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13

第13章 甘肃农业跨世纪的战略思考(1)

如何正确认识世纪之交甘肃农业面临的形势,选择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的实践就此作一浅显的探讨,供各级领导和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同仁们参考。

一、甘肃农业的世纪性任务即将完成,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从短缺到剩余、从数量到质量、从农业到工业、从温饱型到小康型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从以数量为主的短缺型经济到以质量效益为主的剩余型的转变是农业向工业、温饱向小康转变的基础。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五六十年代起就已完成了这一转变过程,而我国从90年代起才开始从短缺型向剩余型转变。受其影响,我省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的欠发达省份,直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了这一转变过程。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始终在围绕着短缺这一矛盾在做文章,摆脱短缺经济的束缚应该说是本世纪甘肃农业的根本任务。

在世纪之交的前夕,甘肃农业已基本上告别了农产品短缺阶段,正在发生着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农业型向工业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折。主要标志是:(1)粮食已实现基本自给、农产品由过去的全面短缺过渡到了结构性、区域性过剩。从80年代以来,甘肃农业持续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了六个(10亿斤)台阶,特别是自1994年以来,虽然连续三年遭受了特大干旱,但粮食生产仍取得了历史好收成,三年平均产粮达147亿斤,粮食库存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91亿斤,应该说,甘肃粮食已具备了147亿斤的生产能力,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这一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与此同时,棉、油、糖、果、瓜、烟、药、肉等农产品也由全面短缺转向了全面充裕,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部分产品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目前,全省棉花已积压80万担,占用资金6亿多元,油、糖、果、烟、啤酒大麦等产品全部出现市场滞销、价格下跌的情况。(2)设施农业大面积推广,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全省日光温室面积达7.1万亩,塑料大棚14万亩,地膜覆盖面积达1045.5万亩,管道灌溉、滴溉、喷灌、渗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这一方面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效益和科技含量。(3)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商品率大大提高。全省粮、棉、油、糖、果的商品率分别达到33.2%、97.4%、37%、85.2%和36.2%,全省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51.87%,比1990年提高11个百分点。(4)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比重逐年提高。1997年,全省乡镇工业产值达112.6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达2.57亿元,劳务输出收入达21亿元。与此同时,建成了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雏形。综上所述,甘肃农业已基本上完成了解决短缺问题这一世纪性任务,正在向质量效益为主的“小康型”、工业化方向转变。

二、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八大世纪性问题

世纪之交,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大、多长时间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对下世纪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判断和战略性措施的制定。笔者认为,当前乃至下世纪中叶,甘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少有以下八个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破题。

1.贫困问题。从清政府陕甘总督左宗棠上疏“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至今的一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在困扰着甘肃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80年代起这一问题虽得到一定缓解,但目前仍有346万人(包括1997年返贫的62万人)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另据省统计局根据1800户抽样户资料分析,按1990年全国确定的300元贫困线计算,1996年尚有510万贫困人口,减去1997年脱贫的30万人,止1997年底还有近480万人未解决温饱,如按近几年每年脱贫30—50万人计算,要彻底解决贫困仍需10年以上。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拉大,相对贫困问题将日益尖锐。另外,国际理论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这部分人口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全面的经济增长摆脱绝对贫困状态”。所以,贫困问题将是困扰世纪之交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2.市场化问题。党的十四大以来,虽然加快了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但甘肃农业在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全面走向市场化上还面临诸多矛盾。如我省现有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需求方在哪里?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结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能不能形成商品规模?由谁来组织销售?等等。这些问题似乎十分急迫,但又会长期影响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这里面包含着体制、信息、人才、自然和区位条件、新市场的不断开拓和客观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迎刃而解。

3.科技人才问题。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这次新的科技革命不同于以往以单项技术突破为主,引起生产上的飞跃变化的革命,而是以综合配套技术为主,从农业发展目标出发,要求有相应的技术和技术体系突破的革命。为此,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从现实看,我省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3%,比发达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只有112.8公斤/亩(折纯),比全国低154公斤/亩;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不到50%。尤为突出的是劳动力素质差,全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年,比全国低1.5年,大部分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意识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所以,如何组织实施好新的科技革命,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农业发展已成为未来的一大热点问题。

4.规模经营问题。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求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而目前我省的情况是,人均耕地只有2.6亩,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到2010年和2030年,农村人口将分别达到2250万和2650万,户均耕地将会由现在的12亩分别下降到10.6亩和9.1亩,这种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产品总量上不去,无法占领国内外市场和进行加工转化,造成千万家户自给性的小生产与“提蓝小卖”式的小市场相适应的格局,如何组织规模化的大生产,形成支撑社会化大市场的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是未来甘肃农业的重大难题。

5.劳动力转移问题。伴随着小规模的小生产,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影响我省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据有关专家计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8亿左右,到2000年将超过2亿,我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有300万人,到2000年将达到400万人以上,并且从2000年开始,每年增加的剩余劳动力将由现在的30多万人增加到50万人以上。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况且伴随着城镇大量失业和我省劳动力素质低的双重压力,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