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04

第4章 跨越转轨难关的探索(1)

———张掖市农村改革试验调查报告

二十年的农村改革,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现在的问题是,计划经济惯性作用下的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运行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难点。张掖市农村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上做一些有益探索。

一、基本实现小康后的新困惑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总土地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16万人。全市有耕地面积68.62万亩,人均1.98亩,现有保灌面积68.62万亩;水资源总量达20.652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达25万亩,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的推动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全省农村率先基本实现了小康。

———农村经济实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4亿元增加到8.00亿元,翻了4番;乡镇企业从无到有,总产值达到11.7亿元。

———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加。二十年来粮食总产量增加了3.08亿斤,达到了6.74亿斤;蔬菜总产量增加了26.15万吨,达到了27.45万吨;肉类总产量增加了1.95万吨,达到了2.34万吨;果品、油料等其它农产品产量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全面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建成了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

———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间、套、复、带为主的高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建成了一批吨粮田和双千田,引进、示范和推广了一批高新技术,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4%。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和改造了草滩庄枢纽、盈科灌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坚持防风固沙林和林网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林网体系,农村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二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34元,增长25.31倍,达到2842元,绝大多数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基本实现小康,不仅使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阶段性变化并没有解决经济生活中诸多难题,相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惑。

l.农民不知道种啥好。搞市场经济,按道理要以效益为中心,什么赚钱种什么,但是,由于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困扰,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才赚钱。今年赚钱的产品到了明年往往就成了亏本生意,“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顽症。农村经济结构相对过去虽有了较大变化,但总体上来说,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结构,技术层次比较低,能够带动结构升级的优势产业还没有形成。

2.政府在指导农村市场农业上缺乏有效手段。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不仅农民无所适从,政府也感到茫然。提倡发展什么往往造成什么“卖难”。久而久之,农民产生了逆反心理。农民成为市场微观主体以后,政府缺乏调控市场和影响农民行为的有效手段,政府的计划与农民的生产行为成了两张皮。过去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在变为该管的管不住,不该管的管得过多。

3.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过去是只要能增加总量就能增加收入,现在是总量增加了不一定能增收,甚至会亏本。特别是随着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效益下滑,不少企业停产半停产,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减少。同时由于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窄。

4.农民负担沉重。近年来,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财政困难,各种事业的兴办,除了向上级争取外,主要向土地索取,由农民来承担,结果造成农民负担久减不轻,仍然很重。通过典型调查,从名义负担来看,“三提五统”普遍低于5%的限额,-般都在3%以下,但如果将农业五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集资、摊派以及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加在一起,实际负担按地亩分摊,一般都在200元以上,按人头算一般都在300元以上到500元左右。由于负担过重,影响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关键在于不适应市场

从温饱到小康后,张掖市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惑,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其深层次的原因,说到底都是同市场不相适应。

1.传统产业结构同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张掖市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结构基础上的总量扩张。在一二三产业中,二三产业比重只占33.1%,而且水平层次比较低,市场占有份额大、竞争力强的乡镇企业很少;在农业内部,仍然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林果业只分别占到21.69%和1.93%;在种植业内部,仍然以粮食为主,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蔬菜生产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多为大路菜,专业化水平低。这种结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虽然支撑了经济的增长,但并没有使经济素质发生质的飞跃。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宏观经济环境由传统的供给型制约变为需求型制约,这种结构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如果不大力调整和优化结构,尽快促进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继续沿袭这种结构,种什么确实是一大难题。

2.市场组织体系与微观主体的要求不相适应。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构筑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但如何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缺乏有效的组织载体。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商品流通组织,由于机制不活、经营不善,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供销杜,过去是农村流通的主渠道,市场放开后,其地位和作用日益下降,现在,不仅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自身生存也已成问题。另一方面,农民自我服务的中介组织虽然有较大发展,如蔬菜、果品等大宗农产品主要靠个体贩运大户和农民的联合组织来销售,但总体上来看,农民的组织能力弱,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特别在开拓市场方面,还有很大局限性。就市场建设来说,适应商品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但功能还很不完备,软件建设滞后,信息不灵,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至于要素市场发育更为滞后。这样农民既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又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服务体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还是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每一个市场主体都不可能自己单独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来完成,而且随着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将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的路子。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摆脱自然经济的局限和计划经济的束缚,开始走向市场,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同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农技、农机、水利、畜牧等服务组织,仍然依附于政府部门,其服务职能和行政职能不分,缺乏为农服务的动力和压力。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就是常说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另一方面,不少科技人员知识陈旧,技术老化,无法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我要的他不会,他会的我也会”。在不少乡镇,服务机构形同虚设,科技人员变成了收费人员。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结构调整难,优势产业没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4.政府管理方式与市场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目前,经济运行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沿用了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在管理上,自觉不自觉的采取“包揽一切”“包打天下”的办法。这样,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只好增机构、增编制、增人员,结果导致机构庞大,加重了农民负担。现在一般的乡镇,工作人员都在60人左右,大一点的乡镇多达80多人。在工作指导上,仍然以定计划、下指标为主要手段,重视生产的多,研究市场的少,制订的一些计划往往与市场相脱节。在工作推动上,行政命令的多,服务引导的少,结果往往造成好心办坏事。在职能行使上,直接干预经营活动的多,间接调控引导的少,往往是生产经营情况好的时候插手干预,生产经营情况差的时候撒手不管,结果放大和加剧了市场波动。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导致政府在驾驭市场经济上,显得力不从心。

综上所述,农村改革进行到今天,面临的主要课题就是在家庭经营的微观基础上,重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害是转变政府职能。

三、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张掖市农村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应当说就是今后改革的主要内容。同时,张掖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近中期目标和思路,又为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张掖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走什么样的路子,主要取决于自身经济运行趋势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从经济运行看,传统产业结构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中心课题。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既有宏观经济需求型制约的挑战,又有省委、省政府“再造河西”战略提出的更高要求。要适应需求型制约的环境,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宽裕型小康的目标,必须在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张掖市今后的发展,应当以节水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