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
28586600000034

第34章 宏村

中国画里的乡村

看过电视剧《徽娘宛心》的人一定会被宛心的坚韧与正直打动;去过这部电视剧的取景地——安徽宏村的人一定也会为这个古老村庄的独特魅力而折服。

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青山萦绕,绿水环抱的山坳里,坐落着一个粉墙黛瓦的古村落。这就是位于黟县北部东山脚下、羊栈河畔的宏村。这是一座形如卧牛的古村落,村子北部的雷岗山是“牛头”,山上高耸的参天古树是“牛角”,村中的月沼、南湖是“牛胃”和“牛肚”,盘桓在南湖边的长堤是“牛尾”,整个村落里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就组成了“牛身”。古人说牛卧马驰是吉兆,牛主富贵,这也许只是一种期盼,但是宏村的居民们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体验。这头“卧牛”美丽而恬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安详、富足、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宏村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绍熙年间,明代时宏村已百业蒸腾,人丁兴旺,至清代达到了“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20世纪80年代中期宏村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一些国家领导人等先后来宏村旅游考察,一批名导演等先后来宏村取景。进入90年代,宏村入境游客人数每年以40.5%的速度增长,其中又以港台及海外游客为多。因其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一副古徽州楹联这样写道:“看子霞西耸,飞瀑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好一个“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这正是宏村田园风光意境的真实写照。清嘉庆十九年(1814)秋,浙江钱塘名士吴锡麟写道:“村南有湖曰南湖,广百余亩。……游迹之盛,比之浙之西湖……”。赏南湖春晓,望雷岗秋月,感月沼风荷,观西溪雪霭,你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慨“真像在画里一样”。

位于宏村最南端的南湖,整体呈弓形,弓弦处铺石板建楼舍,鳞次栉比;弓背部筑堤岸植杨柳,郁郁葱葱。水面平静如镜,映碧山蓝天,融粉墙黛瓦,引绿荫红花,如诗如画。南湖的设计遵循了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绘画原则,造境极富诗情画意。南湖四季皆景:春季杨柳含颦桃带笑,夏日白莲盛开风飘香,中秋水宁如镜月当空,冬雪一把银弓落玉盘。若把南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同在山水画意境里的,还有宏村的民居园林。明末至清末的300多年间,是宏村始祖汪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里,徽商崛起,高官、文人辈出。为了光宗耀祖,他们纷纷回乡投资,树祠堂、建宅院、挖渠塘、铺街巷,一时间楼阁耸立,街巷八达。宏村的宅院建设大多受苏杭园林之风的影响,山川湖泊的景色微缩于园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工匠们巧借水圳之活水,在院中挖池塘、建水榭、造亭阁、种树植花,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村落私家园林。

碧园,位于水圳的源头,涓涓源头活水流经园内的鱼塘,塘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光粼粼。遥想当年的朱熹老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感悟也许就是在这种景致中生发的吧。塘上建有水榭,水榭临水处三面设有“美人靠”,可供纳凉、垂钓。想来,与黛玉、湘云中秋赏月,临风吟诗的凸凹馆还真有几分相像!水榭直通厅堂,坐在厅堂内即可眺望水榭对面花台的景色。水塘北侧是一面屏风墙,墙中嵌有一方石雕透窗,“祥云瑞气”四个大字正当其中。石雕透窗旁边的园门可以通向后院,门楣上写着“碧园”二字。整个园子庭、塘、楼、榭布局井然,点缀以花草树木,赏心悦目。

水出碧园,再经水圳流入居善堂的水塘。水塘四周青翠欲滴,丛林间有碎石小径,道旁自由地布置着青竹篱笆,花畦内各色植物,色彩夺目,错落有序。水塘边墙上也雕有透窗,窗上青藤缠绕,野趣横生。

宏村里家家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如斯这般的园林数之不尽。松鹤堂里有个“招鹤亭”,这里偶有水禽栖息;德义堂古朴典雅,书香四溢;根心塘内水圳呈U形,风景独特。

承志堂,位于宏村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原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栋建筑占地面积约2 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 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屋共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全部都是木结构,内部不乏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136根木柱,大小门窗60个。全屋不仅有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还有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为了娱乐的需要,还建造了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前厅是整幢房子中的精华,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门上的“福、禄、寿、喜”四星雕和“八仙”雕,横梁上雕的那幅“唐肃宗宴官”图,都是木雕中的精品之作。鱼塘厅里水声潺潺,风清景媚。整个承志堂气势恢宏,不同凡响,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南湖书院的景致也是可圈可点,在望湖楼上可将荡漾的南湖以及苍翠的远山尽收眼底。《汪氏族谱》中写道:“旁有小楼可以俯瞰全湖风景,时见鸢飞鱼跃,生趣昂然。”望湖楼下是祗园,是供教书先生休息的小园,“祗”即是福,又有恭敬迎候之意,徽州人素来尊师重教,在他们眼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园内一角,绿荫掩映中,有一尊大理赏石,虽为人造,宛如天成,俗称“文人石”。

再婉转的文字也道不尽宏村的美,再悠扬的箫歌也唱不出心中的情。只是面对这样的景和情,不得不说些什么。

闭上眼睛,畅想一下:夏日的午后,独自一人俯卧在南湖书院里沧桑历练的书桌前,抛却凡俗的纷扰与隐忧,独享一份宁静,独占一段历史,会是何等惬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