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30

第30章 “河州模式”如何实现向“温州模式”的跨越(2)(1)

4.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全方位开放开发。1994年,州委、州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积极争取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将临夏州列入了全国的7个民族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他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搞开发开放,一是制定了改革试验的内容,重点包括:(1)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计划到本世纪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40个百分点;达到88%。(2)加快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走“小机构,大服务”的路子。(3)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发展壮大商品市场,培育市场体系,计划再新建15个专业市场,并对现有115个市场中的20个进行改扩建,逐步配套完善,加快皮毛、木材的深加工和系列加工。(5)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重点搞好“四荒地”拍卖,服务体系建设和小城镇建设。(6)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建立统一的职工养老和待业保险制度。(7)推进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搞好房地产开发。(8)改革科技、教育体制,实行科教兴州战略。(9)加强经济立法,依法管理和调控经济。二是扩大对外开放。主要采取: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手发展的原则,同国内各地区进行广泛的协作和联合,使投资主体、合作领域、经营范围多元化和多样化;广泛招商引资,以穆斯林国家为重点,尽快打开与中亚、中东和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合作渠道,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扶持发展一批走向国际市场的综合贸易公司,开展边境贸易,借“口”出海、带动皮毛加工品、清真食品、民族用品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宣传和交流,在发达地区和国外建立“窗口”,加强合作,扩大宣传,提高临夏的知名度。三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开发措施。主要是:(1)以皮毛、清真食品、水电资源为重点,积极发展工业,计划新上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14.3亿元,建成后可增加工业产值16亿元,利税3.5亿元。(2)大力发展商品农业。重点开发蚕豆、肉类、药材、果品,通过实施牛、羊、猪、禽、早酥梨、桃梨、接杏、花椒、药材等“十大”生产基地建设和蚕豆、果品、皮毛、建材、编织、民族用品等“八大”系列开发,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计划新上农业项目5个,总投资1.79亿元,建成后可新增农业产值2.7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到本世纪末乡镇企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超过50%。(4)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重点是搞好东乡南阳渠、积石山大峡渠等8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86亿元,建成后可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耕地8.5万亩。(5)积极兴办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2%提高到40%以上。(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改善交通、电力、通讯、小城镇建设等,改善投资环境,计划上12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四是实行支持和优惠政策。为了加快开放开发,州上制定了吸引外资、多渠道筹集内部资金、培养和引进人材、放开经营渠道、简化工商手续、扩大外贸出口权等政策措施,为开发区的运行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经过两年多的运行,临夏州民族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已取得显著成效。州委、州政府以试验的超前性和发展的突破性为动力,吸引商业和社会闲散资金,着手对自治州府临夏市及所属的7个县城和37个重点集镇进行了改造,截止1995年底,全州在城市建设、集镇建设、市场建设、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新上项目542个,批准建设和建成315项。总投资6.62亿元,已完成3.73亿元,社会集资占80%以上,成为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全州在旧城改造中拆迁各类房屋21748间,26.55万平方米,新建二层以上楼房495栋,拓宽改造街道43条,32.81公里,新建市场35处,改扩建市场48处,新建房屋10440间。使全州8个县(市)城所在地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整修,并由县城向重点集镇延伸,31个集镇开展重点建设,新建扩建各类建筑288717平方米,完成投资3087.5万元。建成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新建和整修道路48条400多公里。两年来,以商促工兴办各类企业1838家,总投资1亿多元。随着投资环境的改观,自治州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地区开展经济协作,并发挥其设在北京、南京、拉萨、深圳等地的10个外向型经济窗口扩大对外经贸往来,目前已引进各类专业人才731人,引进技术项目150多项,输出地方民族产品1000多种,其中保安腰刀、礼拜毯等民族特需用品已打入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州上还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12家,引进外资360万美元。州上还选择16户企业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改革试验,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开放开发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大发展,1995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工业总产值完成9.75亿元,经济年增长9.6%;农业总产值完成6.5亿元(因特大旱灾下降三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22.3%,达到9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元,净增68元,增长13.4%。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河州模式”发育迟缓的原因

80年代,国家政协副主席、社会学专家费孝通三上临夏,对临夏州开展商贸流通,实行东进西出的战略进行了高度评价,把临夏与温州相提并论,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基本摆脱分散流动、小规模、小作坊的格局,开始转向高科技、集约化和规模化,而临夏还没有跳出原有的圈子,就总体而言,仍然囿于小商小贩、小摊小店、小作坊、低效益的运行格局之中,支撑经济的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制约“河州模式”进一步发育提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具体表现是:

1.资源丰富与开发不足并存。从资源配置看,虽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严酷,三分之二的地区属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且人均拥有耕地仅1.3亩,大部分耕地又是雨养农业,但是,州内不仅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达10万千瓦,目前只开发利用了8000多千瓦。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全州70多万劳动力中有一半剩余。而且还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而这些资源优势,有的认识到了但开发不够,有的还没有充分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培植和开发。

2.农产品量短质差与经营粗放并存。全州农产品总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占有量少,商品率低。1994年人均产粮只有208公斤,每年国家回销、市场调入约1亿多公斤,短期内很难做到粮食自求平衡。近几年来,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家禽家畜的饲养量逐年增加,但出栏率、商品率不高。1994年肉类总产量只有3.3万吨,人均肉类产量只有19公斤。皮、毛等畜产品卖原料、粗加工的多,而精加工、系列化加工赶不上,市场竞争能力弱,致使畜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一些名优土特产品,如唐汪杏、早酥梨、大河家的核桃、花椒等虽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市场,但因产量少和受运输、储备等条件的限制,形不成规模商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低,全州化肥施用量仅6万吨,亩均仅26公斤,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54公斤和6公斤。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30%,比全国和全省低5~10个百分点。

3.商贸流通活跃与地方工业薄弱并存。全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47户,总产值仅2.59亿元,其中国营企业74户,盈亏大致相抵,且大部分企业都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小型微利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一个大型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形不成地方财源,所以导致地方财政拮据,赤字逐年增加,不能按时发放工资。1995年,全州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058万元,而财政支出高达32270万元,地县财政的自给能力只有16.75,当年发生赤字7150万元,累积赤字高达15585万元。由于财力不足,大部分县靠补贴过日子,都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有的县长达四五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