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28656600000026

第26章 苏非篇(8)

另外一种意见为灵明堂的几位老人所支持。灵明堂的现任主持汪寿天先生在与笔者交谈中说,灵明堂的思想是受巴布派的教义所启发的。“马灵明25岁时(1877年),嘎德林耶派的静杜子巴巴关于巴巴(papa)一词,在波斯语中是爷爷的意思,在维吾尔语等东突厥语系中不仅是指爷爷,还专门指宗教操守非常好,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一些回族居住区中,巴巴除了有上述的含义以外,还有朝觐过麦加的“哈吉”意思。将苏非学理传给了他,并传给他了真脉。这事发生在榆中县,当时马灵明为躲避战争祸乱而逃亡到那里,并在那里居住了一段时期。马灵明从巴巴那里接受了机密后,他那天晚上立即出发回兰州。这次的苏非学理传授不仅将四大门宦的教义传给了马灵明,而且还将巴布派的思想传给了他。”采访汪寿天先生的记录,2001年1月25日。

二、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汪寿天先生谈到的静杜子巴巴指的是来自新疆喀什噶尔拱北的苏非谢赫(阿拉伯语,长老)。其实,喀什噶尔拱北(阿拉伯语,陵墓)应该是喀什噶尔附近的阿帕克和卓的拱北。这条材料还可以为灵明堂信众所流传的抄本资料所证实,但在马灵明受教于静杜子巴巴的时间上表现有分歧:

“[道祖马灵明]勤修苦炼到40岁时,公元1892年(光绪18年)原抄者记录是“1883年(即光绪19年)”。后与灵明堂教众、70来岁的张志毅先生核对材料,他认为这是笔误,应该是光绪18年,即1892年。从圣地或喀什道堂来了一位筛海(长老)静杜子尊者号“外丰永地尼”,送来了吉托(传教凭证)亲授于道祖,从此公开传教,继穆圣真脉之光,任道统之首席。”马兴禄口述,马老校长记录,韩寿修改:《兰州灵明堂道堂简历》,1994年农历3月25日整理,王建平抄于2001年1月25日至26日,灵明堂,抄稿第2页。

也许马灵明在25岁时第一次获得了苏非主义知识,而到了40岁时获得了传教凭据第一次公开传授苏非教理。传授人是静杜子巴巴,这位苏非老人家也许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内分别授受马灵明知识,也许是两位不同的苏非在不同的场合中教育了马灵明。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马灵明在25岁和40岁时接触了由不同的神秘主义者包括巴布派或巴哈伊信仰的传教师所传授的不同精神思想文化的养分。

然而在灵明堂记载的历史中,有好几处将静杜子巴巴的名字与大香巴巴混同起来了。当谈论到灵明堂与巴布派运动的联系时,汪寿天老人家还与我说起大香巴巴向马灵明传教的事情:阿拉伯苏非塞利姆在广河县三甲集向马灵明传了机密,大香道祖的灵魂敲响了道祖太爷(灵明堂教众对创始人马灵明的尊称)的心坎。2001年1月25日与汪寿天先生交谈的记录。这里的塞利姆一定与其他史料所赋予大香巴巴称号的哈比本拉西的名字互相混淆了。比如,根据一位马灵明弟子记载的《香太师简史》所说:

“太师,道号海必本拉西,印度代海来文一人也,为发扬古教,济救世人,背井离乡,游学异邦。至耶曼(也门)、白格达(巴格达),入赛海日道堂功修。侍奉沙海(长老)海立理尊者十八年。一天获得灵梦:在一兵马教坊中,向东射两箭,落下龙一盘,凤一只。禀告道长。长恭喜曰:“汝往中国,调养大贤”。遵命就程,竟于一八七七年九月抵达兰州。师徒相遇,遂传道焉。太师全体芬芳,清香扑鼻,故皆呼曰“香巴巴”。归返至肃州,逢燹乱,舍身归真。时在光绪四年正月初一日也。马向真:《清真哲学奇语录》,阎奇峰手抄,第99页至第100页。在此感谢西道院教长马占海阿訇,他允许我复印他所珍藏的数据,同时也感谢西道院寺管会主任的协助。

一则更早些记录香太师与马灵明会面的史料以更形象的笔触说道:“马灵明二十五岁时,即1877年(清光绪三年九月九日),有一个通称‘大香巴巴’、名叫哈比本拉西的人来到甘肃兰州,自称原籍是印度得海来文义人,曾在巴格达的筛海日外勒丁耶道堂求过学,学习的是嘎德林耶学说。这次到兰州,和马一龙(马灵明)邂逅相逢,谈得十分投机。后在海四太爷拱北柏树之间,授灵明以嘎德林耶古教。越三月,又在绣河沿清真寺该寺至今仍存在着。我在兰州对灵明堂的历史调查期间还去看了一下,它号称兰州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后院水井之旁,传至圣真脉之光,让道统代位之席,并吩咐传教条件,交给传教凭据。不久,哈比本拉西返回故里,在返乡途中,于1878年(光绪四年正月初一)在肃州(今甘肃酒泉)遇兵劫而亡。”《兰州灵明拱北教史》,参见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所引用的手抄本资料,第130至131页。

这两则史料都指出:哈比本拉西(香太师或大香巴巴)于1877年即马灵明25岁时来到兰州,传授了就学于也门和巴格达、印度或伊朗(因为得海来文义或代海来文一大概是德黑兰的译音)地区的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假如这两则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哈比本拉西在巴格达或许在伊朗学习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这时间大约在1850年左右,也是巴布教派的起义被伊朗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而且巴布的主要弟子巴合乌拉流放在巴格达。虽然巴布教派几经数次屠杀,但它在巴合乌拉的领导下,巴布派运动转入地下活动,并继续向教派的信徒们传播巴布的思想。我认为,哈比本拉西也许很可能与巴合乌拉在巴格达、伊朗、印度和中亚的追随者们接触,并从巴布派教义中接受了某些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思想。

假如我们将上述这三则历史记载都结合起来并组成一个有秩序的事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细节是非常相似的:一位有着不同名字的巴巴从阿拉伯和伊朗或印度经由中亚和新疆的喀什噶尔到达兰州传授混合了巴布教派思想的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其结果是,这样的传教活动启蒙了25岁的马灵明,他到了40岁时建立了一个新的苏非门宦派。这些史料还告诉人们说,当这位巴巴向马灵明传授了苏非学理后,在返回阿拉伯故土(更可能是回伊朗)的路上遭劫而害。所以,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可以演绎出下列两个方面:首先,静杜子巴巴(经名:外丰永地尼)和哈比本拉西巴巴应该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两位巴巴有着同一个称号即大香巴巴或香太师。名字的不同主要由于年代的长远,在这样的长时间过程中,灵明堂教众对自己历史的记忆和保存方面的口传众说及传抄数据难免有互相混同和错讹。其次,静杜子巴巴和香巴巴塞利姆或哈比本拉西也许分别是两个苏非或巴布派传教师,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内将他们的神秘主义知识进行传授。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第一种推测也许可能更合乎事实。

那么,香巴巴的祖籍是何地,什么时候来到中国,上述的哪一种说法更可信?这问题本身在确凿证据发现以前暂时无关紧要,因为所有记载的史料都确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来自西域(伊朗、阿拉伯或印度等)、满体散发芬芳香味的老巴巴曾求学过巴格达和也门,他(他们)长途跋涉来到了兰州,将苏非教义包括巴布派思想传授给了马灵明,后者在1877年至1892年期间成立了灵明堂。

在追溯香太师与马灵明相见事件的一些别的资料在时间方面和巴巴的名字上显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说,“从道祖的西力系勒(阿拉伯语silsilat,意苏非道谱、传系)来看,他的道统源于明末清初。相传圣裔廿五辈之后大香道祖哈密顿地尼(南疆哈木大尼人)接受了耶门(也门)白格大地(巴格达)乃格是板顶耶、尕地楞耶道堂的学理,把真主真机漏托给海祖太爷、米太爷、马太爷、石尕阿訇、木爷、白肚子等七辈传光,他们肩负护印任务等待真人授印。”马兴禄口述,马老校长记录,韩寿修改:《兰州灵明堂道堂简历》,前引文,第2页。这则数据的作者将伊朗的哈马丹(哈木大尼)错误地认识为南疆的一个地区。他还将香太师与马灵明相遇的事件和新疆白山派领袖阿帕克和卓因和黑山派争权失败后隐居时到西北河湟地区的回回村落中传授虎非耶苏非教义的事件混为一谈。关于阿帕克和卓到西北内地传教的详细事迹可参见马通先生的著作《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前揭书,第131至132页。

灵明堂第二代教主单子久单子久的“单”应发shan的音,马通先生在《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第287页中写为「陕子久」,这大概是同音异写的笔误。的弟子、今年93岁的马万瑞先生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生活于17世纪的哈密顿地尼将苏非真理传授给了建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灵明堂。“道祖的教门是真谛传真道,由‘也曼百格达吉’的‘沙黑(长老)’(宋朝年间)传于大香道祖‘哈米栋吉尼’(明朝年间)又传于‘哈比本拉吸’(清朝乾隆年间)上了。”马万瑞口述,马杰礼执笔:<道祖的生平>,载《灵明堂史记》,油印本资料,1990年3月,第5至6页。他又说:“[灵明堂]名称是一思目杂提(ismu dhat,阿拉伯语,名字属性),占道是也曼百格达吉的沙海香耳则子哈米栋吉尼额目尔口唤上传与哈比本拉吸又传与哈尼法通拉吸(Hanif al-Din Allah,马灵明的经名——笔者注)上了。马万瑞口述,马杰礼执笔:<道祖的纲典>,载《灵明堂史记》,前揭文,第11页。

这里的疑惑是:一个生活于17世纪的人如何能与生活于19世纪中的人见面呢?或者是宋朝年间的苏非怎能向明朝年间的苏非传授苏非真机呢?作为本人是苏非的马万瑞先生对此毫不怀疑,他认为真主能创造奇迹,能通过神灵帮助相隔遥远的两代人心灵交流和通话。在苏非传统中,黑孜尔(Khidr),伊斯兰教中隐藏的先知能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相隔数代人之间、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之间以及地理区域上相隔遥远的地区的不同人们之间建立联系和交流。在我田野调查时所收集的资料中,我发现灵明堂的道谱的内容中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至圣(即穆罕默德)降世而道复始,封印万圣,真机传四配(阿拉伯帝国早期历史上的四大哈里发)。继天方诸辈贤贵圣后裔、二十五辈自乃格什板顶耶、嘎吉忍耶道堂传至哈什(喀什)海目达尼道堂大香道祖哈米冬吉尼第授受道统十一代而秉受机密护印,亲传者待光阴末尾古土布(阿拉伯语,轴心;苏非中的高乘人士)敖西之真光方真脉流行也。”摘自灵明堂总堂三华门左边砖墙上镌刻的《道统简述》,笔者抄录于2001年1月25日,灵明堂拱北。

根据灵明堂道统传谱和向兰州马灵明泄露苏非机密的其他材料来看,我们将有关大香巴巴的断断续续的记述串联起来作个小结,一些线索可以从下述的事实中发现:

大香巴巴(香太师)的名字:静杜子或外丰永地尼—塞利姆—哈米顿地尼(哈米栋吉尼)—耳则子·哈米栋吉尼·额目尔。

时间:16世纪—17世纪—18世纪—19世纪。

地点:阿拉伯、也门、巴格达、印度的得海来文义(也许是伊朗的德黑兰)、哈马丹、喀什噶尔、兰州。

传授真机:嘎德林耶—苏非神秘主义—嘎德林耶和纳格希班迪耶[虎非耶]包括巴布派思想。

在灵明堂的历史调查中我注意到香太师的忌日在他返回阿拉伯(伊朗)家乡路经肃州被害后为灵明堂的教众所每年纪念。纪念仪式总是在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根据灵明堂信众纪念香太师忌日的事实,我相信,20世纪上半叶在灵明堂群众中流传的《兰州灵明拱北教史》抄本和马向真阿訇的《清真哲学奇语录》也许更可靠些或更接近事实。因为在灵明堂的道统记录中,从哈马丹(或喀什)来的香巴巴哈米栋地尼(哈密顿地尼)在他出发到兰州前在巴格达和也门学习过相当一段时间。1877年至1892年期间,他在兰州启蒙了马灵明的苏非思想和巴布派教义。如此的记载与向马灵明传授苏非学理和巴布思想的哈比本拉西或静杜子巴巴这样的人物非常相似。由此观之,哈比本拉西或静杜子巴巴很有可能是波斯人而非阿拉伯人,也有可能从喀什噶尔来的波斯人。材料记载哈比本拉西或塞利姆是阿拉伯人,这因为他们在巴格达和也门学习了18年之久并掌握了非常好的阿拉伯语知识。人们认为他(他们)来自喀什噶尔拱北,那是因为他们从伊朗经由南疆的喀什噶尔长途跋涉到兰州的,或者也许他们在喀什噶尔的阿帕克拱北住过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灵明堂的信众将香太师或香巴巴与生活在17和18世纪的阿帕克和卓混淆起来了,所以,他们恐怕将名字、时间、辈分朝代及地点都搅杂在一起了。各种数据中记载的有关大香巴巴传授马灵明苏非真机所出现的名字、年代和地点等歧异情况恐怕应归咎于陈述口传和文字记载数据的漫长过程,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各不同辈分的灵明堂教众参与了这样的描述和记述自己的历史,其结果出现差错和颠倒混淆势必难免。

二、中外史料的互相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