王不要忘记了,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大王因两个宠姬违法遭诛就放弃孙武这样的贤将,何异于农耕时保护莠草而锄去禾苗。再说这样做也与大王您虚怀若谷、任贤使能的盛名相悖呀!退一步说,即使大王您不用孙武,您的两名爱妃也不会活过来了,请大王务必权衡斟酌。”
阖闾毕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明君,他听了伍子胥的话,恍然大悟,经过权衡利弊得失,他决定抛却杀姬之恨,正式任用孙武。
阖闾与伍子胥等商议,决定拜孙武为将军,尊为国师,参与朝政,和伍子胥等一起经国治军,辅佐吴王。
不过,伍子胥同时提出,需要事先找孙武谈一下。因为现在的孙武也是心存疑虑,未必能够爽快地答应,因为他毕竟斩了吴王的爱妃,而且知道吴王心里不痛快,这可能会影响他对大王的信任。
在吴王阖闾的授意下,伍子胥当天晚上就派人去邀请孙武到自己的府上。伍子胥事先备好了酒菜,孙武一到,就和老朋友开始边喝酒边谈心。
伍子胥直奔主题说:“吴王已经决定要拜先生为大将军,让我先和您谈一下。吴王开始的确是很生你的气,后来,我劝他说,孙武这样做是对的,军队必须有铁的纪律,不听指挥,一盘散沙,怎能打胜仗呢?”
“吴王是个开明君主,一点就通,心里气消了。后来,见那些弱不禁风的宫女经过你训练,果然英姿勃勃,他对你十分佩服。要不然,你又不是吴国人,他怎么会放心大胆拜你为大将呢!”
孙武听伍子胥这么一说,觉得吴王还是相当有气量的,便安下心来,准备大展宏图了。
第二天,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前往馆舍向孙武致歉。孙武对吴王此番举动,深受感动,也为杀姬一事向吴王请罪。
接着,孙武向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军队才能所向披靡。”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阖闾更加佩服孙武的见解和才能。
吴王阖闾派人在吴宫筑起高高的拜将台,选择良辰吉日,正式拜请孙武为将军,尊为国师,参与朝政。
几天后,在教场山下新筑起的高高将台上,吴王阖闾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拜将仪式。
穹窿巍巍,太湖泱泱,山黛水碧,风和日丽。璀璨的阳光照耀着太湖粼粼的水波,折射出闪闪的金光。教场山下,旌旗招展,金鼓齐鸣。参加仪式的将士们个个盔明甲亮,精神抖擞;吴国的大旗随风飘扬。良辰吉时一到,吴王阖闾在众卫士的簇拥下,在众将士的欢呼声中登上拜将台,亲自将绣有“孙”字的帅旗、将军的甲胄、佩剑、印章和兵符授予孙武。
孙武跪拜谢恩,双手接纳。文武大臣、师旅将士,纷纷拜贺吴王的英明,祝贺孙武将军光荣受命。
伍子胥为孙武在现今苏州古城西何山和狮山之间的开阔地带,开辟了一个小教场,为孙武训练军队之用,并在中心位置营造将军府宅。
孙武全家从穹窿山的茅蓬坞搬到将军宅居住。自此,孙武全身心地辅佐吴王阖闾经国治军,谋划争霸大业。
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后,设盛宴庆贺。酒席间,吴王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平生之志,就是要称霸中原,让咱们南方人扬眉吐气,而楚国自恃地盘大,人口多,处处和我作对,所以,要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必须击败楚国。”
吴王的讲话赢得了大家的赞同,他继续说:“另外,伍大夫一门忠良,为楚平王治国保疆立下汗马功劳。可恨楚平王听了奸巨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大夫父兄不算,还要斩草除根,追捕伍大夫。”
听吴王这样说,孙武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伍子胥,只见他眼睛里充满了怒火,仿佛正在回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被杀的情景。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伍子胥的痛苦。
吴王也看了一眼伍子胥,又扫视了一眼在场的所有人,继续说:“可怜伍大夫为了躲避追杀,逃到我们吴国,过韶关时一夜急白了头发。我一定要替伍大夫报仇,踏平楚国。不知孙将军对伐楚有何考虑?”
对于讨伐楚国,孙武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见问到了自己,立即回答说:“楚国我们一定要打的。不过,迫害伍大夫的楚平王已死好几年了,继位的楚昭王励精图治,国力强大,如果轻易出兵,我们很可能会失败。”
说到这里,孙武扫视了一下吴王和在场的所有人,看大家有什么反应。他从大家的眼神里看出了一些失望,于是他接着说:“我知道大王可能有些失望,可是战争是残酷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生死,需要考虑周全,经过周密思考后,才能决断。一般人以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力,其实不然,胜败依武力决雌雄,这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
吴王听到这里,感到非常奇怪,他问:“打仗就是两军对阵以决胜负,不战如何决胜负呢?”
只见孙武微微一笑说:“胜利之道,有四种手段。第一,伐谋,就是事先探明敌人的意图,先发制人,以求精神上压倒对方,使敌人丧失斗志,从而获取胜利,此法为上策。第二,伐交,就是详细研究敌国有哪些同盟者,粉碎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从而削弱它的力量,此法为中策。第三,伐兵,即战争,用武力取胜,属下策。第四,伐城,攻城得胜,由于敌人坚守,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取胜,这是下下策。”
伍子胥说:“我明白了,攻打楚国,以伐谋和伐交为主,先生是不是想说这个意思啊?”
孙武不由得看了一眼伍子胥,感觉遇到了知音,他微微点了一下头说:“正是。”
这时吴王也来了兴趣,禁不住问:“这伐谋和伐交,到底该如何做呢?”
孙武说:“削弱敌人有许多方法。比如,我虽然很强,但可以故意伪装成弱小,使敌人轻视我,丧失对我的警惕。再比如,利用奸细离间敌人的重要大臣,让他们产生内部矛盾,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这些办法都属于伐谋策略!”
伍子胥连称这手段高明,他又问孙武:“伐交当如何做呢?”
孙武说:“说具体的吧!现在,楚国与唐、蔡两个小国结成同盟,如果我们攻楚,唐、蔡二国一定会出兵帮忙。另外还有楚国的附属小国桐国,也会在战争中与我们作对。如果我们直接主动出击,势必会遭到多方面的进攻,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吴王听得很出神,忍不住打断孙武说:“那我们该怎么办,这就是该运用伐交战略的时候了吧?”
孙武笑了一下,继续说:“是啊!我们要使用外交手段拉拢唐、蔡两个国家,还有桐国,这就是伐交之策。一旦唐、蔡两个国家能够保持中立,甚至反过来帮我国去攻打楚国,楚王肯定就招架不住了!”
吴王和伍子胥连声称好,佩服孙武的智慧和深谋远虑,决定按照孙武的计划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