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入选碑记的内容与前几部分相比,内容十分世俗化。有的属于勘定清真寺地界,描述周围景致;有的属于回族文士为名山大川临刻的铭文,或者重修被战火焚坏的城垣义学时留下的碑文,包括云南杜文秀起义时重修赵州城留下的碑记;有的则属于天文历算资料,反映回回历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还有的则记述了云南嵩明县回教救国协会成立的经过及创办回民小学的事迹。
比较引人注目的,当属记述清代回族群众建立民间社团组织的碑记,如康熙至乾隆年间广州回民设立“老人会”集资产收息以为各家丧葬费用的“以思呢老人会置买铺屋碑”、道光年广西南宁回民妇女为纪念圣后姑太太组织的“懿香会碑记”、嘉庆年云南开远大庄回民为捐资重修清真寺而兴办的“小会功德记”、咸丰年郑州北大寺回民为设立积金相助工程的“积金会公议碑记”。此外,还收录了记述庚子年间(1900年)王友三、王浩然两位回族名士出面保护牛街回族社区免遭八国联军侵害的“教领王友三浩然两君保全回众存没述德碑”。“元脱脱丞相三公子故里碑”则是元代官绅借感慨脱氏家族的兴衰抒发封建官僚在封建官制制度下为官为臣的无奈心情。
北京牛街礼拜寺“教领王友三浩然两君保全回众存没述德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此碑现存北京牛街礼拜寺邦克楼北侧。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徐琪撰文并书。记述回民领袖王友三、王浩然在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保护牛街一带民众及后来保护回民坟地的事迹。
诰政大夫,赐进士出身,前经筵讲官,戴花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仁和徐撰文并书。
宣武门数里而近有牛街焉,回民之所聚处也。日久蕃衍,衡宇相望。姻嫁者于斯,贸易者于斯,人烟臻密,特称极盛。光绪庚子,拳匪作乱,七月联军入城,居民惊徙,而城中奸宄乘机四出,多所剽掠,至于不能安枕。回民相聚而磋,计无所出。教领王友三、浩然两君者有胆识,乃令于众曰:“尔无恐,惟吾言是听,则患已。”回民皆,因择其长而能者俾编查各户,不使宵小诧迹。又与市里联络,守望相助,其有不法者执而惩之,于是牛街以内大肃,至于无庞吠,皆二君力也。
军务既定,其三年壬寅特筑铁路以备要差。回民之地茔是在西便门外之三里河地,无虑万计,皆铁轨所经必,回民又聚而泣焉。先世皆渴葬无三寸之附体也,若迁之何忍焉!乃又谋于二君,而友三君又慨然曰:“是吾能任之。”乃投牍于经度是工之某大臣,具以情告。某大臣亦恻然,为之心动,乃展拓数十丈迂道以出,而回民先世丘垅遂得无恙。于是众回民易悲为喜,咸举手而颂曰:“困二君策画于兵甲之时,吾身家不能保也;非友三君剖析于大吏之前,吾先世不可问也。今家室安矣,先人之魂魄妥矣,虽车声辚辚,没道左出而松楸祭扫封树无妨矣。二君之德不可以不志。”以余居懒眠胡同,相去不一里,知此事较悉,爰乞书贞石以示来兹。余惟自铁路兴筑以来之地儿,民间茔兆之有碍轨道者辄给价迁移。在任其事者以为周且妥矣,然无主之墓往往无人认领,而有奉行不善且冒领其价而抛其骨,即其墓尚有后人或力不足与争,即欲争矣而又无二君之胆识,乃畏而不敢言,则亦遵檄迁移已耳,及至骸骨散乱,冠履倒置,没而焉,何益哉?今友三君体众人之孝恐骸骨之暴露,慷慨陈词,一言而定,与前此保卫全街之回民,一遂其生,一安其死,仁术也而智勇兼焉。圣祖皇帝亲勘河工,见标识在民间坟墓者皆令拔去。盖深仁厚泽流至今日,故某大臣得仰体先朝掩骼之仁而遂许其请。二君所为,虽深于书者不能也,因为之铭:
牛街之回民兮千万而聚,处与土著以相望兮无豆觞之细,故岁庚子之不靖兮实荏苻之足虑。二君捍卫于一禺兮民安枕而夜不闭户,何风轮之驰骤兮将遗骸之暴露,群回雪涕而智竭兮谁赴汤蹈火而不顾?君独侃侃认兮无衣衿之体附,大吏览之而恻然兮为展拓乎达路,亿吴中之青杨垂兮竞纺车之丝布,暴万骨而无言兮过者尚为之却步,二君负仁术与仁心兮实勇与智之悉具,吾为此铭以告来兹兮曰不忧不惑而无。
辽宁沈阳路城隍庙碑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据《沈阳县志》载:“都城隍庙在城内四平街,旧沈阳城隍庙也。”该庙的元代石碑记述了庙的东墙外有一户“回回五哥”,藉此可供了解元代回回人在东北的情况。这里只辑录与回族有关的部分内容。
元沈阳路城隍庙碑,至正十二年
东营杜克中撰并书。
碑正文内容与回族无关略
碑阴
沈阳路城隍庙功德官员题名志
前文略
本庙营造到正殿三间,廊全子孙堂一所,碑楼一座,东西斋厨一间,西南楼从瓦屋三间,一院地:东至回回五哥院墙,南至孙百界,西北二至城。(以下略)
元脱脱丞相三公子故里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该碑为明知直隶新河县事大梁王增在刚上任阅览该县县志时,发现上面记载了元右丞相三子周彬因隐居于此而得以生存,又与脱氏后人李基和谈话后,有感而写下了这篇碑志。碑文略记了几位有影响的脱氏后裔,主要是依脱氏家族的兴衰史,抨击了朝庭昏暗、信谗害忠的元代后期历史。从作者“自古人臣有功难矣,而无过尤难。无过易也,而令人君不见其过则难矣,更令人臣不见其过则尤难矣”的感慨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封建官制制度下为官为臣的无奈。这一碑文,不仅是后人研究脱氏家族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元明时期官宦心态的依据。文存于《辽宁回族家谱选编》。
脱丞相盖有道大臣也。其逐伯颜所为大义灭亲,其诛逆党破妖寇所为以劳定国,至浚河渠兴水田皆大造于生民,而幼为皇太子官免太子于难,劝圣学领储训保护善类尤为知本以体国者。公忠于此,勋业如彼,而卒(不)免于谗言,远窜大理,为奸臣所害,岂不冤哉!愚读元史,见其流于云南时,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后虽用台臣张冲言,复丞相官爵,给复其家产,召二子还朝,而各授以官,然不数年元亡,皆不知所终。天下后世皆疑脱丞相无后矣。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愚来任新河县,阅县志忠节传,有云丞相子周彬,隐居于董村原上,不觉大惬感怀。乃知天之庇佑忠臣必不肯绝其后也。但公子之来,不知所由,意其当罪时,有程婴杵臼之家僮,卖卜之门生匿之而至此欤?或其昭雪也,两兄皆出任,有官者去,而无官者独留欤?又或长者随君育于他方,而少者宜昌于此地欤?不然何其韬光敛影匿姓名以自全而独有隐君子之风也。厥后世为善于不乏用人。明有孝廉脱镐,以才子历任东昌府同知,明经脱铉为辽东卫教授,有例贡脱权,本朝有武进士脱大基,为彰德府守备,余亦文学相续,皆丞相之远光,公子之厚德也。今岁丙寅仲夏,观察李夫子自南宫旋,感迎于境上,次与而语,适有又学思脱拔率学生数人列谒道左,询知为丞相后,谓宜立碑以表之,且许赠以诗,因言及丞相不死元必不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大臣之系于人国,岂不重哉!元惟不明,信谗害忠,使元而明也,则丞相必以功名忠而不以忠节著矣。使大臣以忠节著,人君之不幸也。临敌易帅,兵家所忌,元惟不明,以致淮安之命与金牌同辙,丞相不用龚伯遂之,言不借密旨,自便以大义听诏,立解兵权,又与武穆同。至于辞高惠之女,尤人所难及。志不可夺,忠不忘君,惟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称其大节为有道大臣,洵非虚论矣。感每读元史至此,未尝不愤极流涕,叹其功之不终,而悯其忠之可敬。先元维不明,不仅长城自坏,竟致海内沦胥。事败之后,虽有昂而明其忠者,又何救乎?!盖自古人臣有功难矣,而无过尤难。无过易也,而令人君不见其过则难矣,更令人臣不见其过则尤难矣!君而明也,则见忠不见过,观过能知仁,任始而保终,以之祈天永命,又何难乎?君之不明,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弗知,懵杀忠良,自撼其国,岂不痛哉!语曰:“人君之学,莫大于知人。”洵要论也夫!洵要论也夫!
观察李夫子讳基和,号梅崖,癸丑科进士,江南丹徒籍,奉天广宁人,好古君子也。现任整井径道,兼理粮储驿传山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加四级,因并志之。
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十月二十三日
文林郎知新河县事戊子科举人大梁王增撰并书篆
儒学署教谕举人张时华,典史盖之相,经筵讲官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管理国子监事务,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胪第闽省蔡新校正。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生员脱人麟奉旨办理昌平、延庆二州铅矿事务,因在京拜见蔡中堂,与改正,又赐官衔、图记,故志之。
河南郑州北大寺“积金会公议碑记”清咸丰十年(1860年)
此碑反映了清咸丰年间郑州回民成立“积金会”组织,资助兴办经堂教育的历史。现嵌于郑州清真北大寺礼拜殿前南侧墙壁上。
吾道遵行之道恃经乎,经所传赖于学,经学之设丞丞焉。况吾郑清真寺经学之所由来久已,然欲与吾教之隆,不无以助之,则其教不立;不无捐赀以助,则其教亦不立。故以马君恩召与其好善乐善之心,以为劝善归善之意,共约积金相助工程。一则曰奉主,再则曰尊圣,吾教大兴,近悦远来。志之于石,永垂不朽。公议罚约开列于后。
一议会中人等不许半途而废,半途不算,会中佃钱与他无干。
一议会中钱文不许私自外借,外借壹佰罚钱壹仟入寺公用。
一议会中钱文不许独专生息,专放壹仟罚钱贰仟入寺公用。
湖南隆回县清真古寺遵圣堂碑清宣统元年(1909年)
此碑记述了隆回县回民为筹办“圣忌两节”,捐资办学及扶贫济困而设立“遵圣堂”团体的经过,及该团体的管理措施,是一份不多见的重要资料。
原夫吾教之圣至大且贵,沐其教者,固久且远,诚不可不有以遵之,此“遵圣堂”所由起也。
溯自光绪十三年,经本寺阿訇马朝信倡首起会,共会十名,捐谷多寡不一,其时只十余担,信主管有七年,钱文增至一百余串。接管者系乡老马朝亭、华甫、春明三君,至今增至三百余串,前后办公,均庆得人。弟恐日久情杂,难免瓜分之议,曰遵圣反致亵圣。兹为保持此会起见,约五方乡老商议,复加会三十余名,用示垂诸永远,不许瓜分。
窃此举专为圣忌两节及大小学奉修造房、供养学生、拯救贫穷、体恤远客而设,不得混行支扯,免致虚耗,而归实用。特刊石以志不朽。
大清宣统元年五月吉日众立
湖南汉寿县教门冈清真寺图记民国八年(1919年)
此系汉寿县教门冈回民黄纯嘏修订族谱时撰写的碑文,通过“清真寺图记”叙述了教门冈清真寺的历史沿革,为清真寺的周边环境优越而自豪,并交代了寺产公田的用途。该“图记”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固安堂《黄氏五修谱》卷首下。
天下之宗教各殊,礼拜之仪式亦异。大别其类,一日多神教,一曰一神教。多神教祀天祀祖,万汇皆神。一神教谓神唯一而万能,除奉真主,不得供偶像、祀他神,若耶与回是也。考回族,自元时入仕中国,遂蔓延于内部各省。所至建寺,以礼拜我穆罕默德圣人,此清真寺所由舫也。我二世祖德信公,始祖隆兴公之季子也。自明永乐间由花家冈迁居教门冈,后之人通建此寺以祀教主,以妥先灵,迄今五百有余岁也。寺碑漫灭,岁月难稽,生其后者,只因椒衍瓜蕃,遂致星罗棋布。由是远迁异地,暨出回入汉者,皆各自建寺立祠,而此寺乃为环教门冈之黄氏子孙所独有。寺基西北有大坪,东南有大堰,最足助文人之宕漾,供武士之腾骧,此黄氏之所以称望族也。寺有公田数百余亩,每岁租入除完国课、堤费外,则以资开经学、聘塾师之用,此尤寺之精神元气也。故因四修族谱而并记之。
民国八年己未岁仲夏月穀旦十九世孙
纯嘏庠名纯燮敬斋氏谨撰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岁夏日重刻
布施佛寺碑约明代(1371年-1433年)
明著名航海家郑和在下西洋途经锡兰(今斯里兰卡)时,为体现明代宗教政策,报施人舟安利而立。碑在斯里兰卡,碑文收入《滇文丛录》卷六二《传志类》中。
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沙河,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刹,灵威翕彰。比者遣使招谕诸番,海道日开,弥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
广东广州怀圣光塔寺寺名碑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碑仍存于今广州怀圣光塔寺,石碑高102厘米,宽46厘米,汉文,楷书,金字,绿底,黄色花纹边框,保存完好。
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季秋鼎建
怀圣光塔寺
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仲冬重建
广东广州“以思呢老人会置买铺屋碑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刊刻2方,分立于广州怀圣寺和濠畔街寺内。碑文述及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马宽等27家回民先人设立老人之会,集资置产收息,以为各家丧葬费用事迹。同时又说明40余年后,该会成员子孙遵先人契约嘱托,将所置产业铺屋一间送入濠畔、怀寺两寺,以添助香火之需并立碑为证等。
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盖以启后承先,均属虽能诚未易数观也。”宽等二十七家先人沙柱臣、沙青臣、杨畹孟、傅奇玉、马君琰、沙彦臣、白元章、李万荣、脱星翰、杨仁、马相臣、伍惠庵、杨畹仲、哈时遇、顾玉书、杨得禄、马士善、杨殿元、王御卿、傅良臣、沈子臣、马德全、撒泰芝、马云程、马晋臣、曹君麟,缘以气谊相投,于康熙五十七年设立老人之会,共二十七股。醵金置产收息,以为各家丧葬之用。买有濠畔街尾、清真寺对门铺一间,深一进半,前阔十五桁,后阔十七桁。原契纹银五十两,收租贮用。历四十余年,各家次第俱已周及,计支出租息弍佰余金。当日契内书明:各家周及之后,将此铺送入濠畔清真、怀圣光塔两寺添助香火之需,留为义举。是先人计之熟而虑之详矣。今宽等恪守先训,不敢稍有更移,遂于本年四月,齐集各家子孙会议,皆欣然乐从,遵将此铺送入两寺,均收租息,各应公用。恐日后或有借端觊觎,妄图变易,故勒石列明,以杜后患,以垂永久。更(供)后人仰体。今日承先之志,相传勿替,则为贤子孙也,是所厚望焉。谨记碑二,一竖本寺,一竖濠畔街寺内。
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蒲月
广东广州怀圣寺正门阿拉伯文碑约清末(1875年-1911年)
此碑约立于清末,现收录译文,略去阿拉伯原文。译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