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之有清真寺始自康熙年间。维时经费无出,颇形清苦,赖马洪德、纯自行尽力捐出,购屋数间,送入寺内,又劝各教亲捐助,先后购屋共十间,四时节气动用,悉出租入。咸丰年间,遭发匪蹂躏,寺宇房屋一派荒凉,幸有冯乡老晓园竭力维持,尽心筹划,先将朝拜地所修盖,将房屋陆续修好,并将历年存余公款,添置房屋,经费始日见加增。傅乡老选之、马乡老华庭相继经理,将本寺头门、二门、大殿各处修建升高。妥乡老如松、普乡老昆山一同经理,观瞻始壮。马乡老秀珊接理,大殿四柱被蚁蚀坏,改立石柱,以期久远,并节樽常年经费,添置房屋数间。以今计之,本寺房屋几及二十间之多,年中一切动用,绰有余裕。是自兵燹以后,不是各乡老廉明公正,任怨任劳,我寺安知不化为乌有。所愿后来值理,咸体兹人之苦心,勉力维持,勿使陨越,则我寺将如日之升,月之恒,其发达盖未可量。俾将我寺之原委,经理之始末,勒诸金石,俾后人有所观感焉。并附列马乡老秀珊数目于后。
今将寺上遗存瓦屋地基列名于左:
城外上横街左右边瓦屋三四间,坐南向南,坐北向北。另地基两块,前乡老手置。
兴宁街左边瓦屋三间,坐北向南,前乡老手置。
公馆地地基四块,前乡老手置。
十字街左右边瓦屋三四间,坐东向东,坐西向西,乡老手置。内三间乡老马秀珊手置,一间前乡老手置。
城内太平街左边瓦屋一间,坐东向西,乡老马秀珊所置。
以上共存瓦屋十八间,另地基六块。
马秀珊由光绪贰拾贰年贰月起至叁拾年陆月止,共置房屋四间,其余每岁租入几何,有簿可稽。
光绪三十二年吉月吉日清真寺值事同立
海南三亚市回辉清真古寺“正堂禁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此碑现存于三亚市回辉清真古寺,碑高150厘米,宽55厘米。该寺距三亚市区约6公里,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和清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记载,回民先祖约在宋元之间从占城(今越南平定省一带)“携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聚族而居,后演变为回辉村,取重振回族光辉之意。该碑文记述了清代中期官府裁定当地回族蒲儒嵩与汉族徐翰圭为争夺该地段渔业权互控案所作的判语,是了解羊栏回族开发古崖州渔业的重要史料,也是三亚回族多年以来发现的惟一用汉文镌刻并保存至今的珍贵文物。
特授崖州正堂,加二级,记录四次许。为乞恩准给碑模,以垂久远事。据士民蒲儒嵩、周贤盛、周之造、王仕伟、蒲祖贤、蒲学嵩、蒲高仕、蒲弘仁、周元秀、蒲高贤、陈国傅、蒲锡嵩、蒲金玉、蒲春椅、蒲永发、蒲万谥等,状呈前事到州,当批准抄录判语勒碑在案。随查保平里徐翰圭等,与所三亚里蒲儒嵩等互控海面一案,缘州属沿海东至赤岭与陵水交界,西至黄流茑歌与感恩接壤,共载米五百八十四石百二斗零,共编征课银一百六十二两九钱零,近年所三亚里完银六十一两三钱零,保平里完银五十两六钱零,望楼里完银四十二两九钱零。其海面虽无界址,而各里疍户向来按照各埠采捕输纳,或有异邑小艇呈请给照,在某处海面采捕,即帮贴其处课粮,交给该管。现该完纳,相沿已久。兹保平里徐翰圭,住居藤桥,欲将藤桥海面归贴保平,因以海面宽窄悬殊,具控前来。庭讯之下,查保平、望楼二里,载米二百五十石,黄流、茑歌二湾,分载米二十石余,按户征输。自深沟至黄流海面仅一百四十里,三亚里载米一百六十石,内于康熙五十年间,抽米饷于赤岭、琊琅等处,仅米一十石余,亦按户征输。自红岭至崖陵交界,赤玲海面共一百七十里,其番坊绝米已有燕菜足供输纳,若以东西海面米石相较,则西面米多海少,所以徐翰圭等有不平之鸣。但事已经久远,殊难分更,仍着照旧分管在案。兹据该生等呈,请给发碑模前来,合行勒石示谕。为此,示谕各该疍户知悉:嗣后务宜照旧,各在本埠附近海面采捕,该埠长俱须查明,呈请给照帮课,亦不得私行越界,强占网步兹(滋)事。如敢抗违,许该埠长指名扭禀,按律究治,宜各凛遵毋违。特示。
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七初十日立
云南弥勒县小寨清真寺“恩德碑记”清嘉庆五年(1800年)
小寨清真寺系明代“改土归流”时所建。清真老寺始建于清初,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寺内现存清嘉庆五年(1800年)弥勒县正堂批复减免宰牲税石碑一块,名《恩德碑记》。
署直隶州弥勒县正堂,候补分府加三级周。为祝圣以宰垦恩准税祈示循旧赏免宰判事。嘉庆五年十月二十日,据竹元小寨举监生员李馨、王占一等禀,祭祀丧祭等牛只免判纳税一案到县,据此除批示外,查春秋二祀所需牛只及父母丧祭所需牛只尚属无多,合行给示,为此给该生等尊照。嗣后祭祀、丧祭、婚娶判例一概豁免,其买备牛只仍照例上税,不得借祭祀名绝概异豁免。至别样所需之牛,遵例纳判,不在准免之内。凛之遵之,勿违。特示。
嘉庆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示小寨阖会同立
云南大理南涧清真寺碑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碑立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主要记载了该寺新旧租石四至、田形及钱粮数目等。现存南涧清真寺。碑额题有“功昭亿世”四字。
盖闻清真之为寺也,教衍先天,经传西域,建之所以开礼拜之文,会之所以阐教化之奥。勿论通都大邑,蕞尔微区,凡我一家无不崇尊而主圣者也。然有寺无租,支费何措?有租无林,瞻拜无从。有寺有租而管理不得其人,终难垂久。公郎僻处边隅,前辈建此一寺,功德浩大,历有年所。寺中送集租石,亦不为少。每年恭逢圣节以及一切食多用繁,所入不敷所出。是以众姓同计新又制得杨家庄一区,同忱送寺,意以补前裕后,亦善功善德之一助也。但迩来世道日艰,人心日辟。而后之假公浸食者岂能预料,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也。窃念前之覆者固已难挽,而后之来者尚可补救。甚不可忽终也。是以同德同心撰文勒石以志永久。一以醒后之管办者触目惊心不敢觊觎;一以励将来之乐施好善者,踊跃争先,交租赞助。即使世世年湮,寺宇塌朽,年来节会一切用费,咸绰绰余裕。有赖合教,有幸甚矣哉。是为序。
爰汇寺中前后新旧租石四至,田形,以及钱粮数目,逐一清列于后:
田四段坐落打谷厂,东至大路,南至沙姓田,西至坎下大河,北至王马二姓田,记地三块,该租二十一石五斗。
长田乙丘,坐落王家山路下,租钱一千文。
田一段,坐落乌木龙村前,东至本庄田,南至本庄田并地坎下,西至火头田,北至地坎,大小六丘。下一段,东至本田南庄,南至百长田,西至河坎,北至沟坎,沟上下共大小十丘。二段共租六石。
田二段,坐落上庄门首,长田,东至马家田,南至沟,西至路,北至河。梯田,东至路,南至路,西至香火田,北至沟,该租八石。
大沟田一段,租五石,因被水湮,实收租二石五斗,东至沟,南至王姓田,西至锁姓田,北至沙姓田。
桥头田一段,东至河,南至桥,西至大路,北至沟,该租二石。
猛猛田一段,坐落乌木龙河前,东至山下沟,南至周家田,西至报国寺,北至乌木河,原租十石。
田一段,坐落车家共二千八百一十四弓,东至胡星沟,,西至董家田,北至宇姓田,该租七石。
瓦窑一庄,东至田,南至房岭冈,西至山嘴,北至禾水箐脚田,租五石一斗,山租收钱一千文。
田一段,坐落底么村门首,记二十九丘,原租三石。
田二段,坐落阿黑村甸内,东至蜈蚣山,南至夺木地界,西至路,北至马胡路箐,该租十四石。
和尚庄一庄,东至,南至并路下皇经会田,西至底磨河山,南至租三石九斗,折成水租田,租三十二石,柿子租八斗。
一段呵田,坐落打谷厂,东至大路,南至公田,西至关圣宫田沟,北至大路,该租六石五斗。
田一段,系下户马寅桂送租三石,坐落石箭门首,粮一斗八。
杨家庄一庄,东西二至齐山顶,北至本主田,南至路塔山脚。
其田四至东至戛底崖山脚水沟,南至本主地,西至塔山大路,北至沟团山。
四至齐田原租十六石,山租四石折成租共二十石处,随塔山平地一块,坐落杨家庄门首,又山租二石四斗。
以上钱粮数目清开于后:
古粮五石三斗五升五合八勺三抄,上纳崑三里。
团山塔山粮一斗,上纳厥杨户下。
底么村田粮一斗一升,上纳字伽户下。
杨家庄粮秋八斗四升税九升八合,上纳崑三里。
监井田粮二斗四升,上纳崑一里户。
大清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仲夏月吉旦,
合教众姓老幼人等
云南建水县燃灯寺街“清真寺灯油碑记”清道光七年(1827年)
碑立于道光七年(1827年),现存燃灯寺街清真寺,又名城区清真寺内。该寺始建于元朝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
临郡东创有古清真寺,自元历明至我大清,悠也,久也。有寺即有香火。凡寺中圣诞之节、师夫之束脩、经馆之膏火,莫不备举,前之制善矣,独至灯油铺虽设而不敷于。乾隆五十六年培父讳开泰,字级三,黍列管事,捐买补,遂矢志。酌量每年用油若干,每夜用灯几盏,即以嘉庆元年为始。非敢邀福也,殆补不足尔。至嘉庆二十一年,筋力就衰,虑培不能继承,勉为竭力,备银一百二十金,同寺中董事张琼买置田租十二石,座落南庄龙家寨东瓜冲,纳太和九粮二斗,永入寺作灯油费。促每年用油有定,除纳粮外,所剩余息只顾添入经馆,不得支用杂项。尝与董事议云:公等幸无虑,以公完公之名指东朴而如前所制之补,不足致负,余之初念也。又诏培而瞩曰:“今者灯油志已遂,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再如尔祖父之德卒于斋月焉,幸矣。慎勿有觊觎念,败我为公之心。”培忆昔者吾祖父卒于斋月,嘉庆丙辰年二月十四日也。吾祖母之卒于斋月,嘉庆戊辰年八月初四日也。今吾父又卒于斋月,嘉庆庚辰年之五月二十八日。夫何岁不同,而其为斋月同,其所属皆辰年又同所谓岁在龙蛇非耶。据经典所释:是月也,天仙开天堂之门无须爝火也,官赦地狱之罪。或据余,皆我教遵祖敬宗,迁善改过而以为至贵至重之期也,灯油可忽乎哉。后之子孙,有敢侵蚀者即以不孝治之,是为记。
嘉庆二十一年月日送灯油租人乡饮宾杨开泰。
道光七年岁次于丁亥四月十六日
建水县学生杨天培撰文并立石
建水县儒学廪膳生员白如兰书丹
云南大理州宾居清真寺“火甲碑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碑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高110厘米,宽53厘米,现立于宾川县宾居清真寺大殿前右下角。碑文记述了宾居街实行捐资作火甲费的情况,对研究清代中后期宾川回族社会历史状况有一定价值。
尝读圣谕至联保甲之条,未尝不叹其……如宾居一事,当盐未定之初,与商人之设,未有一定章程。自嘉靖(庆)三年,盐额归井,乃设乡保各一甲长二焉,因而编修名册,稽定宾居街火户约有五百余家,其回民仅有十分之一,不能充当乡保,两年轮当甲长一名。章程一定,及今三十余载,永无异议。第回民中,良莠不一,每当更替这年,有钱者行财脱免,奸滑者贸易远飏,惟贫苦良民不能脱漏,若是有忽公老先生目极(击)心伤,不忍坐视,约公士庶人等,公同妥议,俾名捐己财作火甲之费,意实甚美。而乃有奸诈之徒,或藉端塞责,或拘执观望,竟分文不出,而忽公处以薄责之心,概不为难,惟是将捐银分为等第,勒诸贞珉。嗣遇捐银者充当,恕其妨农,酌约束公银雇贷;如遇未捐银者充当,听其自便,公不与便。自慈伊始,永定厥章,后有作者,踵而行之,勿忌,不负朝廷谆谆告谕之意,以酿成娴睦任恤之风,而有以适大夫仁者之域。俾再世而下,作而歌曰:匪今斯今,据古如兹,云得之矣。是以为序。
云南大理“重兴珂里庄碑序”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珂里庄是元代以来著名回族村寨,清真寺建修很早,清咸同年间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全庄500余户,2000余回民几被屠尽,至今大理境内许多村的回民仍于农历腊月十一日到该地敬诵《古兰经》,以悼念死难先灵。当时所有田产均被定为叛产,予以没收。光绪十年(1884年)劫后余生难民陆续归里。光绪二十二年立此碑,现镶于珂里庄清真大寺墙壁中,高120厘米,宽40厘米,碑文楷书直行,文前题有“永垂不朽”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