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感到了布朗对他的威胁,这在几天前似乎还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布朗在出席大会代表人数上仍处于劣势,他与克林顿的代表数比为1:6,但他气势正旺,其政治能量不可小视。纽约、堪萨斯、威斯康星等州的预选即将开始,克林顿不能有大的闪失,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他告诉自己:必须行动。
克林顿频频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他要让选民们消除对他个人品质的怀疑,这种怀疑已经在投票中反映出来了。克林顿的战略是:尽可能多地上电视。他认为选民越了解他,就越容易消除对他个人品质的疑虑。电视节目主持人菲尔·多纳休就品质问题追问克林顿。克林顿这样回答他:“我认为,要衡量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是否总是完美的,而是要看他是否做出真诚的努力来具有信念,并以之为生活的准则。”
4月2日,克林顿在纽约就对外政策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对外政策。克林顿指责布什在向前苏联的共和国提供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这件事上行动太迟缓,说布什的外交政策是赞成稳定而不是民主变革。他说:“尽管布什总统有经验、技巧和谨慎的职业作风,但他还是没有能够清楚地阐明美国外交政策的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外交方面是布什的优势,是克林顿的短处。克林顿在这方面攻击布什,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扩大影响。这样既有利于目前与布朗的争夺,也对将来与布什争斗有益,可谓一箭双雕。
4月8日,克林顿又赢得了堪萨斯州、纽约州、威斯康星州预选的胜利。在明尼苏达州与布朗接近,但也以微弱多数领先。克林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民主党主席罗纳德·布朗预言:克林顿在星期二过后将赢得大约1300张代表选票,这个领先地位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记者沃尔特·米尔斯在新闻分析中说:“现在只剩下一位民主党人可能会妨碍比尔·克林顿的提名。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民主党战略家汤姆·多尼朗认为:除非发生某种难以预测的失败,否则,克林顿赢得提名已是必定无疑的事了。米尔斯、多尼朗的言外之意是:只要没有突发的丑闻。克林顿获得提名将不成问题。对此,克林顿表示,所有潜在的问题都已经摆出来了,并且都已经得到解决。他相信不会再有问题妨碍他,他将赢得提名。
可是,即使在这种胜负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仍然有许多民主党人希望别的什么人能够出来竞选。就在克林顿刚刚获胜的纽约、堪萨斯、威斯康星诸州中,每州都有60%左右的民主党人持这种观点。人们对克林顿的诚实和正直持保留态度。不少民主党人担心这一点将使他在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较量中,成为易受攻击的弱点,从而使民主党夺回白宫的希望落空。
失败了的布朗扬言,他不放弃攻击克林顿,他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不断进行攻击。他说克林顿是一个玩弄卑劣权术的“卑劣大王”,如果克林顿与布什对阵,克林顿一定会惨败。布朗说,既然克林顿的败北是可以预见的,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另外推出一位竞争者呢?
眼看胜利就要到手的克林顿,不能允许民主党另择新人。他告诫党内同事,如果抛弃他另外推举其他候选人,对民主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若如此,情况只会更糟糕。
民主、共和两党的总统候选人都是在各自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确定的。在预选中获代表票数多的,一般就会被大会提名。但是,有时党的代表大会会被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控制,这样总统候选人的产生就要再经过一番权力斗争、幕后交易。
政党大会被权力经纪人操纵的事不乏其例。民主、共和两党全国代表大会每次均要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在大会召开之前,由它裁决在代表席位问题上出现的争执。
1912年共和党代表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否决了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者的代表资格,通过了在职总统塔夫脱的支持者的代表资格审查,引起了共和党的分裂。60年后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否决了芝加哥市市长梅厄·戴利等59名代表的资格,而通过了支持麦戈文的代表资格审查。最后,控制了民主党大会的麦戈文获得了总统候选人提名。
政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权力经纪人仍有可能操纵大会。1952年民主党代表大会共有4位总统候选人竞争者,他们是在预选中获胜的田纳西州参议员埃斯蒂斯·凯弗维尔、佐治亚州参议员理查德·拉塞尔、在哥伦比亚特区预选获胜的纽约州前州长艾夫里尔·哈里曼及由党魁们推举的伊利诺伊州州长艾德莱·史蒂文森。第一次投票,4位竞争者得票均未超过半数,凯弗维尔得票稍稍领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台前幕后交易,史蒂文森在第三次投票中获胜。
克林顿不愿成为第二个凯弗维尔。他寻求到了前总统卡特的支持。卡特表示他支持克林顿,克林顿应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卡特还指责不甘失败的布朗,说他是在进行一场“几乎百分之百消极”的竞选活动。
4月13日上午,克林顿打电话给劳联——产联主席兰德·柯克兰,寻求工会的支持,以避免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另一位候选人的不利局面出现。
劳联——产联是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拥有1400万名会员。由于克林顿赞成布什力促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引起一些工会人士的不满,尤其是支持汤姆·哈金的工会。克林顿为拉工会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持。开始转向中间立场。他表示,不管最后达成什么样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都要保护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
经过一番交涉,劳联——产联领导人,包括支持布朗和哈金为候选人的一些工会领袖,一致投票同意建议劳联——产联支持克林顿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劳联——产联主席柯克兰说:“这个委员会表决结果反映出广大工会会员的情绪,现在是到了支持克林顿竞选总统的时候了。”当天,劳联——产联下达命令,要其下属各政治机构立即开始为克林顿竞选展开工作。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工会决定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看到,现在布朗不可能赢得足够的选票来获得党内提名,支持克林顿可以避免权力经纪人操纵举行的代表大会可能推出另一位候选人。
柯克兰说,工会想帮助克林顿避免发生1984年民主党候选人蒙代尔竞选总统时发生的事情。那年,直到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蒙代尔还得为争取代表支持而四处奔走。结果,蒙代尔对大会毫无准备,以致无法将竞选进行下去。现在及早支持克林顿,工会可以使他有为党的代表大会和竞选活动做好准备的充裕时间。候选人能够尽快地组织自己的竞选活动是很重要的。
劳联——产联的举动反映出民主党内普遍的心态:尽快结束党内争夺,尽早定下总统候选人,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布什,赢得1992年的总统大选。
6月2日,克林顿在亚拉巴马、加利福尼亚、新泽西、蒙大拿、新墨西哥、俄亥俄州全面获胜。
这次预选使克林顿稳获民主党的提名。
步步为营,大战布什
克林顿现在面临的竞争对手很明确——共和党籍的现任总统乔治·布什。他在代表大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赢得美国选民民心,在美国选民的支持下,把已盘踞白宫达12年之久的共和党逐出白宫,把布什总统赶下台。
美国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票决政治,选票决定一切。在美式的两党轮流执政的民主政体中,从政者需要得到广大选民的支持。特别是在竞选期间,争取民心,进行竞选拉票活动,是所有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有句老话,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美国选民是非常务实的。哪一党政策能够给他们带来更为富足和繁荣的好日子,他们就选哪一党候选人出任总统。
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克林顿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与策略?应该着重争取哪些选民与选区呢?
克林顿在投入大选时,即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争取中产阶级。在他宣布参选的演说中,他提出:长期以来,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承受经济负担的时间太长了。他要改变这一种状况。在初选中,他就一直把争取中产阶级作为主要的竞选策略。
克林顿争取中产阶级的策略构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美国立国200年,开始的100年为农村世纪,第二个100年为城市世纪。城市促进美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美国城市世纪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开始进人所谓的郊区世纪,郊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从整体的人口统计来看,1920年之前,绝大部分的美国人住在乡村,到了1960年,乡村、城市、郊区人口各占1/3。30年后,即进入90年代时,美国郊区人口已占全美国人口的31%,而农村人口降至25%,美国开始步入郊区国家(Suburban Nation),这一趋势正在发展之中。由于城市越来越拥挤,治安越来越恶化,人们纷纷迁往郊区。据统计,纽约有60%的居民希望迁往郊区,洛杉矶有48%。波士顿有43%。1990年,全美有14个州,其居民的多数住在郊区,其中包括全美人口最集中的六个州(加州、佛州、宾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和新泽西州)。
从政治意义上讲,1960年,城市选票占全国选票的33%,其中20%投票给民主党,13%投给共和党;但是到了1988年城市选票,只占29%,其中18%投给民主党,11%投给共和党;在农村,共和党的影响在增加之中,但是人口则呈下降趋势。
最后来看郊区。1960年,它占全国选票的1/3,其中18%投给共和党,15%投给民主党;到了1988年,郊区占全国选票近半数,其中28%投给共和党,22%投给民主党:换言之,共和党在郊区的领先已经足以抵消民主党在城市的领先。这样,两党的竞争已经成为两党在郊区力量的较量。大西洋月刊说,1992年的大选,可能是郊区世纪的第一次总统选举。
谁住在郊区?不论肤色的差异,压倒多数的居民为中等收入阶层及财产拥有者,即所谓的中产阶级,其最大特征是家庭年均收入在5万美元左右,拥有一栋房子和1~2辆车,郊区化意味着美国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私有化。身居郊区的中产阶级一般年纪较轻,受过良好教育,政治态度中庸温和,立场独立。他们更关心就业、子女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基础结构、建设和医疗保险。他们最敏感的问题则是税收。过去25年来,民主党的政策是增税,以支持政府日益庞大的开支以及维护无所不包的社会福利事业,结果是得罪了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想法是,只要经济繁荣,工作和收入有保障,纳税不多,中产阶级家庭就可以自己负起照顾自己生活的责任,不需要政府搞出一大堆计划来照顾。这是中产阶级在过去多次选举中舍民主党而选共和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憎恨民主党的大而不当的社会福利政策。
在美国政党史上,民主党的最大成就,乃是近几十年来对民权与自由的支持,以及其国家政策保护穷人的利益。但是,这一政策走上了极端,其主流象征成为穷人、黑人与少数族裔和非传统人士的标志,变成纯粹自由派政党。这也是前两次蒙代尔·杜卡基斯竞选时由白人中产阶级构成的所谓“里根民主党员”反叛本党,转投共和党的主因。
在共和党执政期间,里根时代及作为其延续的布什执政期内,共和党却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向极右翼的意识形态滑行,变成倾向富人阶级的保守派政党。里根与布什都实行功能保守主义,强调增加私人企业,减少公共投资。自1980年以来,对教育、医疗保险、基础结构建设的资助减少了1/3。结果是富者愈来愈富,穷人愈来愈穷,公共基础设施老旧,公立学校素质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治安恶化,种族关系紧张等等,使关心社会问题的中产阶级日益不满。
另外,民主党与共和党长期主宰美国政治舞台,根据其意识形态和利益需要,把满足其基本选区选民的要求,当作头等大事,受到忽略的却是居住在郊区的中产阶级,而他们才是真正的美国社会主流大众。
随着布什任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失业率高升已弄得人人自危:加之布什政府多次增税,使中产阶级负担加重,结果破坏了中产阶级的生活空间,使他们信心丧失,造成了中产阶级的“政治化”、“激进化”,布什及共和党的支持基础出现裂痕。
克林顿对美国政治的历史与现实都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他知道,目前足以影响大选结果最关键性的选票集团是中产阶级,这批人是他要争取的主要目标。他在参选后一直以不同的温和派的民主党人姿态出现,他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一开场就提出“被遗忘的中产阶级”,并明确宣称:“我是中产阶级的产物。当我成为总统时,你们再也不会被遗忘。”前者既有民主党的自责,对中产阶级20多年的冷落;又有对共和党的批评,先利用然后背叛了中产阶级,至于后者,则显示出克林顿为掌握美国社会主流大众所做的努力,也是争取中产阶级的策略口号,以此打动中产阶级选民的民心。他又口口声声说只给占人口2%的富人加税,对有孩子的中产阶级家庭减税,这都是在讨好和拉拢中产阶级,是争取中产阶级支持的策略手段。他还强调要改革美国社会的福利政策,提倡个人责任,这也是为了安抚中产阶级。
在初选中,克林顿曾以这套策略战胜了党内的竞争对手;在与布什较量中,他将继续以中产阶级的代言人自居,以争取中产阶级支持为策略号召,打压共和党与布什,使中产阶级“民主党化”,使民主党由失败转向成功,最后达成入主白宫的目的。
克林顿今年选运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使选民相信他比布什更能繁荣经济。经济荣枯是人民最关心的切身问题,只要克林顿能够抓稳郊区中产阶级选民的价值观和心理期望,根据他们的胃口,提出重建美国的社会经济政策,重新诠释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和代表利益,他在11月选举中就比较有希望获胜。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后,民主党人高唱反攻曲,志在夺回白宫。克林顿一戈尔声望直线上升,布什声望却骤然下降,毫无疑问,这正是1/4世纪以来,他们问鼎白宫的绝佳时机。
在民主党大会胜利闭幕和在民意测验中声望鹊起的鼓舞下,克林顿与戈尔决定一鼓作气,乘胜前进,进行攻势竞选,与布什阵营进行交锋,压住共和党,以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