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发机遇很好与科技落后、人材短缺的矛盾并存。随着民族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建立,为临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机遇,但是,由于科技的滞后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严重地制约着全州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州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37%,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口的0.83%,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严重失调,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人材奇缺,如州上较大的一个骨干企业———黄河水厂仅有2名大学生,许多农民在趋利思想的支配下,不让孩子上学读书,很早就让其从事经商活动,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且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州县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中小学危房面积大,办公条件差,失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5.一部分人已先富和绝大多数人贫困的矛盾并存。随着商贸流通的发展,全州已崛起了一批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这些人已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首先富裕了起来,其中有个别的户资产已达千万元之巨,如广河县私营企业主马良,仅在兴建“广河兴达毛纺制革厂”时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还捐资54万元修建了“马良大桥”。但是,就全州来说,绝大多数群众还相当贫困,万元以上收入户仅占5~7%,全州农村贫困面仍高达34%,扶贫开发的难度相当大。
三、加速发育“河州模式”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特点和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民族区域的不同特点确立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缩小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吃透州情、县情,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回族自治州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曾先后确立了“东进西出”、“以商促工、以工补农”,“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工业发展,开发第三产业,大办乡镇企业,完善市场体系,稳定解决温饱”,“以工业商贸富州县,以林果畜牧富群众”等战略,这些战略方针都对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现在,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应重新调整和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针,我们认为应确立“科技领先、兴商建工、强化基础、扩大开放、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总体战略,指导和推动民族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2.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试验区开放开发的步伐。根据临夏州以商贸流通见长,皮毛、木材等主要原料来自外地,销售也主要在外地这种两头在外的经济特点,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双向联合,除搞好同省内、省外的合作与联合,巩固扩大原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外,还要把“借船出海”、“借境出国”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在继续向东南方向发展的同时,重点要向西部迈进,开辟国际市场。通过先民间后官方,先联络后经贸的步骤,加强同中东和独联体一些信仰伊斯兰教国家的联系与往来。当前首先要搞好新疆阿拉山口、西藏樟木两个边境口岸的建设,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感情联络,增强相互了解,进而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扩大经贸往来。
3.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存效转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传统的商业资本只有转化为工业资本时,才能建立起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临夏州十多年来东进西出,以商促工的发展过程看,虽然已有大量的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全州初步形成了以皮毛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但就总体看,这些加工业都是一些初级加工和粗加工,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很不够,使加工业不仅受市场的影响大,而且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还有大量的商业资本游离在工业之外,即使转入工业的一些资本,也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和健全的法律监督,其资本流转的随意性很大,人为因素很多,政府的调控能力很弱。为此,必须在重视商贸流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下决心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技术含量、规模化生产的加工企业,形成带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使大企业所具备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辐射到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去,为地方经济培植可靠的财源。
4.大力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商品化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所以,要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开发建设一批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从临夏的实际情况看,要紧紧抓住畜牧业、林果业、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开发步伐,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发展畜牧业上要重点进行牛羊育肥和工厂化养殖,提高养殖业的规模和效益;在林果业上要以优质果品为主,特别抓好早酥梨、大接杏等产品的开发,并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的优质新品种,提高果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乡镇企业上,重点围绕皮毛、木材、清真食品、民族特需品等重点产业,进行深加工和系列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小区,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过渡。在劳务输出上,重点面向青藏高原和新疆、广州等地,建立劳务基地,搞好劳务培训,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通过以上四大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向集约型和商品化转变,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5.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要搞好科技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其次,要大力推广普及各种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工业上要抓好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技术密集,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经营投资方式,把工业的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科学技术上来;在农业上,要以发展“两高一优”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日光温室、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青贮氨化、工厂化养殖等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第三,要加强各种技术培训,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使更多的人掌握一至两门先进实用技术。第四,要下决心搞好初级义务教育,把教育作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百年大计常抓不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6.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保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要正确处理好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在民族地区稳定是前提,要认真贯彻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宗教管理,搞好民族团结教育,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奋斗。与此同时,要抓住有利机遇,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以稳定保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二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贫困农民创造稳定的生存环境。三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与搞活流通的关系。发展生产是前提,但如果流通不畅,商品价值便无法实现,所以,要兴商、建工、强农并举,使商贸流通业、加工业和农业形成三足鼎立、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四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要在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以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抓好公有制经济,这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稳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基础,也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增强地方经济整体实力的战略措施。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的同时,集蓄力量建设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
7.要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国家和省上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扶持和适当的优惠。一是要支持民族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铁路建设,尽快论证上马路经临夏至川西北的铁路建设项目。二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民族自治法》,尽快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三是要逐年增加贷款规模,并实行指标和资金配套办法,解决贫困地区有贷款指标,无资金的问题。四是要在引进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五是为了扶持民族地区的地方工业和财政,中央在确立大中型工业项目布局时,可适当考虑安排到民族地区。六是要落实“民族自治地方的上级国家机关所属企业在上缴利润和所得税中给民族地区返还9%”的政策,特别是“刘、盐、八”三个电站的约4000万元可还利润。七是要尽快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在国家有大的政策出台后,应相应地调整财政基数。八要对民族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放宽外贸出口权,以利于将民族地区的产品尽快推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