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河西教育史
28702500000027

第27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河西教育(4)

总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建立教育“立交桥”与农村教育功能得到良好发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行,使经济依靠教育,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双向互动的机制不断形成,推动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是城市教育发展与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同步进行的。

1.理顺学校管理体制

河西地区从1985年开始实行地区管直属中学,县管县办中学,乡管乡办中学。1985年省教育厅在全省重点中学会议上提出:重点中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一定的人事、财务、教学、奖罚等决策权。设立由校长主持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建立健全以教师代表为主体的职工代表大会,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学党组织主要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此后,各地直属学校陆续实行校长负责制。1987年各县中学也先后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经费包干制和教学岗位责任制。1995年后各中学进一步加强了校内管理,实行了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结构工资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张掖市城镇小学由市教委直接管理,各县城镇小学教学业务和经费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

厂矿学校由企事业办学单位管理,业务上接受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

2.加大城市职业学校建设力度

1994年12月,张掖地委、行署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加大投入建设地县职业中学,新建、扩建职业中学共7所。1998年武威地区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3065人,职业中学招生数达1003人,职工短期培训1.31万人。嘉峪关市加强职教中心建设,狠抓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操场、修道路、装修微机室和财会模拟实验室,扶持职教中心,发展校办产业,走产教结合的新路子,建立了实习场地,积极开展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仅1998年一年就培训800人次。

3.企业办学有新发展

张掖地区1995年已有企业办的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22所。企业办学的优势在于经费由企业拨给,办学条件较好,教师待遇较高,有利于职工子女就近上学,有利于职工岗位培训。不利的方面是有一些学校管理差,质量不高,有的亏损企业经费也有困难等。

4.改革成人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西各地县市,以电大、自学考试、职业学校为依托,以青壮年文化技术补课(双补)为内容,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标,进行全员培训,达到较好的效果,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第三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不断地把教育事业推向优先或适度超前地位。河西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在改革开放热潮中得到健康发展。

一、夯实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河西地区为夯实这一基础工程,经历了艰辛而不凡的路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积极发展幼特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河西幼特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1980年以来,幼儿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充实,各县普遍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农村建立学前班,出现私人兴办的幼儿园,幼儿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按照基础教育向两头延伸,在城市普及幼儿教育,农村普及学前班教育的目标,坚持大家办幼教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园形式,多层次培训师资,多渠道筹集经费,促进了办园条件标准化,师资队伍合格化,园务管理科学化和保育教育规范化。至2000年,河西地区有幼儿园2109所(含学前班),在园幼儿122830人。武威地区各类幼儿园487所,其中一类幼儿园共7个,学前班607个,在园(班)幼儿48600人。张掖地区幼儿园(含学前班)567所,在园幼儿33478人,教职工1376人。酒泉地区幼儿园382所,在园幼儿27380人,农村幼儿入园率达93%,教职工1323人。金昌市幼儿园56所,在园幼儿9063人,专任教师636人,城市幼儿入园率达98%,农村幼儿入园(班)率达90%。嘉峪关市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4315人,幼儿入园率达92%。

特殊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普及教育是否充分的一个方面,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后,河西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特殊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到20世纪末,河西地区已有4所聋哑学校,各县都创建特教班,随班就读是普通形式。武威地区残疾儿入学率已达到89.9%,张掖地区达84.3%,金昌市达80%,嘉峪关达96.55%,酒泉地区有就读能力残疾儿童人学率达96.5%。

(二)在调整改革中充实、加强、提高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邓小平提出“要从娃娃抓起”,主要也指要从小学生抓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学教育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过程中,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河西地区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普及小学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精心设计,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片解决问题,分期分批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由于领导重视,群众热心支持,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截至1989年,河西地区共有小学3181所,在校学生414816人。其中武威地区有小学1475所,在校学生188000人;张掖地区有小学948所,在校学生107824所;酒泉地区有小学553所,在校学生达6700人;金昌市有小学177所,在校学生41185人;嘉峪关市有小学29所,在校学生10801人。1987年以前金昌市、嘉峪关市、酒泉地区整体普及小学教育。张掖地区、武威地区除个别县外,其余各县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1992年河西三地两市整体普及了小学教育,“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国家标准,走在全省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河西小学教育以充实、提高为重点,深化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继续巩固和提高普及成果,强化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河西小学教育的发展。

20世纪末,河西地区共有小学2947所,同1989年(3181所)相比小学减少234所,在校学生537838人,同1989年(415416人)相比学生增加了122422人,增长29.46%。

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和六配套(校门、围墙、校舍、桌凳、操场、厕所),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嘉峪关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金昌市96.1%,酒泉地区97.12%,张掖地区96.5%,武威地区94.9%。

(三)加强初中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河西地区教育发展较快;特别是中等教育发展更快。20世纪80年代河西地区除个别县外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大发展。其中,普通中学1989年增加到323所,在校学生达到210960人。武威地区初中111所,高中33所,初高中在校学生89200人;张掖地区初中50所,在校学生41134人,高中28所,在校学生9868人,合计51002人;酒泉地区初中46所,高中18所,在校学生38982人;金昌市中学28所,学生24453人;嘉峪关市中学9所,学生7317人。20世纪末河西地区除个别县的部分乡镇外,其余各县均普及初级中学教育。河西地区普通中学370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47所,增长17%,在校学生271248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60288人,增长25.7%。其中,武威地区中学149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了5所,在校学生110500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21300人,增长23.88%。张掖地区有中学105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27所,增长34.52%,在校学生71860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20858人,增长40.89%。酒泉地区有中学71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7所,增长10.9%,在校学生50453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12526人,增长32.18%。金昌市有中学34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6所,增长21.43%,在校学生28978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4525人,增长18.55%。嘉峪关市有中学11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2所,增长22。22%,在校学生9457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2140人,增长29.27%。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河西地区普通中学教育稳定快速发展,一是由于河西地区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快,较早地实现了小康,这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二是大学习、大讨论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对教育的认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提高到同国家的安危、民族兴衰息息相关,与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高度。各级党政领导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教育问题,都要为教育办几件实事;各地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重点来保证;各级领导同志都确定一两所学校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调查研究,帮助解决问题。三是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调动了政府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群众办学热情高,纷纷捐资助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基础教育实现“一无两有”,这是甘肃教育史上的“空前壮举”,但这个“空前壮举”最早出现在千里河西。我们走进河西农村,发现最漂亮的房子是校舍,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

在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升学的机会。河西各地从实际出发,实行高中和初中分离,设立独立高中,集中精力办好高中,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截至2000年,河西三地两市招生高中生188766人,武威一中、民乐中学、酒泉中学、酒钢三中跨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

河西地区普通中学的发展,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质量也提高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为各类学校输送了合格毕业生,而且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有知识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扩大学校和地方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和健全了地县两级教育督导机构,制定出了一系列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了县乡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的单项和综合督导评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促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艰难起步。进入了讲求实效、提高质量发展阶段

河西职业技术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破坏,有些被迫停办,有些强令合并,有些改为普通中学,中专、职业技术学校所剩无几。20世纪80年代,根据“充实小学,加强初中,限制高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调整和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强化宣传,扭转人们思想观念,扩大职业中学招生比例。职业教育经过艰难的起步,迅速发展起来了,进入正常发展轨道。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有的被国营、集体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有的成为专业户和个体经营者。在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推广实用科学技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截至1989年,金昌市已有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8所,在校学生3528人。嘉峪关市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1204人;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759人,开设烹调、旅游、家用电器等50多项专业,同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短训班,全市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达到1:1.07。武威地区有各类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达到4350人。张掖地区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3359人,职高与普高招生之比已达到0.7:1,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57.8%。酒泉地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3456人。1985年以来,陆续兴办了工业、农业、卫生、财税、体校等中等专业学校。

1989年省教委对首批重点扶持的职业中学进行验收,对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给予奖励,酒泉市第一职业中学、武威市职业技术学校、玉门石油管理局职业高中、张掖市第一农业中学、临泽板桥园林中学、敦煌三危职业中学等六校榜上有名。

20世纪90年代,河西职业技术教育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工作方法,加强领导,落实三项任务,实行八方统筹,推进农村职教发展。首先坚持办好一批示范骨干学校的发展策略,在农村职业学校推行“培训——从业——致富”一体化和教学与兴农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方针;加强骨干(中专)、协调两翼(技工学校、职业中学)、长短并举、合理布局、增强实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职教”思想,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以统筹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为主,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的职教方针,初步形成了有地域特征的张掖市第一农中、金塔县职中、武威市永昌农中为代表的河西高效农业办学模式。这些学校都建立较大规模的试验、实习及生产基地,并形成了规模性格局。同时还建立了校外职教服务区,成为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