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十年,特别是“九五”。期间,河西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遇到招生难、就业难、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困难,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发育形成对教育要求的加大,特别对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然会产生新的专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动力、新机遇,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人普通高中,绝大部分就会成职业学校的生源。困难和机遇并存。河西地区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抢抓机遇,积极寻求对策,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理清职教发展的思路。探索“职普沟通、一校多制、资源共享、多种功能”的新路子,在职业学校举办综合职业高中班和农村初二分流职业技术班。加大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认真抓好骨干学校的晋级工作,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热爱职教的热情,提高社会影响力;稳步推进“双证制”,强化学校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围绕市场经济及产业调整,及时合理地调整相对饱和专业,有效吸引和扩大招生规模,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职教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新的形式;初中生免试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职业高中学生可参加普通高中会考,参加普通高考,允许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自愿转入职业高中学习。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河西职业技术健康稳步快速发展。截至1999年,嘉峪关市有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427人;高级技校l所,在校学生830人;市职教中心通过省上B级校达标验收,并进入全省骨干职教基地“461”工程,得到省上的资金支持。金昌市有农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872人;师范1所,在校生327人;各类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与整个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达到45%。永昌县职教中心晋升为省级重点职教中心。酒泉地区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其中技校4所,中师1所,在校学生2875人,教职工2411人;职业中学8所,在校学生达9968人,高中阶段职教与普高招生之比1.32:1。酒泉市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复评验收,列为国家级重点职中。酒泉地区6所职教中心和1所职业高中均达到省级示范性职中办学标准,均跨入全省确定的重点办好50所职中行列。张掖地区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3285人,教职工2531人;农职业中学9所,在校学生3647人,教职工2511人。武威地区有职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3102人。
1996年河西地区各县基本建成一所规模比较大、高标准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各职业学校改变了建校初期教育管理混乱、无章可循的局面,以质量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推进内部改革,强化管理。学校内部制定了教师进修提高、培训培养计划,实行岗位责任制、教职工量化考核为主的制度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的档案管理,长计划短安排的动态管理,奖罚结合、以奖为主的强化管理,使学校的工作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000年经教育部认定,河西地区有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职业学校列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等学校,它们是:张掖地区农业学校、甘肃畜牧学校、酒泉市职教中心学校、张掖市职业中专、高台县职业中专。张掖地区卫生学校确立为省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三、成人教育发展迅速
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面提高亿万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发展成人教育,对于建设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扫盲工作成效显著
扫除文盲、提高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和困难地区脱贫致富目标的重要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西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开展扫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6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省教育厅颁布了《甘肃省职工农民脱盲标准和检查验收试行办法》,规定个人脱盲标准,职工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达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能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市民能认识1500个常用汉字,能看懂浅易通俗报刊,会记简单的账目、写简便的便条。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为:12至40周岁的青壮年非文盲人数城镇要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河西各地贯彻这一指示精神,重新调整充实了“工农教育委员会”,指定分管文教的副县长负责此项工作,并在一些小学附设了扫盲班、农民业余学校,以省编“农民识字课本”为基本教材,聘请专兼职教师,制定了奖惩办法。
1996年1月,省政府颁布了《甘肃省扫除文盲试行条例》。同年7月,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扫除文盲试行条例实施细则》,河西各县相应地制定了实施办法细则,各乡普遍配了扫盲专职干部,签订了扫盲责任书,各社社长也同扫盲对象签订了脱盲责任书,限期脱盲。自1986年至1990年,张掖地区先后办起扫盲班(点)2322个,学员达到91810名。有专兼职教师2289人,累计脱盲56377人,文盲率降低到11.9%,全地区有1市、33个乡镇、393个行政村达到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民乐县六坝乡义务扫盲教师赵越壁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工作者”称号。武威地区先后办扫盲班(点)3629个,学员达20万人,专兼职教师4780人,累计脱盲11.28万人,文盲率降低到18%。民勤县和武威市分别于1987年、1988年达到基本扫除文盲县的标准。酒泉地区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共扫除文盲2.97万人,15周岁至40周岁的非文盲率达95.3%,安西县、临泽县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
从1991年开始,河西地区的扫除文盲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尚未实现两基的县普遍自然条件差,财政又困难,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低。河西各级党委和政府明确了目标,增强了责任感,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思想上有教育的位子,组织上有教育的班子,工作上有教育的点子,政策上有教育的口子,财政给教育拿票子。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抓好两头(制止产生新文盲,防止脱盲后复盲)的同时,针对扫盲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集中办班、巡回教学、寒暑假中小学生包教等办法结合起来,把学文化和学技术结合起来,许多地方结合社会活动,在扫盲中增加法律、人口知识,幼儿家庭教育等知识,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扫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5年河西各地有2个县达到省颁标准,其余各县均已达到国颁标准,在全省处领先地位。
(二)开展技术培训,巩固扩大扫盲成果
河西地区在开展农村扫盲过程中,把农民的学文化和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技术,巩固提高文化水平。武威地区以乡镇农技校为依托,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999年举办各类培训班694个,共11000多期,有31.74万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其中参加一个月以上培训的有1.5万人次。1999年酒泉地区在农村组织开展了以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第八第九个“燎原之冬”活动,累计培训37.4万人次,举办各类技术班3083期;绿色证书培训8151人,合格6795人。
(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粗具规模
1999年武威地区已建成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6所,乡镇办学面达到100%。建成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002所,办学面达到88.6%,经当年验收又有10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达到省颁丙级标准。全地区达到省颁丙级标准的示范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有30所。酒泉地区加强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2000年,有4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通过甲级学校县市初评。
(四)各类成人学历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2000年张掖地区各类成人考试报名人数达2903人,比上半年增加1195人,录取1748人,占报考人数的60.4%,比上年提高12.79个百分点。高等自学考试工作也有长足发展,上半年报考50个专业,10345门次,下半年报考52个专业,15029门次。2000年累计报名25374门次,比上年增长12%,全年共有260人获得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嘉峪关市2000年1415人参加成人高考,902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全年参加自学考试的有600人(3572门次),毕业32人。金昌市有6903人参加自学考试,合格率72.6%,毕业148人。武威地区、酒泉地区在乡镇设立自考工作站,报考人数和毕业人数有较大增长。
四、持续稳步发展的高等教育
千里河西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8年,开设两年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6个专业,1985年和1986年根据河西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先后设立了三年制政治历史、化学生物两个双学科专业。
1990年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有7个系(中文、政史、英语、美术、数学、物理、化生)8个专业,另设有马列、教育、体育、艺术4个公共课教研室,在校学生1514人,教职工408人,其中教师204人,教师中有副教授26人,讲师52人,另有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58人,在读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3.3%,形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能够适应教学和行政管理需要的教职工队伍。建有生物、理化实验室18个以及设施比较先进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和电化教室,400米的标准田径场和草坪足球场,图书馆藏书20万册。学校占地面积176亩,建筑面积43450平方米,是建校初期的3倍。特别是“七五”期间学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扩建校舍,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科研以及生活设施基本配套。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1039万元。
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懂教育、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身体健康的初中教师。13年来,已培养初中教师4000多名,为河西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89年学校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奖励。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师专教学计划,逐步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和师范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书写、自学能力和组织才能。
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984年创办了《张掖师专学报》。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0年,全校教师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文章60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登载5篇。编写出版教材12部,译著2部,有一些成果还获得了省地奖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掖师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知难而进,使学校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0年招收新生1610人、预科生400人,挂靠西北师大招生本科生100人,在校学生达3770人;成人专科生614人,自学考试助学班1000人,各类学生总数超过5000人,毕业生684人。
到2000年底,学校占地面积达614亩,固定资产累计71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价值20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12.71万平方米,图书总量达51万册,阅览室座位800多个,校园环境基本实现美化、绿化、硬化。
学校开设了35个专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多元结构模式,既有专科又有本科,既有普通高等教育又有成人函授教育,既有师范教育又有非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全校有教职工618人,专任教师30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0人,高职占30.06%;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9人(包括在读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22.55%。
学校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把师资队伍建设提到更突出的位置,一是实行“名师工程”,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级人才,全年引进高级职称教师10余人;三是选送10余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四是努力改善教师待遇,为副教授以上教师备发电脑,在落实教师各项奖励措施和教师津贴的基础上,建立教材基金,制定著作出版补贴办法;五是为教师评定职称创造条件,做好服务。
2000年合并张掖农校、职业中专,新征土地,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614亩,是“八五”末期的3倍。多方筹集资金,修建职工住宅楼2栋、8000多平方米,使现有教职工全部住上了成套楼房。修建学生宿舍楼6000多平方米,解决了扩大规模后学生的住宿问题,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音乐教学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当年建成多媒体视听网络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3个、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电视系统、通讯系统,实现校园计算机网与因特网联网,使教学现代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2000万元,从硬件和软件上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在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狠抓科研工作,依托现有教师的科研力量,结合河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敦煌学与少数民族史研究所、河西文化研究所、河西经济研究所、河西生态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2000年,合计共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60篇,7项成果分别获省社科进步奖和社科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