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13

第113章 视察调查(10)

国营定西敬东机器厂是一个军转民的企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遇到了老产品市场萎缩,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生产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负债率达117%,资不抵债,工资欠发,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1997年春节前,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受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前往该厂慰问职工,了解情况。根据主席的建议和主席会议的决定,是年4月初,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委员视察组对该厂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视察,并召开主席扩大会议,邀请省政府分管副省长韩修国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听取了视察情况汇报。视察组对该厂寻找出路、走出困境提出的建议方案是:破产或兼并;开发新产品;分流、承包、资产重组、分头突围等,供省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主席扩大会议提出4点建议:1敬东厂是困难企业的缩影,省上有关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下决心整顿和调整领导班子,形成关心群众和带领群众克服困难的坚强领导核心;2理顺思路,积极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千方百计搞活企业,走出困境;3依靠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4教育干部转变作风,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积极帮助群众克服困难。会后,省劳动厅、工商局、省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受省政府领导的委托,赴定西与地、县有关方面商谈了在该厂附近开辟集贸市场,帮助下岗职工摆摊开店、自谋职业的问题。地、县领导积极接受省政协的建议,在该厂门前马路两侧人行道上开辟了下岗职工集贸市场,并决定半年内免征各种税费。商贸一条街开辟后,就有55户下岗职工办起了百货、小吃、水果、饮食等营业,月收入三、四百元。厂里还拿出4000元扶困济危,并准备发展“围墙经济”,创办职工供销合作社,扩大下岗职工再就业门路。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视察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所有制结构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1997年5月,由省政协副主席杜大仕和部分委员、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组成的视察组,赴兰州、天水、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对甘肃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自从中共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1992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以后,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出现较快发展势头。截止1996年底,共有个体工商户391万户,从业人员706万人,注册资金245亿元;私营企业7709户,从业人员124万人,注册资金323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3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4%,商品零售额786亿元,占全省商品零售额的302%,缴纳工商税288亿元,占全省工商税收的7%。还呈现出组织形式向多元化发展,资本投入向生产型转移,科技型、外向型、高附加值产业初见端倪;参与经济结构改革,兼并、购买、租赁、带资承包国有中小型企业,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机制灵活,效益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迅速增大等新特点、新趋势。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与省政府参事室联合起草了《关于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建议》,经省政协主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送中共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

《建议》为进一步促进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提出了6条建议:1学习东部省区的经验,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2认识省情,转变观念,公正对待,促进发展;3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协调功能,大力加强和改进管理及服务工作;4加强有关法规建设,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5继续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资金紧缺的问题;6进一步加强指导力度,为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于黄河企业集团发展情况的视察

1997年6月25日,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副主席韩正卿,秘书长徐尚和等,视察了黄河企业集团,了解了该集团的发展过程、经营机制和发展思路及目标、措施。黄河企业集团由1985年的一个村办啤酒厂,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以啤酒为主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团化现代企业。总资产由617万元发展到63亿元,增长102%。1996年,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啤酒9万吨,销售87万吨,销售收入286亿元,利税总额114亿元。黄河企业集团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深度稀释、反渗透水处理、酵母回收、密闭糖化、微机自动控制等技术系统。开发产品4大类(普通、低度、高档、扎啤)21个品种,销往26个省、市和地区,在甘肃市场占有率达85%,在西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45%、产品供不应求。吨酒税金全国同行业排名第4位,纳税为甘肃第13位。黄河企业集团先后成功兼并了3个地方国有企业,使企业由1个增加到12个。黄河企业集团成功的经验是:1瞄准市场,实行资本经营。2利润的大部分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实行滚动式发展。3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吨酒工资制,不吃大锅饭。4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以名牌求腾飞。5借助政府支持和各种社会力量发展自己。6对企业实行一个法人、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黄河企业集团计划到1999年啤酒总产量达到50万吨,新增利税56亿元,其中上缴国家税收336亿元。为此,提出两点设想和要求:一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扩大经营规模。计划建立德国AC2号良种大麦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二是积极促成黄河企业集团股票上市。公司总股本8500万元,上市发行股票,可募集资金473亿元,已符合规范上市股份公司的条件。请求省上批准,争取在1998年上市。视察后,申效曾主席等致信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省长孙英,提出了《关于支持黄河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建议》,认为黄河企业集团的发展思路是好的,股票上市的内部条件已经成熟,应该积极支持,促成上市。要使黄河企业集团及早成为全国10大啤酒集团之一,为甘肃树立名牌企业形象。省上领导采纳省政协的建议,也先后视察指导并帮助黄河企业集团解决问题。

关于天水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的视察

1997年10月,由省政协民族宗教和三胞联络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参加的视察组,对天水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视察。天水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委员们通过对麦积山石窟、玉泉观、伏羲庙、南郭寺、仙人崖等景点的参观视察,亲身感受到天水市“以旅游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举措符合实际,抓住了要害。视察组对天水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5点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麦积山、大地弯遗址文化、伏羲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项目,以及天水和甘肃旅游业的整体形象。2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交通条件。要增加火车挂卧铺车或增加卧铺数量,旅游旺季加开西安至兰州旅游专列,积极争取宝兰复线尽早建成通车;要打通东至宝鸡、西至定西口的公路,加快310国道天段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公路等级并与国道接轨,建成景点公路网络。还要与陕西省联系,解决310国道宝鸡至牛背57公里的道路建设。3动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建议省政府加大对天水旅游资源项目的投入,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发展。4发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服务。要放宽政策,吸引外商和多种经济成分开发旅游资源,并提供宽松环境和良好服务。5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要加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领导,实现景区管理、开发、效益的统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作用,牵线搭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开展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天水市旅游业尽快发展,形成新型的支柱产业。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视察和调查

§§§第一节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视察

1980年11月,省政协法制组和教育组组织部分委员及省参事室成员共30多人,分别视察了省上办的失足青少年管教所和兰州市办的失足青少年工读学校。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这两个单位虽成立不久,但在挽救失足青少年、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委员们建议,要对受管教的失足青少年进行明辨是非,明辨善恶、明辨美丑的思想教育。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从思想上肃清“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打、砸、抢的流毒;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要解决失足青少年管教所教师太少,管、教脱节的问题,配备思想好、作风好、有任教能力的教师担任管教任务,并要认真解决好师生员工的生活,使他们安心教学工作;工读学校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办好;要解决好受管教青少年的就业问题,防止放任自流,导致重新犯罪。调查报告在1980年《甘肃政协》第4期刊登。

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调查

1982年2月至4月,省政协文化组组织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对泾川、酒泉、玉门镇、安西、敦煌等地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了历时50天的调查。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在文物古迹的普查、管理、研究、维修,古墓葬的挖掘清理,古代简牍文书的发现保存,文物考古专业干部的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人为破坏严重。如泾川县罗汉洞石窟,“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捣毁,洞内石刻和泥塑像无一幸存。敦煌著名名胜古迹月牙泉的寺庙建筑物,在“破四旧”中被夷为平地,片瓦无存。敦煌西千佛洞一座绘有盛唐壁画的洞壁上,被人刻上“万科、文明观古到此,特留字念”,两块壁画被挖,5个佛像头和两身泥塑像被盗。二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文物古迹的自然损坏也很严重。三是有些文物缺乏修整经验,维修措施欠妥,造成对文物的损害和经费的浪费。四是在文物保护区或名胜风景区乱建房、乱占地,对文物古迹造成不良影响。五是文物和考古学术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调查组提出了5点建议:1政府要适当增加文物保护经费;2要健全文物保护组织;3要加强文物保护宣传;4要恢复重要文物古迹的原貌;5要协调各方关系,共同搞好文物保护工作。调查组提交了《应该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研究工作》的报告,省政协将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在省政协四届二十次常委会议上作了汇报、审议,在《甘肃政协》1982年第2期刊登。

§§§第二节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情况的调查

1984年8月,省政协民族宗教组组织部分委员,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州委、州政府对部分学校规模和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全州各类学校有686所,其中小学631所、初中32所、高中19所、中专4所,在校学生60405人。通过调整,加强了小学教育,重视了民族文化教育。有232所学校、667个班,开设了藏语语文课,配备藏语语文教师761人,基本保证了藏语语文课的教学。还通过代培、进修等形式,培训教师852名。调查组针对甘南州的小学教育“三率”低,教师队伍质量差,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差,藏语语文学制不衔接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请省上在甘南州增设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师资队伍;2动员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教育,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3从民族教育实际出发,改进课程和教科书内容;4坚持教学改革,把中等教育纳入普通中学和藏语语文教学两个范畴;5请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校舍修建、师资分配等方面,对甘南州民族教育给予扶持,以促进甘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临夏、陇西等县教育情况的视察

1988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省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临夏、积石山、东乡、陇西等中小学教育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了解到,4个县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群众集资办学形成了热潮,学校勤工俭学效果显著,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

但教师缺额大,达标率低,教学质量差;校舍危房多,教学设备差;有的乡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文盲多。视察组建议:要采取扩大师范院校招生、轮流进修、集中培训、电大函授等办法,大力培训和提高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提倡和鼓励群众、宗教人士集资办学,增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实行县、乡、村分级管理体制,通过增设学校、增设班级、增设教学点和寄宿班等措施,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加强扫盲工作,积极开办识字班、农民夜校、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视察报告印发省政协六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在1988年《甘肃政协》第4期刊登。

关于兰州地区社会教育情况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