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粮食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甘肃省粮食局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产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坚持粮食总量以省内自求平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粮食品质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产业集团,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方向连接产业链条;向跨所有制、跨地区、跨部门、产权多元化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向经营产业化、品种优质化、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粮油龙头企业,发展粮食物流,使我省粮食产业化经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一批大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走向全国大市场参与竞争。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调控手段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充分有力,仓储及经营设施继续改善,科技投入明显加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市场规范,从业人员收入稳步增长,干部职工素质显著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1.保障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量的安全和质的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得到严格保护,粮食市场稳定,交易规范,粮食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和储备体系继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
2.产业化初具规模。到2010年,粮食年加工转化增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5%,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粮油精深加工不断深化,满足人民不同消费群体对粮油食品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需求;形成10个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甘粮品牌,在省内有较高市场率的5个面粉、4个植物油、8个小杂粮品牌,培育一批上规模的集粮油贸易加工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3.科技有较大发展。到2010年企业科技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1.5%;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仓库配套设施完好有效;农村储粮技术有大的提高,农村储粮损失率由现在的8%-10%下降到4%-5%。面粉加工转化技术和面粉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型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现代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水平极大提高,质量管理日趋完善。
4.从业人员收入和素质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增强,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行业队伍整体思想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领导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达到合理比例。
三、发展重点
(一)构建省内粮食调控体系,确保全省粮食自求平衡
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粮食流通全过程的综合安全系统。
1.建立维护粮食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
——保护基本农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和扩大订单粮食,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大粮食主要品种和优质品质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优质实用粮、种子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区域化种植,确保省内粮食基本自求平衡。
——重视和积极预测粮食供求形势。密切关注省内外粮食供求发展变化,及时掌握不同区域的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格局,定期发布粮食供求及市场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和流通,搞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
——发展小杂粮生产,鼓励中部、东部国有粮食独资或控股企业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荞麦、豆类、糜子生产。
2.完善储备粮体系
——完善以省级储备为主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依法加强储备粮管理。在发挥储备粮宏观调控的同时,建立灵活有效的储备粮轮换机制,提高储备粮经营效率。
——形成合理的储备粮布局。指导各地县充实市县粮食储备,进一步推动市县储备粮建设与管理工作,增强市县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应对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
——建立动态调节储备。发挥加工龙头企业保障供应、调节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减轻财政负担。
3.完善粮食市场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理的国有粮食企业布局。积极指导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完善经营机制,加强管理,形成竞争力,巩固其在粮食收购、市场供应、价格支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扶持非公有制粮食企业的发展。确保非公有制粮食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信息共享等各个方面与国有粮食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引导、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粮食行业,特别是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紧密产销区的协作。大力支持和鼓励产销区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逐步培育和形成一批跨区域规模购销或产销一体化的经营企业,实现粮食合理、有效、顺畅流通。进一步密切与黑龙江、辽宁、四川、新疆、河南的产销合作,拓宽和发展青海、西藏等市场。
4.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及应急机制
——强化各地粮食部门依法统计的职责,增强各类粮食经营和转化企业的统计法制观念,优化统计环境,扩大粮食统计的覆盖面,提高统计数字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权威性,认真做好统计信息分析,定期发布粮食供求及市场价格信息。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粮食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适时成立省、市、县粮食应急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制度。建立监测信息搜集、分析、报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系统。以承担省级储备粮的仓库为主,确定一定数量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零售网点和军供网点以及商场、连锁超市及其它零售企业,委托其承担粮食应急供应任务。确定一定数量的国有和非国有骨干粮油加工企业,作为粮食应急加工指定企业,承担应急加工任务,建立事后补偿机制。
——在省内现有五个全国性市场粮价监测直报点基础上,完善省内监测点,认真做好粮食价格监测和报送工作。
——建设8个应急保障成品粮库,建设面积40480平方米,投资8760万元。子项目建设情况见附表。
(二)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粮食行业发展
——以改制后重组的粮食购销骨干企业为依托,在省内粮食产销区建立若干个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分为:粮食加工转化项目,现代物流设施项目,订单粮食项目。争取政府把这些建设项目纳入新农村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在资金上重点扶持。
——打破部门、地区及所有制限制,通过兼并、重组,结合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新整合粮食产业化资源。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粮油产品竞争力。依托优质粮源,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信誉高的粮油名牌产品,带动行业的连锁反应。
——加强优质粮商品粮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源。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1000万亩:河西、中部灌区和陇东塬区、徽县、成县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陇东、中部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山丹、民乐、天祝等县的优质油菜子生产基地。在这些地区以发展订单农业为主,为农民提供培训等服务,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为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油产品规模效益。
——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引导各级粮食行业协会健康稳定发展。建立生产、加工、流通、金融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完善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利益共享机制。
——充分利用会展经济。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和区域性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以此为平台推介甘肃粮油品牌,推动全省粮油贸易。
(三)构建新型粮油加工体系
通过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新建扩建,实现粮油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和粮油产品的上档升级,扩大加工增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为主导、其他所有制形式积极参与的粮油加工业新格局。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成品粮成为当地市场销售的主要商品,为市场供应和宏观调控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
——加大粮油工业企业加工设备、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政策扶持,每年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粮油精深加工重点项目,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粮食产品的产出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改造新建增加生产能力。以兰州市为重点,进一步发挥红梅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的作用。平凉市新建年产10万吨高等级粉加工项目,庆阳市新建3万吨高等级粉加工项目,省局直属三企业联合新建年产13万吨专用粉加工项目,民乐县新建年产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武威市扩建年产1万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
——提高油脂加工技术和油品质量。油脂加工企业要强化油品精炼装置和质量检测手段,杜绝过滤油进入市场销售,逐步淘汰二级油的生产和销售,推广一级油、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的生产和消费。扶持和鼓励加工企业引进优质包装设施,积极发展定量、小包装油脂的生产和销售,减少散装油脂直接进入消费市场。
——积极开展小杂粮的精深加工。陇东、中部和天水等小杂粮产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杂粮加工销售和出口,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规范非公有制加工企业的生产。扶持发展和搞活非公有制的加工企业,积极指导非公有制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依法监督其生产质量,引导非公有制加工企业按市场需求生产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成品粮,使其步入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搞好粮食流通
完善粮食批发市场,开辟期货市场,发展零售市场,规范集贸市场。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的基础上,以粮食交易和配送为重点,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平台,采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将粮食收购、交易、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线为主、点线结合、覆盖全省、链接全国的粮食物流体系,更好地发挥粮食物流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建设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进一步完善省级粮食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将甘肃省粮油市场建设成为交易功能完善、交易技术先进,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物流市场与商流市场相结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补充的多功能、现代化的西北区域性大型粮油批发市场。加强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整合县域粮食批发市场,形成以省级粮油批发市场为中心、以10个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县域城乡粮贸市场为补充的全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并实现与全国大型粮油批发市场的互联。到2010年,使省级粮油批发市场交易量达到7.5亿公斤,交易会员1000户以上,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交易专业人员20人。
——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完善原有6个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服务交易功能的同时,新建陇东、定西、天水和酒泉4个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争取政府投资3700万元,企业自筹2800万元。
——整合县域粮食批发市场资源。不断提升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努力做到有场有市、服务农民、活跃经济、经营良好、吸引力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粮食质量体系检测建设。以甘肃省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所为全省粮食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以8个具有一定检验能力的省局直属库化验室和庆阳市粮油质检所作为粮油质检二级网络,以14个市州所属粮油仓储和加工企业的化验室为三级网络,形成覆盖全省的粮食质检网络。
2.优化仓储功能
对布局合理、基础较好的仓库进行维修改造,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储粮水平,仓库改建涉及5个单位,建筑面积49940平方米,投资8275万元,仓库功能提升涉及13个单位,建筑面积37035平方米,投资7285万元。完善储粮技术设施,对部分旧仓增设固定式环流熏蒸系统,继续推广应用“双低”、机械通风等科学保粮技术,实现全省计算机粮情检测系统互联,增设相应的机械化储粮设备。
3.构建全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兰州物流中心。兰州是全省粮食消费最大的地区,也是全省进口粮和省间调入粮接卸分销的主要枢纽。以省局陈官营仓库为依托,建立以兰州市为中心的甘肃省粮食物流中心,至2010年,把该中心建设成集粮食仓储服务、综合运输、货运代理、展示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营、动作规范、规模较大、服务功能较强、辐射范围最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该项目共有26项建设内容,建筑面积97000平方米,总投资估算18000万元。
——位于武威市的河西区域粮食物流中心。河西是全省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率比较高,在粮食加工方面,已经建成许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以省粮食局武威南仓库为依托,建设河西区域粮食物流中心,拟建项目主要有粮食信息服务体系、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四散”作业设施系统、安全储粮“四项技术”及其他相关配套工艺设备等20项内容,建筑面积83000平方米,总投资14000万元。
——位于天水市的陇东南区域粮食物流中心。以天水市第二粮库为依托,建设陇东南区域粮食物流中心,总体建设方案涉及原粮加工设施、散粮汽运设施等21项建设内容,建筑面积27400平方米,总投资11000万元。
——粮食物流二级网络体系。主要是依托位于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的大型储备粮库,通过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实施旧仓改造,平房仓功能提升,重点发展汽车散装散运,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系统和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安全储粮“四项技术”其他相关配套工艺设备等项目。
——以全省十四个市、州的117个省级储备粮存储库为依托,建立我省粮食物流的三级体系,完成由中心到沿线、从沿线到全省的辐射。
(五)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行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