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古今天下,屈直并行。如本村珂里庄历数朝悠久,教属回教,民为良民,文武科甲,相承相继。咸丰丙辰年,张正太猖狂灭回,引使杜文秀挂帅作乱,二下茶毒生灵,无数可纪(计),杜文秀以叛而终。当日之回教,有甘心从叛者,而亦有不甘心从叛者,可怜悉以叛名也。本村因不从叛之由,而武举王国安始被杜文秀枭首示众。此事早已禀明采访局、善后局各上宪在案。天讨肃清后,一是回产,尽指为叛,归庙、归官、归民、归地方,种种不一。本村无叛情而遭叛害,古有产业田亩,则归敷(附)文书院,园庐墓。第二次归到本乡四铺地方。某等旋里,全无依靠,仅向铺分内租坐安身。延至光绪二十二年,公众求乞,四铺绅耆幸叨仁义,将园庐墓分卖分送,全数归还与本村,做公众产,永为子孙祖业。应将卖契送约、合同执照,各色字样勒碑,以垂不朽。
计开
立杜卖园房地文约人约总杨炳如,系市上城沙铺,李正河系寺河和江铺居住。
今二铺公立杜卖,为因攻榆城时,有城南军功杨绩堂,因从军之功,军门杨大人赏与珂里庄园房地一段。绩堂将此段送入四辅公内为业,以作夫马公用,共同租与珂里庄人。庆蒙朝铺以应竹篾火把,硬自不受,立有辞约。嗣因城江院与珂里庄原属一铺,城江院着珂里庄人应差徭,情愿将面分所获公产园房地一项,送归珂里庄公内为业,已立纸约。
市上城沙、寺河和江二铺公产已不成块,且珂里庄烟租年年拖欠不堪,致使二铺公内甚是作难。兹有珂里庄李海楼先生,同马彩云、马云楷、袁正泰、马直选、袁国卿、马祯祥等诸人,请二铺绅老人等会商,情愿价买回,以便安居乐业。
二铺绅老,以同乡之谊,悯念无依,公同妥议,将此园房一项,杜卖回珂里庄公内为业。中间议受时价纹银二百六十两整入公用,画押一并在内。其园房地数目、四至、钱粮俱载执照,不必重书。自杜卖后,任随珂里庄回教管业,永为世产,二铺人等不得再认为公产,亦不至异言生端。如有异言,惟二铺承担。此系二比情愿,并无准折等情。亦系公卖公用,恐无凭,立此杜卖文约存照。附随执照二纸,送约乙纸,庆蒙朝铺辞约一纸。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初二日,立杜卖园房地文约。
杜契文约存照送约合同执照。
立送房基园地文约人杨有志、赵雅和、何德亮、李董、李早春、李荣康、赵定国系太和上乡下半城江院铺住,今立送约。为因本铺军功杨绩堂送在本铺与市上城沙、寺河和江三铺回产一项,系是珂里庄元房基地,城江院分得三分之一。目下珂里庄无依,向市上城沙、寺河和江二铺买还园地房基,议有价贯。而本铺老少人等念同铺之谊,不忍与珂里庄议卖。合铺共同妥议,情愿将本铺面份分得之房基园地送与珂里庄为业,以作应珂字门户之用,并不接受分厘价银。合铺两教相安,无欺无诈。其房基园地坐落钱粮俱载执照,送约不必重书。自送之后,永为珂里庄子孙世产,城江院子孙永不能异言返悔,恐无凭,立此送约为据。计随执照二纸,送约一纸,系军功杨懋之名再照。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初五日。
送约存照(凭中人名从略)。
信议合同文约:
立信议合同文约书人杨有松、赵雅和、何德亮、李荣康、李薰、赵定国、李早春,系城珂江院住,今立合同。为因古来本铺一铺,城江院为半铺,珂里庄为半铺。自咸丰丙辰年地方变乱,铺分亦散,历有四十余载。珂里庄落难,城江院应承全铺门户。现今珂里庄人陆续归来,安家乐业。第人户尚属稀少,门户事务无力照古能担。全铺老少人等,公共妥议,将一铺酌摊成四分之谱,此后逢大事小事,四分均摊,不能相欺。珂里庄权任一分,如将来珂里庄人数发达,依旧复原,那时仍照古规应酬。此系两教相和,二比情愿,并无逼勒等情,恐无凭,立此信议合同存照。后批立合同之始,本铺适与市上城沙、寺河和江二铺分得有珂里庄之房基园地,价银三分之一,合银一百二十两之数。今原璧送还与珂里庄,以作应珂字门户之需,为此批明。
太和县执照(一):太和县正堂夏为发给执照事,案奉前抚部院岑札饬:将太和回产以五成分给无业官勇,永远管业等因。奉此兹据弁目杨懋,开单前来恳请给照等情。据此当经按照鱼鳞册籍核对,实查得坐落珂里庄甸,杨懋下则园九十三块,计四十八亩二分一厘,核数相符,合行给照。为仰杨懋遵照,即将上年积欠钱粮完清,以便耕种,嗣后递年照章按亩上纳秋粮米折等款,勿得违抗,亦勿得侵占邻田寸土,以照公允,凛之遵之,切切。须至执照者,右照给弁目杨懋,准此。光绪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给。
太和县执照(二):太和县正堂夏为发给执照事,昨准协镇衔升用游府杨懋来署面称:前蒙署提督军门杨赏给回产地基一块,坐落珂里庄,计长七十丈,宽六十丈。四至--东至路,南至沟,西至书院田,北至园地。今情愿将此地基送入上乡下四铺等处,以作添助夫马之费,请祈发给执照等由,准此,合行给照。为此照仰该铺绅管等遵照,即便前往珂里庄照开基址,踏丈明确,招佃耕种,每年添办夫马毋得侵挪,致干查究,凛遵切切。须至执照者,右照给上乡下四铺绅管等准此。光绪三年三月初六日给。
四川阆中巴巴寺“久照亭常住碑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此为阆中巴巴寺又一通纪念伊斯兰教播道者华哲阿补董喇希(又译为阿卜杜拉欣)的碑文,文中记述了嘎德林耶大拱北门宦创建人祁静一为其修庐舍,建墓亭的情况。墓亭取名“久照”,以表“清光之照,常明不已”。久照亭是巴巴寺的中心建筑,分上下两层,四面檐角飞翘,亭顶宝瓶屹立。亭中分内室和外室,内室前面为纱帘垂掩的阿补董喇希墓。墓后正上方挂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手书的“清修”匾额。
窃以光师祖,始自西来,一时彼都人士无不群相瞻仰,咸为拜服。至其胸中之蕴蓄,眼底之色涵,虽未识其所者,何以?但清真之奥妙,性命之本原,而我祁老师已得其真传矣。故总镇马公,自幼顶礼师事之。及康熙丙寅岁,马公节镇川北时,迎接署内。钦承奉侍,朝夕不辍,即步下员戎与街乡耆庶,深加敬重,师祖名虽出尘,而持身接物不离夫天常,不堕夫奇,理究太极之化育,神合二五之精微。迨后回光内彻,自知其将脱尘而化也。因预卜佳城于蟠龙山之麓,爰于己巳年三月二十五日,师祖瘗彖。未及数载,人文蔚起,甲第麟,四境民物駸駸乎有起色矣。若非老师祖之英气爽气,钟灵毓秀,焉能至斯夫。厥后,祈老师思慕高风,特共为捐赀,于场所置阴地,修庐舍,新建墓亭,名曰“久照”,以表清光之照,常明不已耳。及康熙己亥年九月十一日,祁老师仙逝,时又令门人长清老师等递传,坐于永垂久远。然或无所善膳,何能俾守亭之人得永朝夕?是以众等再捐锱铢,屡置附近田地,以作此山常住之费。俾看守山亭者,或自耕种,或收租粮,以为日用之需,故至今永得其安。倘非我老师祖之道德高深,何能使奕禅之人倾心诚服之不遑邪?今将所置田地数处之四至边界,俱照买约税契,镌勒于石,庶疆界划然,长与斯亭共垂千古,不致淹溃云。
雍正三年,凭中价买东村张子元地土一段,坐落太清宫街西,东至迭宅地仑,西至官街,南至迭郎二宅地坝,北至官街。雍正六年十二月,凭中价买东村彭华珍田地一分,坐落普贤寺后,东以旭田至山根,西至大路沟,南至普贤寺地坎,一直连接蒋白二家之地,直抵山根,北至高宅地水井大路直下。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凭中价买崇德乡四甲杨次搏地土一分,坐落梁山坝刑家垭下,通其地大小十二块,大石桥地一块,果园地一块,屋门大地一块,东崖寺坡下大地一块,李上贤侧边地一块,河坝地一块,屋后大地一块,九弓地一块,屋边瓦子地一块,屋后山地三块,山林树木在内,其地亩弓步粮赋有宫案板籍为据。马朝杰、马德全率子良增生临洮府河州掌教绅士商民。
青海循化“水利章程碑”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
《水利章程碑》原立于青海省循化积石镇,高200厘米,宽100厘米,现已倒毁。历史上,聚居在黄河南岸的撒拉族、回族以街子为中心,其西依街子河自南而北形成查家、街子、草滩坝、查汉大寺四个村庄,时称上四工;其东依清水河自南而北形成崖慢、张嘎、清水、孟达四个村庄,时称下四工。街子河和清水河自南而北均注入黄河,沿河而居的各村皆得灌溉之利。该碑记载了清光绪十二年春,因循化天旱,街子河上游查家工堵渠灌溉,下游街子工等为争水灌溉,引发械斗事件,时任循化厅同知的长赟呈报西宁办事大臣李慎和河州镇总兵李清吾后,及时处理这起争水案的情况。当时西宁知府倭什铿额奉命前往循化后即“传调八工头目,议定轮放渠水章程”。即该碑所记的水利章程四条。据《李星使论办河南番务复函》的记载,“查家工案,临以虎咸,施以鸿略”,“于四月二十五日会禀拟结”。这篇碑文对研究循化地区穆斯林水利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清水工韩老大等爰议水利章程四条,详列碑阴,俾永远遵守。
章水分功照旧章。从立夏前十五日起,由草滩坝相浇灌,计草滩坝、瓦家(匠)庄各庄共四昼夜;托坝、线尕拉共四昼夜;、各庄共两昼夜;尕别列、上下托隆都、乙麻木牙慢出乎各庄共五昼夜;街子六门(工)各庄共六昼夜;古节烈庄一昼夜;查家七头各庄,三十昼夜。一轮周而复始,按期挨放。该两工大小各庄,均已画押遵议,日后永无变更。
渠水之源,皆自柴清、顺义、中库三沟而出,而街子各渠下游之水即系三沟源头之水,必须经查家河滩上游经过。内,且渠头尽在查家河沿,一取一塞之间,动辄滋斗。此次议定查家七头水分八昼夜。较上年丈量地亩之数甚觉过多。易涸,街子以下各庄均愿相让,此后即可再无阻塞渠头渠水之事。倘再违议,不独街子以下大小各庄共当鸣官究治。工各庄人众亦应会同禀明,群起问论,以惩刁恶。
渠之水,本系各庄共同取用之,并非一家私有之物。倘一渠不公,则各庄之人受害;一家有私,则一庄之人受累。此即互起争端之由。经此次议定之后,凡查家、街子大小各庄固不得再以水分不敷藉端滋事,即各庄到期应放之水,亦应早为摊派均匀。各庄本庄头人老民,先定妥章,开单呈案,免致临期滋闹,又生枝节。
街子、查家各工自收抚以来,均极恬静,惟遇夏间疏渠放水之际,不免稍滋事端,尚无大恶。此次掷石中伤官弁勇丁,虽系查家年少狂徒一时任性妄为,其实则由该工各庄大小头目人等平日疏于约束之所致。自今以后,各庄人众,皆归各庄头人,即时会商本工头人呈明地方官,层层折服,严治其不法之罪,庶善者知所观感,恶者知所戒惧焉。
甘肃广河县三甲集西大寺捐资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碑文记述了当地回民马得良、马吉叔侄捐献水浇地以作寺产的义举,同时还制订了关于寺产的管理办法等。广河县有清真寺300多座,惟西大寺石刻存留至今,对研究本县回族历史与经济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创修清真寺日期开例于后:
大殿前卷棚五间,头门、外砖月门、并大小看墙八幅,后学过厅三楹,内外砖院台基,以上等工,于咸丰六、七、八年建修。
教天经楼一座,南北瓦厅十二楹,院内大照壁一统,殿前小看墙二幅,大殿内紫金墙一圆便门,厨房并两面砖圆门,寺外石条台基,以上等工,于咸丰九年起,至十一年建修告竣。
公议开例碑记。
立写捐助地土文字人马得良、又胞侄马吉。
叔侄二人情缘我教,人生斯世,诸事万般,全藉乎主,是知恩者必报其恩。我三甲集庄,古有清真礼拜寺一所,历开讲堂,亦有年矣。各捐资财、侍奉高人者,不过全其永久回赐之念。今马得良、马吉叔侄等,托主洪德,日时光影无愧。是以合家商意舍捐。得良捐出:卡拉水地三垧,黑的卜门前园子水地二垧三分,官接连水地三垧,石炭沟沿水地一垧七分。马吉捐出:陈家崖湾水地三垧八分,麦者黑沟西边水地一垧三分。两家共合捐地一十五垧一分,共额粮一斗五升一合。情愿出捐于清真寺学堂内,众乡老永远经营为业。公同议定,其地日后不准老地主、乡老、阿洪等耕种,准委(围)于稳妥之人耕种,每垧议定租,干净粮食三斗,照种交租。银粮、渠工,种地人承纳。租粮准作寺内大小学学课、油灯正项之费,不许庄村好事并外边杂项内费用。以至年多日久,恐其乡老,人心不整,若时,地土践踏,水吹损伤,拖累地租者,准老地主通知在庄耆老人众跟随议妥。今谨捐助,书立石碑。
咸丰十一年八月吉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