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强调实施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为扩大美国农产品出口,减少国内市场农产品过剩,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支持农产品出口。一是利用商品信贷公司拥有的商品或直接提供出口补贴增加出口。目前,补贴出口的产品占出口总量约1/4。二是向国外进口商提供信贷担保,为国外进口商进口美国农产品提供方便。三是和邻近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日生效,它取消美国和墨西哥之间贸易关税、配额和许可证。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建立自由贸易区后,15年内美农产品年出口将增加26亿美元,农民现金收入每年可增加3%。
克林顿还制订了资助农村社区服务和经济发展计划。解决农村设施问题,一是依靠政府给予资助,二是依靠社区的公共收入;或者由社区和专业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后者提供收费服务;或者社区之间联合起来,建设必要的设施。近几年联邦政府对非都市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资助资金人均2725美元。联邦政府资助资金包括补贴、贷款以及其他支持农业、林业、住房建设、交通、教育、医疗、社会安全、能源等的支出。
农村社区经济发展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农村水、电、垃圾处理和通讯等服务设施建设;②农村住宅和社会发展;③发展农村企业和合作事业。
农村基础设施计划主要是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农村建设比较完善的水、电、垃圾处理以及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其中一个重要计划是到2000年使每一个农户通上自来水。
农村住宅和社会发展计划,由联邦农业部直接向那些不能从其他机构获得住宅金融资助的农村居民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为农村医疗护理、社会安全、公共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
农村企业和合作事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社区提供日益完善的服务。
在克林顿干预下,全美实施食品资助计划。实施食品资助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向低收入和政府确定的资助对象提供食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美国农产品过剩。1994年农业部用于15种食品资助计划的开支为395亿美元,占农业部总预算的60%。
克林顿特别重视开展农业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事业。在农业部从事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的部门有4个:农业研究局,研究、教育和推广局,经济厂家局,农业统计局。
在经济研究方面,农业部设立经济研究局,主要研究美国和国际农产品需求、农业生产成本收益变化、政府政策效果等,向国会、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美国农业信息,宣传政府政策。联邦农业部还设立农业统计局、世界农业预测委员会。
在农业研究资料文献方面,美国有国家农业图书馆,它是三个国家图书馆之一,藏书220万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图书馆。
对于农产品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克林顿亦十分关注。他强调指出,我们应该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销售、加工、储存和运输,坚定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
克林顿认为,持续发展农业生产,重要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业部要负责森林资源管理和维护。除经营管理国有林外,联邦农业部还对州和私人拥有的森林的管理提供帮助,组织农业资源调查研究,实施政府资源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计划。
克林顿的“一束激光”,不失时机地照射在美国农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高涨。美国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但其农业生产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美国对外贸易中顺差最大的部门,并已经连续保持了37年外贸盈余的纪录。这种旺势可望保持到下一世纪。预计,到2005年,美国农产品出口将达到800亿美元。
对美国农业而言,海外市场已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发展趋势上看,美国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在1995年到2005年这11年内,除了棉花和大米等少数产品外,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幅度将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例如,美国国内小麦、玉米和大豆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估计为1.2%,而对外出口增幅将达2.5%:国内牛肉需求年均将下降0.2%,但海外市场的增幅将高达16.1%。
二是包括肉类和水产品在内的高价值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超过了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商品的增长幅度。牛肉、家禽和猪肉出口在这10年内将分别以16.1%、10%和9.2%的幅度增长,大大超过玉米、大豆和小麦的增长率。
三是为美国农产品开拓了海外市场的大宗商品的销售将以高于1985年至1995年间的增长幅度持续上升。美国小麦、玉米和大豆出口量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1995年的50%、21%和34%增加到2005年的53%、27%和36%;牛肉、猪肉和家禽三大肉类的出口比例也将有所增加。
市场专家认为,美国农产品向海外市场的扩展首先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亚洲经济群体的崛起。随着收入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对更高档次农产品的需求显著上升,对用于发展家畜和家禽业的饲料粮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农业的高度现代化则为美国农产品争夺海外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2%,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高生产效率与巨大的生产潜力,他们不仅养活了美国2.6亿人,还有大量剩余农产品向海外出口。有位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农业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工业,这话不无道理。
克林顿政府和国会在推动农产品出口方面十分卖力。近些年来,美国政府把扩大出口作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为此频频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后者降低关税并开放农业贸易市场。
聚焦教育事业
克林顿在阿肯色州州长任内曾说过,如果他当选总统的话,一定要力促美国迈向“教育强国”。就任总统4年来。他正是朝着这一宏伟的目标努力的。他在每年的国情咨文中都提出“教育优先”的决策,把“一束激光”在教育事业中聚焦。
当朝云出岫、霞光四起、晨鸟争鸣之时,克林顿在白宫对希拉里说:“今天你有什么安排呀?”
希拉里风趣地说:“听从总统的指挥呐!”
克林顿笑道:“好,跟小朋友做伴去。”
迎着朝阳,克林顿夫妇来到距白宫不远的威廉·劳·加里森小学,先向一群以黑人小孩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朗读《龟兔赛跑》的故事,而后在学校礼堂宣布:“哥伦比亚特区的大学都已承诺向当地小学派出志愿识字指导员。”
克林顿总统一再动员有文化的志愿者组成一支“公民大军”,以帮助履行他的竞选诺言,那就是让每个美国儿童在8岁以下就能够读书识字。
克林顿对师生们说:“我们正朝着迈进的世界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教育。我们只有使我国所有的人民受到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统一的社会。”
克林顿总统把教育问题作为他任期中国内政策的中心问题。他坚持说,这是使美国保持世界第一的唯一办法。克林顿说:“我们打算动用数以千计志愿者来动员和训练一支由100万名阅读导师组成的公民大军。”
克林顿为这项计划建议拨出15亿美元的新的教育经费,让课外阅读专家来培训导师。另外10亿美元用来雇用这些导师。
师生们热烈鼓掌,欢呼声响彻校园。克林顿在阿肯色州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工作经验,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化。
克林顿指出,近年来美国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信息革命的来临使教育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不断上升,而不少美国人对教育现状忧心忡忡,教育改革之议由此而来。为了确保美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我们一定要迈向“教育强国”。据了解,目前在教育界,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高等教育学费上涨太快,超过了一般家庭的负担能力。据《新闻周刊》的调查,在过去8年中,获得一个研究生学位的平均投入已达到20万美元。二是中小学教育中,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太差,学生的基本阅读和计算技能低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自就职以来,总统夫妇每周至少一次拜访学校或学前班。克林顿本人已在五六个州议会宣讲了他的教育政策,特别是制订对学生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进行测试的全国性标准的主张。有人认为,克林顿显然希望其教育政策会成为使他载入史册的敲门砖。总统夫妇已把教育作为第二任期的中心议题,并且正以1994年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同样的热情在推进教育改革。
看来,克林顿迈向“教育强国”的决心是很大的。他要求开展一场全国性运动来提高美国的教育水平,以保证下个世纪美国具有与其他工业国竞争的人才和能力。克林顿确立的目标是:8岁以上的儿童人人必须能读会写,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人人会“上互联网”,18岁以上的青年人必须都能上大学,美国的成年人必须都有在职学习的机会。
克林顿还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十大教育举措:第一,确立全国性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进行测试的标准。到1999年之前,要求每一个州都应该对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进行阅读水平测试,同时对每一个八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水平测试,以确保这些学生达到标准。第二,加强教师培训。第三,使所有儿童能读书识字。鉴于目前40%的8岁美国儿童不能独立阅读,克林顿号召发起“美国识字计划”,要求到1998年建立一支由100万自愿者组成的公民大军,到小学去帮助三年级以前的小学生识字。第四,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第五,鼓励家长为孩子选择公立学校(美国目前实行的是,孩子在所住社区内学校上学)。为了扩大选择范围,要鼓励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开办“特许学校”,在2000年达到3000所,为现在的7倍。第六,维持学校纪律,加强品德教育。第七,增加拨款,修缮校舍。第八,普及第13~14年的教育(即初级大学教育),为此提供一系列税收优惠。第九,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机会。第十,使所有教室上网,把信息时代的力量带进学校。
在十大举措中,克林顿特别看重制订全国标准这一条,而希拉里则尤为关注涉及早期儿童教育的第四条。4月底,希拉里主持召开白宫教育会议,主题就是改进早期儿童教育,并做了决策。
从政治上看,在教育问题上右翼观点历来是引进“自由市场”原则,主张政府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平等提供资助,鼓励两类学校相互竞争,允许家长自由择校。左派观点则认为,政府资金不能支持私立学校,因为这类学校附属于特殊利益集团,并且往往从属于某个特殊教派,使用公共资金支持这类学校不符合公共利益,并且违反政教分离原则:改进公立学校的重点是加大资助贫困地区学校的力度。处于中间的观点则主张,政府支持的重点仍是公立学校,但是允许家长有择校权。从上面的论述看,与其他方面一样,克林顿在教育改革问题上走的也是中间路线。
克林顿之所以把教育问题置于总统议事日程的核心位置,首先与他本人以及希拉里的个人兴趣有关。出身贫寒的克林顿是靠个人奋斗和寒窗苦读最终出人头地的,因此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期间,他与希拉里一直在教育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其次,从现实政治考虑,今日美国公众的兴趣点是社会问题,而在诸多社会问题中,教育是党派冲突相对较少的领域,在教育政策领域的成功会给他们夫妇带来持久的声誉。
全国教师协会支持克林顿的方案。总部设在纽约的“家庭与工作研究所”正在积极推进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密歇根州的共和党人州长约翰·恩格勒也表态支持克林顿,支持教育改革。在此情况下,对教育改革行动迟缓的美国新闻界也被迫做出反应。美国广播公司推出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专辑“晚安,月亮”。《新闻周刊》也已于近期出版了讨论教育问题的特刊。
围绕克林顿方案所展开的争论很多,但是特别引人注目的焦点则正好是克林顿夫妇所关注的两个问题。针对克林顿主张制定全国教育标准,批评者认为,这将导致教育管理体制的官僚化,最终导致浪费(教育成本提高)而无助于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改善。至于希拉里所极力推进的早期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基本主张是家长(特别是母亲)应该在儿童出世的头几年多呆在家里,给予孩子亲情,这就牵涉到家长责任问题,以及政府如何帮助家长履行责任的问题。而克林顿签署的福利改革法恰恰要求贫困单身母亲尽快离开孩子去寻找工作机会。显然,在改进早期儿童教育的思路和福利改革的方向之间存在着矛盾。
克林顿教育改革方案的政敌主要是掌握国会的共和党人,这些议员们有自己的“实验计划”。在1996年初参议院讨论哥伦比亚特区拨款法时,共和党竭力想附带加入一个条款,规定用公共税收对私立学校实行“学费担保”,也就是允许人们像上公立学校一样,免费上私立学校。虽然这一努力失败了,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路与克林顿大相径庭。按照宪法规定,教育本质上是州和地方政府的事,联邦政府只能起协助作用,而不能包办。克林顿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州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前提。鉴于在平衡预算的压力下,联邦政府不可能向其他各级政府提供大量教育拨款,因此克林顿手中既无大棒,又无胡萝卜来使州和地方政府推行其政策。
在美国,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第一步就是要受到公众注意并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教育改革问题已走完了第一步。这一问题的未来走向如何,美国的公立教育能否最终纠正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病,关系到这个国家长远利益。但是,克林顿有决心通过艰辛的努力,唤起民众的觉悟,让“一束激光”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上世代闪烁!
美国经济捷报连连
当克林顿夫妇从家乡阿肯色州带来的山楂花苗盛开出绚丽的“五月花”时,克林顿在1992年大选中抨击的经济衰退,在美国已变成强劲的经济增长,举国上下,经济振兴的捷报不断传来,即使是反对派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克林顿管理经济的几下绝招,的确已经大见成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