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即位后,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惨痛教训,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封于密匣内,然后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秘密建储制度,避免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互相厮杀的情况出现,也避免了众大臣围绕皇子们争夺皇位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政治利益小集团,还有助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几朝皇权的顺利交接,从中可以看出雍正帝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真正伟大的政治家,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具有战略眼光的,既能把握大势,掌握全局,又能见微知著,明察秋毫。雍正帝无疑就是这样的政治家。
雍正破习,秘选太子
清兵入关以前,其皇室最高权力的交接往往是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实行生前储位制度,正因为如此,才演出了一幕幕争夺储位的激烈苦斗剧。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生前都没有立定储位,身后演出了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多尔衮与豪格父侄间的皇位纷争。清兵入关后,世祖福临又没有建立起相对固定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他弥留之时才通过遗诏让幼子玄烨(康熙帝)继承皇帝位。由于太后的维系作用,康熙帝登位后才没有发生重大的皇位之争。但在康熙帝幼年临朝的过程中,也充满了争夺权位的斗争。因此当康熙帝亲政时,便决心解决立储的大事。 康熙帝决定学习汉族王朝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这是一种公开建储的制度,预立太子是汉族王朝通行的做法,即皇帝在世时就指定了皇位的继承人。选择继承人的原则和标准,不是根据被选人的品质和能力,而首先看他是否是皇帝的嫡子和长子。
康熙十四年(1675年),嫡出的二阿哥胤礽被立为太子。康熙帝以太子关系重大,从小亲自教他诗书,又聘请名师朝夕教诲,可说是用心良苦,但胤礽急于登上皇帝宝座,结党营私,于是便发生了两度废黜的事件。
太子废掉后,康熙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再没有诏立储君,以至于太子之位出现了长期的空缺,这就导致了诸皇子的储位斗争。在这场激烈的储位斗争中,诸皇子结党营私,相互攻讦,明争暗斗,尽管康熙帝一再训诫,也无济于事。储位斗争有两大特点:一是时间长。如果从胤结党算起,到雍正朝曾静一案的清算截止,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即以最短的时期讲,自第一次废胤礽至胤禛登基,也有十五年的历史。二是范围广。这场斗争以结党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使宗室王公、外戚、满汉大臣、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以及一些在华的西洋传教士和外国使节都卷了进去,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一些集团垮台了,一些人遭到清洗,以致丢掉了性命。朋党之争令人无所适从,造成政治上的混乱。而且党争者需要有活动经费,这使得党争者与赃官勾结,贪污盗窃,对人民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康熙末年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康熙帝晚年不立储君,又严禁大臣们谈论国本大事,实际上是在考虑一种兼取满汉二制的更为合适的继承方法。康熙帝不预立太子,应该是不明立太子。因为他后来曾讲过:"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储君人选似乎已确定。康熙帝此时的考虑不是在选谁的问题,而是考虑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它。康熙帝更倾向于不公开立储,可能康熙帝已经有了秘密立储的想法,只是考虑得还不成熟而已。雍正帝登基后,正式成立了秘密立储制。雍正帝亲身经历了康熙朝末年的储位之争,特别是鉴于其父为立太子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的状况,更加体会到储位之争的危害。更何况,雍正帝是一位勇于进取、勤于政务的皇帝,皇位继承这么重大的问题,他是一定要予以妥善解决的。
秘密立储法又称"密匣立储法",就是在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立谁为皇太子,而是由皇帝秘密亲书预立皇太子名字的"御书",密封匣内,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等皇帝临死前(或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启示,按"御书"所定,嗣皇帝继位。
雍正帝即位不久,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等朝中要员集于乾清宫西暖阁中,讲出了他多日深思熟虑、百官瞩目的关于如何立储的重大问题。雍正帝发出上谕说:"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可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于是,一种秘密建储制度就在这一天诞生了。雍正帝宣布完秘密立储谕旨后,向臣下们征求意见,隆科多说:"圣虑周详,为国家大计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于是,百官都免冠叩头,齐称万岁,雍正帝表示很满意。
秘密立储制度并不是雍正帝的发明。早在唐朝时期,波斯国就实行了。据《旧唐书·波斯传》记载:"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国王一即位,就把接班人定下来,但是不公开宣布,连接班人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名单封藏在一个盒子里,谁也不能打开,要等到国王去世,才由众王子们和大臣一起打开看,按上面所写的名字,来拥戴新国王。
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与波斯国的非常相近。不知是模仿古波斯人,还是他自己的创造。但总的来说,雍正帝的秘密立储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新的立储制度。客观地讲,秘密立储制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皇位继承制的重大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史家对雍正帝秘密立储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定位与评价,几乎都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如冯尔康教授认为:"雍正帝秘建太子,收到了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同时避免明立东宫可能出现的诸皇子争储位,储君与皇帝争权,储贰骄纵等弊病。"
的确如此,雍正帝设立的秘密立储制,与满族不立太子的成法自然不同,而与汉族立嫡立长、明诏建储的传统做法也不同,而是二者折中取优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在专制皇权条件下的选"优"制度,也即雍正帝所说的"以一人治天下"条件下传子选贤的意义。
清代前几朝不立太子,让皇子参与国政,所谓"出则受命专征,入则参赞庶政",也就是出可领兵征战,返则佐理政务,这是好的传统,可以锻炼皇子,增广见识,有所作为,不至于成为庸庸碌碌的富贵闲人。但皇位继承的无序,皇子的参政从戎,容易诱发激烈的储位之争,同时还会引发朝臣间的党争,造成统治政权的不稳定。秘密立储制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它的审慎运作,可以避免雍正朝以前清朝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的争夺储位的斗争,减少了政治混乱,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是比较好的传位方法。
雍正帝的秘立太子,与明立嫡长子的继承制相比,一样可以收到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
明立与密立是相对的,密立不是太子虚位,只是太子是谁臣子们不清楚。康熙帝当年的明立太子,有针对三藩叛乱以此来稳定清朝统治的目的,而雍正帝此时的密立太子,也有针对允集团的斗争来巩固自己尚不安稳的皇权的目的。同时,秘密立储制可以不拘嫡长子的狭隘限制,在所有的皇子中选择最优秀的皇储,并通过长期培养、考察,由皇帝做出最终是否令其承继皇位的决定。所以后人有"清多令主,最下亦不失为中主"的评论,这实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得天独厚。
皇子弘历,优选储君
雍正帝秘密预定的皇太子是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他是第一个在秘密立储制下被优选的储君。
弘历出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在弘历之前,雍正帝已有四个儿子,皇次子幼年(3岁)去世,所以弘历序齿时排在第四位。雍正帝临死前,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不是选储的最佳人选。
雍正帝秘密立弘历为太子,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弘历得到了父皇康熙帝的宠爱,康熙帝在六十九岁生日前后认识了这个孙子,祖孙感情十分融洽,共同生活了半年多的时间,康熙帝有嫡孙百余人,他与弘历这种亲密关系是其他孙子难于比拟的。其次,弘历从小勤奋聪明,很得雍正帝喜爱。再次,弘历的母亲出身满洲,为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后裔,虽然家道中落,但凭借血缘上的联系很容易得到满洲旧臣的支持,而雍正帝的其他儿子如弘时的母亲李氏、弘昼的母亲耿氏都是汉姓,立她们的儿子为储君,很容易被满洲权贵轻视。可见,雍正帝选弘历为储君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
雍正帝虽然心里格外重视弘历,但为了不泄露天机,他对待各位皇子时不分亲疏,基本做到一碗水端平。当然,弘时是个例外,健在的皇子中,弘时年龄最大,但他放纵不法,祖父康熙帝不喜欢他,雍正帝也不太喜欢他。雍正五年(1727年),因他放纵性情不改,遭到雍正帝严惩。对待其他皇子,尤其是年龄相仿的弘历、弘昼兄弟,雍正帝基本上给予了相同的待遇。兄弟俩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同一天封王,一起参与苗疆事务,都获得过代父祭天、祭祖等重大政治活动的锻炼。后来弘历登上皇位继承大统,回想以往的皇子生活,觉得皇考雍正帝只在两件事情上隐隐透出要传位给他的信息。其一,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首次到天坛祭天回来,把弘历叫到养心殿,给他一块祭过天的供肉吃,却没有给弘昼吃。乾隆帝日后思忖,可能父皇祭天时,已将定弘历为皇位继承人的心愿默告于上天,所以回来给他这块肉吃。如此非同寻常的肉,弘昼是不能分享的。其二,雍正帝将弘历封为和硕宝亲王,有的大臣认为这个封号蕴含特定含义,有"锡封鉴宝命之荷"的意思,"宝"就是"大宝",也就是"玉玺"、"践位",预示将授皇位于弘历。当然,这些都是事后猜测,当时并没有引起弘历格外注意,也没有引起其他皇子和文武大臣的注意。
关于秘密立储的密诏,雍正帝除了在乾清宫高处悬挂之外,还另书内容相同的密诏放置在圆明园,足以看出雍正帝对秘密立储的高度谨慎。
雍正八年(1730年)九月,当雍正帝患有重病时,将这件事秘密告诉了内阁大学士张廷玉,两年后又告诉大学士鄂尔泰。雍正帝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弘历和诸皇子哀号痛哭。张廷玉、鄂尔泰立即对诸皇子与大臣说:"如今正大统是急事,大行皇帝曾示我二人有密诏在此,应急取出。"皇子与大臣表示同意,于是取出了密诏,由张廷玉在灯下宣读,众臣立即拜请弘历受命继位,弘历随后命令允禄、允礼、张廷玉、鄂尔泰辅政。 弘历顺利地登上皇位,说明雍正帝的秘密立储制十分成功。对于这一点,乾隆帝也深有感触。他举历史上如商纣王、汉惠帝、唐代玄武门之变的例子,说"此立嫡立长之贻害,不大彰明较著乎?"还说:"必拘于以长以贵之小节,而不为万民择贤君而立之,是直以祖宗社稷为轻,而以一己藤体为重。"可谓明了其父创立秘密立储制意义的卓见之言。
乾隆帝认为父皇创建的这个办法较好,并且遵奉实行。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就预书立皇二子之名,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由于皇二子早死,又密立皇十五子。后来的嘉庆帝、道光帝也都用这种方法立储。咸丰帝只有同治帝一个儿子,所以没用这个办法。同治帝、光绪帝都没有儿子,所以也无从采用这种办法。由此可见,自雍正帝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清帝大都采用了秘密立储的方法确立储君。
乾隆帝作为清代秘密立储制创行后的第一任皇帝,他的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日后的政绩,应该为这一新创的皇位继承制度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成功范例。