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甸坟地现存明清两代的墓志相当多,多为本地文化人的笔墨,有长有短。
公字荫,号景山,行三。
幼而失怙,母训义方。昆仲四五,各长成引。公生神慧,孝友异常。年甫二十,负性刚强。丙辰变乱,从戎于壬。不随逆党,保卫全乡。赛君统办,百战疆场。申明大义,克复其狂。奉谕奖赏,姓更辉煌。职列守府,德被甘棠。荣膺回籍,复奉关防。名曰总统,合里争光。各地安睹,功成身藏。光绪癸未,法匪侵疆。大宪调剿,辞有高堂。先忠后孝,不愧贤郎。可补史志,乃莫遗忘。持家有道,处世温良。济急救难,不殊慈舫。里戚族谊,莫敢荒凉。公所交者,尽属堂皇。训子习武,名列胶庠。孙儿见四,习业有行。田广百亩,屋构雕梁。正邀清福,一旦身亡。公之丰德,玉尺难量。谊属秦晋,略为表扬。
临安儒学廪生姻侄马运昌拜题
云南沙甸“清光绪掌教王玉德墓志”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
公字玉善,号仁斋,行二。享年五旬,名玉德而人亦有德也。想当年嗜好经典,游学吕河,年甫二十而学以成,于是锦衣旋里,合村景慕,延为以嫫继光主讲,自是引领朝参,阐扬教道,德超一郡,学传四方,自应长享大学启迪后人,孰料同治己巳邻村大庄延诵天经,途次遇贼负难身亡。呜呼,公虽去世,其教犹传及今。
令子恒昌立碑
姻内侄马运昌谨序并书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文明村合家老坟合世杰墓志”清代(1644年-1911年)
此碑立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墓碑两傍刻有“祖武绳绳延百代,孙谋振振画千秋”对联。
吾太岳合公讳世杰者,乃元开滇咸阳王后裔也。咸阳王次子哈剌曾任广东宣慰都元帅,明初子孙流寓河西,居于北乡,传至黔政公,中明正统甲子科举人,出任四川达州始改哈为合,自是两房分三支,如进士合揆举人,合鸣岐登到府,赫赫世家者,难以尽述。恕世杰实出自第二支,因大父瑞公徙居西乡之文沙冲,披荆斩棘,植基冶产,遂家焉。念赠谋之远子孙繁昌,丕前徽之耕读同坠,迄子今名列胶庠者,绳绳继继馨,序者延延蜀北各享,流光昌吉臻,此公舆于谊属至戚,为太岳亲虽不得亲,承道范而观其懿行,其徽犹可,即家立之见启之衷为序。
云南滇南回回总掌教马公墓志清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年-1908年)
原碑名为《钦赐二品伯克诰授光禄大夫署理云贵总督滇南回回总掌教马公墓志》。马安礼撰文,记述马德新生平梗概,为研究其人其事重要文献。
盖闻五百年而名世出,三万里而王会同。孔孟既遥,百家横恣;程朱继起,绝学昌明。吾道之在天方,前称四配,后列四贤,代有传人,炳若星日。美矣盛矣!蔑以加矣!自入东土以来,经书异文,语言诘屈。以古圣先王之至德要道出以语人,而自东土人视之,则以为火浣胡麻,不适于用也,岱舆王氏。仲修马氏,著有书籍,发明天方之学,使东土之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其志可谓大矣。然或择焉不详,论者病之。介廉刘子出,独辟天人性命之精,总汇教道法程之典,著书数百卷。其志则恢宏,其品则高洁,其学则典奥,殆子思孟子之流亚、濂溪、伊川之俦类乎!惜也,著作虽富,而流传颇少,有遗憾焉。
复初师,滇之太和人也,溯其先世,乃咸阳王赛典赤二十一世贤孙。少承家学,具有渊源。妙年属词,已为先辈所辟易。壮游秦川,博览经籍,晚好儒学,深通大义。慕天方圣人之遗泽,有万里乘风之志,其时海道不通,孤行万里,谈者深为骇异。公独奋志远行,出缅甸漾贡,历南海西海,直达天方,朝阙谒陵。与天方王公学士优游聚处,历有岁月,亲炙至圣遗行。继而游历顾德士,鲁穆各国,择风问俗,博搜曲籍,凡东土遗经所脱略者,蒙昧难以臆解者,皆考证而无疑。乃挟奇经异籍而归,设教于临安之回龙,四方从学之徒,星列云集,可谓盛矣!
咸丰初年,滇中回汉交讧,大吏左袒,冤杀省城回民,波及各州府县,回民无辜被杀者以万万计。各方难民赴省吁叩,汉回仇杀,势难猝解。公力劝众就抚。大吏嘉之,保二品伯克滇南回回总掌教。公乃闭户著书,阐发天方之学。踵嗣介廉所著书不下数十种。虽其时军国大事,文武大吏尝以咨之,而公志节皎然,其视富贵如敝屣,道德愈高,品节愈峻,远迩之人知与不知,咸尊仰之。
同治二年,马荣袭省,潘文毅公被害。省中文武百官,缩首畏死,无能为计。时提督马云峰方以梁士美跋扈临安,奉命征讨在外,省中逆寇纵横,官贼横处,公以宿德盛名,为各教所推服。官吏士民请公主持省事,公谓巡抚徐公,藩司岑公云:“公等误矣!余安能以洁白之身,而处危疑之地?”坚执不从。无如滇中士民纷纷促起,曰:“事急矣!公不挺身援拯,省城遂为贼有,民遭鱼肉,奈何!”公不得已,乃出抚慰强寇,保安弱民,密致马军门星夜回省剿除逆寇。公之有功于国家,有德于黎庶,为何如哉!泪乎马军门北上陛见,授官湖南,公以小人簧鼓,蜚语罗致,遂有武穆风波之厄。呜呼!以公之功德而其报如此,所谓天道,果何如哉!
然吾闻之,古之圣贤类皆以穷厄患难显于后世。如易补喇欣,雅哈约,尔撒,历代圣人,其典故可历数也。东土如成汤拘于夏台,文王囚于羑里,孔子厄于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古来名贤杰士,受其祸而死者,曷可胜数?然而数百年后,其名愈彰,其道愈显矣。盖天地之厄善人,正所以磨励其品,而玉成其德也。故其厄愈深者其学愈著;其祸愈烈者其品愈高。夫舍身殉道,得阵亡之功,厥报天堂,福美无量。公之心拳拳为道。济士救民,当吁上帝尊阙,求阵亡功。今以道德之躯而陷于非罪,其后报当复何如?然哲人虽萎,而公之道德文章,有历久弥彰,而与天地同寿,日月争光,则介廉而外,公遂独有千古矣!抑何憾焉。
礼亲炙有年,历有见闻,故为述其梗概如此云。
门人马安礼拜撰
云南大理西门清真寺“先贤保老师祖墓碑序”民国十四年(1925年)
大理西门清真寺又名大理东西北门寺,据传始建于明初。寺内“先贤保老师墓碑序”建于1925年。碑文记述了先贤保善的懿行。
先贤姓保氏,讳善、邑禀生。其先翁于前清康熙时从吴藩军至滇,喜苍洱之秀,遂家焉。
先贤生而聪颖,性恬淡,好读书,念时人之失学,乃建帐授徒为己任。壮习天方经典,深得旨趣,顿悟大道。乃入山潜行,久之天机晓畅,学贯天人。以济世之心切,复游尘环,足迹遍天下。相传过洞庭,降伏孽龙,居乡里役神遣电,灵异奇迹不可胜纪。如所遗祈雨大纛、铜牌等物是其最著者也。年九旬复住清碧溪黑龙潭,结庐静养,胸次悠然,活泼忘机。至乾隆四十三年归真,时人悼之,葬于玉局峰祖茔之侧。余生也晚,于先贤之芳行遗迹,仅就父老相传略举数端,勒诸贞珉,藉以流传后世。使不从而表彰之,与蔓草荒烟而俱寂,良可憾之!是为序。
昆明后学马仲良敬并立石
大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冬月上浣穀旦。
云南“郑和太公墓志铭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是碑现存昆明市郑和公园内马哈只墓侧。跋文前半部分略去。
……和之籍贯,《明史》本传称云南人。曩赵邮李印泉之订为滇西镇南人,不知所本。读袁树圃先生之《滇绎》载明大学士李至刚所撰马公墓志铭,知碑尚存昆阳城西。偕友人周生甫访之,于昆阳城西一里地,果得其碑。因摄印一帧。碑高约六尺,宽二尺六七寸,攒为红砂石,首镌篆文“故马公墓志铭”六字,文十三行,二百八十二字。其后丈余,有小丘,已倾落,似即当日之坟墓。墓前有石龟,长约三尺,以(与)墓志碑同西向立。更前有不知名之荒冢,多数亦回教徒旧物。由墓志文者,知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即和之父适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也。本姓马,祖及父均名“哈只”。按回教例,凡朝天方而归者称哈只,犹言师尊也。或曰天方即今阿拉伯半岛之麦加,为汉志王国所在。所谓哈只,即汉志之对音,不知孰是。要之,和之先世及同族盖曾朝天方,故和之冒险西行,亦非无因。又如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是则和一生功业盛传海外,所谓航海数十年,斩俘数十王者,岂非得自若祖若父刚方奇伟之遗传耶。至昆阳州筑城于清初,及后屡有所更。碑称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则当日葬地尚为乡村,未有县城,亦可佐证。树圃先生曰和幼不知书,仅以告李,遂据以为文,书于京而刻于滇,故年月有改刻之迹。碑称永乐三年立石,考和出使即在三年之冬,盖立碑即行也。他如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宫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并载碑文,可补《明史》之缺。由是观之,则此碑价值之大可想见矣。自清咸丰丙辰之乱,昆阳古迹湮没殆尽,郑和族属徙居玉溪。即此残碑,亦听其剥蚀而不知惜,可胜慨哉。路南杨君配苍,元蒙古普鲁海牙阑里伯之贤裔也,民国甲戌冬来守是邦,知碑有关吾滇掌故甚大,毁损可惜,爰捐资创建碑亭,保持永久,余因有感矣。当十三世纪,蒙古以铁骑蹂躏中亚西亚诸回国也,括其壮丁数十万以南征大理,于是回族始著籍于吾滇。今郑和遗碑复有蒙古后裔如杨君者,出而表彰之,其因缘不亦大可奇哉。光不文,偶游昆阳,幸饱眼福,知是举之有益于学术也。因考其事,以质世之好古者云耳。
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仲秋月吉旦
公泽夏光南谨志
邑人陈钟毓谨书
云南哈德成阿衡墓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哈德成(1888年-1943年)是我国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经名希拉伦丁,毕生致力于回族文化教育事业,与达浦生、王静斋、马松亭并称近代四大阿訇。白寿彝为其撰的墓表刊载在《中国回教协会会报》1944年第6卷第10-12期合刊上。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秋,德成阿衡自上海抵重庆。重庆教胞,无少长男女,咸色然喜曰:阿衡来也。阿衡居柏庄,庄内寓客既听夕过从,庄外来宾亦日益盛。阿衡析疑辨惑,辄使各得其所而退。客问偶不经,阿衡不以为迕,恒婉言譬喻,俾领悟悦服。于是,昔之视正教而迷惘,疑主命如崇墉峻墙者,始悟伊斯兰大道之坦易明白,虽至精至微,而终不外于日用伦常之际也。
阿衡居恒以古兰译本未能完成为念。十二月终,乃乘飞机南访其高足弟子马坚君于蒙自之沙甸,期早成斯志。濒行,语重庆友好以三月为期。群情恋恋,既不忍过拂其意,辄朝夕屈指,计其归期。无何,三月之约已届,而阿衡未至。更七月,而蒙自之讣电至,竟以阿衡归真闻矣。呜呼,恸哉!于是众议,有以彰阿衡之德,述阿衡之志,嘱彝为文,表阿衡之墓,且以树楷模于来兹。彝惟阿衡之道德言论彪炳天地间,岂以墓表之有无而增重?以彝之鄙陋,且从阿衡之日浅,又乌足以表阿衡?徒以众情促迫,不容自已。而阿衡立身论学之大者,彝幸得窃闻其绪余于十百之一二,是亦不可不示之天下而传诸后世。虽不文,又何敢固辞?爰本所知谨述于次。
阿衡讳国桢,又讳哈鲁伦丁,姓哈氏,德成其字也。其先汉中人。父希龄公,早遭乱离,只身转沪。旋服务浙江路礼拜寺,习赞礼,群以戛哈里发呼之。戛之为言小也。阿衡幼时,家道困苦,饔飧或不继。希龄公以阿衡聪颖,不忍废其学,仍节衣缩食,使就外傅,读儒书;稍长,复亲授以天方文字,略具根柢。年十六,希龄公命诣润州,旋入古豫。所在,访名师,习教典,既三年,学业大进。而希龄公忽以疾病闻,阿衡自清化星夜驰归,希龄公竟不起,呼阿衡面告之曰:敬事真宰,毋堕先业,毋徇流俗。阿衡谨心志之。自是阿衡之言行盖无不一本于斯,然亦自是阿衡之家累乃重,竟不得专心向学之日矣。
寺中执事以阿衡品学之优,使继先职。家中食指繁,月入不足以自给。不得已,乃习英吉利文字,赖打字所入,以资挹注。虽日处支绌之境,顾未尝一日忘学。每有余暇,恒手一卷,且阅且讽。遇有往来经师,国外同教,辄请教益,共切磋。以是,阿衡之学乃日进无已,于波斯、印度、英吉利语言文字亦皆窥其旨要,通其门径矣。
无何,寺中推阿衡任副教长之职。阿衡以是时耶教会印行《回教考略》一书,语多诬蔑,群情激愤,而教士李佳白方设尚贤堂,阳揭协和各教之旨,乃往访晤,广征博引,条举书中乖谬诸事。佳白无词,卒焚书毁板以谢。于是风波顿息,阿衡之声誉遂远播矣。
民国二年,阿衡朝墨克,对恺而白,默以献身正教自矢。翌年归国,遂纠合同志,共谋裕款储才兴学之计。因发起协兴公司,经营海外贸易,冀以赢余为兴学之资。八年,阿衡出任驻锡兰、埃及经理。营务所需,因时与西人游,得上下其议论。于是,所学益博而深,虽外邦人士亦括目视之矣。
十三年,返沪,赓续进行兴教计划。翌年,成立中国回教学会,发行《月刊》,创译古兰。十七年,创办伊斯兰师范学校。十九年,复选派学生留学埃及。凡滋诸端,阿衡均不惜排万难,集全神以赴之。
二十六年,日寇侵扰上海,师校无形停顿。一时居民之流离失所者甚众。阿衡首倡同教,就租界,筹办救济,多所全活。自是五年,阿衡日处惊骇浪涛之间,屹然自持,恒相机示教胞以忍辱待时,救国家救民族之道。我政府派遣教胞,有事敌人后方,道出海上,谒见求教者,阿衡亦无不阴为擘划,相其行止。东南数省,我教胞之得以巍然独维正气于人间鬼域,是因正教感召之伟大,抑阿衡宣导之力有足多也。
二十九年,弟子马坚自埃及返。阿衡念译经事大,学会经营十六年,未底于成,亟欲坚出其海外所学,襄斯盛举。乃南迎坚于香港,订译经之约而还。明年,坚莅沪,与伍特公、沙善余两先生共洽译事。阿衡虽未执笔其间,而字义之斟酌,训释之商订,恒与一再往返,不惮烦劳也。
年,太平洋战事暴起,上海租界胥沦于敌。敌伪久欲假借以为劫诱之资。于是侦者候于门,聘书邮于途,而阿衡遂悄然离沪。阿衡任浙江路礼拜寺教长,至是十八年,今始为第一次之离职远游也。
阿衡走蚌埠,趋太和,视仲女于西安,谒祖墓于南郑,遂入成都,而抵重庆。白健生将军闻阿衡之离沪也,电嘱各地军政长官妥为照护;既晤面行都,中国回教协会教务之事辄以咨之。未几,将军以教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之职为请,阿衡谦让未遑也。又未几,再以编译委员会主任为请,阿衡复辞。弗获已,乃强许之。
阿衡居重庆,酬酢烦。教中人士既以得共晤语以为快,教外社团复频请讲学,冀化雨之普霑。重庆冬季气候故恶劣。阿衡日上下石磴泥泞之间,往来寒风凄雨之下,人不胜其苦,而阿衡怡怡如也。虽然,阿衡译经之志迄未稍息,云南之行乃不可以已。
阿衡飞昆明,转沙甸,日与马坚切磋辨难,务求古兰译文折衷而至当。暇则教村中青年诵古兰,复从坚习春秋大义。每当夕阳西下,则偕二三青年,倘徉于玉带鱼峰之间。
既而,阿衡病虐,体气大衰。虐愈未几,复病痢。有请医者,辄不许。及自知不支,始就医个旧疗养院。然时已不及,入院九日遽弃世。时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阿衡方五十六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