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激情年华
28687400000004

第4章 巴蜀情

四川,人称“天府之国”,古为巴蜀之地。

四川的文明史,真可谓古老而悠久。距今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的祖先在那里繁衍生息。后来,在现在四川的东部和中西部,形成了巴蜀两个小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牧野会盟,巴蜀两国曾经参加,共伐商纣。战国后期,巴蜀两国间发生矛盾,其时正值北方强国秦国兼并天下。秦惠文王趁巴蜀嫌隙之际,挥军南下,先行伐蜀,继而灭巴。公元前316年,巴蜀正式并于秦国。不久,秦便在今重庆附近和成都地区设立了巴蜀二郡。从此,巴蜀之地乃归于中华大统。

四川得名于宋。宋置川峡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到了清朝,正式命名为四川省。

四川物产丰富。由于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因此最宜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四川盆地便以粮仓著称,许多军事家都曾在此屯田养兵。巴蜀之地盛产稻米、丝麻、水果、茶叶、井盐。自宋代以来,其纺织、井盐、瓷器和冶金诸方面就已有相当的发展。

四川人杰地灵。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出现过司马相如这样才华横溢的辞赋大家。许许多多的文人名士都曾活跃在巴蜀这一历史舞台,其中有唐代诗坛泰斗李白、杜甫,三国鼎足人物刘备、诸葛孔明,战国水利巨匠李冰父子……巴蜀之人会种田,会养蚕,会冶矿,会织缣,向以吃苦耐劳、勤劳朴实著称于世。

平原山脉滋养了肌肤,

长江诸川润育着魂魄。

作为一个四川人,你怎么能够不热爱这片土地,怎么能不为之而感到骄傲呢!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四川的,连一些外国人也知道四川的大名。但是,说起我们的家乡,广安县,就是大有名之中的小无名,真正的鲜为人知了。

我们家的人都自称四川人,只有对四川人才会自称广安人。

广安在四川省会成都以东二百多公里,长江重镇重庆以北一百公里处,今属南充专区。这个地方至今仍不通铁路,主要靠陆路与水路通行。这里是成都平原的边沿,属丘陵地带。土地不算贫瘠,但并非富裕发达之地。所幸一条渠江浩浩荡荡穿流而下,纵贯全县。

广安古属梁州地界。在这一地区生活着的先民为斝族人。斝人和其他一些土著部落民族,共同创造了这一地区的先巴文化。

春秋晚期,原在汉水中游一带生息的巴族人迁入,遂在川东建立了巴国。巴族,自称太斝伏羲氏的后代,自古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中叶战败于殷,便向殷纳贡称臣。殷朝末年,巴人不堪屈辱,参加了周武王的伐商之战。巴师曾为前锋,剽勇善战。周王朝建立后,巴被封为诸侯。武王封其宗族中姬姓人士于巴,号为子爵。春秋时代,南方大国楚国崛起。巴国在与楚国数度攻伐之后,终于战败,遂离开汉水流域,举族徙迁,最后落足于川东地区。巴人与川东各土著民族融合,建立了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巴国,直到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战国时期,广安已属巴国,由于其先人为斝族人,于是在此设有城。巴为秦灭后,秦在今广安设县,名宕渠县,属巴郡管辖。五代改宕渠为始安,隋复斝城,唐称渠江,到宋以后,始为广安。

据此,应该说,我们的家乡广安,得名于宋,而该地居民则应为古梁州人和汉水巴人融合之后。有人说我们的祖先是湖北人,可能就是根据巴国是由汉水入川而言的吧!

四川今有人口一亿之多,乃全国省级行政区划之最。我们广安县,作为人口众多的大省的一个分子,自然也不会落后。据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当时的渠江县就已有人口一万八千余人。清代以来,广安人口陡增,到咸丰年间已有十三万一千余人。而到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安区区一个县,人口竟已达一百多万。

在外人看来,广安不过如此,并无可以大大称赞之处。可广安人自己,则特以家乡为自豪。

清末编写的广安县志就写道:广安厥土饶沃,无旷土,无闲田,无沃瘠之别,无水旱之忧。树以桑麻榆枣,畜以牛马鸡豚(猪),植以葱韭蔬果,延以瓜瓠薯葛。广安物产特饶,凡山林竹柏之材,原野羽毛之族,陂池鳞介之虫,水陆草木之实,岩洞药石之宝,畜产皮角之富兼而有之。兹地所产之稻米包谷香尤滋润,号称金羹玉饭;所出之蚕丝品质特优,黄白莹然;所织之斝布汉赋有载,谓为筒中黄润,一端数金。

广安除物产丰富以外,文化也不算十分落后。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汉景帝的时候,蜀郡郡守派司马相如进京受业,并还教乡里,自此巴郡亦设立文学。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广安就已设校学,置经师一人。此后历经近两千年的时间,广安一直办学。到民国初年,除原有小学外,还设立中学一所。这样的教育水平,比起文化发达地区,自然落后。但在当时的中国,比之不如的地方实在也不算少。因此据我看,可以算个中等偏下的文化水平。

有这样一个好的自然条件,按说广安人完全可以耕作自得。但是,偏偏天不从人愿,竟有许许多多的内忧外患困扰着广安人的生活。

一患为兵。隋唐兵家征战,宋末南北交兵,明末流寇侵袭,清朝滇人入掳……战乱频仍,从古到今,广安人几乎没得一点安宁。

二患为灾。广安地高河低,所以以旱灾最为肆虐。据记载,大旱之年,赤地百里,一望如焚。灾民流窜,乞讨之人沿路可见。

三患饥饿。灾事频繁便会谷价陡涨,谷贵而民慌。草根木皮掘取为食,乡井寥落,人烟萧索。广安人生于富饶之地,却沦为饥饿之民,实在可悲。

四患疫病。这里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一人有病,一家相连;一村患疾,数乡共染。清朝同治年间,区区一个痢疾,竟然死人五千!

广安交通不便,闭塞了生存的环境。而这天上横祸和人世劫难,却更加阻挠着广安的发展。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无论天地怎样轮转,无论朝代怎样更替,勤劳朴实的广安人,始终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始终处于贫穷落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