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14

第14章 甘肃农业跨世纪的战略思考(2)

6.工业化、城镇化问题。从全国经济发展情况看,进入90年代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并正在向中期成熟阶段迈进。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大,不仅要解决好吃饭问题,而且要大量的农产品作工业原料。但另一方面,农业又面临劳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从而出现停止甚至萎缩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我们汲取国外的经济教训,既不采取眼睛向外,靠大量进口农产品或掠夺殖民地的模式,也不采取先工业后农业,畸形发展的模式,而是采取靠发展乡镇企业的办法使工农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这一办法对地处内陆,交通、信息、技术、人才等均处于劣势的甘肃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一味地强调工业,难免会造成工业化中期农业停滞的一般规律。而不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整个国民经济又会长期徘徊不前。

7.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压力的加大,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开荒,而大量开荒又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从80年代开始,我省虽然兴建了40多项大中型水利设施,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停止了植被破坏,但生态恶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遏制,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由建国初的33.59万公顷下降到12.9万公顷,减少了一半。来水量由78.55亿立米减少到了65.84亿立米,减少12%。雪线不断上升,沙线不断前移,干旱连年发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工程,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子孙万代的生死存亡,是当前乃至下世纪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8.农村社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诸如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村镇建设问题和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等。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很可能会引发各种矛盾,引起农村社会的不稳,最终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此,在世纪之交这样的大转折关头,一定要注意农村社区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全面发展。

上述八大问题只是从世纪之交这样的重大转折点上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可能去作深入的分析,只有待以后来一一解剖了。

三、跨世纪农业的战略对策

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折时期,甘肃农村经济社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根据甘肃农村“三大块”的基本格局,不仅要提出总方向和总目标,而且要分区域提出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应该是: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村社会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总体目标向“小康”和农村“三化”发展。

由于甘肃农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差异,“三大块”的格局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但其内涵会发生质的变化。为此,分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力争用8~10年时间,率先奔小康地区达到宽裕型小康的目标,从整体上向农村“三化”迈进;中间一块地区实现小康目标,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贫困地区将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全面脱贫,积极向小康迈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策上,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1.扶贫与小康的关系。扶贫攻坚是小康建设的基础,是同一目标的两个不同阶段。从我省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贫困人口多,地域大,所以,扶贫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如前所述,在贫困面越小的情况下,扶贫攻坚的难度也就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把全部精力或大部分精力放到扶贫上,忽视和放松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必会囿于就贫困抓贫困、越扶越贫的怪圈中。为此,笔者认为,必须正确处理扶贫与小康的关系,坚持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小康建设。扶贫攻坚要坚持多年来探索出的“梯田+地膜+集雨+调整”的旱作农业路子,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以培养造血功能为主,逐步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小康建设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采取硬件硬抓,弱项强攻,整体推进的办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有机的系统工程,力争建成一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示范区,带动和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的快发展。

2.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是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农村改革的总目标。十四大以来,我省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产品的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如何根据市场来安排农业生产仍然是一个新课题。今后,在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一是要面向市场抓信息,为广大农民闯市场提供科学的信息,二是要面向市场促调整,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是面向市场搞加工,尽量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四是面向市场活流通,使货畅其流,尽快实现商品价值;五是面向市场强化服务。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既有自然风险的压力,也有市场风险的压力,所以,在大力推进市场化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农业的宏观指导和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保护价制度,风险调节和储备制度等,使农业的市场化在政府的调控下健康有序地进行。

3.资金投入与科技投入的关系。农业资金投入要严格按《农业法》规定精神,逐年保证得到增加,要改革资金投向,由原来的主要投向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向中小型水利工程转移,由原来只投向生产向加工、流通方向转移。并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在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切实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在重视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尤其要重视科技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力度,以种子工程、节水工程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好新科技革命。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逐步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新机制。

4.数量与效益的关系。这一问题说到底是粮食与多种经营的关系。从中长期发展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需求总量会逐年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供需平衡始终是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但粮食相对来说又是一个低效益产业,所以,在发展以林果、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作物的同时,对粮食生产丝毫不能有所放松。政府要出台一些特殊的保护政策,稳定粮田面积,补贴生产、流通和储藏等环节。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情况积极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使之既能保证市场对农产品的充分需求,又能取得社会平均利润,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开发与治理的关系。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增加农产品总量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加大农业开发力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和治理,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把“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和“再造一个河西”结合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在继续坚持不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前提下,对一些不适应农耕的地方,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牧,使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对开发力度大的河西地区,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治理,另一方面要加强防风固沙林等生态屏障建设,使我省的农业生态逐步得到根本性转变。

6.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从长远看,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是未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所以,要在重视农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特别要搞好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把过去分散的乡镇企业集中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中小城镇,以便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这里来务工经商,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改造传统的农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使城乡经济逐步融合和渗透,最终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轨道。(发表在《西北农工商报》199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