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54

第54章 从小康建设的实践看扶贫的标准及其目标选择(2)

此外,如果我们对全省86个县市区当中每一个县市区的小康综合评分进行逐一分析,就会发现,河西地区、城市郊区和沿黄灌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这些县市区的农村小康综合评分前5年大部分增长20分以上,而中东部贫困落后地区,一方面小康综合评分的基础很低,另一方面增长速度又比较慢,这样,极大的延缓了全省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已经实现小康的22个县市区外,小康综合评分达到50分以上,年均增长4分以上的有7个县市区,这些县市区大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够基本实现小康,也就是说到2007年左右能基本实现小康;小康综合评分达到40分以上,年均增长2-3分的有13个县市区,这些县市区大约需要18-20年时间才能基本实现小康,也就是说到2017年左右才能基本实现小康;小康综合评分达到30分以上,年均增长2分左右的有25个县市区,这些县市区大约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基本实现小康,也就是说,到2027年左右才能基本实现小康;小康综合评分虽然达到30分以上,但是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分左右的县市区有12个,按此增长速度,要实现小康大约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到2037年左右才能基本实现小康。另外还有7个县市区小康综合评分在30分以下,大约需要50年时间才能实现小康(详见表三)。综上分析,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要使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小康,至少要到2030年左右。当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因此,从总体水平来看,比全国落后20-30年时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河北省已经根据全省的实际情况,将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时间延迟了8-10年,即由2000年延迟到2008-2010年。甘肃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至少比河北省延迟10-15年是符合实际的,也就是说到2025年左右甘肃农村从总体上判断能够基本实现小康。

三、从小康建设的战略重点看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小康建设的核心和重点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但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村镇住宅建设、以“三通”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社会治安等都是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要矛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小康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要搞好村镇住宅建设、“三通”建设、劳动力素质教育和社会治安等难点,坚持“唯小康论而不唯小康论,唯标准论而不唯标准论”的总原则,正确处理好小康建设与其它工程建设、小康建设内部各项建设任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村镇住宅建设上,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决不能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拆旧建新,把大量的生产资金用到非生产性建设上去,一方面加重农民负担,一方面造成很大浪费。

2.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解决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产品过剩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不是某一产业和产品的增增减减,也不是生产规模的大大小小,从根本上讲是加快农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要树立强烈的市场农业思想,把“有什么发展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发展什么”,主动走出去,尽早寻找和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尽快适应“买方市场”新形势。加快对市场的开发研究和预测预报,尽快形成上下配套的信息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与此同时,要努力顺应天时、顺应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上突出抓好葡萄酒、啤酒、蔬菜、果品、制种、优质粮食、中药材、畜牧业等重点产业和项目的系列开发,建成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商品基地建设。各地要围绕名优特产,搞好几个产业化经营的样板,围绕产业调结构、建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种民办实体和工商企业通过改造、联合和实施新的开发项目,积极向农业靠拢。乡镇企业要通过改组、改造、联合、兼并等措施,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克服低水平重复和粗放经营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机制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分割、行业垄断、产销脱节的问题,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3.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懈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好节水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在建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水土资源开发工程和机械化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土渠全部衬砌,自流灌区全面普及常规节水,井灌区和沿黄灌区基本实现管灌化,林果园和高效设施农田实现微灌化,旱作农田实现梯田和集雨节灌化。与此同时,组织实施好“再造秀美山川”战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保护、防风固沙林以及沙产业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精准农业。具体地说,一是河西、沿黄、城郊和河东的川水地区要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文章。以节水为中心,大力发展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发展小型机电井,小喷灌和滴灌、微灌、渗灌等高科技节水技术,加上对渠道的衬砌和维修,减少渗漏。二是干旱山区要重点发展“121”雨水集流工程,并加快向“242”延伸。三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对河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了解清楚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四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梯田建设。在中部干旱地区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常年修建梯田,力争在10年内将中东部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区建成梯田化县。五是加快小水利改革步伐。对过去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要全部实行拍卖、租赁、承包。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重点以农民投入为主,国家和集体适当给予补贴。

4.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与创新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我省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问题。因此,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首先,必须推进“种子革命”。重点引进和推广一批农畜产品优良品种和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加工业发展。其次,要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通过制定放开搞活科技人员的政策,下决心搞活科技队伍,使科技人员主动走向生产第一线,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结合起来。第三,要大力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在全面普及常规实用技术的基础上,引进、示范和推广一批国内外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要充分利用我省农村的各类教育阵地,下大力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农民科技骨干和技术能手,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第四,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在不同区域,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科技成果和新机制应用,突出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5.进一步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三大政策”,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实行土地资源资本化。积极鼓励农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和小型水利建设。对一些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和骨干龙头项目,在国内外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结构。鼓励农民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愿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经济实体,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经营,组织农民走向新的联合。研究灵活宽松的投资机制,公平协调的利益机制。加快制定优质农产品规格质量标准,支持其稳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力度,依法兴农,依法护农。尤其要注重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作用,努力开拓独联体、中东等中西亚市场,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

6.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民企业家队伍,为小康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打破了公社化的管理体制,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村民委员会的功能得到了强化,而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却得到了弱化。我个人认为,广大农村并不缺乏村长,而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家。村长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村长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而企业家则需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村长要求自己的村民安分守纪,而企业家则要求自己的职工具有创新能力。所以企业家更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势,更能够带领农民尽快地实现小康。所以,应把下一步农村改革的重点放到如何将村长变为农民企业家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