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一个气量宽宏的大臣,他就是蒋琬。蒋琬,字公淡,湖南湘乡人。他在年少的时候就因才能闻名一方。
刘备入蜀,任命他为县令。蒋琬十分委屈,觉得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便终日酗酒,不理政事。有一次刘备出巡,正好发现蒋琬烂醉如泥,无法出来迎接。刘备不由得大怒,下令要处死蒋琬。幸好诸葛亮及时劝阻,他对刘备说:“蒋琬是做大事的,让他做一个小小县令实在是太屈才了。请求主公饶恕他,日后他定当奋力报国。”
刘备听了,就赦免了蒋琬。从此之后蒋琬工作勤勤恳恳,再也不借酒浇愁了。不久,刘备将他调至京师,升为尚书郎。等到刘备去世,诸葛亮就直接把蒋琬提上来当自己的副手。诸葛亮对蒋琬十分信任,并在自己率军出征时,将后方大事托付给蒋琬。
蒋琬一心想报答诸葛亮的恩德,加上自己确有非凡的治事才能,把后方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果然不负诸葛亮的期望。诸葛亮非常满意,在临死前,推荐蒋琬做了自己的继承人,由此蒋琬开始主持朝政。
蒋琬虽然受到诸葛亮的极力推崇,但毕竟资历浅,加上诸葛亮功绩显著,难免会有人不服。朝中有个杨敏,平时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对蒋琬十分不服气。
有一次,几个官员在一起闲聊,说起了蒋琬。其中一个人说道:“蒋大人真是治国有方,大小政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难怪诸葛丞相那么器重他。”
另一个人附和道:“是呀!蒋大人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也多亏诸葛丞相慧眼识人。若不是诸葛丞相以前极力劝阻先帝,蒋大人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诸葛丞相和蒋大人真是国家的栋梁呀!现在诸葛丞相仙逝了,蜀国就靠蒋大人来治理和兴旺了。”
这时,一直坐在角落,半天不说话的杨敏突然冒出一句:“谁能比得过诸葛丞相英明呢?我看这蒋大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过如此,哪能与诸葛丞相相提并论呢?”
众人听了,都觉得杨敏目中无人,太过自大了。
有一个与杨敏不和的人,悄悄地把这事告诉了蒋琬,并说:“这杨敏也太目中无人了,竟然敢诽谤蒋大人您。对这种人应该给予惩戒,以示大人您的威严。”
没想到蒋琬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坦然地承认说:“论才能,论德行,我都与诸葛丞相相差甚远,杨敏说得一点儿都没错。”然后又对这个告密的人说:“大家在一起聊天,难免会议论别人。以后这些事情,就不要来报告我了。”这人不但没告成密,反而被委婉地批评了一通,觉得十分无趣。不过他并不认为蒋琬对杨敏的话是一点儿都没在意,只不过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装大度,摆摆样子而已。
后来,杨敏不知做了什么错事,被捕下狱了。人们认为杨敏曾经得罪过蒋琬,这次是必死无疑了。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蒋琬一点儿都没有记仇,他秉公执法,并没有借机处死杨敏。
后来,这件事渐渐地传了出去,人们都说蒋琬是“宰相肚里好撑船”。
心得·启迪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要有宽容和豁达的心胸。就像诸葛亮对蒋琬,蒋琬对杨敏。也许,正是这种肚量和宽容,才能帮助自己成就大事。
学会谅解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儿子要去拜访她的一个朋友。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背着大包的青年挤进了车厢,妈妈被大包撞到了一边。
儿子关切地问:“妈妈,你没事吧?”同时,他非常生气地看了那个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几天以后,妈妈早早下了班,她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准备接儿子回家,结果发现儿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滴往下流。妈妈心疼极了,赶快找来一些纱布,将他的伤口包好,然后就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纳闷,因为她既没有看到他来报告,也没有听到他哭。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他笑着说道:“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弄伤我的!为这事,他已经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自责的。”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你已经学会了谅解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如果逮着别人无意间的过失不放,事情势必会越来越严重。而相互间的谅解则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使得人们能够和睦相处。
心得·启迪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如果逮着别人无意间的过失不放,事情势必会越来越严重。而相互间的谅解则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使得人们能够和睦相处。生活也会因此更加美好。
遗失的公文包一个富有却很吝啬的人不幸将自己装有50万元现金的公文包丢失了。他怎么找也找不见,着急得要命,于是只好报警,并声称谁要拾到公文包并交还给他,他将奖给这个人5万元现金。
不久,便有人将公文包送到警察局。富人见到自己的公文包失而复得,心中又生悔意,不想付酬金给拾到公文包的人。因此他便对警察谎称:“包内应有55万元现金,而现在只有50万了!”
警察见包外密码锁并没有被开启的现象,其他地方也没有被破坏的痕迹。便对失主说:“你真的确定你的包内是55万元现金?”
吝啬的富人毫不犹豫地答道:“的确是的。”
警察于是说道:“如此说来,这个包原来不是你的,因为这里面只有50万元。你还是先回去等消息吧。按照规定,如果6个月内,这个包无人认领的话,它就将归属于捡到它的那个人。”
心得·启迪失去了财富,还可以再拥有;一旦失去了诚信,便失去了一切。诚信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基础。失去诚信的人很难拥有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快乐,也很难获得成功。
人生需要原谅有个十几岁的男孩从家里偷了一笔钱离家出走了,父母找了几个月都没找到他。
在外面鬼混了半年后,这个孩子把钱全花光了,又冷又饿,这才想起家的好处。
犹豫了好久,他才给家里写信,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知道我错了,只有出门在外,才能想起家的温暖。这些日子,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们。由于对你们怀着深深的内疚,我无颜见人,准备在某一个黑暗的夜晚回家。假如你们还肯原谅我,那么就请在门口为我挂起一盏灯笼吧!
你们的儿子信发出后,这个男孩就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走到了村外的一道山梁后面。他躲在这儿吃了些干粮。等到夜色降临,他才悄悄爬上那道山梁。当他登上山含着眼泪往村里看的时候,不由得目瞪口呆——整个村庄都亮成了一片,所有人家的门口都挂着一个灯笼!
心得·启迪每个人都会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指责犯错之人,而是应该给予应有的体谅,用一颗宽恕的心去接纳,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让他能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淡交宋朝王谠的《唐语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赶考,同一南方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这位商人不幸得了重病,临终前对崔枢说:“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
商人接着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可事后他仔细一想,觉得不妥,怎么能够接受朋友这么贵重的礼物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安葬他时,不露声色地把宝珠也一同放进了棺材,葬入了坟墓。
一年后,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夫,并追查宝珠的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他却坦坦荡荡、毫无惧色。他心平气和、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他的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宝珠果然还在棺材里。由于崔枢的品质出类拔萃,官府极力地挽留他做幕僚,但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出任主考官,一直享有清廉的美誉。
不难想象,假如崔枢带走了宝珠,商人的妻子又不知实情,告他“谋财害命”,恐怕他有口也难辩了。官府追查下去,他和商人的友谊就可能另当别论,史书中也就不会留下葬宝珠的美谈了。
与崔枢葬宝珠的故事相比,李勉葬黄金的故事也毫不逊色。
天宝年间,有一书生旅途中暂住宋州。当时李勉年轻贫苦,与这书生同住在一家旅店。然而不到十天,书生急病发作,很快就生命垂危了。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洪州,准备到京城去求职,可才到这里就病得不行了,这大概是天命吧!”随后,他拿出黄金百两,递给李勉,说:“我的仆从没人知道我带了这么多金子。先生为我办完后事,余下的金子就赠送给你了。”等到办完丧礼,李勉把剩下的黄金一同葬进墓中,一点儿也没留。
几年后,李勉在开封为官,那书生的弟弟沿路寻找书生的下落。到了宋州,得知当时是李勉主办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府拜访李勉,顺便打听黄金的下落。李勉请了假,到书生的墓地取出黄金,交给了书生的弟弟。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这句话,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至理名言。
(蒋光宇)心得·启迪朋友之间物质上的往来,即使有些很贵重的礼物,有时也可以接受。但是,这种物质往来必须掌握好一定的度,如果超过了特定条件下的限度,就很可能播下祸患的种子。
盲人和跛子一天,上帝对一个盲人、一个跛子以及两个壮汉说:“你们沿着这条路一起出发,谁先把成功之门打开,他想要什么我都将满足他。”
两个壮汉看了看盲人和跛子,嘲讽道:“你们也配去打开成功之门,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上帝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了。
只见两个壮汉拔腿就跑,其速度之快,犹如风驰电掣。而盲人因为看不见,只能一步一步试探地前进。跛子虽然明确前方的目标,却也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前行。
经历了无数坎坷磨难之后,盲人和跛子达成了一项协议:两个人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达到终点。达成共识后,盲人背着跛子,成了跛子的腿,跛子给盲人指路,成了盲人的眼睛,就这样,他们一步步向成功的大门逼近。虽然壮汉在前面遥遥领先,但盲人和跛子始终坚持着前进的信念。
很快,两个壮汉临近了终点,盲人和跛子看来是没有希望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壮汉突然停了一下,狠狠地将另一个壮汉撞倒在地,自己又向前跑去。被推倒在地的壮汉迅速爬了起来,追上前者,一脚踢在对方的后腿上。终于,两人厮打起来,他们谁都不许对方先推开成功之门。
就在两个壮汉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影子正向他们的方向移动过来,不,应该是一个影子才对!尽管盲人和跛子最初的速度很慢,合作之后的速度仍相对缓慢,但他们还是赶上了两个壮汉。两个壮汉因为互相阻挠,都没有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让对方前进一步。但他们却忽视了盲人和跛子的到来。
盲人和跛子因为互相帮助,慢慢地走到了最前面。
在成功之门的面前,盲人和跛子并没有相互抛弃,而是彼此示意了一下,共同推开了成功之门。当成功之门被开启之时,两个壮汉才悔不当初。
上帝微笑着说:“恭喜你们,你们成功了。现在,我将满足你们的愿望。”
盲人说:“我想看看这世界是怎么样的。”于是,他马上看见了光明。
跛子说:“我想灵活地跑跳。”于是,他扔掉拐杖可以自由地活动了。
上帝又问:“如果以后,你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们将怎样做?”
盲人和跛子同时坚毅地回答:“如果对方摔倒了,我一定把他拉起来。只有互相帮助才能使我们走向成功。”
心得·启迪团结的力量非常大,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互相帮助,这才是与人交往的基本。
宽容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从农村考进大学,毕业分到县城一所高中当老师。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懂得交朋友的人。
他有位嗜酒如命、有酒必喝、酒后必醉、醉后行为失控,常常闹得人家整夜难安的朋友。因为这个缺点,很多以前的朋友每当遇到他都躲得远远的。而只有这位老师,每次都能奉陪到底,并且尽力限制他酒后一切不合理行为,还能把他安全送回家中。
在他的朋友中,有个人性格极其暴躁,语言极其刁钻刻薄。常常在朋友相聚时,不知谁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惹他大发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或者突然说出几句刁钻刻薄的语言,让一些人丢尽颜面,无地自容。后来,很多朋友也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这位老师还依然同他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有些人对他很不理解,甚至有人说:“能和那种人是好朋友,你身上也一定有那种人的个性因素。”但不管别人怎样理解,他总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喜欢的东西。但我们能成为朋友,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有我们各自喜欢的东西。何不多一点儿宽容!宽恕我们所不喜欢的,珍惜我们喜欢的……”
就因为他的宽容,他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儿风雨,多一点儿温暖和阳光。每当社会上有什么新机会,每当他个人有什么重大举动,这些朋友都会积极围拢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谋的出谋划策,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也积极伸出援手,以至于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风顺,他的生活五光十色。
心得·启迪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别人的个性不直接伤害我们,为什么不多一点儿宽容?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儿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儿空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虔诚的教徒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为了坚定的信仰,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了。他们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但他俩发誓:达不到圣山朝拜的目的地,一定不回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两个多星期之后,他们在路上遇见一位年长的白发圣者。圣者看到他们如此虔诚,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10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位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这样不公平,不行!”而另外一位教徒也自己琢磨:“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