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寺旧在历山西南百许步,厥始莫详。大元乙未春,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都使木公八刺沙,奉命撤寺建运盐司,乃徙置于泺源门西锦缠沟东,聊建殿楹,立满喇艾迪掌焚修事。至我朝宣德丙午,满喇缺人,适陈公英三使西域,拜官序班,致政归来,乃荐木公铎接其传焉。迄我圣天子正统改元,公铎又举陈礼主掌教事,始至,进谒寺下,俯仰太息,颓然数楹,不蔽风雨。以故市民地十余丈,以拓其基,外缭以周垣,内建礼殿五楹,其费旨公。陈玺乃礼之子。弘治戊申,知府蔡公晟暨知县盛公敬,请于藩司荐玺于礼部札,付来住持其寺,继其志,述其事。迨弘治壬子秋,谂于众曰:“教由圣人立,寺为吾教设,回教名寺,由寺以表吾教也。”顾其规模狭隘,不易容众,是以复市民地丈尺若干。门南向于礼为不称,易之而面向东焉。置斋戒所于礼殿南,立讲学堂于二门前,建庖橱于大门内,兴夫库以储藏慎终具。其费资皆教中趋义者助焉。以是岁仲秋始事,越明年冬季始落成,辟地而广,易旧而新,门观显严,殿宇峥嵘,观者啧啧然叹赏,以为盛举,岂可使后之人无传焉。以是唐君世杰,则以其意,不远地里,躬诣青州来请,且曰:“寺制虽具,教中未知所记。”愿吾子因是而有以发焉。予忝教末,及世杰请之甚坚,欲辞焉,意不可却矣。唐初开元年,有圣人者出,代天传道。始自西域,渐入中华,天下率由者众,其道故多端矣,而其教人之要则有成焉。所谓诚、礼、斋、济、游是已。诚者,物之终始,君子诚之为贵;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斋者,斋戒沐浴,迁善改过;济者,补其不足,助其不给;又有游焉,游诸西域,以格享上天。今寺制既具,固不偶然,抑岂无益之举哉。讲习讨论,示人以知此者,在是;省察克治,示人以体此者,在是;仰拜造化万物者,在是;颂祷天子万寿者,在是;称愿宗社人民,安固如泰山者,亦在是。岂曰小补哉!若夫谒寺以望,虎泉龙洞居其东,泰山阙里奠其南,北有张公祠、大舜田,西有班超墓、翠阴亭。图怨于未见,悟道于无形,皆于此得之,岂惟观寺制美而已哉!予故为记,又课凡助之者并列其姓氏于碑阴,用以告夫来者。
大明弘治乙卯岁夏五月吉旦
明威将军济南卫指挥佥事法显宗立石
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重修碑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此碑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立于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文革”中碑被毁,碑文片断见于一些杂志中。
……明嘉靖甲寅年,大殿并教化楼原立之日,近于南者,而跼居焉,偏若此者,地方狭者也。自昔至今续置民宅,地渐宽大,且先将大门改正,以得年丰之时,家给人足,然后大举合作,重修殿楼,整饬两厢,使前后左右彼此方正,而教众之心足矣!……
山东济南“志南关山水沟西清真寺工完并原出资财教众题名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南关山水沟西清真寺,因水患数次坍塌,寺址现已迁至今济南南关清真寺。此碑记载了当时创建南关山水沟西寺的始末。与南关寺的其他碑比较,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山东回民发展的线索。原碑曾一度遗失,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南关寺时找出,现立于山东省济南市南关清真寺内。
尝稽历下城顶迤南,原立礼拜寺一所,其来旧矣。而乡老杨君暨于唐二君又何庸复创立一寺宇哉?盖因沟渠阻隔,势遇夏秋霾雨停潦,河水泛涨,朝夕参谒者,往来甚不便焉。于是乃于万历三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复协济教众,各出资财,以助大工。命工师相物宜度丈尺,求大木。制度仪式,焕然一新。虽工匠奋力,而经始之速,严若默佑,冥冥之中,天实监之。于是教众满喇咸曰:“真盛举也,他日必有利益,福田以报称三君者。”岂仅仅修仪文之故事,观寺制之美而已哉!故因落成之后,不自阻遏。建录左以俟后之有所继云。
山东“青州真教寺建寺碑”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1690年)
该寺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历来是鲁东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现嵌于青州真教寺二门北墙内,碑文用楷体书写。
青州府正南阳有古刹清真回回礼拜寺自大元大德陆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自大明洪武定留荒散止存不过三五家,理有,丙戌年进清,官至陇西抚察司重建文有正辛天杨庭奎官至河南南阳重建东门内迤礼拜寺系明阳王载垿所立,有天启乙丑科进士马之骥官至国子监司业重建,本教内无神像供当今皇帝万岁龙牌一座,两寺俱系宦建。闻之上台官府于明崇祯九年岁次丙子益都县知县张公(?)文珽修志书两寺根源修建始末,立石垂世永久于后。
大清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
益都县知县陈公食花复入志书
康熙二十年岁次甲子
掌教赵璜率众内外两寺此记
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重修礼拜寺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
碑立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现存济南清真南大寺望月楼下,碑高212厘米,宽87厘米。
三代设学校,教育人材,使身心有所范而不过,有所束而不纷。封建辟雍泮宫,以为化善之区。教门之有寺,意犹是乎?据许氏《说文》云:寺,有法度者也。徐内史以寸守法度解之。揆以贵圣人之教,适异域,传子孙,百世不改,其有合欤?且是教甚古,不入中国,于隋,聚族于唐,而始传焉。其教以天心来复为宗,故礼拜以七日为期;以水木本源为念,故向方以正西为极。考廿史言默德那卫,地接天堂,秉金行清刚之气,而始祖谟罕蓦德,钟毓其间,生而神灵,有大德,能臣服诸国,故西域尊号曰:,即华言天使也。数典不忘,可勿肃静一堂,恪奉五时乎?济南礼拜寺,旧在历山百步许,大元乙未间,移建于泺源门外,历明洪,至弘治乙卯重修,万历十三年再重修,迄今又二百余年矣,栋甍倾圮,涂泽剥蚀,傍徨曲跽,久愿更新,只以资费甚巨,不敢轻,阿轰黑教长,不计远近,募化四方,醵金十年,始庀材鸠工而蒇事焉。其首倡综理者,则马魁智殿公等,为之经纪,勿勿,五月而告成。其余资,更以焕其门额,崇其墙垣,或垩其旁,或黝其下。檐宇宏敞,堂阶穆青,岂为美观哉!抑率教门大众,礼拜其中,愈以范其身,束其心,群归于清净宁谧,质朴易良。仰体我皇上无为之化也,云尔。
同志者,不可以不载,故具勒于碑阴。
辛酉举人,拣选知县韩文澜拜。
山东章丘埠村镇垛庄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记”清道光六年(1826年)
该碑立于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上旬。碑文记述修建清真寺的始末,并阐述了伊斯兰教教理,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现立于山东省章丘市埠村镇垛庄村清真寺。
盖闻乾坤有象,显覆载以生成;春秋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参造化之功用,皆真主之大能。似此洪恩,无物可报;若彼景福,有德难酬。故造立殿堂,夤恭朝向,日持精白之心,时尽叩拜之礼,此清真寺之所由来也。兹寺之建历有年耳,但日月之侵蚀,难免朽蠹;而风雨之漂摇,不无倾圮。倘不加修葺,则日就荒凉矣。有仲成马翁等,不时属目,因而心侧,首先自任,谋众佥同。于是鸠工庀材,辟山辇石,不惜经营拮据之也,而立承先启后之功。兹寺之兴皆仲成等力也。爰勒诸石,永垂不朽云。
道光六年岁次丙戌仲春上浣。
山东济南“重修北清真寺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碑立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现存济南北大寺,是该寺存留时间最长的一块碑,但字迹剥落难认。
清真之有寺,所以行五时,明五教,合同教之人,使之返本思源,而相聚为善之地也。隋唐以前,西域已有至者,荒远难稽,姑费深考。唐太宗时,因西域使臣之来,为建光化寺于广东,开元间,又敕建清修寺于长安。清真之立寺,自此始。厥后,族姓日繁,随所居而立寺焉。吾邑西郭之有清真寺,防于前明弘治。
国朝乾隆初年,寺师金君玉琏,倡修北清真寺于西郭城顶街。百余年来,时有增置。道光甲午先严致仕归里,尝同诸乡耆重修之,未及勒石,今又十六年矣。雨蚀风侵,颓败倾圮。己酉春,议修之,而苦于无资。商诸同人,均愿倾囊捐助,旋以工大费巨,力所不敷。宛君偕周君耀,不辞劳瘁,募营地方始得蒇事。大殿则重新之;围墙则增高之;厢房及门内诸舍,或易其级砖,或安其盖瓦。规模如旧,而金碧重辉。工起于庚戌春初,讫于夏仲,凡四阙月,而其工告竣。费省工坚,与甲午之役等。余既幸,落成之速,使入寺者有所观瞻。民嘉董事诸君子之同心好善,得以后先相辉映也。是为记。后学金宝符撰书。
山东济南饮虎池清真寺重修北房记清咸丰七年(1857年)
此碑立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原碑已失,仅存此文字。
好善诸君,于寺内讲堂后重修北配房三间,洵足以昭美备而肃观瞻,明正教而广风化,功既成,勒石为记。
陈玉捐梁一架、瓦一千六百、石三十车、钱二千……(略)
平陵张宗海书丹
大清咸丰七年二月
山东济南“重修南关古礼拜寺碑记”清同治三年(1864年)
满喇,在山东原指大阿訇。乌满喇巷清真寺是山东最早的清真寺之一(约元初)。此碑记述了乌满喇巷清真寺两次迁址及扩建的事宜。该碑现存于山东省济南市南关清真寺内。
自唐以来迁居东省济南历邑城里乌满喇巷,立有清真寺,更名黄亭寝,荒寝废垣,址仅存而已。移于南关山水沟西岸,建立礼拜寺一所,由来远矣。因山水漫涨,波浪涌猛,平地水深数尺之漶,坍塌数次,杨君暨于唐二公,不知何年移于沟东岸。约诸乡老紧靠沟,每至夏秋之交,守时往来不便,均商议论,各开资囊,价买地基,修拜殿讲堂等物,焕然一新。有四川府马阿訇伏龙(虎),修真养性,得道仙游,……远年近日,风雨剥蚀,教中人遵其指示,不时营缮,故殿舍赖以完固。国朝咸丰初年,历有三百余载,风雨摧残,破碎无人修理,以作荒废,均请远近乡老商议,找出古碑一座,系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创造,共立缮举,各出资囊,集腋成裘。先修群墙,次拜殿,又次东西讲堂、内外影壁、沐浴房舍等屋、大门,并栽树柏,绿荫满院,焕然一新,鸠工告成,频立学校,吾教中明德自新立功兴焉,于是勒碑镌铭,以垂永远,后世不朽矣。
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重修清真寺碑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此碑原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记载同治年大修清真寺始末。碑高162厘米,宽64厘米。碑身1/3处曾断裂,现虽已修复,但缺漏残破字不少,该碑立于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大殿南侧抱厦内。
自伏羲神农(缺七字)武、周公、孔子以来,圣圣相承,所以讲明天道人道者,何其美且备也。吾教世启西域、(缺八字)(?)之阳,得两间之气,为最正。自至圣穆罕默德(缺八字)之大原者,直与东土,大圣人心同道(缺八字)一迥,非异端曲学之徒,所得而淆也。穆圣创于前,群贤传于后,专心于奉事造化之真宰,殆与尧之钦(缺七字)昭事上帝,以贯之耳,(缺七字)戒以养性,为善以修己,诚心以感物,大之见于纲常,小之见于节目,莫不有道,莫不有(缺七字)真宰,也是后学之渐进者,皆以寺为瞻仰正路之所,迨历年既久,圮敝渐形,众善士相与谋曰:此寺不修,且坏(缺六字)各醵金,而重新之,鸠厥工,庀厥材,越五月而工告成,大殿之巍峨宏深,宝厦之明亮轩豁,望(缺六字)立孤耸,以及门楼之观,额匾之新,之,则金碧交辉,仰之,则云霞焕彩,实清真之一大。望月楼前有小学焉,原为造就童蒙,使之尊经习礼以深悉正教者。奈风雨剥蚀,几成瓦砾,经前直隶州知州金公印宝符,德配王恭人,独为重修,规模仍旧而轮奂肇新,其新建南小学则粲众与公捐资财而成者,其南讲堂后地基窄小,方因局势狭隘,为邱君名国清施三尺许,以广基址,登善域之最著者也。所最可惜者,因监工致疾,则已故金公讳成庆其人也。工成而命余记其曷敢以不文辞,因上溯往古,下告来人,使后乐善不倦者,有举不废,庶吾道历而弥光,以仰副皇上璧雍泮宫,建学铎之遗意,斯则道脉永传之厚望也。因操管而为之记,并将诸公姓氏衔名勒诸贞珉,以附骥云。
山东平邑县“左军门捐资重修清真寺碑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长185厘米,宽74厘米,共580余字。碑文记述了左宝贵倡议募捐重修平邑县地方清真寺的经过,赞扬其“富不忘本,富而好施”的优秀品德。
从来天下事非诚好焉不欲为,非有力焉亦决不能为。当今之世诚于好义而力足有为者,其惟吾左冠廷军门乎!左军门原籍本村人,由行伍起家,累迁至今职;带兵苏北独当一面,厥功甚伟,几为关外一日不可少之大员。天子所以褒荣而赐予之者,今复有加无已,遐迩知兹,亦不必缕述。惟慕其为人也,贵不忘本,富而好施。吾村清真寺之重修后得军门之力居多。忆昔同治年军门防堵涿州时,即致书与族弟又芾,请其往募,愿以身为之倡。又芾即约杨公堂明冒险而往,果募百余金以归,寺水房之修与数亩田之置皆赖乎此。后光绪八年又有信致本村,许为寺中募化多金,嘱著妥人来领,于是掌教文子敬阿衡不辞劳瘁,偕杨公建勋,越数千里至其扎营处。又得资二百余金,以为寺中修理大门各处之用。后有军门差官左大峰者,有事旋里,目睹寺中尚欠齐整,回营后面禀军门。后蒙捐银四百两,嘱董事等修南北讲堂,以其余资又置田十数亩,以作养膳计。军门前后共施银七百余两,非有力焉不能如是,非中心好之而乐为,虽有力恐亦不能如是。今寺中已功成告竣,合村同感军门威德,虑其历久弗传也,爰志巅末勒石以垂不朽云。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甘肃升用直隶州前静宁州知州瑞符米协麟拜撰诰封通奉大夫二品封典吏部员外郎辛酉科拔贡晋徽唐传猷敬题。
山东章丘官庄乡大阎满庄“清真寺碑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该碑记载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白长荣等人捐资修寺的情况,并阐明尊教与尊师的关系及“清真”的含义。是了解研究当时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宝贵资料。大阎满庄距县城约25公里,全村2千余人中约1/3是回民。此碑就立于该村清真寺大殿内。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居亲而外,莫重于师。盖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教立;欲道尊教立,莫先于建教堂、颁教法。特五方之民,风气不同,习俗各异,言语相隔,文字各殊,虽圣天子在上,普天偕从圣化,而本来面目,且万万不能改易也。
印西人,自陈宣帝太建元年,有摩哈多生麦加条支都城,别创教门,著书曰可兰,标其名曰清真。及唐武德元年,逃难于麦地那,士人靡然从之,遂以是年为纪年。至今称一千三百二十一年。此清真寺之所由始,而统绪由不乱也。
邑城东南大阎满庄,有清真寺一所,无碑志可考,不知始于何人,创于何代,而乾隆二十二年重修,有金化龙者,视乃古迹仅存也,乃及今百余矣,殿宇残缺、墙垣倾颓。有领袖人白长荣、王义美、金永熙、孙发禄等,捐资补葺,耗费不赀,规模仍旧,焕然一新。鸟革晕飞,穷极其盛。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告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