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子兵法
28569600000034

第34章 潜心著述

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孙武钻研治世名著《管子》而立之年的孙武,在向祖父、父亲及其叔父田穰苴学习之后,又开始向历史学习。历史是现实的老师。

孙武为了弥补自己缺乏实际指挥作战经验的不足,反复研究历史上发生的战役战例,实地考察兵塞葵丘,乾时之战的古战场和齐长城。

孙武在长时间的外出游历之后,回到了自己在乐安城的家中,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孙武一直有创作一部军事著作的想法,不过一直没有能够实施。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孙武感觉可以着手准备工作了。

在进行编写之前,孙武决定首先对一些重要的书目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在这众多的书目中,前代名相管仲的名著《管子》是不可越过的高山,必须先对这部书进行研究。

管子姓管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故而得别号敬仲。齐桓公尊贤纳谏,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尊称仲父。

管仲辅佐齐桓公40年,把一个原本贫穷动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孙武从小就了解到,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孙武最感兴趣的是管仲关于军事制度的改革。

管仲根据春秋时期列国形势和齐国的实际情况,从行政组织与军事编制上进行了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体制改革。

管仲把齐国分为国和鄙,国就是指的国都城郭以内,鄙指的是城郭以外的地方。

又把国划分为21个乡,其中6个乡从事工商业,免除徭役、兵役,集中发展经济。

另外15个乡实行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果发生了战争,立即集合成强大的军队。

管仲的军事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当时军事上的头等强国,为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经过不断努力,管仲辅佐桓公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经过九合诸侯,最后一匡天下,成为天下霸主。

孙武家中保存有完整的《管子》竹简抄本,孙武从小已经读了不下十遍,但是感觉自己还是没能全部把握。

这些简书是史官对管仲思想言行的真实记录,后被广泛传抄,并加以整理,辑录成《管子》简书。孙武家所收藏的,就是众多抄本之一。

《管子》内容十分庞杂和丰富,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军事思想贯穿于《管子》全书的始终,为《管子》的主线。

《管子》之所以用军事作为主线,这是因为受当时周王室衰微,天下动荡,诸侯争雄的天下局势的影响,使得管仲的思想融入了较多的军事成分。

《管子》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军政一体、先计后计和以人为本。

孙武逐篇对《管子》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研究,结合自己游历齐国各地和鲁、晋两国的心得体会,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有些理论,孙武找到祖父、父亲进行商讨。孙武还乘去临淄的机会,专门找叔叔田穰苴讨教一些问题。

田穰苴看到孙武的进步,喜在心里,对孙武的讨教当然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但是有的问题,这位叔叔也深感非自己能力所及,在与孙武的讨论中,越来越感觉吃力。

但是,田穰苴还是教育孙武,战场上的局势千变万化。一个合格的将帅要善于在战场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千万不可读死书,切忌纸上谈兵。

孙武深深牢记这些谆谆教导,从此,遇到问题多作假设,多作设想,充分考虑战场上可能存在的种种情况,再列举出种种应对之策。

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孙武掌握的军事知识越来越丰富了。

同时,孙武对军事理论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对军事理论的把握也更加灵活了,这为孙武编写军事理论著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夜观天象识强吴

秋天的黄昏,凉风习习,天高云淡。孙武信步登上乐安城,站定在雉堞旁。这时已经红日西沉,他仰望天宇,只见苍穹渺渺,河汉茫茫,新月东升,星斗璀璨。

孙武立志做一个军事家,他深深懂得要做一个军事家,必须上知天文,下察地理,才能审时度势,顺天应人,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

渐渐地,整幅天象轨迹图在孙武眼前清晰起来。还有说法是分列的28宿,按四方四象排列,顺序是这样的: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璧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孙武久久地仰望着北斗,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在天空中不同的方位,但它却总是围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北斗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

人们就是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分辨季节的: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这时,孙武记起了《尚书》中的一段话:“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意思就是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产生了四季变化。如果月亮从箕宿那里经过,就会刮风,从毕宿那里经过,就会下雨,这是天象的一种规律。

孙武领悟到,这些自然因素在军事上对战略部署、战术应用、战役指挥等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这一切对军事家来说是应当知悉的。

神秘的天空嵌挂着数不清的星辰,孙武真想洞察它的全部奥妙。此时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听长辈讲过的美丽的传说故事:一个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另一个是商星和参星的故事。

牛郎和织女是恩爱的夫妻,却被隔在宽宽的银河两岸不得团聚,盼望着一年一次逢七夕的时候,渡过喜鹊架成的鹊桥去相会。

商星和参星的故事讲的是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阏伯,小儿子叫实沈,都住在旷林,不能相容,每天用武器互相攻打。

帝尧看到他们两个人不和睦,于是就把阏伯迁移到商丘,居住在东方。把实沈迁移到大夏,居住在西方。

从那以后,阏伯、实沈兄弟二人互不相见了,这就是当初兄弟不和睦的后果。

由参星和商星的故事,孙武又联想到齐国内的世族争权夺势,顿时省悟出天人感应的哲理。

孙武思索着,联想着,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渐渐地曙色曦微,启明星出现在东方之上,天要亮了。他抖落身上的繁露,沐浴着朝霞晨光,大步走下乐安城楼。

此时,孙武惊异地发现,南天正中女星依然灿烂,与东方的启明星遥相呼应。天象如此奇异,应该预示着什么。

孙武忽然想起,与女星对应的应该是地上的吴国。现在吴国正在经历着大的变革,孙武心中默默念道,看来一个强盛的吴国正崛起在南方。

刻苦钻研《太公六韬》

《太公六韬》简称《六韬》,相传是周文王的老师姜子牙所作。简书以姜子牙答周文王、周武王父子问的形式写成,全面反映了姜太公的军事韬略思想。

简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故称《六韬》。

太公《六韬》从战略、战术等方面对军事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是成书较早、较完整的一部古代兵书。

理所当然,《六韬》也就成了孙武爱不释手、并且重点研读的军事著作。

孙武自小就喜欢《六韬》。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祖父偌大的书房时的情景,当时,孙武被屋内堆积如山的简书惊呆了。

孙武看看这些,又摸摸那些,翻来覆去摆弄着这些竹简,翻看着里面的内容。

祖父孙书见孙武如此喜欢简书,为了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希望孙武将来能够继承家学,把尚武家风发扬光大,就送给孙武了一套简书,那正是姜太公的《六韬》。从此孙武便与这套简书日夜相伴,形影不离。

由于《六韬》的内容过于庞大繁杂,刚开始看时,孙武只拣里面关于战争的篇目翻看,理解得也很肤浅,并没有觉得这部书有多么了不起。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孙武不再这样认为,他感觉《六韬》里面讲的东西非常深刻,看来非常朴素的理论,其实蕴涵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因此孙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特别是这次孙武周游列国回家后,再次捧起这套伴随他20多年的兵书,感觉与以前阅读的时候,有了很多差别,他从头到尾进行了细细研读,感想颇多,收获颇大。

《六韬》虽然是兵书,但并非单纯论兵、讲武,而是“尚文韬”“重文伐”,强调文武兼备,先文后武。

《六韬》非常重视韬略,讲究不战而胜的智谋。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全军没有伤亡而取得胜利,如此神奇的用兵之道深深扎根在孙武的脑海里。这也成为孙武以后谈兵论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其军事思想的主线。

《六韬》中关于赏罚分明,令行禁止的论述引起了孙武的共鸣。孙武从小就喜欢听叔叔田穰苴斩庄贾立军威、以法治军的故事,所以对以法治军十分赞同。

孙武认识到,将军元帅治理军队,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树立威信,严明军纪,做到上下一致,令行禁止,这样才能管理好军队,打造铁军。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

另外,《六韬》中关于五行相生相克,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使孙武学到了更多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成功运用到自己的兵书写作当中,使他的兵学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济水垂钓炼心性济水是有名的四渎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同为四条独立流入大海的大河。

古时候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祭祀五岳与四渎。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北流东折,在乐安境内最终流入大海之中。

济水在乐安境内的一段是最下游,在乐安平坦的地面上,济水的河岸宽阔,水势平缓,齐国的鱼、盐均由这里的水路出境,运往其他诸侯国。

每当春季和秋季,济水上的舟船不断,往来如梭。孙武有时也在济水上划船,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在水边钓鱼。

孙武爱上钓鱼,是因为他发现钓鱼可以散心,可以消忧解烦,有利于静心、忍耐、不急不躁等性格的形成。

在济水河边,经常会出现孙武手拿钓竿的身影。有时他雅兴一来,即便是阴雨天,也照常来到水边。

在细雨蒙蒙中,孙武头戴苇笠,身披蓑衣,手持渔竿,一任风吹雨打,依然静气凝神。透过水丝雨帘,望着浩茫的河面,孙武联想起了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渭水垂钓的情景。

姜太公是孙武最崇拜的人物。孙武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被明君发现、重用,做一个像姜太公那样治国安邦的人啊!

忽然,孙武觉得钓竿猛地往下一沉。他知道有鱼上钩了,但他并不急于拽动钓线。所谓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他要等鱼儿紧紧咬住鱼饵鱼钩。

过了一会儿,孙武感觉钓丝继续向水中下沉,便迅速甩起鱼竿,一尾一尺长短的金翅鲤鱼活蹦乱跳地钓了上来。

孙武轻轻摘下鱼钩,仔细端详那条红翅红尾的金鲤。只见它两腮歙动,双目微合,尾鳍乱摆,一副令人可怜的样子。

孙武不忍心伤害它,于是双手捧起鲤鱼,把它放回水中。那条金鲤在济水中溅起一朵银色的浪花,游得无踪无影了。

孙武又擎起鱼竿,放下钓丝,沉静地望着济水。但见波涌浪逐,浩浩荡荡,奔流到海,势不可当。

由眼前的济水,孙武联想起实地考察时见到的众多的河流湖沼。他意识到,水是无处不在的,是万物之本原。生命离开水就不能存活,就像刚才那条金鲤,放回水中又得以生还。

孙武仔细地观察着水势,从这波浪翻滚的水流中,他发现了许多过去不曾察觉的哲理,水的变化无穷无尽,会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善于躲避高地,向低处流淌,制造出来的激流之“势”,可以推动巨大的山石。

孙武济水垂钓,获益匪浅。他从中陶冶了性情,启迪了思维,增长了智慧。后来,孙武在撰著兵法十三篇时,将观察到的“水形”“水势”的原理和规律,应用于对兵事法则的阐发和论述,并体现在《形》篇、《势》篇和《虚实》篇中。

尤其在《虚实》篇中,孙武的论述更为详尽,他这样说:军事如同流水,要根据外界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要避实击虚,随着敌手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要善于制造出激流之势,从而才能有效地击败对手。

初步编定《孙子兵法》

孙武编著兵法的思想,由来已久,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就开始学习各种兵书战策。

成年以后,孙武又潜心研究了《司马穰苴兵法》、《军政》、《军志》、《管子》、《六韬》等兵书,总感觉这些兵书要么是对战争谋略的论述过于简单,不易理解,要么就是论述内容过于繁杂,不易把握。

孙武从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兵争的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列国纷争、图强争霸,靠的是军事行动;而成功的军事行动,则离不开高明的兵法作指导。

孙武游历齐、鲁、晋各国,实地考察古代战场,掌握了大量战场上的资料。

经过对交战双方战略、战术、排兵布阵、用人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学习的兵法,综合研究,对战争谋略和战术安排有了很多新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从而就越发想把这些写出来。

在与祖父孙书经过彻夜长谈之后,孙武开始了艰苦的兵书撰写过程。

孙武把长期以来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包括平时的读书笔记,考察日记,心得体会,经验总结等,一一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可以想象,在简书牍海之中,孙武就像一个猎人,肩扛戈矛,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又像一位渔翁,驾一叶轻舟,劈波斩浪,颠簸于江湖之上。

孙武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废寝忘食地伏案书写,不厌其烦地求助于祖辈、父辈。

累了孙武就停下来,四处走走,练一套自创的孙子梅花拳。

有时孙武也和祖父孙书棋盘对弈,或谈兵论书;有时跃马扬鞭,驰骋于乐安大地,寻找灵感。

春去秋来,寒往暑至,一部鸿篇巨制终于在孙武的手中诞生了,虽然这还不是最后的定稿,但是已经基本确立了后来《孙子兵法》的框架和主要思想,后来的修改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修改。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富含深刻的哲理,是孙武20多年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实地考察,加上虚心求教的结果,这其中凝聚着孙武超人的智慧和艰辛的汗水。

《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军事谋略思想和伟大的哲理,在战争史、哲学史及文化史上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